張 穎
Evens時間認知模型對時間認知的指導意義
張 穎
Evens時間認知模型包括時間在動、自我在動和時間序列。其中前兩種模型包含觀察者——“自我”,時間點為說話時間——現(xiàn)在。第三種模型是時間點和時間事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排列的時間坐標。對時間認知模型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時間,感知時間及正確使用時間副詞。
時間認知模型;時間在動;自我在動;時間序列
近年來,時間認知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其中以Evens的時間認知模型最具代表性。對Evens提出的時間在動、自我在動和時間序列三種時間認知模型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知時間,感知時間。以此模型來分析英漢兩種語言并進行對比,有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
Evens時間認知模型包括時間在動、自我在動和時間序列三種認知模式。其中每種模型對應漢語文化都可以找到實例,以此模型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分析,對時間認知及跨文化交際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時間在動模型
在這一時間認知模型中,首先要確定一個我們稱為“自我”的靜態(tài)時間觀察者。他可能是隱性的,也可能被語言編碼為“自我”。在此模型中,觀察者是靜止的。他目前的位置代表的是“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在水平時間軸上的時間點或者是時間事件被定義為運動著的實體,他們從未來走向觀察者并經(jīng)過觀察者走向過去。在圖中“將來”這個時間點沒有固定的起始位置,因為在英語中觀察者這個時間點被定義為站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迎向“未來”某個時間點。在圖1中,小黑圓圈代表“時間”實體,箭頭表示時間的走向。
圖1 時間在動模型
例如:(1)Christmasisgetting closer.
(2)The deadline haspassed.
在這兩個例子中,時間的流逝被認為是時間實體朝著觀察者移動。在(1) 中“Christmas”正從未來走向觀察者。(2) 中“deadline”已經(jīng)經(jīng)過觀察者,向過去方向前進,屬于過去。
在漢語中有許多“時間在動”的例子,如“去年”、“去歲”、“往年”、“往日”表示的是過去的時間,他們從靜止的觀察者身邊經(jīng)過,屬于過去時間點。“將來”、“未來”、“來年”、“來日”表示的是未來時間點。是迎向觀察者的即將到來的時間?!艾F(xiàn)在”、“當前”、“目前”、“眼前”、“眼下”、“目下”表示“現(xiàn)在”時間點,與觀察者在同一位置。除了詞匯層面,在句子層面也能找到相關語言證據(jù)。由于時間在運動,所以具有作用力,能對它所經(jīng)過的觀察者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沖擊力,而給后者帶來某種效果或變化,如“流逝的歲月在她臉上刻下一道道痕跡?!?/p>
(二)自我在動模型
在這個時間模型中,時間被視為不動的背景。觀察者在以時間為背景的時間軸上移動。時間軸上存在著許多由時間點和時間事件構(gòu)成的固定點。在圖2中,小圓圈代表的是時間事件,“自我”正是朝著由箭頭表示的方向移動。
圖2 自我在動模型
在這一模型中,時間被視為空間固定點或是有界限的區(qū)域。只有通過觀察者的移動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觀察者經(jīng)過的地點代表“過去”,觀察者所處的位置代表“現(xiàn)在”,觀察者將要進入的地點代表“將來”。
例如:(1)We’re approaching my favorite part ofthe piece.
(2)We’ll have an answer within two weeks.
這一模型與漢語的很多詞匯有著相似的使用方法。在漢語里像“前程”、“前途”、“前景”這樣的詞匯表達屬于將來,正從未來迎向觀察者?!皻v程”、“路程”或“前塵”等則意味著過去,是被運動中的觀察者置于身后的時間實體。
(三)時間序列模型
這個時間模型與“較早”和“較晚”有關。與之前的兩個時間認知模型不同,此模型中不存在靜態(tài)觀察者“自我”。只有一系列的時間事件按照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在時間軸上。小圓圈代表時間事件。如圖3所示:
圖3 時間序列模型
例如:(1)Monday precedesTuesday.
(2)Tuesday followsMonday.
在以上例子中,較晚發(fā)生的事情在較早之前。眾所周知,“Monday”在時間軸上位于“Tuesday”之前。換而言之,對于靜態(tài)的觀察者“自我”來說,要先經(jīng)歷較晚的“Monday”,再經(jīng)歷相對較早的“Tuesday”。正如圖3所示箭頭由較晚的過去指向較早的未來。與英語不同的是,漢語的“上”這個空間副詞來隱喻表示較早的時間,“下”表示較晚的時間。
Evens的時間認知模型理論另辟蹊徑,沒有從時間隱喻的角度來分析時間,而為我們了解時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時間序列模型中,時間被視為獨立存在的實體。一系列的時間事件在時間軸上按順序排列。在時間在動和自我在動時間模型中,觀察者——“自我”的方向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他可以是面對未來,也可以是面對過去。英語及大多數(shù)語系是屬于面對未來這種模式的,而南美洲艾馬拉人(Aymara) 則是面對過去,把將來放在身后的一種語系。
Evens的時間認知模型理論對于英語學習者的時間認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眾所周知,英漢在時間認知模式上有很大差異。以時間在動模型為例,說英語的人在時間點的選擇上往往習慣于以現(xiàn)在時間為時間點,面向未來,背靠過去。而漢語的人卻不總是遵循這一原則,他們有時面向過去,有時迎向未來。這是因為中國是典型的過去時間取向為主的社會,而英語語系國家的人多為未來取向。在認知上的差別往往會造成翻譯的錯誤。例如,英語“ahead”在“the monthsahead of us”中按照字面含義可以翻譯為“前面的幾個月”。但是根據(jù)Evens的時間認知模型我們知道前面指示的就是未來。所以我們應該翻譯為“未來的幾個月”。再看這個例子,“ago”和“before”在漢語中都翻譯作“以前”,在漢語里二者似乎沒有區(qū)別。但如果以英語時間認知方式來分析這兩個詞,其實存在很大差別。如果使用“ago”,那么說話時間是指現(xiàn)在,觀察者的位置是固定的,它表達的是絕對時間。而使用“before”的話,說話時間指的是過去的某一時刻,這一時刻在將來會結(jié)束,表達相對時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可以說“I met him two years ago”,而不可以說“I met him two years before”。
有這樣一個通知:“Next Sunday’s appointment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那么這個預約到底是什么時間呢?按照中國人的參照點選擇方式——觀察者位置固定,時間在動,那么開會時間應為在周六。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則傾向于觀察者沿著時間軸運動。這樣的話關于開會時間就會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們把此通知的時間選擇放在時間軸上,那么按照認知理論對時間的理解就不難弄明白了。
時間序列中的若干時間點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在時間軸上的?!癢e must meet the deadline.”這句話中說話者與時間軸呈平行前進的趨勢。說話者從過去的某一時間點與時間賽跑直到將來的某一時間點結(jié)束。英語中使用“上”(up)指示將來時間,“下”(down)指示的為過去時間。”如,“up to now”所指示的時間是從時間軸上的未來某一時間點到現(xiàn)在說話的時間的一個將來時間段,“down to recent times”指的是過去某一時間到最近一段時間的一個過去時間段。這與漢語截然相反。
時間是一種社會產(chǎn)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產(chǎn)物。時間觀念隱存于語言當中,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時時刻刻都在影響人們的行動和思維。以Evens時間認知模型為基礎對英漢時間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時間的認知,從而促進人們更好的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際。
[1]Evans,Vyvyan&Green,Melanie.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Jackendoff,RayS.Languages of the Mind∶Essays on Mental Represent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6.
[3]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4]鄭家芳.“時間就是空間”隱喻分析來自英語和漢語的證據(jù)[D].福建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郭一鶴
H31
B
1671-6531(2012)04-0082-02
吉林省教育廳 “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1]第154號
張穎/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碩士(吉林長春 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