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40)
我國“資源詛咒”現(xiàn)象存在性及相關財政政策選擇探析
李德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40)
“資源詛咒”是發(fā)展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從我國總體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情況的比較分析來看,我國“資源詛咒”現(xiàn)象的存在性還難以確定,但對省級數(shù)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資源詛咒”現(xiàn)象在一些省份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要破解“資源詛咒”,就要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從財政政策角度,可以通過改進和完善預算、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等方面的機制和政策來實現(xiàn)。
“資源詛咒”;自然資源;經濟增長;財政政策
傳統(tǒng)的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的資源稟賦會極大影響該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自然資源越豐裕,經濟增長就越有保障,兩者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1]但是,20世紀中期以來,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眾多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比那些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和地區(qū)緩慢。于是許多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釋兩者的負相關關系,進而提出了“資源詛咒”假說?!百Y源詛咒”最初涵義是指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限制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內涵也不斷擴展,資源開發(fā)引起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都屬于其范圍。
對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悖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佩必茨(Prebisch,1950,1964)、辛格(Singer,1950)等人首先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解釋資源出口國家貧困化增長的原因,提出了“貿易條件惡化”論。奈爾斯克(Nerske,1958)、萊文(V·Levin,1960)等注意到初級產品出口價格的劇烈波動往往導致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受影響并進而影響到一國的宏觀經濟政策。20世紀50-70年代荷蘭因發(fā)現(xiàn)海岸線蘊藏大量天然氣而迅速成為以出口天然氣為主的國家,進而導致傳統(tǒng)制造部門萎縮,國內的創(chuàng)新動力減弱,其他部門失去國際競爭力,最終使荷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荷蘭病”。高登和皮特·尼利(W.M. CordeandJ.PeterNeary,1982)給出了“荷蘭病”的經典模型。20世紀80年代以來,著名研究者如蓋爾?。℅elb,1988)、奧提(Auty,1990)從政治或經濟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導致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負相關性的假說,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假說檢驗的基礎。松山(Matsuyama,1992)建立了兩部門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對特殊資源部門與經濟增長的負相關關系進行討論。[2]1993年,奧提(Auty)在研究產礦國經濟發(fā)展問題時第一次提出了“資源詛咒”這個概念,即豐裕的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并不是完全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3]
1995年,薩克斯和華納(Sach sandWarner)對“資源詛咒”假說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實證檢驗。[4]他們在松山(Matsuyama,1992)模型基礎上衍生出動態(tài)的“荷蘭病”內生增長模型,并從兩部門擴展到三部門。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資源的詛咒”在國家層面上得到驗證。同時,他們還研究了自然資源妨礙經濟增長的作用路徑,發(fā)現(xiàn)自然資源不僅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而且還通過“荷蘭病”效應、滋生保護主義和官僚腐敗等間接途徑制約經濟增長。此后,薩克斯和華納(SachsandWarner,1997,2001)、蓋爾法森(Gylfason,1999)、帕普拉基斯和格爾拉夫(Papyra kiandGerlagh,2004)等大量的實證研究都支持了“資源詛咒”這一假說,推動“資源詛咒”理論成為發(fā)展經濟學領域的主流研究問題。[5]
薩克斯和華納(SachsandWarner,1997,1999)指出,豐裕的自然資源將已有的資本、勞動聚集到了資源密集型初級產業(yè)中,因此,用于制造業(yè)的資本和勞動就越來越少,進而導致制造業(yè)萎縮。[6][7]當對長期增長至關重要的制造業(yè)得不到發(fā)展時,經濟必然陷入到增長乏力的困境,這就是所謂的“荷蘭病”效應。此外,初級資源行業(yè)的擴大還會降低人力資本的報酬以及教育投資的規(guī)模,這也將對長期增長產生負面效應。蓋爾法森和佐伊娜(GylfasonandZoega,1999)的實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豐裕的自然資源最終可能擠出貨幣資本而阻礙經濟增長,而且會通過減緩金融體系的發(fā)展速度而間接損害投資和儲蓄。[8]
學者們認為,“資源詛咒”存在的原因在于自然資源會對其他要素形成擠出效應,從而間接地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即所謂的傳導機制。根據大多數(shù)文獻的解釋,常見的傳導機制主要有貿易條件惡化論、“荷蘭病”、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尋租與腐敗、制度弱化論等。在近年來關于傳導機制的研究中,制度問題占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很豐富。在這方面,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機理是,自然資源具有很高的經濟租并由此引致大量的尋租行為,而后者必然引起腐敗、官僚化和公共利益的損害,導致了“資源詛咒”的形成(ShsandWarner,1997;Gylfason,2001)。[6][9]雷特和威德曼(LeiteandWeidman,1999)的實證研究表明,富集的礦產資源會產生腐敗,而腐敗又會阻礙經濟的發(fā)展。[10]奧提(Auty,2001)認為,資源豐裕國家,尤其是油氣資源豐裕國家容易出現(xiàn)寡頭政治統(tǒng)治,政府在小集團控制下會形成強大的部門利益傾向,在資源開采和生產方面為了小集團利益而損害公眾利益,這種資源行業(yè)發(fā)展模式會抑制制造業(yè)等生產效率高、對國民經濟影響大的行業(yè)的發(fā)展,導致國民經濟體系畸形發(fā)展。[11]羅斯(Ross,2001)認為資源豐裕的國家民主程度較低或很難轉向民主政治體制。[12]托爾維克(Torvik,2002)認為,資源的擴展使得政府收入增加,企業(yè)家才能從制造業(yè)部門退出進入尋租活動領域,進而造成制造業(yè)供給下降,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因資源開采業(yè)的繁榮而變得更加貧困。[13]薩拉-伊-馬?。⊿ala-i-Martin)和蘇布拉馬尼安(Subramanian,2003)的實證研究顯示石油和礦產等自然資源會誘發(fā)貪婪的尋租行為,弱化一國制度質量,進而對經濟增長施加負的非線性影響,并且這種制度弱化才是“資源詛咒”產生作用的根源所在。[5]保羅·瓊斯·梁(Pauline Jones Luong,2004)認為,發(fā)生“資源詛咒”的關鍵不在于豐富的礦產資源,而在于與這些資源有關的所有制結構。[14]當資源收益高度集中于國家時,國家的管理者們具有更大的激勵和機會去掠奪財富、參與腐敗。布赫、達馬尼亞和迪亞肯(Buhe,Damaniand Deacon,2005)研究了自然資源、制度質量與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自然資源與制度質量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資源詛咒”現(xiàn)象不僅在經濟增長方面存在,在人類發(fā)展方面也存在。[15]梅勒姆、莫尼和托爾維克(Mehlum,Moeneand Torvik,2006)認為制度質量被資源豐裕所破壞,并在資源和經濟發(fā)展之間構成直接的因果關系,資源和制度質量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xiàn)在:當制度好時,資源豐裕就是福祉;但制度差時,資源豐裕就是詛咒。[16]
國內不少學者借鑒國外實證模型,通過計量分析證實了我國省際“資源詛咒”的存在性。此處將通過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數(shù)據的比較,對“資源詛咒”存在性做進一步考察。
自然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一種產出,也是制造業(yè)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是一種投入。因此可以從自然資源生產和自然資源消費兩個方面來考察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由于自然資源種類繁多,計量單位各不相同,同時又歸屬于不同的行業(yè)來管理和統(tǒng)計,因此很難用一個指標來準確描述全國所有的自然資源總量??紤]到數(shù)據的可獲取性,這里選取自然資源中占重要地位的能源作為自然資源的替代量。而經濟增長指標可用GDP、GDP增速或人均GDP增速等來衡量。
在能源的生產方面,我們首先將1991-2008年能源生產總量和GDP總量(當年價格)進行比較(見圖1),可以看出兩者基本保持同方向的增長趨勢。其次從增長率來看,能源生產的增長率和GDP的增長率之間有一定的相同趨勢(見圖2)。能源消費和GDP之間也表現(xiàn)出相同的關系(見圖3、圖4)。從圖2和圖4可以看出,能源生產或消費增長率波動與GDP增長率波動相比都具有一定的時滯性。
圖1 能源生產總量與GDP總量的關系
圖2 能源生產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較
圖3 能源消費總量與GDP總量的關系
圖4 能源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比較
可見,全國層面的數(shù)據的研究無法證明“資源詛咒”的存在,但“資源詛咒”是建立在國家或地區(qū)比較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下面將進行省際數(shù)據的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中西部自然資源豐富,但經濟增長遠不如資源相對匱乏的東部省份,從直觀上我國省際層面有可能存在“資源詛咒”現(xiàn)象。表1給出了1991-2008年省際層面的自然資源產出和經濟增長數(shù)據。很明顯,過去18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排名前列的大部分是資源缺乏的東部地區(qū),特別是福建、廣東和浙江這幾個省份,雖然不具備資源稟賦優(yōu)勢,但經濟增長率卻保持相當高的水平,超出全國平均增長率約2-4個百分點。相比之下,資源豐裕的遼寧、山西等省份卻增長較慢,經濟增長率略高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初步證明了自然資源對地區(qū)經濟增長并非都是正面影響。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內蒙古自然資源豐富,但同時平均增長率也很高。
表1 各地區(qū)資源產出與經濟增長
為了進一步觀察各地區(qū)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們對數(shù)據進一步處理,通過設計自然資源豐裕程度和平均經濟增長率兩個指標來進行檢驗。
首先以一次性能源原煤、原油以及天然氣產量為各省自然資源產量替代數(shù)據,并且按照標準煤折算的方法把上面3種能源折合為能源總產量;然后計算出1991-2008年各地區(qū)的年均能源產量,最后以年均能源產量占全國比重作為自然資源豐裕度。各地區(qū)能源總量根據中科院公布的計算公式進行折算。
通過對1991-2008年的數(shù)據進行計算,可以得到各地區(qū)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和能源豐裕度。下面分別按照將平均經濟增長率前10名和能源豐裕度前10年的地區(qū)進行列表比較(見表2和表3)。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速度前10名中的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天津、北京,其GDP平均增速遠遠高于全國16.70%的水平,但是能源比重遠遠低于全國3.33%的水平,尤其是浙江省,能源比重只有0.05%,但是經濟發(fā)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而在能源豐裕度前10名的地區(qū)中,許多能源大省的增長速度卻差強人意,如山西能源比重超過占到全國的20%,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遼寧、貴州、新疆等省份能源豐裕度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增長速度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省份依靠能源資源優(yōu)勢,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績效,如山東、內蒙古、河南等。
表2 各地區(qū)平均經濟增長與能源豐裕度(平均經濟增長率前10名)
表3 各地區(qū)平均經濟增長與能源豐裕度(能源豐裕度前10名)
另外,從各地區(qū)能源豐裕度與平均經濟增長率的散點圖(見圖5)來看,整體來說存在著右下傾斜的趨勢,因此可以認為,就全國各地區(qū)而言,能源豐裕度與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呈負相關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資源詛咒”現(xiàn)象的存在。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資源詛咒”現(xiàn)象在我國的一些省份當中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并非所有資源豐裕的省份經濟績效都比較差。考慮到分析過程中自然資源的選取僅僅以能源為替代變量,如果再增加土地、礦山、森林等更多資源,可能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圖5 各地區(qū)能源產量比重與平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國內外的研究和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自然資源并不必然的是一種“詛咒”。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資源詛咒”現(xiàn)象,以及我國部分省份資源豐富而經濟績效表現(xiàn)不如人意,是由于過度依賴資源大力發(fā)展資源采掘或資源加工業(yè),而先進制造業(yè)、高科技產業(yè)等其他產業(yè)發(fā)展滯后,再加上資源開采帶來“尋租”、腐敗、社會不公等方面影響所致。因此,要破解“資源詛咒”,就要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變資源優(yōu)勢為產業(yè)優(yōu)勢和科技優(yōu)勢,從而促進本地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為此,首先要解決好資源收入的分配問題,建立相對公正的資源收入分配機制,防止資源收入流失;其次是使用好資源收入,包括利用資源收入扶持本地弱勢產業(yè)、進行環(huán)境保護、吸引技術人才;第三要加快產業(yè)結構升級和轉型,打破資源型產業(yè)自我強化和單一發(fā)展的局面;第四要加強對可持續(xù)資源的投入和培養(yǎng),包括科技資源、人力資源等;最后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在這些破解“資源詛咒”的對策中,財政政策的選擇相當重要。
資源豐裕地區(qū)必須考慮經濟的可持續(xù)和健康發(fā)展,因為資源開采都有枯竭的時候,同時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也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借鑒國外的做法,在預算上設立資源基金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資源基金在屬性上具有預算穩(wěn)定基金的性質。委內瑞拉、科威特、挪威、智利、俄羅斯等國家都設立了類似基金,目的是保持政府預算的長期穩(wěn)定。建議在我國設立資源基金,將資源穩(wěn)定增產期或者資源產品價格上升時期形成的“超額”收入(即盈余收入)以基金形式存儲起來,在資源枯竭或者資源產品市場價格下跌時用于彌補政府預算收入不足。資源基金的資金來源渠道:一是資源省份和城市本級預算超收資金,專門用于彌補短收年份預算執(zhí)行收支缺口,從而保證資源型省份和城市預算的穩(wěn)定和財政運轉的良性循環(huán);二是通過加大資源稅力度以及從重要資源產品(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漲價收入中提取必要份額,主要用于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所需的建設;三是從處于穩(wěn)產增產期的資源型產業(yè)的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即在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轉讓的基礎上,對礦業(yè)權的經濟價值、存在價值和環(huán)境價值予以合理評估,并通過招標、拍賣的方式出讓,將其中反映存在價值和環(huán)境價值的部分,以合理比例納入資源基金中;五是礦產資源補償費。
另外,一些國家還設立了儲蓄性后代基金,目的是保障子孫后代將來在資源枯竭時能生存下去,比如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美國的阿拉斯加以及科威特、阿曼等國家和地區(qū)都設立了類似基金。我國的資源基金中也應該考慮并逐步增加這部分基金的金額。
在財政收入方面,要進一步調整相關資源稅費政策,提高資源補償力度。
一是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將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列入征收范圍,把資源稅的征收對象擴大到所有礦藏資源和非礦藏資源,以有效保護我國短缺的自然資源。對非再生性資源部分存量已處于臨界的資源以及進一步消耗會嚴重影響其存量或其再生能力的資源課以重稅;二是提高資源稅率,改革征收形式。目前我國的資源稅率還較低,應進一步提高資源稅率,并將征收方式由從量征收改革為從價征收,確保隨著資源價格的上漲稅收量也增長;三是提高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及地方留存比例。為避免資源的過度開發(fā)以及及時有效進行生態(tài)環(huán)境補償,國家應考慮上調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地方的留成比例,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切實保證資源型地區(qū)轉型的財力需要;四是逐步實行環(huán)境保護稅制,將現(xiàn)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yè)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噪音等收費制度逐步改為征收環(huán)境保護稅。
在財政支出方面,要加大中央財政對資源型地區(qū)的轉移支付,加大對社會保障、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一是通過財政專項撥款、財政貼息、財政參股等方式扶持資源型地區(qū)替代產業(yè)的發(fā)展,推動產業(yè)結構轉型和升級,促進資源型地區(qū)的轉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國債、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安排專門支出,用于支持資源型地區(qū)發(fā)展。國家政策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也應積極為資源型地區(qū)經濟轉型提供金融服務;二是加大對資源型地區(qū)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力度。保證對資源型地區(qū)下崗職工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對下崗職工和失業(yè)人員提供免費的上崗教育和培訓,促進下崗失業(yè)人員實現(xiàn)再就業(yè),解決資源型企業(yè)歷史遺留問題,保障資源枯竭企業(yè)的平穩(wěn)退出;三是建立健全財政投融資體系,加強資源型地區(qū)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yè)建設。要促進資源型地區(qū)的轉型,促進其可持續(xù)的協(xié)調發(fā)展,就必須解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先天不足的問題,加大道路、通訊、環(huán)境等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wèi)等公共事業(yè)的建設,以吸引投資;四是加大對資源型地區(qū)人力資源建設的財政投入。人力資源是資源型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升級與轉型以及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而資源型地區(qū)大多人才數(shù)量少、層次低,特別是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嚴重缺乏??煽紤]設立專項資金引進急需的高端人才。加大對教育、培育的投入,加強對本地人才的培養(yǎng),加大研發(fā)投入,改善科技研發(fā)環(huán)境。同時,要改善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使人才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從而吸引、留住更多人才。
[1]Wright Gavin.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uccess, 1879 -1940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80 (4) .
[2]Matsuyama K..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2,(58).
[3]Auty R.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 nomic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 [M].London: Routledge,1993.
[4]Sachs J.D.,Warner A.M..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Economic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Series, WP 5398,Cambrid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5.
[5]黃泰巖. 國外經濟熱點前沿[M] .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93-94,95-96.
[6]Sachs J.D. and Warner A.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Center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and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 Cambridge MA, 1997.
[7]Sachs J.D. and Warner A.M..The Big Push, Natural Resource Booms and Growth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59.
[8]Gylfason T., Herbertsson T. and Zoega G.. A mixed Bless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J].Macroeconomic Dynamics, 1999, (3).
[9]Gylfason. Nature,Power and Growt[J].Th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 48.
[10]R.M.Au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source DrivenGrowth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uem 45, Issue4-6.
[11] Ross M.L..Timber Boomsand Institutional Breakdownin Southeast Asia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1.
[12] Torvik R..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Dutch Diseas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
[13]Pauline Jones Luong. Rethinking the Resource Curse:Ownership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Capacity [R].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Conference onGlobaliz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Yale University,May 14-15, 2004, http://www.yale.edu/macmillan.globalization/jones_luong.pdf.
[14]H.Mehlum, K.Moene,R.Torvik. Institutions and the Resource Curse[N]. the Economic Journal, 116(508):1-20.
[責任編輯:孫巍]
book=20,ebook=20
F 812
A
1002-7408(2012)06-0087-05
李德升(1979-),男,貴州赫章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