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秭歸縣人民醫(yī)院(443600)彭紅飛 張均梅 劉光梅 趙小玲
胸水細胞學檢查其主要目的是找腫瘤細胞,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種方法雖有些成效但各診斷價值均有限。對470例胸水患者的胸水離心涂片同時進行細胞學檢查和抗酸桿菌檢測,結果準確可靠。
1.1材料 從2006年~2010年住院尚無明確診斷的胸水患者470例,男280例,女190例,平均33歲(16~60歲)。
1.2方法 利用物理化學技術對細胞進行保存和處理,利用流體力學原理、高精度膜過濾和自動化控制技術自動制備背景干凈的液基薄層細胞制片二份,一份做抗酸染色,查找病原微生物;另一份做常規(guī)瑞士染色,每例隨機高倍視野10~20個,總細胞計數(shù)平均在500個左右,計算各類細胞百分比。
2.1結果可劃分為三大類 ①結核性胸水:找到抗酸桿菌和/或類上皮細胞。②非結核性胸水:包括確診為腫瘤性、感染性胸水等,以及細胞學檢查無結核性胸水細胞學特征或結核菌檢查未找到抗酸桿菌。③提示有結核性胸水可能:細胞學檢出大量淋巴細胞或其比例有增多趨勢,其他成分稀少[1],科室診斷標準具體確定為胸水涂片中成熟的淋巴細胞占細胞總數(shù)的80%以上,間皮細胞在1%以下,但染色鏡檢可疑或陰性。共有221例細胞學擬診為結核性胸膜炎,其中16例在胸水中找到結核桿菌,5例做胸膜活檢得到證實(見附表1)。
2.2診斷 胸水聯(lián)合應用診斷與出院診斷結果非常一致,提示聯(lián)和檢測對結核性胸水的診斷有較高診斷價值(見附表2)。
在1960年,Spriggs在分析65例結核性胸膜炎的細胞學檢查后指出:淋巴細胞增多和間皮細胞稀少是結核性胸膜炎細胞學檢查的特點,還指出結核性胸膜炎時,間皮細胞占細胞總數(shù)的1%以下,若增多則可以排除。對221例胸水觀察發(fā)現(xiàn),成熟小圓淋巴細胞占85.16%,間皮細胞占細胞總數(shù)均超過1%。也少見郎罕氏巨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其病理基礎是因結核性胸膜炎多數(shù)是以滲出為主,病變廣泛,胸膜間皮大量破壞或被纖維蛋白覆蓋難以脫落,因此認為,若胸水涂片中成熟的淋巴細胞占細胞總數(shù)的80%以上,間皮細胞在1%以下,可作為細胞學診斷結核性胸膜炎的依據(jù),臨床實踐該標準可行。
在診斷結核性胸膜炎以前,必需除外其他原因的胸膜炎或非特異性胸膜炎。這些胸膜炎在胸水中除了間皮細胞增生外(細胞總數(shù)往往大于4%),還有較多的中性白細胞,心衰或腎性胸水涂片中細胞數(shù)量很少,且多為雙側胸水,此外,還有癌性胸水、癌性胸水多次注抗癌藥后胸水[2],惡性淋巴瘤轉移胸水等,但此類胸水中有癌細胞、中性白細胞或異型淋巴細胞,也易鑒別,因此認為,根據(jù)胸水細胞學表現(xiàn)可作出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斷,但在急性期時,中性白細胞、間皮細胞增生多而淋巴細胞較少,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雖較為少見或轉為慢性期時也易診斷,但值得注意。
附表1 470例胸水聯(lián)合檢測結果
附表2 470例胸水聯(lián)檢報告診斷符合率
為提高結核性胸水的診斷率,有必要將胸水同時作細胞學和結核菌涂片檢查,涂片作抗酸染色,集菌法陽性率明顯高于直接涂片法,但陽性率乃較低,且涂片染色陽性只能說明抗酸桿菌存在而不能確診。由于我國非結核分支桿菌發(fā)病較少,故檢出抗酸桿菌對診斷結核病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胸水細胞學檢查與抗酸桿菌涂片檢查的標本預制作過程及鏡檢相同,且聯(lián)合圖文報告為臨床提供了清晰的特征細胞圖片和細菌圖片。為結核性胸水提供了準確地診斷或提示性診斷的依據(jù),同時還能對其他病例如腫瘤細胞、化膿性、血性、變態(tài)反應性、癌癥性病變等能作出明確診斷,為臨床診治提供有力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