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健
東莞試水公民聽審團
/李金健
近日,廣東省東莞中級人民法院組織社會人士成立的“聽審團”首次亮相,旁聽案件開庭。據法院方面稱,“聽審團”不是西方的“陪審團”,意在提升法院司法能力、司法公開,推行司法公開之舉屬全國首創(chuàng)。有人質疑,在已有人民陪審制的情形下,東莞中院又搞出個“聽審團”,這是推進了司法民主的增量改革還是相反?
“聽審團”的設立,能否擺脫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困境,人們充滿疑慮。李金健攝
2012年3月16日上午,廣東嘉榮超市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梁仲華走進東莞市中級法院大門,不是打官司而是去“斷案”。和他一起的,還包括法學博士韓中節(jié)等6人,他們組成了一個庭審評議團聽審一起經濟案件,這是市中級人民法院“試水”庭審評議團制度的第一案。
上午8時50分,梁仲華來到市中院第七審判庭,拿到了案件材料。梁仲華簡單瀏覽后表示:“這是個二審的經濟案件。”然后,他坐到聽審團的位子上,向其他成員作了自我介紹。
9時整,隨著主審法官王順顏的法槌敲下,庭審開始了。在持續(xù)約半小時的法庭調查之后,控辯雙方就法官歸納的爭議焦點,展開激烈的辯論。庭下的聽審團成員,專注傾聽著發(fā)言者的每一句話。成員之一的市人大代表伍耀均在白紙上,仔細記錄著雙方表達的每一個要點。
記者在法院發(fā)放的“庭審聽審團個人評議表”上看到,給法官、書記員的評議多達12項,分“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12項中,除了“法官、書記員的儀表、語言、動作是否得體”等基本項之外,細化到“法官是否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法官是否愛發(fā)脾氣、獨斷專行、態(tài)度強硬”、“在自愿基礎上,法官是否耐心細致地運用多種技能,促成雙方和解或者提出可行調解方案”等項目。
聽審團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是此前法院從未放開的一項,即對案件情況進行評議。7名成員在封閉的房間內,推舉有法律專業(yè)背景的韓中節(jié)作為召集人,由其組織大家逐個對案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韓中節(jié)還要求,希望大家放開一點說。
經過1個小時20分的閉門商議,7個人對案件形成了兩種意見,其中贊成一種意見的有5人,另兩人贊成另一種意見?!澳銈兊囊庖姡ü贂莆樟私?,而且會重視,合理的部分會考慮采納。”市中院司法公開辦主任杜志強說。
聽審團成員全程參與一個案件的庭審、評議,并得出最終的結果供合議庭參考。通過這種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體驗,能夠在更深層次實現案件審理的公開公正。
據悉,東莞試行的庭審評議團制度,是指邀請一定數量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聽審團,旁聽案件開庭,庭后對法院的庭審工作以及案件處理情況進行集體評議,從庭審程序、職業(yè)技能、司法素養(yǎng)、調解技巧等方面分十二個類別進行評價,并提出相關意見。
那么,市中院為何出臺庭審評議團制度,制度如何實施,如何保證聽審團成員的獨立、客觀、公正,對于被聽審的案件如何選擇,如何保證效果?
據杜志強介紹,這一制度可以說是全國首創(chuàng),省外一些法院有類似做法,但都未形成制度。東莞正是因為首次“試水”,7名聽審團成員是機構推薦的,比如市有人大常委會推薦的,有村委會推薦的,成員的職業(yè)有企業(yè)家、法律學者、記者等。
“今后,我們設想的聽審團成員條件會比較寬松,基本上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熱心參與審判活動的公民都可以參與其中,這能夠確保聽審成員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倍胖緩姳硎?,法院通過一系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聽審團成員的獨立、客觀、公正。
首先,聽審團成員實行一案一選、聽審案件將逐步實現隨機選?。黄浯?,聽審團成員對案件實行獨立不記名評議;再次,對回避、保守秘密等作了嚴格規(guī)定;最后,嚴格規(guī)范聽審程序,法院會在開庭前才將案件有關材料發(fā)放,庭后及時評議,及時得出結論。
據悉,在聽審結束后,聽審團成員會依據自己對案件的理解,獨立評議、獨立發(fā)表意見;聽審團成員全程參與一個案件的庭審、評議,并得出最終的結果供合議庭參考,這與合議庭對案件的處理流程基本相同。通過這種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體驗,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對案件審理的公開公正。
“我們建立庭審聽審制度并不是為了制度而制度,絕對防止流于形式,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該制度的建立來不斷加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讓‘陽光’射進來,提升法院的司法能力和法官的能力素質?!倍胖緩姳硎荆诼爩徶贫绕鸩教剿麟A段,會首先選取部分民商事案件來試行,因為民商事案件與普通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在逐步完善成熟后,會考慮擴大聽審案件的范圍和比例,具體選定時,會提供當天庭審案件清單,供聽審團自由或隨機選擇。
記者了解到,在關門評議案件的1小時20分鐘里,聽審團每個成員都能平等自由、公平公正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見,每個人都認真行使了自己的職能。
2012年4月16日,東莞15位網友受邀參加東莞中院舉辦的法院開放日活動。鄭思琪攝
有一個細節(jié)是評議結束后,每個人在評議表中發(fā)表意見并簽名,其中有2名成員在簽名之后,發(fā)現簽錯了位置。于是,這兩名成員要求大家重新填表,一絲不茍。
“一直以來,法院的審判工作給人的感覺像是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因為外界不了解,所以容易產生誤解。而這些年來,對一些案件,特別是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法院主動邀請群眾進行庭審評議,歡迎媒體進行監(jiān)督。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沒有削弱司法公信力,反而捍衛(wèi)了司法的權威?!睂Υ耍胖緩姼惺茴H深。
“一些案件我們認為判得很公正,但判后輸的一方不接受,贏的一方不買賬,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司法公開做得還不夠,外界對司法活動了解不深,由于不了解就容易產生對法院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倍胖緩娭毖圆恢M。
一直以來,法院的審判工作給人的感覺像是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因為外界不了解,所以容易產生誤解。
公開才能促公正、公平。2011年發(fā)生在東莞的“韓群鳳案”,就是司法公開的一個典型案例。
韓群鳳曾是某銀行大堂經理,為照顧因早產而腦癱的雙胞胎兒子,不得不辭職在家,耗盡家財為兒治病。13年間這個家連房租都快負擔不起,可兩個兒子的大小便仍不能自理。
2010年11月20日晚,處于精神崩潰邊緣的韓群鳳溺斃了雙子后欲服毒自盡,被醫(yī)生救活。在案件偵查階段,就有數百名村民為韓群鳳聯名求情,在媒體報道之后更是有數十萬網友對其表達了憐憫之情。
鑒于韓群鳳溺子案受社會廣泛關注,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決定公開庭審,近20家媒體聚集在法庭現場見證韓群鳳受審過程。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該院還利用法院官方微博對案件進行全程圖文直播,同時還有南方日報微博、中國網絡電視臺、東莞陽光網等多家媒體對案件審理進行了現場直播。
“其實現在很多地方有類似的做法,但在范圍、力度、廣度與參與程度等方面都很狹小?!弊鳛橥彸蓡T的韓中節(jié)認為,東莞市中院采取的聽審制度范圍很廣,可操作性強,希望這項制度能很好地推行下去,不要中斷。聽審制度本身的目標及要達到的效果,需要時間去檢驗。聽審制度本身是對法院創(chuàng)新能力及法官綜合能力的提升。
據了解,世界上有兩種陪審制度,一種是參審制,即陪審員與法官一起參與案件事實與法律認定,并享有同等的表決權;另一種是陪審制,陪審團全部由陪審員組成,負責對事實部分的認定,而法官則負責對法律問題的認定。我們國家的人民陪審制度屬于參審制。那么,在已有人民陪審制的情況下,東莞市中院又搞出個“聽審團”,這是推進了司法民主的增量改革還是相反?
從制度設計上看,“聽審團”的設立,就是讓社會民眾參與到案件的審理中,他們全程參與審判,監(jiān)督法官在法庭上的程序是否合法。而且,他們比一般聽眾具有更進一步的權利,有權對審議的處理進行評價,這些評議意見將被提交合議庭。合議庭在對案件進行合議時,必須審閱并考慮這些評議意見,合理的建議應被采納。這就讓法官進一步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處理案件時更保持中立與公正,推進司法民主。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我們的法律本來就規(guī)定了司法民主的形式——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是,為什么東莞中院又搞出一個“聽審團”的改革?
“這要么是對原有的人民陪審員不信任,要么就是原有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根本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迫使地方司法機關另辟新徑推進司法民主?!狈▽W評論者楊濤對此指出。
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雛形,但至今未能很好地改變陪審員“陪而不審”、“形同虛設”的尷尬狀況,沒有發(fā)揮人民參與司法、推進司法民主應有的作用。在2012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立勇,指出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踐運行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如人民陪審員數量少且呈現精英化,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些人民陪審員長期固定參與陪審,失去了代表民意、反映民聲的作用;人民陪審員在案件審理中難以獨立充分發(fā)表意見,“陪而不審”等現象普遍存在。
楊濤表示,“聽審團”的設立,看似很好,但是,它在實際運行中也將難以擺脫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困境。比如,“聽審團”的成員可能像人民陪審員選拔一樣,存在濃厚的行政化色彩;“聽審團”的成員也可能像人民陪審員一樣,出現精英化集群現象,且長期參與聽審,可能失去反映民意的作用;人民陪審員在實踐中都難以獨立發(fā)表意見,那么,“聽審團”的意見也只是作為參考意見,有多少被法官所采納,都是未知之數。
所以,“聽審團”恐怕只是對現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一種修補,難以實質性推進司法民主的增量改革。
“實實在在推進司法民主,恐怕還在于對陪審制度的大力改革,要讓陪審員的選拔去‘行政化’,讓他們能真正參與到案件的審理中,影響案件的審議?!睏顫ㄗh,在人民陪審制和“聽審團”的基礎上,將參審制改革成為陪審制,讓民眾組成陪審團在重大案件中認定事實,讓司法民主真正落到實處。
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雛形,但至今未能很好地改變陪審員“陪而不審”、“形同虛設”的尷尬狀況,沒有發(fā)揮人民參與司法、推進司法民主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