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尹嬌嬌,姚志英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實證對比研究
——以滁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為例
張 瑜,尹嬌嬌,姚志英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本文以滁州學院大學英語為對象,主要以建構(gòu)主義為理論指導,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實驗手段對滁州學院大學英語課堂中即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兩種最常用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證對比研究。通過理論探討與教學實驗,研究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滁州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差異,探究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高效途徑。
建構(gòu)主義;媒體教學;傳統(tǒng)教學;對比研究
機輔語言教學(CALL)在過去二十年的大學英語中顯示出強大的實力。最初,Levy(1997)認為CALL是將計算機應用于語言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方式。后來,CALL被狹義地認為一種語言教學和學習方式和方法。而在該方式和方法中,計算機只是一種語言學習和材料評估的一種輔助工具。自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就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學教學中。Warschauer和 Healey(1998)把CALL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分別為:行為主義CALL,交際性CALL和綜合性CALL。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行為主義CALL被稱為訓練和練習的一種方法。當時的CALL主要基于一種行為主義學習方式。而該方式認為計算機作用稍優(yōu)于技工導師。20世紀70和80年代,交際性CALL應運而生。該技術在理論上和教學上完全摒棄行為主義CALL。交際性CALL更加注重運用而不是只局限于形式本身。例如:語法教學應該更多的鼓勵學生產(chǎn)生原創(chuàng)性的表達形式,而不是只為了重復地使用預先的語法框框。最后一個階段為綜合性CALL。該階段的CALL是前兩階段在多媒體和超媒體技術上的更新。綜合性CALL試圖融合各種語言教學方法,即聽、說、讀和寫。多媒體和超媒體網(wǎng)絡電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系列可操作便捷的交流工具。綜合性CALL被認為是最優(yōu)化CALL。
從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和數(shù)字音視頻的發(fā)展,多媒體被廣泛應用。正如其名字所示,多媒體(multi+ media)是由多樣性(multiple)和媒體(media)結(jié)合而成。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中“多媒體”的定義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運用多種不同的媒體方式”或者“一種計算機控制和調(diào)解的一種集合,該集合能夠讓人們通過不同的形式接觸和運用數(shù)據(jù)”[3]446。多媒體是傳統(tǒng)計算機媒介和信息知識應用的一種結(jié)合。為符合語言教學中的多媒體,本研究將“多媒體”定義為:外語教學中,文本、圖片、數(shù)據(jù)及圖片、靜照片和音樂聲音的綜合應用。多年來,教師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已經(jīng)在課堂上使用幻燈片、電影、錄放機和投影儀等。然而,現(xiàn)今,大學老師可以熟練掌握并應用電腦和硬盤存儲器整合不同的媒體材料。在本文研究中,多媒體不包括具有互動特性在線學習等。
建構(gòu)主義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建構(gòu)主義指人們?nèi)绾稳W習。該學習理論是從認知科學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真實和任何客觀的現(xiàn)實,認識者只有在領先自己的經(jīng)驗前提下,建構(gòu)真實或者是在解釋真實的過程中逐步建構(gòu)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jié)構(gòu)得到發(fā)展。換言之,學習者在沒有教師傳授知識的情況下,通過與周圍的人和事的交互作用,也能自動建構(gòu)起有關知識的意義。建構(gòu)主義學習觀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建構(gòu)主義認為,知識是暫時性的、發(fā)展性的,又逐步內(nèi)化建構(gòu)的。而“學習”是指學習個體將有意義表現(xiàn)形式逐一構(gòu)建的認知過程。建構(gòu)主義幾大要素分別為: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真實世界環(huán)境和解決問題的社會協(xié)商等。多元素相關環(huán)境對于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個體應該被提供更多的機會從社會學角度去揣摩其意義。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而進行的。在安徽省滁州學院,多媒體的實時環(huán)境同前人的研究背景大有不同之處。在本校英語課堂上,在線學習及計算機與學生互動基本不能完全實現(xiàn)。本研究從該校大學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出發(fā),充分比較兩種教學方式和方法的不同效果,探究真正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高效途徑。
為較全面真實地反映滁州學院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的不同影響,筆者兼用定量與定性兩種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采訪的形式開展研究。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滁州學院兩個專業(yè)(08測繪工程和08漢語言文學)共計136,其中男生75人,女生61人。兩班分別在2008年入學伊始,進行了英語測試,兩班的平均成績及總分相當,沒有顯著地差異。在這個基礎上,本研究對兩個班進行了不同教學方式方法并對兩班教學效果進行比較觀察。
1.研究問題
本研究努力回答以下問題(1)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模式分別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2)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成績會有哪些影響?(3)學生更期盼哪一種教學方式?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采訪等工具。
3.問卷調(diào)查
本問卷調(diào)查是基于先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及滁州學院英語教學具體環(huán)境而制定。首先,為確保調(diào)查問題的效度,本研究進行了名為《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與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對比研究》前期先導研究。經(jīng)過對學生的先導調(diào)查,最終對調(diào)查問卷再次進行修改。本調(diào)查問題共分為17個多項選擇題和二個開放式問題,共計19題。多數(shù)的問題是按照Likert五度量表進行。
4.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是一種“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在該方式中,一種觀念和假設可以通過不同受試者和不同的變量之間的關系來進行驗證和證實”[3]246。該研究選用兩個班級進行實驗,即把08測繪工程班和08漢語言文學班分別定為控制組和實驗組。為了減少不同變量的影響,本研究選擇兩位從事多年英語教學且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分別對兩班進行大學英語授課。雖然兩班受試組教學模式不同,但是都采用相同教材并且統(tǒng)一教學進度。
5.受試采訪
采訪是“為了收集信息,在調(diào)查者和單個個體或者群個體之間進行的一種對話方式。采訪被用來收集語言學分析數(shù)據(jù),并且可以應用于需求分析”[3]246。在進行個體采訪之前,調(diào)查問卷中總共有兩個開放性問題。換言之,整個采訪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準備就緒。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一臺MP4和一臺錄音機作為記錄工具。本研究選擇五名同時接受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模的08級工管系的同學進行采訪。五名參與者都是理科學生而且都是自愿參與本次采訪。
6.數(shù)據(jù)收集
調(diào)查問卷在正規(guī)的課堂上被分發(fā)給受試者。在每一個班級,教師在課前利用10分鐘時間請同學完成問題調(diào)查。收集好調(diào)查問卷后,研究者將調(diào)查問卷數(shù)據(jù)輸入電腦中,利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6.0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經(jīng)過二學年的實驗后,本研究將會對兩個受試班學生的CET-4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測,并把顯著值定為0.05。
(一)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及分析
本部分研究是對問卷調(diào)查進行討論,并利用SPSS 16.0對兩種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1.兩種教學方式不同比較
平均值可以有效的體現(xiàn)出一組數(shù)據(jù)的中央趨勢。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shù)相加的和,除以相加的數(shù)的個數(shù),所得的商。本研究要求參與者通過五選一來表達他們的觀點。整個選項從五分(特別強烈支持)到一分(特別強烈反對)分布。在問卷調(diào)查中,本研究設計了四個配對式問題。表1展示出其中二題的平均值。
表1 部分配對問題平均值數(shù)據(jù)
2.黑板書利用度比較
在表1中,兩種不同教學模式在黑板書利用率方面的差距最為明顯。傳統(tǒng)教學的黑板書利用平均值比多媒體教學平均值班高2.9。這表明,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更多的利用板書進行教學。
圖1 黑板書重要性
根據(jù)圖1所示,參與者中,50%的同學認為黑板書對英語教學重要而19.5%的同學認為它是非常重要。只有0.5%的同學認為黑板書在英語教學中是無關緊要的。這表明,黑板書的重要性被大多數(shù)同學所接受。本研究觀察到,在現(xiàn)在的多媒體教學課堂上,大學英語教師經(jīng)常忽視黑板書的使用。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只是胡亂的在黑板上無序地草書幾筆,甚至更有大學英語教師完全不用板書。實際上,黑板書無論在教學中還是在學習中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3.知識點清晰度
如圖2所示,1.5%的參與者認為在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點講解特別清晰明了。而23.9%的參與者認為在傳統(tǒng)教學,知識點講解清晰明了。5.6%參與者認為在傳統(tǒng)教學知識點講解非常不滿意并且認為講解不夠詳實。圖3表現(xiàn)出,13.8%的參與者認為在多媒體教學中知識點講解非常清楚明了。而61.5%參與者認為在多媒體教學中知識點講解清楚。1.5%參與者非常不滿意多媒體教學中知識點的講解,并認為講解不夠清晰明了。
圖2 傳統(tǒng)教學中知識點清晰度
圖3 多媒體教學中知識點清晰度
Krashen(1982)的輸入假設認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使語言習得得以發(fā)生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讓學習者沉浸在包含稍高于其現(xiàn)有語言能力的可理解性語言項目的輸入中。本研究認為,在多媒體教學中,大學英語老師應該更加關注于知識點講解清晰度上。從實際課堂教學觀察來看,當用PPT等多媒體手段來展示授課內(nèi)容時,大學英語多傾向于將過多的信息材料雜亂無章塞滿整節(jié)課。而對學生來說,如此多的信息量將是一種信息負擔。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適當合理使用PPT等多媒體段可以使學生更清楚理解知識背景。從而,學生可以得到英語國家總體背景知識。這樣給大學英語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授課實際需要充分運用每一種教學方式。
(二)實驗方法—四級部分成績分析
經(jīng)過近兩年的實驗,控制組和實驗組學生都參加了2011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每位同學大學英語成績中的聽力和寫作分別進行了數(shù)字統(tǒng)計。在進行實驗之前,控制組和實驗組都分別進行了期中英語測試。兩組成績分別用SPSS16.0進行分析。實驗組平均成績?yōu)?9.6而控制組平均成績?yōu)?0.2。兩組平均成績沒有出現(xiàn)顯著差別,因此此實驗的效度可以基本確保。
1.聽力成績分析
聽力作為非常重要的語言技能,在語言認知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聽力理解卻是頭等難題。它與知識輸入形式和知識輸入質(zhì)量有很大關聯(lián)。
表2 聽力理解分數(shù)
從表2中看出,控制組聽力理解成績平均值為100.258,而實驗組聽力理解成績平均值為105.345。實驗組聽力理解的成績平均值比控制組聽力理解的成績平均值高出10.087。以下是對兩組聽力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測。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獨立樣本T檢測
表3是CET4聽力理解分數(shù)的獨立樣本T檢測。正如表3所示,0.065的Sig.值明顯大于0.05,即證明控制組和實驗組具有有相同的方差值(Variance)。因此本研究只需使用Equal Variances Assumed數(shù)據(jù)便可。P(0.032)<顯著值(0.05)。在0.05的顯著性水平,控制組與實驗組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多媒體教學中,幻燈片,投影儀等技術被廣泛應用。而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多數(shù)大學英語教師只有錄音機被應用于聽力練習。多媒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將會加大學生的知識輸入量和文化背景相關知識量。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大學英語老師教授聽力經(jīng)常使用錄音機。雖然錄音機較方便快捷,但是會經(jīng)常使學生感覺疲憊困倦。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他們很少能夠直接地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而多媒體技術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多媒體技術中所呈現(xiàn)的材料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展示外語環(huán)境的每一個細節(jié),并且可以隨時更新。眾所周知,聽力理解能力雖然是一種接受性技術但也是一種積極的活動。聽力背景知識是聽力進程中非常重要的成分。Lado將學習外語目的定義為“有能力去使用該語言,理解它的意思和內(nèi)含。有能力從目標語文化層面去理解演說和寫作”[5]235。本研究表明受試學生四級成績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別性特征,再次突顯出多媒體教學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yōu)勢。
2.寫作成績分析
作為一項輸出性技能,寫作是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更加注重英語作文的教學。近些年,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CET4測試中表現(xiàn)不理想,特別是在寫作部分的測試中。這已經(jīng)引起了大學英語教學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表4 寫作分數(shù)
表4顯示控制組和實驗組的四級寫作分數(shù)??刂平M寫作成績平均值59.325比實驗組寫作成績平均值62.345僅低3.02。
表5 獨立樣本檢測
表5是CET4寫作分數(shù)的獨立樣本T檢測。其包含對本研究非常重要的數(shù)據(jù)。正如表5所示,0.761的Sig.值明顯大于0.05,即證明控制組和實驗組具有有相同的方差值(Variance)。因此本研究只需使用Equal Variances Assumed數(shù)據(jù)便可。P(0.307)>顯著值(0.05)。在0.05的顯著性水平,控制組與實驗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一般來說,寫作是最直接反映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水平。而學生又不太可能,僅僅依靠考試前的幾場英語寫作講座,就得到CET4考試中寫作高分。本研究建議大學英語老師將寫作作為輸出性練習,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機會。在如今的大學校園中,雖然寫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寫作技能,但是并沒有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充分重視。根據(jù)對幾位滁州學院大學英語教師的座談得知,一般滁州學院大學生每一學期基本僅在課堂完成一到二篇即時作文。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英語教師會同時給學生提供句型分析和語法等相關知識。然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PPT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材料,更準確的表達方式和觀點。同時老師可以利用PPT更好的評論學生優(yōu)秀作文。而在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多媒體教學在寫作方面較之其在傳統(tǒng)教學的巨大優(yōu)勢。
(三)采訪
通過采訪,本研究得到了更多對于兩種教學方式的學生意見。首先,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大多數(shù)學生肯定了多媒體教學更加具有吸引力。多媒體英語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從而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在聽說上進步的需求。
較之以前的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更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給人一種全新的體驗。首先,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包含的知識更多更豐富。這樣,可以讓不同的同學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擇取知識。其次,它加快了上課的速度。老師不用再板書,這就節(jié)省了很多寶貴的上課時間。(張同學)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方面,多媒體教學在此方面,并未體現(xiàn)出巨大優(yōu)勢。很多大學新生,還并不習慣于自主學習。他們同時需要教師課上和課下的輔導。培養(yǎng)學生更高的自主學習性,也是教學中的重點。
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老師與學生的英語交流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課堂學習內(nèi)容過于“與時俱進”,老師只顧放一張張PPT,不理學生對每一張PPT的現(xiàn)時反應。(單同學)
其次,由于大學英語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下想要給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量,導致信息量“堵塞”。學生很難抓住和記下課堂教學重要知識點。隨著老師輕點鼠標,PPT“一閃而過”的現(xiàn)象時常出現(xiàn)在多媒體教學課堂中。
對于英語老師的PPT的制作感覺一般。每頁播放的信息量太大,無法看全。制作頁數(shù)太多,不能突出重點。每節(jié)課下來,不知老師講了些什么,總是云里霧里。PPT的背景音樂太大,感覺很吵,但這聲音可以使我本來快要進入睡眠的狀態(tài)轉(zhuǎn)向清醒,有助于集中精力。我個人認為,英語課上的課件色彩需要更華麗一點。(邵同學)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各自都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劣勢。大學生更傾向于能夠提供更多信息,教學更為靈活的多媒體大學英語授課方式。多媒體大學英語授課方式能讓大學英語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和多元化。然而,大學英語教師在多媒體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如沒有大學英語教師的積極配合和努力,無論教學模式多么先進科學,大學英語課堂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本研究建議應該將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更好的結(jié)合從而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本研究只是基于滁州學院部分學生實證研究,研究范圍和時間有限,因此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更好的深入了解大學多媒體英語教學,可以進一步探討大學英語多媒體網(wǎng)絡輔導和在線學習的互動特性。
[1] Levy M.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Context andConceptual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64.
[2] Warschauer,M.& Healey D.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An Overview.Language Teaching[J].1998,31:57-7.
[3] Richards,J.,Schmitdt,R.,Kendrick,H.et al.Longman 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446,246.
[4] 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si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5] Lado,R.LanguageTeaching:AScientificApproach[M].New York:McGraw-Hull,Inc.,1964,23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ultimedia and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s
Zhang yu,Ye Jiaojiao,Yao Zhi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computers have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university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and have evolved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tool.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nstructivism,multimedia English teaching mode and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Chuzhou University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ree instruments-questionnaire,experiment and interview-are employed.Through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the teaching experiment,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s seeking the high-way of improving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nstructivism;multimedia teaching;traditional teaching;comparative study
G642
A
1673-1794(2012)01-0116-04
張 瑜(1982-),女,遼寧撫順人,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尹嬌嬌,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姚志英,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及應用語言學
到滁州學院校級教研項目“滁州學院大學英語試點班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實證對比研究”(2009jyy003);滁州學院教學質(zhì)量工程項目大學英語教學團隊項目和安徽省高校省級質(zhì)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01048)
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