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絮妃
宮腔鏡下老年患者子宮內膜息肉摘除126例療效分析
郭絮妃①
目的:對宮腔鏡下老年患者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的療效進行探討。方法:對筆者所在醫(yī)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間126例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老年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26例患者均電切成功,手術時間為8~20 min,平均15 min,術中及術后24 h出血量20~30 ml。術后1、3、6、12個月隨訪可見,大部分患者通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術后6個月有效率95.24%。結論:宮腔鏡下老年患者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宮腔鏡; 子宮內膜息肉; 療效
子宮內膜息肉是借細長的蒂附著于子宮腔內壁的腫塊,是基底部局限性增生而導致的。病因與雌激素水平過高、內分泌紊亂或慢性子宮內膜炎、特異性感染等炎癥有關。多見于中老年婦女[1]。臨床表現為宮頸口處可見或可觸及息肉,子宮體略增大,陰道排液量增多或不規(guī)則子宮出血。宮腔鏡以其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已日漸成為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方法。筆者對所在醫(yī)院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12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yī)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間入院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老年患者126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8.5歲。所有患者均已絕經。手術前B超表現均為陽性,95例表現為子宮內膜增厚10 mm以上,31例表現為宮腔內異?;芈晥F。126例患者中單發(fā)子宮內膜息肉85例,多發(fā)子宮內膜息肉41例。息肉0.3~3.5 cm不等,均有蒂。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及生殖系統(tǒng)感染等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1.2.1 手術器械和設備 手術器械為LBD-2000型宮腔鏡,灌流液為5%的葡萄糖(膨宮壓力為100~130 mm Hg,流速為200~400 ml/min,電凝功率為80 W,電切功率為280 W)。膨宮液為5%葡萄糖液,以DU6型B超全程監(jiān)控。
1.2.2 手術方法 術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行常規(guī)血、尿、陰道分泌物、婦科檢查及心臟、肝、腎等全身檢查。確定無手術禁忌證后,采取靜脈麻醉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患者術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對外陰、陰道及宮頸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敷無菌巾。窺器暴露宮頸,擴張宮頸達10 mm并夾持固定,B超監(jiān)視下探查子宮大小、位置、宮腔方向和深度,確定息肉的大小、數量及位置,直視狀態(tài)下環(huán)狀電極電切子宮內膜息肉基底層、功能組織及淺肌層3 mm,使內膜無法再生。對手術創(chuàng)面有活動性出血處電凝止血。術畢將所有患者的切出組織送病理檢測。
1.2.3 術后治療及隨訪 術后靜脈持續(xù)24 h輸注20 U縮宮素,并進行抗感染治療3~7 d。術后1、3、6、12個月內保持門診或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預后情況。術后陰道排液量和陰道出血量改善、宮腔鏡復查無復發(fā)為有效。
2.1 手術結果 126例患者均電切成功,手術時間為8~20 min,平均15 min,術中及術后24 h出血量20~30 ml,術后8 h拔出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住院時間1~3 d,無并發(fā)癥。病理檢查結果表明118例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3例為子宮內膜肌瘤樣息肉,5例慢性炎癥改變。
2.2 預后 術后1、3、6、12個月對126例患者均保持了隨訪,隨訪結果可見,大部分患者通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颊咝g后陰道排液量和陰道出血量改善情況見表1。
表1 126例患者術后陰道排液量和出血量情況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在雌激素持續(xù)作用下發(fā)生于基底層內膜的局限性增生,能慢慢向上生長突出子宮內膜表面。當基底層子宮內膜增生逐漸形成蒂時即為息肉。息肉多見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齡,以中老年婦女較為多見。息肉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大小不等,小者1~2 ml,大者會充滿宮腔。較小的單發(fā)息肉多無臨床癥狀,多發(fā)性彌漫型息肉因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子宮內膜面積增加表現出陰道排液量過多及絕經后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三苯氧胺或激素替代與其相關[2]。通常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但也有發(fā)展為腺瘤樣增生的可能,其惡變率為0.89%[3],因此,即使是絕經后的老年患者,臨床上一旦發(fā)現也應及早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目的主要是摘除息肉,改善患者癥狀、陰道出血量和排液量。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抓鉗鉗夾、刮宮術等,預后不良,復發(fā)率較高。宮腔鏡是婦科微創(chuàng)診療的新技術,能通過進入宮腔的鏡體觀察病變部位,有助于更直觀、更準確的檢查宮內病變、進行直視下定位刮宮及手術治療;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且術后恢復快,能將息肉及根蒂徹底切除,復發(fā)率較小,近年來已成為子宮內膜息肉診斷和治療的主要方法。方彩云等[4]在宮腔鏡診斷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中,對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EP)的準確性及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結果表明,“宮腔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相符,97例EP,符合率90.6%。宮腔鏡治療后,陰道排液量增多為主訴者有效率為84%,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為主訴者有效率為100%?!逼溲芯拷Y果與本組一致。本組通過對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的有效率、陰道出血量及排液量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和研究,摘除有效率為100%,術后6、12個月的隨訪結果有效率分別為95.24%和88.89%,且無并發(fā)癥,說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的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酃.宮腔鏡診治婦產科不孕癥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09,7(11):22.
[2] 高楠.宮腔鏡診斷異常子宮出血86例臨床分析[J].醫(yī)護論壇,2009,16(4):98.
[3] 宋俊莉.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診治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8(7):57.
[4] 方彩云,張春蓮,劉永珍,等.宮腔鏡診斷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臨床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5(2):37.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70
①吉林省四平市婦嬰醫(yī)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郭絮妃
2012-04-10)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