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卿 指導 王 凌 陜西中醫(yī)學院2009級研究生 (咸陽 712046)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目前尚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所以臨床上診斷動脈硬化多以具有相對特異性的理化檢查及具備相應的臨床表現為診斷標準。其表現主要決定于血管病變部位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對于早期的動脈硬化病患者,大多數患者幾乎都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處在隱匿狀態(tài)下潛伏發(fā)展。對于中期患者,如累及心血管,大多數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悶;如累及腦血管,則多表現為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如累及周圍血管,大多有四肢涼麻、四肢酸懶、跛行、臨床癥狀,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癥狀。
桂澤大黃湯具有溫陽通脈、活血降濁的功效,2011年5月~2011年10月我們觀察了桂澤大黃湯對動脈硬化患者中醫(yī)癥候及CRP、HCY生化指標水平的影響,探討桂澤大黃湯對動脈硬化的作用。
臨床資料 60例病例均來源于陜西省中醫(yī)院干部保健科的醫(y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
診斷標準 目前國際上尚無明確的動脈硬化診斷標準,臨床上多以癥狀表現為頭昏、乏力、神疲、脈虛等,合并脈壓差增大,合并脂代謝紊亂、血流變學改變等實驗室檢查指標為依據。動脈粥樣硬化中醫(yī)學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內科學》(第七版)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年版)[1]擬定如下:沒有出現明顯臨床癥狀者,多見于氣虛、血瘀、痰濕證初期病變,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臟腑,營衛(wèi)失調。氣虛:平素氣短乏力,易汗,倦怠懶言,面色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血瘀:氣短乏力,皮膚干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痰濕:面色萎黃不華,神疲乏力,肢體困重,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細。
治療方法 采用澤桂大黃湯單劑,澤瀉30g,桂枝15g,酒大黃10g。治療組:以桂澤大黃湯為基礎方,隨癥稍作加減,水煎服,每劑水煎400mL,分兩包,每包200mL;1d1劑,1d2次,早晚飯前后分服,連服1月。對照組:患者單用血脂康(國藥準字Z10950029)口服,2粒/次,1d2次,連服1月。合并有高血壓患者,予規(guī)律服藥降壓藥物,以控制血壓 ;合并糖尿病患者,予規(guī)律服藥降糖藥,以控制血糖。
療效標準 動脈粥樣硬化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參考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2年制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擬定[1]: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注: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生化指標改善程度判定可依以上標準作為參考。
治療結果 Hcy水平的比較 見表1。
表1 Hcy水平的比較 (±s)
表1 Hcy水平的比較 (±s)
注: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患者在治療前Hcy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經組間比較,兩組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35.86±10.171 21.149±3.977對照組 30 37.127±10.624 24.662±6.100
CRP水平的比較 見表2。
表2 CRP水平的比較 (±s)
表2 CRP水平的比較 (±s)
注: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患者在治療前CRP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經組間比較,兩組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3.736±2.016 1.825±1.05對照組 30 3.174±1.67 2.582±1.318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受試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復查肝腎功等生化指標未見異常。
討 論 祖國醫(yī)學把動脈硬化歸于心、脾、腎等“臟腑失調”之虛證上,從五臟之間相互作用的矛盾關系上來認識動脈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和辨治規(guī)律,從而進行有效的辨證論治[2]。其病理機制中,痰、瘀、毒是實體要素,而這些實體物質的產生是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治療則以益氣溫陽為主,輔以活血化瘀,祛痰降濁。吳葆良[3]認為動脈硬化癥危害較大,應及早加以防治,早診斷、早治療,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靈活辨證。
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病變特征為動脈某些部位的內膜下脂質沉積,并伴有平滑肌細胞和纖維基質成分的增殖,逐步發(fā)展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其最早和最有決定性的事件之一是內皮功能紊亂[4,5]。韓繼明[6]實驗發(fā)現高血壓患者 CRP濃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級別呈正相關,即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越大,CRP濃度越高。童紅莉[7]研究結果顯示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顯著增高,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
桂澤大黃湯中澤瀉利水滲濕、瀉熱。桂枝辛、甘、溫,具有溫經通陽的作用。與澤瀉同用可溫陽化氣、滲水利濕。酒性味辛、大熱具行散之功,酒制大黃緩和生大黃苦寒瀉下之性,免傷脾胃,減輕了腹痛等副作用,突出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的功能[8]。同時炮制也增強了對炎性介質的抑制。有現代研究表明大黃具有抗炎、調節(jié)脂質代謝、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抗氧化、抗凝血與抗纖溶作用[2]。酒大黃是止血與活血并舉中藥,其“活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的特殊功效在臨床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中值得推廣研究[9]。此方從動脈粥樣硬化基本的病因病機出發(fā),遵循了益氣溫陽以固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標的治療原則,有利于動脈硬化的愈后呈良性發(fā)展,并能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1]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363.
[2]張衛(wèi)娜.動脈粥樣硬化中醫(yī)辯證論治研究進展[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25(1):72-74.
[3]吳葆良.淺談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中醫(yī)治未?。跩].陜西中醫(yī),2010,31(2):256-257.
[4]顧 耘.動脈粥樣硬化與內皮相關因素研究現狀[J].醫(yī)學綜述,2005,11(3):212-213.
[5]倪廷樞,何國祥.動脈硬化形成的現代觀點[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97,18(1):9-12.
[6]韓繼明,賈雄燕,楊 玲.c-反應蛋白與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8,37(7):854-855.
[7]童紅莉,張 丹,田亞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中的應用.[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9,30(4):438-439.
[8]陳俊紅.陳俊榮,宋翠榮.酒大黃對動脈粥樣硬化兔主動脈病理形態(tài)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9):767-768.
[9]陳俊榮,陳俊紅,宋翠榮.酒大黃對動脈粥樣硬化兔PAI-1及其基因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7):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