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修正行為看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

      2012-12-04 07:39:16蘇晨陽馬博森
      當代外語研究 2012年5期
      關鍵詞:陳魯豫蔡康永會話

      蘇晨陽 馬博森

      (浙江大學,杭州,310058)

      1. 引言

      隨著語言學的研究視野從書面話語擴展到口頭話語,會話的研究價值日益凸顯,成為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Clark 1992:107;Schegloff 1999:426)。在研究的早期階段,學者們關注較多的是會話的結構特征。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的關注重點轉向了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Schegloff(1982,1988,1995)明確提出,會話不只是信息的轉移,更是會話者互動合作中的行動,因此,會話的軌跡是互動合作的結果。Goodwin(1979,1981,1986)、Goodwin和Goodwin(1987)、Lerner(1992,2002,2004)、Smith和Jucker(1998)、Jucker和Smith(2004)、Arundale(2005)、Schiffrin(2006)以及Haugh(2007)等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Warren(2006)甚至認為,會話雙方的合作如此密切以至于我們有理由懷疑將雙方區(qū)分為說話人和受話人是否合理。

      本文擬以修正現(xiàn)象為切入點,從會話的生成和理解以及會話者的角色轉換這兩個方面來論證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研究語料來自五個中文電視談話節(jié)目:鳳凰衛(wèi)視的《魯豫有約》和《鏘鏘三人行》、臺灣中天電視臺的《今晚哪里有問題》和《康熙來了》以及三立都會臺的《國光幫幫忙》。這些節(jié)目風格各異,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訪談,也有侃大山式的三人聊天。作為會話語料來源,談話節(jié)目容易采集,不涉及隱私權和版權問題,且同時提供視覺和聽覺信號,有利于全面分析會話中各種渠道的信號傳遞。

      2. 從話語生成和理解過程中的修正行為看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

      在會話過程中,由于會話者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席生成話語,因而各種困難和問題可能不期而至。對于如何即席生成話語,Biber等人(2000:1067)總結了三個原則:(1)不停地說;(2)有限的準備;(3)修正先前說出來的話。這三個原則道出了自然會話的即席性特征和動態(tài)特征。事實上,會話的生成不是說話人的單邊行動,它是會話雙方積極參與、相互協(xié)商、共同合作完成的言語事件。

      (1) ① 趙凱:最怕的是,那個職場呆久了以后就會-,

      ② 陳宛若:=疲乏。

      ③ 屈中恒:=職業(yè)倦怠。

      ④ 趙凱:職業(yè)倦怠,疲乏,然后疏忽了。

      (《國光幫幫忙》2009年10月2日)①

      在該例的第1行,說話人趙凱一時想不出合適的表達式。受話人陳宛若和屈中恒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提供幫助,分別提供了一種表達式:疲乏(第2行)和職業(yè)倦怠(第3行)。趙凱在第4行采納了他們所提供的兩種表達式,會話隨后得以順利展開。例(2)是另一個類似案例:

      (2) ① 査建英:因為我們美國人要不消費,就你剛才說那電視機,我們要不是在-買那些,

      ② 呃大屏幕那叫什么來著那個?hmm plasma,

      ③ [就是:平的那種(.)奢侈-

      ④ 許子東:[呃呃-

      ⑤ 査建英:[[牌的?液晶:,呃對,

      ⑥ 許子東:[[液晶或者等離子,嗯。

      ⑦ 査建英:[等離子那種屏幕,那那他們中國上哪出口去?。?/p>

      ⑧ 竇文濤:[嗯。

      (《鏘鏘三人行——金融危機》2009年3月23日)

      在該例的第1行,說話人査建英遇到了找詞困難,他一邊自己努力回憶一邊通過提問和提供英文表達式“plasma”向受話人許子東發(fā)出求助信號(第2、3行),許子東隨即發(fā)起修正(第4、6行),他提供的“液晶”和“等離子”依次被査建英采納(第5、7行)。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的發(fā)言兩度重疊,憑借同步互傳的聽覺和視覺信號,一方根據對方的行動迅速調整自己正在進行或即將開始的發(fā)言,雙方通過這種高度動態(tài)的合作,高效地解決會話中的困難。

      有時,自然會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說話人生成話語時并未遇到什么困難,對自己生成的話語也未意識有什么不對,但受話人卻發(fā)現(xiàn)了話語中的不妥之處,并對之予以修正。受話人的積極參與使說話人意識到了原來話語中的問題,并隨之加以修正。話語的生成在兩人的動態(tài)合作中得以完成。

      (3) ① 竇文濤:張藝謀跟馮小剛,從-從來不會公開跟-這么地吵-吵架的,

      ② 這事兒上對壘了。

      ③ 孟廣美:對話。

      ④ 竇文濤:對話了。

      (《鏘鏘三人行》2009年3月24日)

      在該例的第1和第2兩行,當竇文濤說張藝謀跟馮小剛“這事兒上對壘了”時,他并未意識到講“對壘”有什么不妥,但孟廣美卻認為不應該用“對壘”一詞,“對話”較為合適。竇在第4行接受了孟的說法。話語生成行為涉及會話雙方的動態(tài)合作。

      自然會話中還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說話人和受話人同時意識到新生成的話語不妥,遂同時開始合作修正,修正過程在兩人的積極參與中完成。

      (4) ① 鮑起靜:我們我們香港的演員一般是比較是比較斯文-((以手捂嘴))

      ② 蔡康永:守規(guī)-[守規(guī)矩。

      ③ 鮑起靜:[啊不是不是說你們不斯文。

      ④ 蔡康永:=守規(guī)矩。

      ⑤ 徐熙娣:=對!我們在后臺都在吃生肉,這樣OK了吧?

      ⑥ 蔡康永:=比較守規(guī)矩一點。

      ⑦ 鮑起靜:比較規(guī)矩。

      ⑧ 蔡康永:[嗯。

      ⑨ 鮑起靜:[可能有時候我們有時候太禮貌了,是吧?可能有時候我們

      ⑩ [[好像對我們嘉賓可能有一些有點禮貌又不好意思說他,就這樣。

      (《康熙來了》2009年6月5日)

      例(4)中的會話者包括香港和臺灣藝人,其中鮑起靜是香港人,蔡康永是臺灣人。當鮑在第1行說出“我們我們香港的演員一般是比較是比較斯文”后,她馬上意識到這樣說不妥,因為其隱含著臺灣演員不夠斯文,所以未等說完就以手捂嘴并馬上解釋(第3行);與此同時,蔡也覺得鮑的說法不妥,并嘗試幫助她修正“比較斯文“之說(第2、4、6行)。鮑接受了修正,先將“比較斯文”改為“比較規(guī)矩”(第7行),之后又進一步改為“太禮貌”(第9、10行)。從“比較斯文”到“比較規(guī)矩”再到“太禮貌”,這個措詞的修正過程也即話語的生成過程是說話人和受話人動態(tài)合作的結果。

      有時,會話活動中會出現(xiàn)多人積極參與,相互修正,互為補充,共同完成話語事件的現(xiàn)象。

      (5) ① 林青蓉:好,那我們再來看一個是最近新聞的景點,這個是引起我們做這個節(jié)目的動機。因為呢,就有一個新聞說,在這個瀑布的頂端呢,瀑布不是這樣嗎?

      那瀑布的頂端有一個終極游泳池,哦,在哪里,就是在這里((轉身指向屏幕))。

      ② 甲:=在辛巴威。

      ③ 乙:=辛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

      ④ 丙:=對。

      ⑤ 不明會話者:=辛巴威跟[尚比亞的[交界。

      ⑥ 不明會話者(多人):[尚比亞[交界

      ⑦ 林青蓉:辛巴威跟尚比亞交界的一個維多利亞瀑布。

      (《今晚哪里有問題》2008年5月2日)

      在例(5)中,主持人林青蓉和一群導游正在討論一個與某瀑布有關的旅游景點,她先做了一些鋪墊(第1行),但沒有說出瀑布的具體位置和名字,導致話語中出現(xiàn)了信息不夠明確的問題。遇到問題之后,其他會話者開始自發(fā)、積極地提供信息,且后來者并非簡單地重復前者的信息,而是不斷地修正補充已有的信息。從第2到第7行,信息量呈現(xiàn)逐步增加的趨勢,直至第7行林青蓉提供了一個最為完整的說明。整個話語生成過程完全是多人共同努力,動態(tài)合作的結果。

      不僅話語的生成離不開會話者的動態(tài)合作,而且話語的理解同樣也離不開會話者的動態(tài)合作。

      (6) ① 金默玉:我們那陣用的是一個白俄的司機。

      ② 陳魯豫:哦,外國人呵。

      ③ 金默玉:對,sss-[蘇聯(lián)人。

      ④ 陳魯豫:[我們照現(xiàn)在是不是叫蘇聯(lián)人?

      ⑤ 金默玉:對,白-白(.)白俄,

      ⑥ 陳魯豫:嗯。

      ⑦ 金默玉:我們都管他叫白俄。

      (《魯豫有約》2007年1月20日)

      在上例中,修正工作始終圍繞著對第1行“白俄”的理解進行。由于金默玉將“俄”發(fā)為第四聲(標準發(fā)音是第二聲),所以增加了理解難度。在第2行,陳魯豫表達了對“白俄”的理解,但金不確認她是否真的理解,所以未等陳提問,金就作了自我修正(第3行),而陳為了確保理解,幾乎同時也發(fā)起了修正(第4行)。在第5和第7行,金進一步明確了“白俄”的意思。從第4行來判斷,陳理解“白俄”的意思,但會話中的理解不是單邊行動,需要或明或暗地通過合作相互加以確認。

      下面看一個多人積極參與修正,通過動態(tài)合作達到理解的例子:

      (7) ① Ken:我覺得她的-那個襪子-,就是絲襪應該換一下。

      ② 蔡康永:為什么?

      ③ 徐熙娣:換成怎樣的?

      ④ Ken:就是可能素的還是怎么樣(.)她那樣讓我想到比如說是-,

      ⑤ 是網球拍還是什么的。

      ((所有人笑))

      ⑥ 徐熙娣:((笑著說))網球拍。

      ⑦ Ken:你知道會:。

      ⑧ 巧克力:你說那個菱格紋?

      ⑨ Ken:=對對。

      ⑩ 徐熙娣:=我懂。很多男生-

      (《康熙來了》2009年3月11日)

      在該例中,主要的理解修正圍繞著Ken的用詞“素”展開。其中不同的會話者遇到的理解困難不同。徐熙娣、巧克力和蔡康永遇到的理解困難較小,知道Ken所說的“素”的含義是沒有花紋,其中巧克力還與Ken在第8、9行確認了對“素”的理解。但另一會話者陳為民遇到的理解困難較大,他在第12行表達了自己的不解并發(fā)起了修正,對此,Ken、徐熙娣和蔡康永合作加以解釋(第13到18行)。

      例(6)和例(7)屬于對所指的理解問題。在會話中,不僅對所指的理解需要會話者的動態(tài)合作,對對方話語意圖的理解更需雙方的動態(tài)合作。

      (8) ① 金默玉:我大哥的大兒子就比我大一輪,溥儀也比我大一輪。

      ② 陳魯豫:比您大一輪,但是那個輩兒是比您-,那溥儀比您大一輩啊。

      ③ 金默玉:不是(.)我就說啊,就這么亂,這么大的大家族。

      (《魯豫有約》2007年1月20日)

      在該例的第1行,金默玉舉了“大哥的大兒子”和“溥儀”兩個例子,這兩人年齡差不多,但輩分卻不一樣。她試圖證明自己成長在一個人員眾多、年齡輩分較為復雜的大家族。但是陳魯豫誤解了她的意圖,執(zhí)著于糾正一個細節(jié),即溥儀比金默玉的年齡和輩分都大。于是金馬上在第3行對自己的發(fā)言意圖進行明確的陳述。

      以上八例的情形盡管各有不同,但都說明會話是在會話者的動態(tài)合作中推進和完成的,會話的生成和理解是會話者動態(tài)合作的結果。事實上,在面對面的會話中,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均為各方動態(tài)合作時所依賴的信號,會話者往往會在對方發(fā)言的同時采取行動,不斷更新發(fā)言的意圖和回應方式。正因為有了同步傳遞的各種言語和非言語信號,自然會話的合作呈現(xiàn)高度而又高效的動態(tài)性。

      3. 從會話者角色轉換過程中的修正行為看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

      在會話的任一時刻,會話者擔任一定的會話者角色。會話者角色決定合作責任和直接合作對象,是會話者動態(tài)合作的基礎。與其他角色(比如嘉賓、夫妻、同事)不同,會話者角色是臨時的,只由會話的實際情況決定;它也不會在某次會話中保持不變,而是隨著會話進程不斷轉換的(參見Goffman 1976;Clark 1992)。自然會話包括三種會話者角色:(1)說話人——在會話現(xiàn)場對他人發(fā)話的人;(2)受話人——在會話現(xiàn)場說話人發(fā)話的對象;(3)參與者——身處會話現(xiàn)場,屬于會話活動的參與者,但并非說話人當下發(fā)話的對象。除說話人、受話人和參與者之外,會話現(xiàn)場還可能有旁觀者。不過,旁觀者與上述三類人不同,他不參與會話,不屬于會話者。

      在會話中,會話者角色是不斷變化的。就會話的某一時刻而言,說話人和受話人直接參與會話活動,參與者雖未直接參與,但他有權轉化為受話人或說話人,會話雙方也會關注他的反應。從會話各方在會話中所承擔的合作責任的大小來看,受話人大于參與者,這意味著受話人回應說話人發(fā)言的責任大于參與者。換句話說,當說話人發(fā)言時,如果受話人保持短暫沉默,不做出及時應對,說話人可能會自覺不自覺地認為自己的語句出了問題,并隨之發(fā)起自我修正。Geluykens(1994:56)、Warren(2006:79)和Schegloff(1995)討論過英語會話中的類似情況。下面看一個中文的例子:

      (9) ① 陳魯豫:那那部戲你后來看過嗎?

      ② ((1秒的沉默))

      ③ 陳魯豫:[《花街時代》你后來自己看過嗎?

      ④ 黃秋生:[我看過我看過。

      (《魯豫有約》2007年8月17日)

      在該例中,當陳魯豫在第1行提問之后,受話人黃秋生沒有像陳魯豫期待的那樣及時回應,而是有1秒的沉默,這與兩人之前的問答速度相比顯得有些異常,陳因此懷疑自己問話中所說的“那部戲”的指稱可能不夠明確,于是發(fā)起修正。

      與受話人不同,參與者并不承擔如此大的責任,可以不用明確回應,甚至可以暫時不作任何表示。當參與者處在這種不太活躍的狀態(tài)時,說話人不會像對待受話人那樣警覺。

      (10) ① 比利:而且這個地方,它本來是在埋沒在尼羅河底,

      ② 林青蓉:嗯:。

      ③ 比利:然后后來被發(fā)現(xiàn)了以后,遷到這個地方。

      ④ 林青蓉:=但是我覺得,呃-

      ⑤ 凱莉:遷?你是說整個搬過[來?

      ⑥ 比利:[對對對對,[然后照原來的樣子再-

      ⑦ 林青蓉&凱莉:[那怎么搬哪?

      ⑧ 比利:=它是-,當然有人精算過,它這-,然后一塊一塊組裝起來的。

      (《今晚哪里有問題》2008年5月2日)

      在例(10)的1至4行,林青蓉和比利延續(xù)之前的談話,輪流擔任說話人和受話人,包括凱莉在內的其他人暫時是參與者。然而,在林青蓉似乎要開始另一個話題時,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參與者凱莉卻主動成為說話人,對比利在第3行所提到的“遷”發(fā)起修正。比利在第6行嘗試進行修正,但顯然不夠成功,因為林青蓉和凱莉在第7行再度聯(lián)合發(fā)起修正。比利只好在第8行再次加以修正。

      從第1行到第4行,比利對林青蓉、凱莉的關注度是不同的。林青蓉是比利的受話人,比利以林青蓉的各種反饋信號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調整發(fā)言。所以當林青蓉沒有表現(xiàn)出理解上的困難并向下一話題推進時(第4行),比利以為自己之前的發(fā)言沒有問題。作為參與者,凱莉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她不能期待比利的實時關注,她需要更為主動地發(fā)起修正,借此直接參與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

      例(10)是參與者主動發(fā)起修正成為說話人的例子。此外,當說話人遇到問題時,他有可能將參與者選為受話人。我們來看例11。圖1展示了所有會話者的位置,徐熙娣和蔡康永是主持人,那維勛、黃品源、屈中恒、庹宗康是節(jié)目嘉賓。

      圖1 所有會話者的位置

      (11) ① 蔡康永:以庹先生目前的眼光,新看中的妹妹會是誰?

      ② 徐熙娣:瑤瑤是你喜歡的類型。

      ③ 庹宗康:=((模仿瑤瑤的口音))殺很大。

      ④ 徐熙娣:=對對對。

      ⑤ 蔡康永:那個對他來講太嫩了啦。

      ⑥ 徐熙娣:今天我們看到那個很漂亮的,林佳陵。

      ⑦ 庹宗康:=((轉頭小聲問屈中恒))林佳陵?

      ⑧ 蔡康永:他沒有碰過她?找一個長得像舒淇的新模特兒。

      ……

      (《康熙來了》2009年3月18日)

      在該例中,由于談論的話題是庹宗康心儀的女明星,因而庹是主持人的主要問話對象,屈中恒、黃品源、那維勛三人基本上擔任參與者的角色。在第6行,當徐熙娣提到庹不認識的人(林佳陵)時,庹沒有直接詢問向他提問的徐,而是轉頭問旁邊的屈中恒(第7行)。他的這個舉動將屈從參與者變成了受話人,可是屈沒有回答,仍然扮演參與者的角色。之后,當庹再次遇到不知道的人名并轉頭問屈時(第18行),屈再次變成受話人。這一次,屈回答了問題,擔當起說話人的角色,直接參與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

      除上述兩種情況之外,參與者也可以直接修正說話人的發(fā)言,影響會話的生成。會話中的共敘現(xiàn)象(Goodwin 1986;Lerner 1992)便屬于這種情況。

      會話中經常會出現(xiàn)講述故事或經歷的片段。在這種情況下,會話者甲往往在一段時間內扮演說話人的角色,其他會話者為受話人。有時,甲所講述的故事是他與在場的另一個會話者乙共同的經歷,如例(12)。有時,甲所講述的故事是甲所未曾參與的乙的經歷,如例(13),此時甲往往以不知情的其他會話者為受話人,將乙視為參與者。我們將上述兩種情況下的會話者乙稱為“共敘人”(co-teller)。在共敘現(xiàn)象中,說話人往往以第三人稱指稱共敘人,暗示共敘人的參與者角色。

      (12) ① 杜詩梅:然后有一天我跟她約吃飯,那正好我就拗我們另外一個朋友幫我-

      ② 設計那個-[活動的背板哪,

      ③ 鐘欣凌:[DM。

      ④ 杜詩梅:DM。

      (《國光幫幫忙》2009年9月28日)

      (13) ① 汪建民:然后回到家以后,她就馬上-馬上就去查,

      ② 紀文蕙:上網查知識。

      ③ 汪建民:[馬上上去查,

      ④ 林秀琴:[Google。

      ⑤ 汪建民:查到然后就傳簡訊給他們倆個說,你們倆個都錯了,我是對的。

      (同上)

      在例(12)中,杜詩梅對除鐘欣凌之外的其他人講述她和鐘共同的一段經歷。當杜想不起來DM的說法時,鐘發(fā)起修正(第3行),而杜也確認了“DM”是她想要表達的意思(第3行)。鐘第1行說的“她”指的就是故事的另一主角,即共敘人鐘欣凌。在例(13)涉及的故事中,紀文蕙回家查資料時,汪建民并不在場,所以這是紀的個人經歷,汪在對除紀之外的其他人講述紀的故事,而當汪沒有說明白查資料的方式時(第1行),紀發(fā)起修正,補充了故事的細節(jié)(第2行)。汪在第1行說的“她”指的正是共敘人紀。從這兩例可以看出,臨時擔任參與者角色的共敘人很可能不滿足于只是聽自己的故事,會發(fā)起修正,補充細節(jié)或解釋自己在故事中的行為(Goodwin 1986)。所以,共敘人比一般參與者更有意愿和權利變成說話人,爭取直接參與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

      有時,說話人與共敘人的角色會頻繁轉換,雙方一起與受話人共同推進會話的展開。

      (14) ① 曾玉:然后就……一個帶槍的那個:當……呃:應該是士官吧,上來,挨著他,坐著,

      ② 然后他還被槍頂著。((笑))

      ③ 陳魯豫:被槍頂著呀?

      ④ 張源:((笑))他也沒拿槍指我。

      ⑤ 曾玉:((笑))也不是指著。

      ⑥ 張源:他坐得離我比較近嘛,槍在這別著。

      ⑦ 陳魯豫:嗯。

      ⑧ 張源:手槍。然后路很顛,路況又很差。

      ⑨ 曾玉:一直硌著。

      ⑩ 張源:硌得我難受。我就擔心它萬一這走火就不知道怎么著了。

      (《魯豫有約》2009年3月17日)

      在本例中,曾玉和張源正在講述他們在索馬里的共同經歷,陳魯豫是他們的受話人。說話人與共敘人角色在曾玉和張源之間頻繁轉換(如第4、5、6、9、10、13行),雙方不斷修正和補充對方的話語,與受話人陳魯豫共同鋪展會話的進程。當然,共敘片段結束后,會話者角色又面臨新一輪的動態(tài)分配,會話者之間的動態(tài)合作很可能呈現(xiàn)新的格局。

      總之,會話者的角色并非固定不變,相反,它是在會話推進過程中動態(tài)分配的。共敘現(xiàn)象便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4. 結語

      本文以修正現(xiàn)象為切入點,從會話的生成和理解與會話者的角色轉換兩個方面論證了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性。研究表明:(1)會話的生成和理解體現(xiàn)高度而又高效的動態(tài)合作特征。會話者根據其他會話者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動態(tài)調整自己當下或隨后的發(fā)言和理解。動態(tài)合作貫穿會話進程的每一時刻,會話各方持續(xù)互動共同影響會話的軌跡。(2)會話者角色是動態(tài)分配的。根據會話合作需要,說話人、受話人和參與者隨時可能轉換角色,與扮演不同會話者角色的會話者進行不同程度上的合作。在修正語段中,由于合作的急迫性,話語過程中的互動尤為明顯,會話者角色的變換也更為頻繁和多樣化,這為我們了解會話的動態(tài)合作過程提供了最佳觀察點。

      附注:

      ① 本文所有例子的轉寫規(guī)范均參考Schegloff(2000)。

      [] 方括號,表示不同說話人發(fā)言的重疊的開始和結束;

      [[]] 雙重方括號,當連續(xù)出現(xiàn)多次重疊時,與方括號輪流使用,避免混淆;

      = 等號,表示當前說話人緊接著前一位說話人發(fā)言,聽不出停頓;

      (.) 圓括號內有一點,代表一處很短的停頓;

      :: 冒號表示聲音的延長,冒號越多,延長越久;

      - 連接符表示被打斷或突然停頓;

      詞語 粗體字代表強調,表現(xiàn)為聲音大或聲調高;

      (()) 雙括號用于標示轉錄者的描述,如描述的是行動,那么行動者默認是雙括號所在話輪的說話人,除非另有說明。

      Arundale, R. 2005. Pragmatic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conversation [A]. In Fitch, K. & R. Sanders (eds.).Handbookof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C].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41-63.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2000.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lark, H. H. 1992.ArenasofLanguageUs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luykens, R. 1994.ThePragmaticsofDiscourseAnaphorainEnglish:EvidencefromConversationalRepair[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Goffman, E. 1976. Replies and responses [J].LanguageinSociety(5): 257-313.

      Goodwin, C. 1979. The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of a sentence in natural conversation [A]. In Psathas, G. (ed.).EverydayLanguage:StudiesinEthnomethodology[C]. New York: Irvington. 97-121.

      Goodwin, C. 1981.ConversationalOrganiz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Goodwin, C. 1986. Audience diversity, particip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J].Text6(3): 283-316.

      Goodwin, C. & M. H. Goodwin. 1987. Concurrent operations on talk: Notes on the interactive organization of assessments [J].IPRAPapersinPragmatics1(1): 1-54.

      Haugh, M. 2007. The co-constitution of politeness implicature in conversation [J].JournalofPragmatics39: 84-110.

      Jucker, A. H. & S. W. Smith. 2004. “He hired who?”: Problems in reference assignment in conversations [A]. In Aijmer, K. (ed.).DialogueAnalysisⅧ:UnderstandingandMisunderstandinginDialogue.SelectedPapersfromthe8thIADAConferenceG?teborg2001 [C]. Tübingen: Niemeyer. 149-66.

      Lerner, G. H. 1992. Assisted storytelling: Deploying shared knowledge as a practical matter [J].QualitativeSociology15 (3): 247-71.

      Lerner, G. H. 2002. Turn-sharing: The choral co-production of talk-in-interaction [A]. In Ford, C., B. Fox & S. Thompson (eds.).TheLanguageofTurnandSequenc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5-56.

      Lerner, G. H. 2004. Collaborative turn sequences [A]. In Lerner, G. H. (ed.).ConversationAnalysis:StudiesfromtheFirstGener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25-56.

      Schegloff, E. A. 1982. Discourse as an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Some uses of “uh huh” and other things that come between sentences [A]. In Tannen, D. (ed.).GeorgetownUniversityRoundtableonLanguagesandLinguistics[C].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71-93.

      Schegloff, E. A. 1988. Discourse as an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Ⅱ: An exercise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A]. In Tannen, D. (ed.).LinguisticsinContext:ConnectingObservationandUnderstanding[C]. Norwood: Ablex. 135-58.

      Schegloff, E. A. 1995. Discourse as an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Ⅲ: The omnirelevance of action [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28(3): 185-211.

      Schegloff, E. A. 1999. Discourse, pragmatics, conversation, analysis [J].DiscourseStudies(4): 405-35.

      Schegloff, E. A. 2000. When “others” initiate repair [J].AppliedLinguistics21: 205-43.

      Schegloff, E. A., G. Jefferson, & H. Sacks. 1977.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 [J].Language53(2): 361-81.

      Schiffrin, D. 2006.InOtherWords:VariationinReferenceandNarrativ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S. W. & A. H. Jucker. 1998. Interactive aspects of reference assignment in conversations [J].Pragmatics&Cognition6(1-2): 153-87.

      Warren, M. 2006.FeaturesofNaturalnessinConversation[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猜你喜歡
      陳魯豫蔡康永會話
      陳魯豫:人生需要一場“偶遇”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8
      有意冒犯性言語的會話含義分析
      漢語教材中的會話結構特征及其語用功能呈現(xiàn)——基于85個會話片段的個案研究
      我必須愛一個真實的人
      文苑(2016年32期)2016-11-26 10:30:48
      從《魯豫有約》看陳魯豫的柔性訪談
      新聞傳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5
      有時,說的比做的更重要
      教 養(yǎng)
      意林(2014年12期)2014-08-27 18:29:20
      沖突語的會話分析研究
      對外漢語課堂英語通用語的會話調整功能
      陳魯豫:把特色亮出來
      今日文摘(2011年20期)2011-11-11 03:04:04
      泰来县| 乌苏市| 奉新县| 中牟县| 延寿县| 长丰县| 山阳县| 平定县| 绿春县| 稻城县| 正蓝旗| 崇明县| 土默特右旗| 土默特左旗| 香格里拉县| 金溪县| 寿宁县| 邮箱| 司法| 乌兰浩特市| 遵义县| 宜昌市| 社会| 遂宁市| 华亭县| 安福县| 隆回县| 育儿| 苍南县| 东宁县| 灵璧县| 博罗县| 南昌市| 汝南县| 长乐市| 富阳市| 云浮市| 即墨市| 松桃| 斗六市|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