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忠明
【摘要】從教師的教學行為上說,教學語言是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意向的言語行為,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閱讀、描述、講解、分析、提問等言傳口授的所有方面。對語文審美教育來說,其中的閱讀和描述最重要。但無論是那方面的言語表達,都應審美化,并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除了教師的閱讀和描述要達到欣賞性的閱讀和描述的標準之外,講解、分析等也應該是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觀”、“品”、“悟”欣賞活動的審美化的鑒、賞、析。其中的關鍵是語言的感性化。本文就語文審美教育的原則展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教學語言;感性化;審美教育;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教學語言的感性化與理性化相對。理性化的教學語言是根據教材內容講道理,崇尚概念、判斷、推理,以邏輯性見長,以訴諸學生的理性認識為目的。感性化的教學語言不僅語文教材從形式到內容的形象性、感情性因素,而且使之通過充滿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十足的言語傳達出來,成為學生可感的審美對象,從而有力地作用學生語文方面的審美感覺和感情,喚起他們的審美想象和體驗。它所重視的是對語文美育教材的感覺和感受,以情感性取勝。所以,感性化的教學語言有下述兩個顯著特點:
(一)有聲有色,即教師的語言表達通過聲、韻、調及其節(jié)奏的變化生動地敘事、狀物、繪景、論理和抒情。它包括繪聲繪色和以聲色傳情這相互聯系的兩個主要方面。
繪聲繪色就是用話語描摹對象,使教材中的人事景物等在話語中生動地呈現出他的形貌情態(tài),而成為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審美對象。如節(jié)選自《老殘游記》中的一段: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huán),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jié)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fā),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無論教師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對這段描寫文字都應該突出其中描寫黑妞的肖像、行動和歌聲的部分,尤其要突出那些表現色彩、形態(tài)、聲音的關鍵詞語,并帶著教師自己的感性經驗,在描摹黑妞形象的同時傳達出如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生動感覺和感受。而所有這些必須通過話語的聲韻調及其節(jié)奏來實現,包括吐字的輕重、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語調的升降,以及音質的變化等。只有如此繪聲繪色,才能喚起學生真切鮮活的形象想象。
以聲色傳情指在繪聲繪色地描摹對象的感性面貌時傳達出作者或人物的特定感情,使形象更顯光彩,更具感染力。上面所引那段描述,始而好奇、繼而迷醉、終而驚嘆的感情貫穿其中。教師在用話語描摹時當傳遞出這一感情過程。
(二)角色化,即教師扮演多種角色,使他的教學語言成為各種角色的語言表達。其目的是更加貼近教材中的敘事、狀物、繪景、論理和抒情,增強對學生審美的引導作用。
語文審美教育活動中教師扮演的主要有這樣幾種角色:一是教師的角色,為了美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還需要具體扮演朗讀者、描述者、講解者、分析者、提問者、回答者等。各種教師角色的教學語言在感性化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別。二是作者的角色,根據教材的語體特點還需要具體扮演事件敘述者,采訪報道者,感物抒情者,論辯說理者,經驗表述者等。符合作者的口氣、體現作者感情的教學語言,易于建立真切的審美教學情境。三是作品中人物的角色,根據作品的內容還需要扮演各式各樣的主人公、參與者、旁觀者等。教師用人物的聲調、語氣說話,便于學生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四是欣賞者的角色,根據審美教學中描述的需要,可以扮演教師欣賞者,學生欣賞者,普通欣賞者和實事實物欣賞者等?!皩嵤聦嵨镄蕾p者”指曾對教材描述的事物實際欣賞過的人。如教師曾游覽過北京故宮,就可以帶著實際的審美感受作言語描述。扮演欣賞者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增強講解、描述等教學語言的感染力。
在運用教學語言時,教師扮演什么具體角色,做怎樣的角色轉換,要出于美育活動組織和引導的需要,要依據語文美育教材的特點,要考慮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而歸根到底是為了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效。一般說來,教師的欣賞性朗讀以扮演作者的角色為主,如果是戲劇體和對話較多的文章作品則要扮演人物的角色。教師的欣賞性描述當以扮演欣賞者的角色為主,但有時需要從作者的敘述觀點和人物的視角進行言語描述。審美化的講解、分析等則要立足于教師的角色地位,但時常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我們”的口吻分析和解答,也只有這樣,分析和解答才是感性的。
感性化的教學語言承擔著組織語文審美教育活動的重任,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語文審美欣賞和語文審美創(chuàng)造的重要手段。它的實質是把語文教材中的美提煉出來,轉化成教師的生動可感的話語,去引發(fā)學生自覺的審美活動。其自身又因為充滿了形象性和感情性,并帶著教師審美感受和角色化表達的真切,而成為極富審美價值的、能直接感染和打動學生心靈的審美對象。無論是有聲有色的描摹,還是角色化的表達,都凝結著教師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心血,從而體現了審美化的特征。
(責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