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鳳瓊, 郭 佳
(云南省玉溪市中醫(yī)醫(yī)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痛風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增高之勢。筆者運用飲食調護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祖國醫(yī)學將痛風歸屬于熱痹的范疇,是由于濕濁瘀阻留滯關節(jié)、經(jīng)絡,郁久化熱,濕熱阻滯,氣血不暢所致。熱痹的特點為:局部關節(jié)紅腫熱痛,24 h疼痛達到高峰或有發(fā)熱。痛風患者多為中老年男性,男女之比為20∶1,發(fā)病年齡以成年人較多,下肢關節(jié)多于上肢,首次發(fā)病指關節(jié)占50%~70%,急性發(fā)作期大部分病例血尿酸都增高。50例痛風患者,男47例,女3例;年齡在25~75歲之間,25~35歲4例;36~50歲26例;51~75歲20例。
2.1 濕熱蘊結型 病因:感受風熱濕邪,嗜食膏粱厚味。臨床表現(xiàn):下肢關節(jié)猝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口渴,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食療原則:清熱化濕,宣痹止痛。食療處方:蒼術薏苡仁粥,蒼術12 g,川牛膝15 g,薏苡仁90 g,生石膏24 g,方法:全部材料洗凈,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 h成粥,即可食用。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水果,鼓勵多飲水,不少于2000 mL/d。禁食動物內臟、骨髓、海鮮、雞肉;禁煙酒及辛、辣、甘、厚味之品。
2.2 痰濁阻滯型 病因:久居濕地,嗜食肥甘,過逸少勞,內生痰濕。臨床表現(xiàn):關節(jié)腫脹,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暗,苔白膩,脈緩或弦滑。食療原則:化痰除濕,舒筋通絡。食療處方:木瓜陳皮粥。木瓜、陳皮、絲瓜絡、川貝母各5 g,粳米50 g。方法:先將木瓜、陳皮、絲瓜絡洗凈,先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川貝母(碾碎)煮至爛粥,加冰糖適量即成。食用方法:適量服食橘皮飲:橘皮(干、鮮均可)10~15 g,杏仁10 g,絲瓜絡10 g。方法:先將上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共煮15 min,澄清后加入少許白糖,即可飲用。方法:代茶頻飲,四季常服。
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牛奶、雞蛋、水果、梨;忌食動物內臟、雞肉、海鮮、香菇、豆類等高嘌呤食物,禁煙、酒、咖啡。
2.3 瘀熱阻滯型 關節(jié)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按之稍硬,肌膚紫暗,舌質暗或瘀斑,苔薄黃,脈細澀。飲食原則:通絡止痛,祛風止痛。食療處方:黃花菜湯。鮮黃花根30 g,黃酒適量。方法:鮮黃花根洗凈水煎后去渣,加入黃酒。食用方法:溫服。
2.4 肝腎陰虛型 病因:久病失調,年老體衰。臨床表現(xiàn):病久屢發(fā),關節(jié)痛如被杖,晝輕夜重,局部變形,神疲乏力,步履艱難,屈伸不利,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食療原則:補益肝腎,疏筋通絡。食療處方:山藥枸杞鹿茸飲。鹿茸片、淮山藥各30 g,枸杞子15 g,生姜、紅棗少許。先將淮山藥、枸杞、生姜、紅棗洗凈,與鹿茸片一起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文火隔水燉2 h,去渣留汁。食用方法:適量飲用,溫熱服用。飲食護理:飲食清淡,如:白菜、紅棗、枸杞、牛奶、蘋果、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及水果,忌食動物內臟、雞肉,杜絕飲酒及辛辣食物。
肖某,男,70歲。1年內復發(fā)3次,平素有飲酒嗜好,喜肉類食物,每次發(fā)作前一日,飲酒數(shù)杯,食大量肉類(特別是動物內臟),夜間突感兩足指疼痛難以入眠,翌日局部變形,關節(jié)痛如被杖,步履艱難,舌紅少苔,脈弦細,血尿酸高達750~800 umol/L。經(jīng)反復給予飲食指導及相關健康知識宣教,痛風發(fā)作減少到每年1次,至今已有2年未發(fā)作。
通過向患者講解痛風的病因及誘發(fā)因素,運用心理疏導及飲食調護及請同病種患者用現(xiàn)身說教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使其對與痛風相關知識有必要的了解,并能自覺遵守飲食原則,較好地控制飲食,從而減少痛風的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