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

      2012-12-09 09:04:44陳夢岳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民族傳統(tǒng)

      陳夢岳

      (中共延安市委黨校,陜西 延安 716000)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史從未間斷的歷史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華的積淀,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梢哉f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文化現象,不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文化的繁榮。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中之重,決定著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途未來。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個性,體現著該民族特定的社會發(fā)展狀況、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從世界范圍來看,一方面是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另一方面也使得現代文明陷入深重的危機。因片面、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得人類生存壞境日趨惡劣,因無序競爭的加劇而導致人際關系的隔閡、冷漠,因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帶來人的行為失范等。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傷害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嚴重的是精神傷害,它導致自我的失落,價值觀的崩潰,人文精神枯竭等等。同樣,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明顯,這就凸現了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要解決發(fā)展、穩(wěn)定的問題,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形成全社會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的發(fā)展,文化的現代化,首要問題是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完全可以認為,一個民族保存著,還是拋棄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是它將要強盛還是衰落的標志。我們面對當下現代文明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何建設先進文化,最主要的無疑是,要用理性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多維的價值系統(tǒng)和評價尺度來審視、對待我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充分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充分利用其文化資源,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及內涵

      文化是一個包括廣泛內容的綜合體,它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傳統(tǒng)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是世代相傳的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它是歷史的產物,隨著人類歷史的進程而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是在流傳中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文化積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它是五千年中華歷史長河中多種思想文化元素的綜合體,經過時代的不斷淘汰、選擇、積淀而成。它是在歷史的延續(xù)中積淀而來的,又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變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豐富博大的有機構成體系。其中儒、道、釋三家是撐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和精髓,它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框架。

      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于人的角度來觀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宣揚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倡道“中庸”、“和諧思想”。道家則以自然為本位,側重于從“自然”出發(fā)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尊崇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目標。而在公元1世紀,從南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以“解脫”為本位,從“解脫”坐標關照人生,為中華文化增添了解脫主義傳統(tǒng),指引人進入大自由、大自然的“涅槃”理想境界,強調人的積德從善、心性修養(yǎng),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托。佛教作為外來的,與儒道異質的文化,經過彼此沖突、相互融合后,融入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這也證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開放、包容、吸納、多元的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過儒道互補,儒道釋相互融合等,各種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鮮明特征和突出表現,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立于世界的鮮明而不朽的“民族精神”或“民族個性”。如“愛國奉獻、自立自強、重禮務實、誠實守信、重義輕利、尊老愛幼、扶貧濟世、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等等。這些價值取向、傳統(tǒng)美德,滋養(yǎng)了中華兒女的心靈,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也是我們一代代必須繼承發(fā)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當我們以馬克思主義辯證的觀點、發(fā)展的眼光,多角度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發(fā)掘和論析,就會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鮮活的生命力,特別是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兩種核心思想,奠定了中華古代文明的基礎,決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走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統(tǒng),是人文價值體系中的瑰寶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和諧”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體現和表現了有中國特色的整體系統(tǒng)思想,亦是我們中華民族獨創(chuàng)的精神財富。在儒家思想中,“和”有著特殊的地位。儒家思想的出發(fā)點是個群關系、人我關系,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并將“和而不同”作為理想人格的標志;孟子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保?]266而儒家的“修身、治國、平天下”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核心就是“和諧”?!靶奚怼钡恼嬷B就是人際和諧,“治國”的真諦是群體和諧。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實現人際與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以及建設“大同”社會的遠大理想。

      道家思想的出發(fā)點是主客關系、物我關系,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人們重視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和諧共處,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和諧”文化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在維系社會穩(wěn)定,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也為今天系統(tǒng)化時代整體認識事物的哲學內涵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又是今天和諧文化的力量和價值所在,并為海內外更多的人關注、贊同,促進了世界的和平、大同?!昂椭C”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揚是中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價值的組成部分。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文化淵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自己內在的發(fā)展觀。我國在21世紀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固有的發(fā)展觀中,找到它的歷史淵源,而科學發(fā)展觀又是與世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一致的,其意義重大。

      早在西周初期,周公據前人經驗,就想出了“敬民保民”、“明德慎罰”等主張,十分重視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春秋時期,孔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倫理觀;以后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450的主張,都可以說就是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的雛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1]2《大學》中所闡述的人才觀,對人而言,則要德才兼?zhèn)?,修身齊家,親近民眾;對社會而言,則要達到“治理國家,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這與“科學發(fā)展觀”所提出的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相一致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物質、生命、社會、精神四個世界相互協調,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只有把自然、社會和人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考慮,才可以得到和諧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也是“科學發(fā)展觀”中強調的全面、協調、和諧發(fā)展的社會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觀的現代表述。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中心重在人文,重在人的品格的培養(yǎng)、精神的塑造。儒家以“仁”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內核,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叭省钡膬热菔恰叭收邜廴恕薄ⅰ胺簮郾姟?、“忠恕之道”等。儒家的這種人格價值觀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忠人之事、寬恕為懷等,充滿人文主義情懷。這些思想在《禮記·中庸》中被概括為“仁者人也”。

      儒家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禮,規(guī)范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是“仁”的價值的外在體觀。禮是行為規(guī)范,這種行為規(guī)范以“仁”為最高追求目標?!叭省迸c“禮”互補互用,人的行為應具有“仁愛之心”和“博愛情懷”。這種人文情懷在價值觀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義輕利”和“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儒家不僅把“仁”看成是人的道德屬性,也是人的最高本質存在,而且視為宇宙和自然的屬性,為世界最高存在。并且把以“人文”為基本內容的思維擴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奠定構成了中華民族心理優(yōu)點,即“樸實”、“厚道”、“待人以誠”。從而使得社會和諧穩(wěn)定、秩序井然。人格價值觀,也是不同的人之間、不同的國家之間、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之間的相交相處之道。

      在當代科技與人文嚴重對立的形勢下,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顛倒、社會危機問題普遍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儒家的人文情懷、人格價值觀,對于克服現代人人格分裂和精神低迷,消融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沖突與矛盾,化解現代社會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與困惑,無疑是一劑良藥,而且對于培養(yǎng)現代社會健康的人格價值觀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和培育了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這個民族意識中的精華,是這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支撐和促進民族進步和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品格氣質等。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不倒,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中的艱難險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經五千年風雨浩劫而傳承,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易經》上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倡導了純厚中和、剛健、自強不息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積極有為、百折不撓的拼搏進取精神。這是占主導地位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主旋律,這種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民族性格;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的思想和精神,一直鼓舞著人民追求社會和平進步。實現“大同”的美好理想,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中,始終是歷代仁人志士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正是這個目標,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進取。

      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中華民族的又一面民族的旗幟。中華民族能在艱難困苦和外侮內辱中不斷成長壯大,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愛國主義精神的維系、鼓舞和促進。這種根植于華夏大地,并且經過千百年的培養(yǎng)、錘煉和強化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深深地融入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概之中,激勵了無數有志的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前赴后繼,為祖國的統(tǒng)一強盛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壯大不可缺乏的精神支柱,也是支撐中華民族發(fā)展、振興、繁榮、富強的偉大力量。

      (五)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價值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各國的寶貴財富。因此,挖掘、利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全世界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主的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思想的文化,包含著豐富深刻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和”的和諧思想等。當今世界,雖然大環(huán)境是和平的,但由于各種原因,仍然存在局部的戰(zhàn)爭和沖突,仍然不太平。整個世界主流中,那種以“己”為中心來看待人,以“天人對立論”看待世界的看法,正在得到“全球化”認知,影響越來越普遍、深入,“以暴易暴”的做法,正在起著它的作用,倍受具有征服世界“野心”實力的青睞。而儒家學說為主的和諧思想,是在解決各類矛盾和沖突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無疑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中華民族兩千年來雖有戰(zhàn)爭、動蕩,但整體社會穩(wěn)定,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這和儒家學說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調節(jié)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出合適的方法,針對不同地區(qū)問題,采取相應策略,調和矛盾,求大同存小異,緩和局勢,最終達到世界和諧的目標。

      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的共同發(fā)展。目前,“全球化”的趨勢日漸明顯,世界各國聯合頻繁,影響廣泛,這固然有利于各國各民族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時,各國的多樣文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碰撞、破壞,甚至導致遺失。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從未間斷,極富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包括儒、道、釋,甚至西方文化元素共存的多元性的文化,具有包容、和合的特性,兼收并蓄,海納百川。正如《禮記·中庸》所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世界各國文化完全可以通過互相研究、交流,吸取經驗,有助于“全球化”時代多種文化并存,多種文化的共同發(fā)展,有助于防止人類在文化沖撞中同歸于盡。

      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世界各國文化發(fā)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還將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人類和諧。今天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高度工業(yè)化后帶來的社會問題,紛紛轉而向東方文化尋求思想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現代價值不可低估。

      三、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

      這一戰(zhàn)略目標,是立足于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凝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也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艱巨、宏大的工程中,傳統(tǒng)文化必將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在我們繼承、利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用科學的態(tài)度,正確把握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傳統(tǒng)文化。特別要注意克服兩種傾向:一是用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視傳統(tǒng)文化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障礙,把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截然對立起來;二是對待傳統(tǒng)文化“過熱”,盲目追捧,不加分析、不加鑒別、不加取舍地照搬。惟古人為是,惟經典為是,厚古薄今,以傳統(tǒng)文化代替當代文化,拒絕、排斥對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吸收。這兩種傾向、態(tài)度都是錯誤而有害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相當龐雜,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毛澤東在如何對待人類文化遺產上,曾有過經典論述,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2]毛澤東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這一精辟論述無疑是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科學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歸根到底,這也是一個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沒有繼承問題,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對立的統(tǒng)一。沒有繼承,創(chuàng)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chuàng)新,繼承就失去了目的,就不可能產生新的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不能發(fā)展。

      所以,我們要辯證統(tǒng)一地將繼承和創(chuàng)新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全面認識、分析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改造和吸收傳統(tǒng)文化,使其自我更新為現時代服務。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新出新,”創(chuàng)造出最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堅持維護和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因此,中華文明的再度崛起,第一要務是進一步發(fā)掘中華文化優(yōu)秀、健康、積極的精神遺產,弘揚我們優(yōu)秀的、具有民族精華的文化,充分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現代轉化。只有在吸收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走自己的文化發(fā)展道路,才能建設文化強國。

      [1]黃樸民,來可泓,等.白話四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民族傳統(tǒng)
      我們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桂东县| 河池市| 奉化市| 始兴县| 五家渠市| 鸡东县| 合作市| 遵化市| 灵璧县| 广饶县| 潮州市| 南和县| 香格里拉县| 射洪县| 三都| 胶州市| 临漳县| 深泽县| 娱乐| 宁海县| 贡嘎县| 曲阳县| 南宁市| 安康市| 萍乡市| 蕉岭县| 嘉祥县| 客服| 嘉义县| 越西县| 扎赉特旗| 平昌县| 竹北市| 西昌市| 吉水县| 西充县| 海门市| 宜君县| 兴国县| 平江县|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