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方獻夫與“大禮議”之爭

      2012-12-18 05:19:17陳文源李耀國
      關(guān)鍵詞:孝宗大禮世宗

      陳文源,李耀國

      (暨南大學(xué)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32)

      方獻夫與“大禮議”之爭

      陳文源,李耀國

      (暨南大學(xué)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32)

      在明嘉靖朝的“大禮議”之爭中,世宗與廷臣勢成水火。方獻夫不顧位卑職微,兩次上疏,提倡“圣人制禮本緣人情”,力倡世宗應(yīng)“繼統(tǒng)不繼嗣”。其后,方獻夫與張璁、桂萼、霍韜等人因議禮驟貴,共同編纂《明倫大典》,定議禮諸臣之罪,全面奠定世宗一方在“大禮議”中的勝利。方獻夫在“大禮議”中所起的作用雖不及張璁、桂萼,然其發(fā)揮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方獻夫;明世宗;大禮議

      “大禮議”之爭是明代中葉重大的歷史事件,一直以來是史學(xué)界關(guān)注的熱點。從宏觀角度切入,研究“大禮議”過程和對明代政治影響的專文,有李洵的《“大禮議”與明代政治》、張顯清的《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zhì)和后果》、南炳文的《嘉靖前期的大禮議》、羅輝映的《論明代“大禮議”》,都對“大禮議”的來龍去脈作了明晰的敘述。田澍先后撰寫《明代大禮議新探》、《明代嘉靖至萬歷時期政治變革的走向》、《明代政治轉(zhuǎn)型:正德嘉靖政局的走向》等專文,提出“嘉靖革新”的觀點,糾正傳統(tǒng)史書的誣妄之詞,肯定張璁、桂萼等人清除弊政的功勛,令人耳目一新。對“大禮議”中的人物活動,不少學(xué)者也有深入的研究。如張立文的《論張璁的“大禮議”與改革思想》、甄曉嵐的《試論霍韜在大禮議中的作用和地位》、陳宗梓的《嘉靖前期張璁和楊一清關(guān)系探析》、趙毅與胡克誠的《楊一清與大禮議》、田澍的《大禮議與楊廷和閣權(quán)的畸變——明代閣權(quán)個案研究之一》等,對“大禮議”中重要人物的行為和思想都作了重要的剖析。對于一些未處于“大禮議”爭斗中心的人物,史學(xué)界也給予了較多的關(guān)注,林延清在《蔣太后與大禮議》一文中,對世宗生母蔣太后的尊稱問題及其在“大禮議”中的影響,作了完整的論述。張立文的《論“大禮議“與朱熹王陽明思想的沖突》、王宇的《合作、分歧、挽救:王陽明與議禮派的關(guān)系史》、黎業(yè)明的《思想和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guān)系述略》,分析了“大禮議”背后的思想之爭,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而對于在“大禮議”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方獻夫,史學(xué)界尚無專文論述。筆者不揣冒昧,試論方獻夫在“大禮議”中的活動和作用,以期拋磚引玉,望方家不吝指正。

      方獻夫,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廣東南海人。因父親早逝,方獻夫自小在祖父方用中的督促下勤勉治學(xué),“七歲即苦學(xué)不輟,莊重如成人?!盵6]卷二十四《郡縣志十一》,617下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進士,正德中任禮部主事,后任吏部員外郎。

      任京官期間,方獻夫開始接觸陽明心學(xué)。“陽明起謫所,為(吏部)主事,官階亞于西樵。一日與語,西樵有當于心,即進拜為弟子”,后人稱“嶺海之士,學(xué)于文成者,自方西樵始”。[4]卷三十《閩粵王門學(xué)案》,654在王守仁的介紹下,方獻夫與湛若水、黃綰、黃宗明等心學(xué)之士開展了廣泛的交往。

      陽明心學(xué)的影響,是決定方獻夫在“大禮議”中政治立場的重要因素。楊廷和等人宗奉程朱理學(xué),當禮官議興獻王主祀稱號時,楊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事授禮部尚書毛澄,曰:“此篇為據(jù),宜尊孝宗曰皇考,異議者即奸諛當誅?!盵3]卷五十《大禮議》,734其子楊慎稱:“臣等與萼輩學(xué)術(shù)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zhí)者,程頤、朱熹之說也?!盵2]卷一百九十二《楊慎傳》,5082“大禮議”群情洶洶之時,王守仁雖未明確表態(tài),但對楊廷和等人蹈襲宋儒舊說,實不以為然,稱“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jié)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傅記之訛闕,則必古今風(fēng)氣習(xí)俗之異宜者矣。此雖先王未之有,亦可以義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襲禮也。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行不著而習(xí)不察者矣。后世心學(xué)不講,人失其情,難乎與之言禮!”[12]卷六《文錄三·書三·寄鄒謙之》,202學(xué)術(shù)的分歧,促使陽明門人如黃宗明、黃綰等紛紛與楊廷和為敵。方獻夫耳濡目染,不久也加入這一行列。

      另外,朝中人事的變動,對方獻夫的政治立場也產(chǎn)生了影響。世宗御極,楊廷和、蔣冕、毛澄等官員都受到褒賞,粵籍大學(xué)士梁儲有親迎新皇即位之功,卻在楊廷和的排擠下,不得不致仕而去。同鄉(xiāng)先達賞罰顛倒的遭遇,使廣東士大夫忿忿不平。尤其是方獻夫同鄉(xiāng)兼好友霍韜,舉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座師正是梁儲,其對座師的不公待遇憤懣已久。方獻夫與梁儲雖無深入交往,但同鄉(xiāng)好友的不平之鳴,不能不對其產(chǎn)生影響。故萬歷時人沈德符言:“蓋是時新都(指楊廷和)受遺,為物清歸向,而梁素不為楊所重,以故世宗以四月廿二日登極,梁即決以五月五日見逐,蓋相新朝僅十余日耳。其后議禮貴人方獻夫、霍韜、彭澤輩,俱南海人也,蓄 不平久矣,乘機而發(fā),至指新都為元惡、為逆臣 必削其籍、戍其子,著之丹書而后快,亦新都有 以取之?!盵7]卷二《定策拜罷迥異》,38

      正德七年(1512年),因武宗亂政,方獻夫辭歸故里,筑室西樵山中,與湛若水、霍韜二人讀書講學(xué),長達十年。世宗即位,方獻夫以薦起任吏部考功司員外郎。[8]卷六《石泉書院記》,125下時“大禮議”之爭震動朝野,君臣之間僵持不下。方獻夫雖僻處南粵,對此亦常有耳聞。還朝途中,方獻夫上《議大禮疏》,完整地表達了醞釀已久的思想。

      方獻夫首先解釋“為人后”之義,以駁倒禮官“為人后即為人子”的理論,稱“按《禮經(jīng)·喪服》傳曰‘何如而可以為人后,支子可也’,又曰‘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大宗者,尊之統(tǒng)也’?!豢梢越^,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適子不得后大宗?!癁槭嵌Y者,蓋謂有支子而后可以為人后,未有絕人之后以為人后者也。今興獻帝止生陛下一人,別無支庶,乃使絕其后而后孝宗,豈人情哉!且為人后者,父嘗立之為子子嘗事之為父,故卒而服其服。今孝宗嘗有武宗矣,未嘗以陛下為子,陛下于孝宗未嘗服三年之服,是實未嘗后孝宗也,而強稱之為考,豈名實哉?為是議者,未見其合于《禮經(jīng)》之言也?!睂τ诙Y官常引的宋英宗之例,方獻夫反駁道“按程頤《濮議》謂‘英宗既以仁宗為父,不當以濮王為親’,此非宋儒之說不善,實今日之事不同。蓋仁宗嘗育英宗于宮中,是實為父子,孝宗未嘗育陛下于宮中,其不同者一;孝宗有武宗為子矣,仁宗未嘗有子也,其不同者二;濮王別有子可以不絕,興獻帝無別子也,其不同者三。豈得以濮王之事比今日之事哉?為是議者,未見其善述宋儒之說也?!倍Y官門認為“孝宗不可無子”,方獻夫批駁:“若謂孝宗有武宗,武宗有陛下,是不絕祖宗之祀,不失天下社稷之重矣,是實為有后也。且武宗君天下十有六年,不忍孝宗之無后,獨忍武宗之無后乎?”因此,世宗應(yīng)“繼統(tǒng)而不繼嗣”,因為“繼統(tǒng)者,天下之公,三王之道也;繼嗣者,一人之私,后世之事也。興獻之得稱帝者,以陛下為天子也。不得稱宗者,以實未嘗在位也。伏乞宣示朝臣,復(fù)稱孝宗曰皇伯,興獻帝曰皇考,別立廟祀之。夫然后合于人情,當乎名實,非唯得先王制禮之意,抑亦遂陛下純孝之心矣?!盵8]卷一《議大禮疏》,26-29

      《明史》本傳說:“疏具,(獻夫)見廷臣方抵排異議,懼不敢上?!盵2]卷一百九十六《方獻夫傳》,5188征之其它史料,《明史》記載實有誤。査繼佐《明書》言,自張璁上《大禮或問》后,“員外郎方獻夫、主事霍韜、都御史席書輩益推緣璁說而進之”。[9]列傳卷十六《乘時諸臣列傳》,2453(萬歷)《廣東通志》載,方獻夫上疏后,“少師楊廷和見而惡之,眾勸其勿認前疏,(獻夫)執(zhí)不肯,曰:‘臣而欺君,大罪也。’”[6]卷二十四《郡縣志十一》,617下霍 韜回憶稱:“是時,朝臣有謀毆桂萼、張璁者矣,有謀下之法司、正以典刑者矣。有劾席書賑濟失宜、中之奇禍者矣,有勸方獻夫勿認前疏以自保全矣?!盵10]卷一《辭升少詹事兼學(xué)士疏》,474上方獻夫與席書同于元年上疏,在楊廷和等人的捍格下,“二疏俱中沮,不果上”[3]卷五十《大禮議》,741。方獻夫后來說:“回憶疇昔之歲,我皇上入繼大統(tǒng),一時臣工皆執(zhí)為人后之說,統(tǒng)嗣不明,彝倫攸斁,故太傅席文襄公,同今少傅張公茂恭、詹事霍公渭先暨予咸有論列,而格于異者,幾三年?!盵8]卷七《桂文襄公墓志銘》,127上由此可知,方獻夫之疏確已上呈,但中途遭楊廷和截留,未能上達天聽,卻招來謗議。嘉靖元年(1522年)十二月,南京十三道御史方鳳等上疏彈劾,稱:“吏部員外郎方獻夫與張璁、霍韜議禮非是,及欲為興獻帝立廟京師,尤為不可,因請痛黜浮言,早定大禮,興獻帝立廟安陸,以崇仁王為後?!盵17]《卷二十一??庇洝?129

      議禮之中,世宗曾向楊廷和等妥協(xié),但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正德十六年(1521年),廷臣所擬興獻王尊號“三上三卻”,[2]卷一百九十六《張璁傳》,5173世宗斥之曰:“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議!”[3]卷五十《大禮議》,735當世宗要求在興獻帝封號前加“皇”字,楊廷和竟聯(lián)合閣臣以辭職要挾,迫使世宗讓步。[1]卷九,345-347期間楊廷和“持不可者三,封還御批者四,前后執(zhí)奏幾三十疏”[11]卷一《楊廷和》,459中,使世宗“常忽忽有所恨”[2]卷一百九十《楊廷和傳》,5038。直至世宗扳倒楊廷和后,對其依然恨之入骨,稱:“楊廷和為罪之魁,懷貪天之功,制脅君父,定策國老以自居,門生天子而視朕?!盵1]卷八十九,2008雙方矛盾極深,已無可排解。

      張璁、桂萼同為南京刑部主事,“日夜私詆朝議,不宜稱本生”,看準世宗“雖勉從廷臣,意未慊”[5]卷五十,1721,常伺機而動。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桂萼上《請正大禮疏》,并附上了席書、方獻夫的奏疏。世宗見疏大喜,于明年正月朱批議行,“大禮議”之爭遂再趨激烈。[2]卷一百九十六《桂萼傳》,5182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被罷。原先主張“繼統(tǒng)說“的下層官員,如黃綰、黃宗明、熊浹等再度活躍,張璁、桂萼一方聲勢大振。禮部尚書汪俊、吏部尚書喬宇等寸步不讓,使爭斗更趨混亂。方獻夫因議禮承受了巨大壓力,“廷臣遂目獻夫為奸邪,至不與往還”。方獻夫“杜門乞假”,卻不被上級批準既無法跳出爭斗的漩渦,只有奮起還擊才能求存。方獻夫一方面著《大禮論》,使其議禮思想更加詳備,作為適時反擊敵人的武器。[2]卷一百九十六《桂萼傳》,5188另一方面,密切聯(lián)絡(luò)張桂、霍三人,制定攻守部署。霍韜后來回憶:“臣于嘉靖三年囑張璁、桂萼、方獻夫曰:‘士(大)夫為知己死,朋友且然,況于君乎。主上天縱英武,萬世罕儔,死生從之可也。必因時納誨,勿愧古人。臣則終身荒丘,畢命正志?!盵10]卷一《三辭禮部尚書疏》,523下-524上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世宗敕諭禮部“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后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1]卷三十七,917,禮部尚書汪俊被迫遵從。張璁、桂萼本應(yīng)旨赴京,至鳳陽時,世宗命不必進京。兩人遂上疏指出:“皇上亦自不察,以本生二字為親之之辭,斯不失為獻皇帝子矣。不知禮官正以此二字為外之之辭以皇上為孝宗之子云耳?;噬喜回饺ケ旧?則獻皇帝雖稱皇考實與皇叔無異?!盵1]卷三十七,937世宗大悟,仍命二人進京。廷臣視之為奸邪,給事中張嵩、曹懷、張喬、安磐各上疏彈劾之[1]卷三十七,949。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方獻夫于四月進《上大禮論》,痛斥禮官的陳腐舊說。

      方獻夫先從兄終弟及之義入手,論證世宗“繼統(tǒng)不繼嗣”的正當性:“太祖高皇帝之訓(xùn),乃百代王者家傳之法也。然則兄終弟及,非即為人后之禮乎?曰:‘非也。兄弟不相為后。兄終弟及者,弟繼兄位也,非弟為兄后也?!纸K弟及,而不必為后,其義云何?曰:‘為人后者,必以支子。天子諸侯,則先嫡長、貴倫序,若必為后,則恐禮得為后者,或無其人?;蛴衅淙硕兹?非社稷之福。故兄終無嗣,直及其弟,為天下社稷計也。蓋社稷為重,而立后為輕矣。是故承繼之義有二:繼統(tǒng)也,繼嗣也。兄終弟及者,繼統(tǒng)也。為人后者,繼嗣也。天子者,天下之統(tǒng),諸侯者,一國之統(tǒng)。繼天子者,繼天下也。繼諸侯者,繼國也。何區(qū)區(qū)為人后之足云。故繼統(tǒng)之義大,為后之義小。”然后,方獻夫歷舉各朝帝王追尊生父、弟繼兄統(tǒng)的例子,以證世宗“繼統(tǒng)不繼嗣”有理可循:“宣帝繼統(tǒng)昭帝者也,未嘗不考史皇孫;光武繼統(tǒng)元帝者也,未嘗不考南頓君,是繼統(tǒng)不繼嗣也。若成帝必立哀帝為嗣,而后與之者,私也。宋嗣必育于宮中,者則又私之甚矣。故廢百代王者之法,而成一己兒女之私。奪人之嫡嗣,而泯人之天倫者,成帝也。且使后世奸臣乘之,利于立幼而平嬰桓靈遂以亡漢。若成帝,其萬世之罪人乎!又曰:今日之事,其道有三曰:祖宗之統(tǒng)不可私也,君臣之義不可廢也,父子之倫不可泯也。必后孝宗,則私祖宗之統(tǒng)也。不繼武宗,則廢君臣之義矣。不考興獻帝,則泯父子之倫矣。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自祖宗列圣而傳之武宗,孝宗不得而私也。武宗無嗣而傳之皇上,武宗不得而私也。此正所謂兄終弟及,而不必為后者也?!?/p>

      經(jīng)過層層鋪墊后,方獻夫指出:“然則獻帝稱皇考可乎?曰皇考者,自漢以來,上下之通稱也,而況天子之父乎。然則獻帝何以祀乎?曰當別廟也,如宣帝之皇考廟,光武之四親廟是也。夫皇上雖繼武宗而考獻帝者,不以尊尊害親親。雖考獻帝而不得入太廟者,不以親親害尊尊也。然則昭圣、莊肅、興國相接之禮若何曰孝宗傳之武宗,武宗傳之皇上者,外之統(tǒng)也昭圣傳之莊肅,莊肅傳之今皇后者,內(nèi)之統(tǒng)也?!盵13]卷十《上大禮論》,445-448

      方獻夫突如其來的痛擊,使廷臣措手不及倍受打擊。世宗對此贊賞有加,擢方獻夫為侍講學(xué)士,并下定決心,“考興獻而伯孝宗”[5]卷五十,1737。七月,為諫阻世宗,楊慎、何孟春等二百余人,紛紛到左順門下跪哭諫。世宗一怒之下,廷杖楊慎等十六人,收系四品以下官員公一百三十四人[3]卷五十《大禮議》,750-752。

      以暴力鎮(zhèn)壓群臣反抗后,九月,世宗采納張璁、桂萼、方獻夫等的建議,正式定下大禮:“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康蕙慈圣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獻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盵1]卷四十三,1111群臣間因議禮而生的大規(guī)模論爭隨之落幕。

      大禮既定,朝臣大多畏于世宗淫威,不得不噤若寒蟬。世宗心愿得償,亦深知廷臣并未心悅誠服。為議大禮正名,成為世宗的當務(wù)之急方獻夫善揣摩帝意,在大禮既定后僅數(shù)月,即上言:“大禮之議,仰賴圣明獨斷,天倫已明。但禮意尚微,國是靡定,彼心悅誠服者固有,而腹誹巷議者猶多。蓋緣臣等之議,尚未播之于人,雖朝端達士,未睹其說之始終,即閭閻小民何知大事之曲折?”[1]卷四十六,1178方獻夫遂纂張璁、桂萼等五人奏議,編成上下二卷進獻,以圖“顛末既明,是非自見。不必家喻戶曉,而圣孝光四海傳后世矣。”[5]卷五十二,1776世宗即命刊行。后世宗命席書編《大禮集議》,全書僅六卷,收方獻夫所纂二卷,占篇幅三分之一,并冠全書之首《大禮集議》雖內(nèi)容集中,但失之簡略。嘉靖六年(1527年)正月,世宗詔開館纂修《大禮全書》,以費宏、楊一清、石瑤、賈詠和席書為總裁官,張璁、桂萼為副總裁官,方獻夫原與霍韜等人任纂修官,后升為副總裁。[1]卷七十二,1636-1638

      世宗此舉一是為定大禮正名,說:“斯禮也,不但創(chuàng)行于今日,實欲垂法于萬世,以明人倫、正紀綱”,認為“《大禮全書》四字,未盡其義”[18]卷一,57下,遂更名為《明倫大典》。二是以其確立的正統(tǒng)性,為反對自己的官員定罪。世宗對此決不諱言:“但惟大禮一事,眾奸黨尚未問罪,今日之獄,實自議禮處起,待修書完日,朕自有處?!盵18]卷一,61上為此,世宗要求纂修官“但諸臣所奏,或自疏,或連名,或會官,或奉旨議,或瀆亂破禮,宜皆一一直書,以明是非邪正之辨”[1]卷七十九,1757,以便清算反對派的歷史罪證。在《明倫大典》將成之際,世宗即密諭首輔楊一清:“與少保張璁開邪議一干黨惡姓名,以差定罪?!盵14]《密諭錄》第二卷《論差定議禮官員奏對》,936

      方獻夫在與霍韜計議后,聯(lián)名上疏提議,在書中征引歷代“為后之議”故事,以深挖“繼嗣說”的歷史根源,徹底推翻反對派“繼嗣說”的正當性:“古力主為后之議者,宋莫甚于司馬光,漢莫甚于王莽。主《濮議》者,光為首,呂誨、范純?nèi)?、呂大防附?而光之說惑人最甚。主哀帝議者,莽為首,師丹、甄邯、劉歆附之,而莽之說流毒最深。宋儒祖述王莽之說以惑萬世,誤后學(xué),臣等謹按《漢書》、《魏志》、《宋史》,略采王莽、師丹、甄邯之奏,與其事始末,及魏明帝之詔,濮園之議,論正以附其后,乞付纂修官參互考訂,俾天下臣子知為后之議實起于莽,宋儒之論實出于莽,下洗群疑,上彰圣孝。”[2]卷一百九十六《方獻夫傳》,5188

      同時,方獻夫秉承“圣人緣情以制禮”的思想,廣採歷代典故,力證世宗“繼統(tǒng)不繼嗣”的正當性;“夫道之大原,出于天而生于心者也。故率性以為教,緣情以為禮,因心以為孝。故道未有不本于心者也……嗚呼!人心之蔽也久矣,非心之蔽也,學(xué)之蔽也。臣嘗學(xué)矣,見天子為后之說,見漢師丹議,見宋司馬光程頤論,以為道固宜然。及因今日之事而反諸心,則有不然者。遂為之思曰:‘若朝廷令曰:爾百官棄爾父母,將與而官爵,百官將棄父母而取官爵乎?否也。以此心推之,見舜竊負而逃之說,推之見《儀禮》無‘為人后者為之子’之說。推之見大人世及以為禮,天子諸侯無為人后之說。二帝三王之道固自坦然明白,而后儒之說之蔽之也于是繼統(tǒng)之義著而為后之議屈矣。嗚呼!豈得已哉。夫師氏、司馬氏、程氏皆名儒也,臣等何敢必違其言,以取不韙之罪哉?是心有不安焉耳。是心也。良心也?!盵8]卷六《明倫大典后序》,111下-112下

      因深得帝心,方獻夫在嘉靖六年三次升遷九月,方獻夫擢禮部右侍郎,尋代桂萼為吏部左侍郎,十一月升禮部尚書[2]卷一百九十六《方獻夫傳》,5188世宗贊賞方獻夫:“天錫我賢良方正之臣,公言公意,絕不顧于身家;忠膽忠肝,奮所學(xué)而贊朕。是以群邪稍定,大禮告成?!盵15]卷十六《相垣勛業(yè)·方獻夫》,441寵信若此,朝臣中除張璁、桂萼,罕有能匹。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明倫大典》書成進呈,世宗“親制序文,命宣付史館,刊布天下”[1]卷八十九,2005僅數(shù)日后,世宗即下旨“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為罪之魁,懷貪天之功,制脅君父,定策國老以自居,門生天子而視朕,法當戮市,特大寬宥,革了職,著為民。次則毛澄病故,削其生前官職。又次蔣冕、毛紀、喬宇、汪俊,俱已致仕,各革了職冠帶閑住。林俊也革去生前職銜。何孟春雖佐貳,而情犯特重,夏良勝雖系部屬,而釀禍獨深,都發(fā)原籍為民。其余兩京翰林、科道、部屬、大小衙門官員,附名連僉入奏,然有彼人代署,而已不與聞?wù)?有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者,事干人眾,情類脅從,間有四五黨助之者,亦原于勢利所奪,俱從寬不究。”[1]卷八十九,2008

      至此,“大禮議”之爭以世宗一方的全面勝利而告一段落。

      結(jié) 語

      在世宗一方奪取“大禮議”勝利的過程中方獻夫的貢獻不如張璁、桂萼。在某些反對派眼中,方獻夫不足為患:“璁、萼學(xué)識頗僻,心術(shù)奸回,徒以一言偶合,臘升清秩,非所以示大公于天下。方獻夫?qū)谊愑屑?臣等未暇論之?!盵1]卷四十二,1101方獻夫曾自謙道:“大禮之成璁倡之,而萼成之,于臣何有力?!盵16]卷八十九,630但方獻夫的作用并非于大局無關(guān)輕重。首先“大禮議”之關(guān)鍵,在于詮釋禮法,并建構(gòu)己方的思想體系,在理論上擊倒對手,故論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史修養(yǎng)。方獻夫于西樵山讀書十年,經(jīng)史博洽,才學(xué)不遜張璁、桂萼、霍韜,更遠邁席書、黃綰等人。若無方獻夫引經(jīng)據(jù)典,充實“繼統(tǒng)說”的內(nèi)涵,張璁一派的實力必大大削弱。其次,方獻夫善于觀測政治氣候,一待時機成熟,立即上疏詰難論敵,常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故反對派恨方獻夫不下于張璁、桂萼,曾怒斥“桂萼首倡亂階,張璁再肆欺罔……方獻夫居中內(nèi)應(yīng),以成夾攻之勢”,遂使“大臣因此而被逐,言官因此而得罪。雖當時瑾、寧之奸,其流禍亦不至此?!盵1]卷四十,1007張璁、桂萼在“大禮議”中沖鋒陷陣,為世宗一方的勝利立下頭功,而方獻夫鼎力襄助,亦功居甚偉。

      [1](明)張居正,等纂修.明世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1962.

      [2](清)張廷玉,等纂修.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清)夏燮.明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明)郭棐,等.(萬歷)廣東通志[M].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

      [7](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明)方獻夫.西樵遺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59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9](清)査繼佐.明書(又名《罪惟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0.

      [10](明)霍韜.渭厓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8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11](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54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2](明)王守仁,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3](清)屈大均,輯,陳廣恩,點校.廣東文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4](明)楊一清.楊一清集·密諭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5](明)郭棐.粵大記[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8.

      [16](清)尹守衡.《明史竊》(明人傳記資料叢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17]黃彰健.明世宗實錄校勘記[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1962.

      [18](明)嘉靖帝,張璁.《諭對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57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7.

      K248

      A

      1000-5072(2012)07-0117-06

      2012-03-18

      陳文源(1964—),男,廣西桂平人,暨南大學(xué)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從事明清史與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李耀國(1987—),男,暨南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碩士生,從事明清史研究。

      [責任編輯 王 桃 責任校對 吳奕锜]

      猜你喜歡
      孝宗大禮世宗
      “訓(xùn)民正音”創(chuàng)制過程探微
      ——兼論 “訓(xùn)民正音”創(chuàng)制者之爭
      潘大禮教授簡介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千眼觀音
      幸福·悅讀(2016年9期)2016-11-08 17:21:40
      吃什么等
      《陷遼記》中遼世宗祭奠對象考辨
      論金世宗的納諫與用人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態(tài)與周必大的政治活動
      收好太陽送的禮
      濮阳县| 敦煌市| 宁阳县| 宝山区| 朔州市| 浦县| 呼和浩特市| 增城市| 集安市| 永平县| 林西县| 西充县| 土默特右旗| 漳浦县| 剑川县| 鹤岗市| 巴南区| 前郭尔| 上犹县| 六盘水市| 广灵县| 邵武市| 锦州市| 秀山| 大城县| 克东县| 万安县| 宜州市| 奈曼旗| 望奎县| 奉化市| 郴州市| 易门县| 巴塘县| 宣汉县| 阳朔县| 双牌县| 方城县| 肥城市| 武山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