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何
說“器”
■若 何
《三字經(jīng)》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笨梢?,器者,人才也。然一“器”四“口”,可見,器者,能容也。古今成就大事者,皆有一顆寬廣能容的心。吾等謂之“大氣”,也可稱其為“大器”。既可用來衡量其容納之物的多寡,也可評判人的高低優(yōu)劣。
“器”若無口,則為一犬。這樣的人,頭上缺兩“口”,則既不能容下真才實學(xué),又不能容下正氣忠義等美德;下面缺兩“口”,則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構(gòu)陷忠良。于是便為一“犬”,成日只知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對“主子”搖頭擺尾,對才智之士則誹謗中傷。此類人物,從古到今并不鮮見,秦檜和魏忠賢之流,便為此“犬”類。
“器”若兩“口”,則為一“哭”。這類人物,頭上兩“口”不缺,有些真才實學(xué),甚至經(jīng)綸滿腹,亦明些大義,有君子風(fēng)度。然而下面缺損兩口,他們不能容納比自己有才華的人,也不能容忍苦難與失意,因而最終只能落得“哭”的下場。如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周瑜,就因無法容下同樣才華橫溢的孔明,三番五次陷害不成,最終反害了卿卿性命。對公瑾,不可不謂之為軍事奇才,然而最終只能悲嘆著“既生瑜,何生亮”,抑郁而終。
“器”若四“口”,則為大“器”。這樣的人,才是真君子,真人才。上面兩“口”不缺,不乏真才實學(xué),不乏嚴(yán)于律己的操守。下面兩“口”不缺,不乏容人之大度,不乏容納失意的豁達(dá)襟懷。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字巨源),便是這樣的“大器”。山濤出仕,任司馬晉朝的宰相,將國庫管理得井井有條,其任期內(nèi)國泰民安,其政治能力可見一斑。山濤對當(dāng)時的人才,如嵇康及其子嵇紹不避親疏的舉薦,可見他寬廣的心胸和過人的膽識。后來,山濤更是容下了嵇康那篇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給他帶來的“貳臣”和“賣友求榮”的罵名,對嵇康的兒子嵇紹提攜有加,使其終成正果。就連嵇康自己也囑咐兒子道:“巨源在,汝不孤矣?!鼻坝小督^交書》的義正辭嚴(yán),后有臨別相托,這不得不讓人感喟。
晉人贊山濤曰:“其質(zhì)若渾金璞玉,世人皆欽其寶,莫知其器也?!苯鹩耠m好,若不能容,終不成器。人若想成大器,就要有能容世人之不能容的廣博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