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燦
據日本警察廳公開的資料顯示,2011年日本共有30651人自殺身亡。自1998年以降,日本連續(xù)14年每年的自殺人數均超過了3萬,這比2011年日本大地震死亡和失蹤的總人數還要高出1萬余人。資料還顯示,2011年日本共有1029名學生自殺,這是自1978年日本開始統(tǒng)計自殺數據以來,自殺學生首次超過1000人。
面對這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數據,人們不禁要問:這個經濟富裕,人均壽命位于世界前列的國家,緣何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呢?
不堪重壓而自殺
“過勞自殺”一詞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勞動者因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不堪重負而選擇自殺的行為。上世紀90年代初,“過勞自殺”的現象開始在日本蔓延開來。1991年,日本電通廣告公司的一名年僅24歲的職員自殺身亡,東京最高法院裁定其為過勞自殺,這一判決使得電通廣告公司向死者父母賠償了1.86億日元。由此,過勞自殺迅速引起了日本社會的廣泛關注。
過勞自殺者并不限于地位較低的普通職員,擁有較高地位的公司管理層人員,也可能會因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有學者指出,日本過勞自殺現象越來越普遍的原因,與其國內企業(yè)經營模式的轉變有緊密的關系。戰(zhàn)后,日本企業(yè)采用以“終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為特點的日本式經營模式,這種用工管理制度曾對日本經濟的騰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好景不長。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泡沫經濟破滅后,很多日本企業(yè)為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效益,開始放棄終身雇用的制度,轉而引進了“業(yè)績考核制度”。所謂“業(yè)績考核制度”是指,每隔一段時期對企業(yè)內部員工進行考核,沒有通過考核的人員將會被裁掉。
另外,不少企業(yè)開始大量使用聘用制員工和派遣制員工。這些被稱為非正式員工的勞動者,工資水平相對較低,而且隨時都有失業(yè)的隱憂。
充滿挑戰(zhàn)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工作,使得日本的勞動者們需要更賣力地干活,以保住來之不易的工作。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勞動者平均休了9天帶薪假期,雖然比前一年增加了0.4天,但仍不足法定天數一半。日本勞動者實際帶薪休假天數,已經連續(xù)12年低于法定天數的一半。
除了更賣力地工作外,勞動者們還承受著比過去更大的精神壓力。一些抗壓能力差的勞動者,因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自殺來逃避現實的壓力。數據顯示,在2007年,有2207名日本人因工作原因而自殺身亡。
以血來洗刷污名
對于一個日本人來講,如果自己的名譽受到侵犯,他決不會淡然置之,而必須采取一定的行動來維護它。必要時,將會對毀謗者進行報復,甚至不惜以自殺雪恥。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提到:“在日本,一個人越是為了名譽,而放棄其財產、家庭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就越被認為是道德高尚的人?!边@源于日本的古代武士道的道德準則。
對名譽的過分重視,讓日本人常常無法坦然面對失敗和侮辱。盡管,因失敗而產生的羞愧和來自他人的詆毀,可以轉化成一種強而有力的鞭策,但日本人會盡力減少競爭和避免挑起侮辱的事端。像在日本小學中,在他們的成績表上記載的是操行質量,而不是學業(yè)成績。另外,日本人不會當面過多地指責別人在專業(yè)上的失誤,以免讓人難堪。
然而,到了中學入學考試,一旦競爭無法避免,其緊張狀況比中國的高考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源于他們對名譽的重視,他們無法接受自己比別人差的事實。在日本,學生因壓力過大而自殺的事件,已經成為不是新聞的新聞了。
日本人施之于自身的最極端的攻擊行為就是自殺。例如,還不上錢的欠債者,因丑聞而引咎辭職的官員,他們都把暴力矛頭對準了自身,而不是別人。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殺者持寬容的態(tài)度,如果一個人選擇了自殺,那么就不會再追究死者責任。在日本人的文化意識里,自殺,不但可以洗刷污名,而且還可以贏得身后好評。
命若櫻花的生死觀
櫻花被日本人尊為“國花”,其花期極為短暫,不到一周。日本人喜歡以櫻花自比,花開與花落象征著人的生與死,其短暫的花期代表著人的生命之短暫。日本人認為,死亡不是一種結束,而是通達永恒的起點,人在最亮麗的年華選擇自殺,可將這一瞬間的美永遠地定格起來。由此,日本人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種獨有的生死觀。
小說《挪威的森林》里,男主角的兩位好朋友都在最美好的青春歲月選擇了自殺告別人世,使得他們的生命永遠停留在17歲和19歲。而我國翻譯家葉渭渠指出,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存在著一種“瞬間美”觀念,即贊美“美之短暫”,這種觀念可轉變?yōu)橐曌詺槿松畼O點的行為。他們的殉死,其意義在于追求瞬間的生命閃光,企圖在死滅中求得永恒的靜寂。
日本藝術家因自殺身亡的,可以列一長串的黑名單,尤其著名的是作家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他們的選擇與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有很大的關系。川端康成就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就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4年后的一個傍晚,他在自己的公寓里,選擇了自殺身亡。
舉國之力預防自殺
連年居高不下的自殺人數引起了日本社會的高度重視,從政府到民間社會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應對日趨嚴重的自殺難題。
2006年,日本國會頒布了《自殺對策基本法》,旨在制定相關預防自殺對策,要求國家、地方自治體、企業(yè)單位承擔起防止自殺的責任。自此以后,日本每年均要頒布年度的《自殺對策白皮書》,總結當年全國的自殺概況和自殺防范措施的實施情況。
2007年,日本內閣通過了《自殺綜合對策大綱》,要求聯合各種社會力量,推進防止自殺的對策,并設定硬性目標——要求2016年的自殺死亡率減少兩成以上。與此同時,日本民間社會也積極行動起來,成立了很多志愿組織。為了培養(yǎng)預防自殺的專業(yè)人才,秋田大學于2008年設立了日本首個“自殺預防學”專業(yè)。
最新報道指出,日本最新的研究發(fā)現,藍色燈光照明設備能有效預防自殺。當東京中心樞紐環(huán)線所有車站的站臺,安裝了藍色照明設備后,當地跳軌自殺的案件數量平均下降了約84%。日本色彩心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藍色與天空和海洋的顏色相近,能讓不安的情緒歸于平靜。”在舉國之力應對之下,情況開始有所好轉。據日本警察廳公開的資料顯示,2012年上半年,日本的自殺人數為14154人,較去年同期減少11.4%,今年有望降至3萬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