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獻(xiàn)策
每當(dāng)我疲憊、煩憂、困惑時,便會來到祝圣寺后禪院散心。祝圣寺坐落于南岳古鎮(zhèn)上,它的后禪院內(nèi)古木參天,花草叢生,清幽而林秀,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穿過祝圣寺正門,往左沿著一條青石小路筆直往前,穿過一道回廊后便來到了后禪院。祝圣寺后禪院大約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四周古樹環(huán)繞,說不盡的清涼幽靜。特別是在一棵古銀杏樹下,有一圓形石桌,旁邊還有幾個小石墩,夏日坐在這里,根本感覺不到絲毫暑氣。透過樹木之間的空隙,甚至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遠(yuǎn)處南岳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確實,在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中,望著遠(yuǎn)處高聳的雄峰,耳邊偶爾傳來人聲鳥鳴,塵世中的諸多煩惱,自然也消失殆盡,心中只有一片寧靜。
石桌的不遠(yuǎn)處,立著一塊石碑,上刻一聯(lián):放下放下;擺脫擺脫。每次佇立于石碑前,我都會想起那個有趣的禪宗故事。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外出化緣時偶遇一不敢過河的婦人,老和尚便背著婦人過了河?;厮聫R后,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你怎么背婦人了?”老和尚笑著回答:“我早已放下了,你還記著干嗎?”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正是石碑上所刻對聯(lián)要告訴我們的?;秀敝校跉v史的長河里我看見一位老者在苦苦吟詠: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那一個陽光耀眼的五月,孤獨的他從容地跨入幽深的江水,真正地放下,擺脫那個他厭棄的世道,來詮釋他對生命的真正領(lǐng)悟。歷史的晨光中,我也曾見他面對幽遠(yuǎn)的烏江,在嗚咽:力拔山兮氣蓋世。他不愿再多走一步,他愿讓他生命的歷程在烏江止步,他要讓他自己在烏江真正地放下,他從容地拔出長劍,劍光耀了他的眼,卻平了他的心。他閉上雙眼,雙手一緊,他感到了自己熱血在飛,卻也分明看到生命的精靈在他上空歡呼、飛舞。似水流年里,我也曾見過花樣女子張愛玲,以低到塵埃里的姿態(tài)款款走向胡蘭成。精靈的、溫婉的、才情的張愛玲走向胡蘭成時,她認(rèn)為胡蘭成是她的唯一。當(dāng)唯一游離于不同愛人之間時,張愛玲的轉(zhuǎn)身卻是如此決絕,背影雖凄婉,但卻是永遠(yuǎn)地放下,讓她終有機(jī)會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人立于世,當(dāng)提得起時要提得起,當(dāng)放得下時要放得下??鬃釉f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痹娙诵熘灸σ苍诮o友人的一封信中談及自己對感情的看法:我于茫茫人海中尋求我靈魂的唯一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們對于富貴和感情,都曾努力追尋過,但他們拿得起也放得下,從不拘泥于執(zhí)著。為什么幸福的因素很多,我們卻總是不幸福?為什么痛苦的因素極少,我們反而總是感到痛苦?因為我們沒有擺脫和放下所謂的名利富貴,成敗得失,狹隘怨恨,悲歡離合。只有放得下名利,我們才能快樂;只有放得下得失,我們才能從容;只有放得下狹隘,我們才能豁達(dá);只有放下怨恨,我們才能寬容。懂得擺脫和放下,我們自然就能收獲心靈的寧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快樂樂,從從容容才是生命的真諦。
祝圣寺后禪院的這塊石碑,本身已破敗不堪,上面的字跡也有些模糊,但我想,不管再經(jīng)歷多少歲月,它上面的對聯(lián)所蘊含的哲理,將一直與我的生命同行。此時,我又記起了張曉風(fēng)所說:山在,樹在,歲月在,我在。我還要一個怎樣的世界?認(rèn)真地,率性地,從容地活著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