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筱蘭
(復旦大學,上海200438)
從烏坎事件看法律對權力制約的不足與對策思考
□余筱蘭
(復旦大學,上海200438)
權力的濫用導致腐敗,可能引發(fā)群體事件。烏坎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件。本文運用案例分析與理論剖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法律對權力制約在立法和監(jiān)督方面的不足,得出結論,須從立法和執(zhí)法等幾方面來完善我國法律對權力的制約機制。
烏坎事件;法律;權力
烏坎事件被評為2011年十大社會重大事件之一,且位居榜首,足見事件的嚴重性和社會影響性。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烏坎事件,有不同的詮釋。本文試圖從法律的角度來剖析本案中折射出的法律對權力制約不足的問題。權力為何需要法律來制約,要從法律、權力、國家三者的來源和相互關系說起。
關于權力來源,有影響力的說法有暴力說、天賦神權說、君主說、經濟決定說等。[1]暴力說認為,權力是以強凜弱,弱肉強食,用強勢力打擊弱勢力的主要手段;天賦神權說認為,權力是上帝或者神賦予給某些人的,誰得到了這種授予,誰就有權力;君主說認為,權力屬于君主或者得到君主授權的人;經濟決定說認為,在私有制社會,經濟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決定了階級的產生,誰取得了經濟上的優(yōu)勢,誰就有了階級上的優(yōu)勢,誰就是統(tǒng)治階級,誰就有權力。以上四種學說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是權力源于強者和弱者的存在,也即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存在,源于利益的沖突。正如有人說,權力源于社會的利益沖突和勢力差異。[2]而蓋尤斯認為“一切權力都是從人民來的?;实鄣拿詈我杂蟹傻男Яδ兀恳驗榛实鄣牡匚皇侨嗣窠o他的;官吏為什么有權力呢?因為人民通過《國王法》中的一段話把他們自己的全部權力授予了他?!保?]權力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的。在國家產生之前,權力只是單純的維護社會秩序,這主要體現(xiàn)在原始社會之前的時期。國家產生之后,權力不再是單純的維護社會秩序,權力已成為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暴力工具。法學家凱爾森認為,權力是國家的一種要素,即國家由一片領土、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及一個權力組成;而“人民所從屬的那種國家權力不過是法律秩序的效力和實效,而領土的和人民的統(tǒng)一性就是從這一秩序的統(tǒng)一性中引申出來的?!保?](p283)國家,是經濟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而統(tǒng)治階級維護期統(tǒng)治地位的主要手段就是運用權力。從這個意思上說,權力既有暴力性也有階級性。由于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所以,權力的運用就有了土壤。
法律和權力是國家維護其穩(wěn)定,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的兩個手段。從這個層面上說,法律和權力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是,法律和權力還有相互沖突的一面,即權力的運用需要法律來調控,否則權力就會像洪水猛獸,肆意侵蝕老百姓的利益。法律和權力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相互滲透。權力來源于法律的授權。首先,法律的規(guī)定賦予權力的產生,法律是評判權力的行使是否受歡迎的標準;其次,法律確保權力行使的強制有力性,是權力行使的依據(jù);最后,對濫用權力的行為,法律進行限制甚至是懲罰。[5]
法律的產生與國家的產生密不可分。國家產生于16世紀,由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里(1469-1527年)在其《君主論》的開首部分第一次使用國家一詞。①他在該書中寫道:“從古至今,統(tǒng)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在中國,約公元前21世紀,傳說夏禹改變禪讓的傳統(tǒng),將首領的地位傳給其子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誕生。在這個時期,穩(wěn)定的國家政權開始形成。[6](p1-2)人類歷史關于法律的最早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那個時代的法律條文寫在紙草上或皮革上因不好保存而未流傳下來。[7](p5)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產生了各種法律具體內容的雛形,有的是比較完備的規(guī)范法,將原始習慣轉化為法律。[8](p3)根據(jù)我國建國以來對法律的主流觀點,法律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由國家制定和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強制性規(guī)范。因此法律和國家是密不可分的。國家由一個一個的個體,即人組成,在這個共同體內,大家共同服從由公共強制性法律所規(guī)定的外部限制,這個外部限制即是法律。根據(jù)康德的說法,對所有人來說,首要的責任就是聯(lián)合起來進入法律狀態(tài)。[9](p52)同時,“國家是由許多人依據(jù)法律組織起來的聯(lián)合體?!保?0]國家制定法律,同時,國家又必須服從法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法治”國家,才能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法,自原始社會解體、奴隸制國家與階級出現(xiàn)后,作為具有國家強制性的特殊社會規(guī)范得以產生。所以,法具有國家性或者說階級性。不僅在成文法國家,而且在傳統(tǒng)的判例法國家,成文法的制定也已十分普遍,立法已經滲透了現(xiàn)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判例法還不具有約束力。在烏坎事件中,涉及到的國家立法有:土地征收的立法、財務問題的立法和民主問題的立法。
(一)土地征收立法不夠完善
現(xiàn)階段,我國關于土地征收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權法》及2011年1月19日國務院第141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同年8月28日,《土地管理法》也作了相應修改。雖然,自2004年憲法修正案實行以來,公民的私有財產有了法律保護,但是實際可操作性不強。憲法是總領性的法律,難以作為具體操作的依據(jù),《土地管理法》第48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對于這樣的“應當”之規(guī)定,在烏坎事件中,當?shù)卣畢s視若罔聞,瞞著村民將3200畝土地陸續(xù)出賣,賣地款項達七億多元人民幣,而補助款只有每戶500元,其余全部被當?shù)毓賳T私吞。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存在著缺陷。
第一,法律規(guī)定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強。無論是《憲法》還是《土地管理法》或者《物權法》,都有其自身的缺陷性。特別是在何謂公共利益,何謂非公共利益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根據(jù)一些國家的規(guī)定,一般認為公共利益是指:⑴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⑵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yè)用地;⑶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烏坎事件中的土地買賣顯然是非公共利益使用土地。在非公共利益使用農村集體土地的過程中,國家不再是這一法律關系的主體,土地使用者應直接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協(xié)商經營性使用集體土地的條件。
第二,集體土地法律制度不完善。農村土地非法征收買賣現(xiàn)象嚴重;集體土地征收與補償法律程序不完善。
(二)有關財務問題的立法欠缺
據(jù)廣州日報2011年12月31日報道:“村財務管理方面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公款私存、坐收坐支、多頭開戶;二是手續(xù)不全,自制單據(jù),白條入賬;三是財務公開不具體,不詳細,村干部得不到有效監(jiān)督;四是有些重大事項沒有經過集體討論,土地收入支出、部分村公益事業(yè)建設承包方案等,沒有招投標和簽訂建設合同,主要干部說了算。此外,少數(shù)村干部存在利用公款送禮辦事、重復領取社保、用公款購買私家小車等問題。在保障農民經濟利益方面,存在土地出讓收入村民直接得益很少、一些企業(yè)應上繳的租金沒有及時收取、與港方合作結算中造成集體資產流失等問題?!?/p>
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政府財務公開的相關立法,只有針對事業(yè)單位的一個《事業(yè)單位財務規(guī)則》。這是導致財務收支不透明,暗箱操作,侵害國家和老百姓利益的關鍵所在。政府,在老百姓看來,就是“官”,當官的財務問題如何管理,沒有法律來約束,又無人過問,出現(xiàn)烏坎事件中官員賣地七個億卻只給老百姓每戶500元的現(xiàn)象就不難理解了。
(三)關于選舉問題的立法需要完善
烏坎事件的導火索是村民對換屆選舉不滿,選舉中存在暗箱操作,行賄受賄現(xiàn)象?!洞迕裎瘑T會選舉法》第11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笨墒牵聦嵣?,諸多地方政權,為了使自己的勢力得到鞏固,往往內定村級政權的候選人。而深諳官場規(guī)則的候選人本著“只對上級負責”的心理,極力討好上級,不需要群眾的選票就可以上臺,完全不理會群眾意見。在村委選舉中其公正性如何體現(xiàn)并使其符合群眾的利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實,村代表選舉中的問題,在我國已經不是個案了,因為換屆選舉釀發(fā)的血案不在少數(shù)。是什么驅使著人們?yōu)榱艘粋€“村長”的職位而不惜拉幫結派,甚至動用暴力,顯然是利益的驅使,利益觸動著每個人的神經。農村土地買賣背后的巨額利潤是最大的誘導因素。為了拉選票,候選人會想盡辦法收買人心,手段各異,或軟或硬。這也是造成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梢哉f利益的驅使和選舉制度的不健全是導致烏坎事件爆發(fā)的直接原因。
(一)烏坎事件中反映出的法律對權力監(jiān)督不足的表現(xiàn)
⒈政府對上訪群眾的盲目羈押,是侵犯人權的濫用職權的行為,反映出法律在權力面前的軟弱無力。
⒉村領導沒有按照合法程序,擅自出讓集體土地。集體土地的征收,應當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程度進行,征地和補償須征求被征地農戶的意見,并進行公告,否則是非法的。從民法的角度看,村民和村領導之間是一種民事代理關系集體土地的征收與轉讓,需要得到村民的集體授權。烏坎村村民未授權委托村領導處分集體土地,村領導無權與地方政府簽訂集體土地轉讓協(xié)議,其擅自簽約行為屬于無權代理,對全體村民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地方政府得到的簽約協(xié)議是無效的,沒有征求被征地農戶的意見,是不合法的。
根據(jù)《國土資源部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之規(guī)定,土地征收須履行告知義務和組織聽證。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shù)貒临Y源管理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其對擬征地地的補償標準、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
據(jù)此可以看出,烏坎事件中的地方政府在征地問題上嚴重違法,一沒有履行告知義務,二沒有組織聽證,完全無視于農戶的存在,侵犯了農戶的合法權益。村領導和地方政府能夠繞開被征地農戶,擅自簽約,反映了法律對權力監(jiān)督的嚴重缺失,也反映出民主和監(jiān)督的缺失。
⒊上級機關沒有及時行使監(jiān)督權。根據(jù)《土地管理法》第45條第1款、第2款的規(guī)定,土地征收由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據(jù)此,土地征收除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有批準權外,其他各級政府機關均無權批準?!锻恋毓芾矸ā返?5條第3款規(guī)定:征收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44條的規(guī)定先行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準權限內批準農用地轉用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準權限的,應當依照本條第1款的規(guī)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據(jù)此,烏坎地方政府未經過國務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直接辦理征地審批,是違法行為。由此看出,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征地審批監(jiān)督不到位。
(二)法律對權力監(jiān)督不足的原因分析
烏坎事件除了反映了立法制度的不完善,還折射出一些基層黨員干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違法違紀,對涉及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項決策搞“一言堂”、“家長制”,毫無顧忌地損公肥私,侵害老百姓的利益。這種現(xiàn)象更深層次的反映了我國法律對權力監(jiān)督的不足。也是權力被濫用的一種表現(xiàn)。究其原因:
首先,是法律對權力的監(jiān)督無力。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列寧指出: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揭露資產階級法的本質時指出: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也正因為如此,法律在制定時,是從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法律是先進的,是科學的。我國的法律體系有憲法,民法,刑法等根本法和基本法,還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相繼出臺的新興法律,如《證劵法》、《保險法》等等。可以說,從成文法的角度講,我國的法制還是比較健全的。然而,法律制定出來以后,關鍵是是否得到了嚴格的執(zhí)行,這就涉及到法律如何被人運用的問題。如果權力被濫用,就會導致法律對權力的監(jiān)督不力,就容易滋生腐敗。
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種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保?1]
其次,是權力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在國家產生之后,權力就集中到少數(shù)人手里。根據(jù)行使權力的主體是否是國家工作人員,將權力分為公權力和私權力。①也有人認為,公權力和私權力的劃分是依據(jù)權力的性質不同來分的。公權力是國家公務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時行使的權力,私權力是社會組織為了維護本組織內部的穩(wěn)定,對該組織成員行使的權力,如學校的領導對學生進行管理。在經濟發(fā)達,物質富有的今天,無論是公權力還是私權力都容易滋生腐敗。烏坎事件就反映了公權力在地方被某些掌權者濫用,官商勾結滋生腐敗。這雖然是個個案,卻鮮明地說明了為什么權力會被濫用:因為當權者濫用法律為自己以權謀私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產生腐敗的根源有三:一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等級制度的存在,有學者將這稱為“官場控制術”;二是團結力量,擴大勢力范圍,這被稱為“官場歸訓術”;三是個人生活改善的迫切要求。[12]正是因為這種你需我求的互動效果,導致權力在少數(shù)人手中發(fā)揮著魔法般的作用,呼風喚雨,最后買單的是普通老百姓。烏坎事件中村民因為土地買賣問題,財務問題,選舉問題而與掌握權力的政府發(fā)生如此強烈的沖突,就是因為他們的權利被掌握權力的少數(shù)人剝奪了。
權力之所以會被濫用,一方面是法律對權力的約束不力,另一方面是因為腐敗它衍生出一套非正式制度,而這套非正式制度不但不支持正式制度的實現(xiàn),相反卻導致了正式制度的失效。它催生的三個直接后果是:第一,權力被集中在某些少數(shù)人手中,權力的行使變得因人而異,缺乏監(jiān)督;第二,行政系統(tǒng)中的個人必須向“官場”、“關系”、“權力”臣服,喪失了反抗不合理政治決策和權力行使的能力,一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得以形成;第三,形成了腐敗的動力學機制,腐敗具有了“合理邏輯”。最終,“官場”具有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正式制度和國家政治,是人們的希望所在,它有價值、有理想,反對腐敗,關注民生;而暗夜里的“官場”,是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它喪失了價值,背棄了理想,它講的是利益、位置、同盟和個人前途。
第三,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權力的行使,缺乏監(jiān)督機制,是導致腐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法律雖然對權力進行了種種限制,但是,司法者和執(zhí)法者在運用權力的時候,往往和被監(jiān)督者有著某種利益上的牽連,從而使得法律對權力的監(jiān)督流于形式,缺乏實質的有效性。
我國的法律在制度上應該是比較完善的。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xiàn)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tǒng)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到2010年底,中國已制定現(xiàn)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guī)690多件、地方性法規(guī)8600多件。[13]然而法制的完善,不代表法治的完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人情”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思想,要從“人治”完全過渡到“法治”,還需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完善立法
⒈制定監(jiān)督法。在2012年的兩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認為代表們提出的制定《法律監(jiān)督法》是值得調研論證的。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侗O(jiān)督法》應該主要解決以下幾個焦點問題:一是監(jiān)督的主體和對象。主體應該是各個單位的基礎職員和社會公眾。監(jiān)督對象應該是各單位的領導,包括政府、事業(yè)單間、企業(yè)等的領導;二是實行錯案責任追究終身制;三是對行使監(jiān)督權的基礎職員和社會公職進行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和職位提升。
制定《監(jiān)督法》,需要考慮其可操作性。1998年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這可以說是我國在司法領域的一個監(jiān)督條例,但是該條例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可操作性不強,很多法院的法官不知道《追究辦法》的內容。故,在制定《監(jiān)督法》過程中,要考慮其可操作性。
⒉制定反腐敗法。核心是如何遏制治貪污腐敗現(xiàn)象。規(guī)定問題貪官不再被啟用;并根據(jù)經濟發(fā)展水平做出規(guī)定,貪污達到多少數(shù)額就判死刑,行賄達到多少數(shù)額就判死刑。對違法違規(guī)但不達判死刑程度的官員實行免職處理。
⒊完善規(guī)制請客送禮制度。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飯桌上好辦事,已經成為中國當下流行的“潛規(guī)則”。這被譽為中國的“飯桌社交”。引用一個作者的一段話:“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巨大的廚房?!薄爸袊说纳缃挥^念天然和“吃”有關,比如把不認識的人叫做“生人”,把相互了解的人叫做‘熟人’”,“中國歷史上“鴻門宴”、“杯酒釋兵權”等傳奇故事都是把飯桌當作解決重大政治、軍事、外交問題的最優(yōu)場所,“折沖樽俎”更成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在觥酬交錯之間戰(zhàn)勝對手的理想境界?!保?4]如今,競爭激烈的各行各業(yè),談業(yè)務,升職,小孩上學等等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把某某領導約出來吃頓飯。這種扭曲的工作方式,是導致權力無視法律,肆無忌憚的被運用的罪魁禍首。當一種行為方式嚴格阻礙社會進步,妨礙公平正義而無法得到遏制時,就應考慮嚴刑峻法,只有這樣才能大幅度地降低權力被濫用的可能性。
⒋建立公務員異地交換制度。在中國,公務員被譽為鐵飯碗,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一旦進入公務員,一輩子就不愁丟工作;二是,公務員,特別是普通公務員,一般都是在一個地方一干就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這樣,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關系網,權力自然而然就大了,超出了法律賦予的范圍。應該建立一種制度,規(guī)定只能在一個地方干幾年,必須到另一個地方去,在全國范圍內互調。
⒌完善公務員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公務員隊伍存在部分素質不高的現(xiàn)象,據(jù)筆者一項調查,在某三線城市的一個公安機關,有本科以上文憑的中年公務員占全體中年公務員比例還不到1%。他們不懂電腦,不懂英文,法律意識不強,權力就是法律,當官者就是法律的是思想還比較濃厚。當然,隨著近十幾年大學教育的普及,公務員隊伍里被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們很多是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是通過嚴格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層層選拔進來的,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比較積極的。如果公務員隊伍里這樣的成員能夠占到絕大多數(shù),將有利于公務員隊伍素質的提高,防止法律被濫用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制度,但是制度缺陷也是明顯的,人民代表為人民的宗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貫徹。應改變人民代表的現(xiàn)有結構,增加能夠真正代表人民意愿的基層代表的數(shù)量。
(二)加強執(zhí)法
⒈在掌權者內部進行權力均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要防止權力濫用,保障權力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得以操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掌權者內部實現(xiàn)權力均分,彼此制衡,相互監(jiān)督。這就要做好另一項工作,防止掌權者內部相互勾結,抱團謀利。烏坎事件中,反映出的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土地被征收,補償款不足的問題。近幾年來,由于房屋拆遷,土地征收給開發(fā)商和當?shù)卣畮淼木揞~利潤,使得此類問題已經形成一種現(xiàn)象,據(jù)有關報道,此類事件占到地方群體暴亂事件的6%。為什么農民大量的土地能被政府肆意賣出?如何打破掌權者內部勾結的鐵網?只有通過法律的有效執(zhí)行,讓掌權者感到烏紗帽搖搖欲墜,唯有按照法律辦事才能得以安穩(wěn),才是根本辦法。
⒉建立和完善村務管理制度和村務監(jiān)督經?;,F(xiàn)行制度中關于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制度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缺少可操作性,須建立健全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監(jiān)督檢查、考核制度。特別是在財務、資產管理等關涉民眾切身利益方面的規(guī)定還過于模糊,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村民的監(jiān)督管理職能,將村民監(jiān)督管理職能經?;?/p>
⒊將權力的行使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關于如何限制權力的濫用問題,我們需要做的首要任務是如何破壞權力的內在動力性,使得權力只能在合法的范圍內行使。建立合理的權力調控制度,需要以民主制度為基礎。在我國,最能體現(xiàn)權力資源與民主制度有效結合的方式,是全體合法公民都享有并且參與的選舉制度。通過選舉制度,公民既能選出自己信任的掌權者來管理國家,又能充分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因此,對權力資源進行調控,應當建也和健全我國的選舉制度,只有使權力來源于社會,它才會支持并且尊重法律。
⒋明確對權力責任的追究。法律在明確規(guī)定權力行使范圍的同時,還應該健全對權力主體的責任追究制度。當前我國對權力主體的責任追究,適用的法律主要是《刑法》、《行政訴訟法》等基本法。當有權者在濫用權力時,社會民眾以及任何人都可以舉報,接受舉報的上級機關應該嚴格按照法律來處理,保護舉報人的安全。
[1][2]盧戰(zhàn)軍.論法律對權力領域滲透的形態(tài)[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37-38.
[3]岳慧君.權力法律憲法[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02):41.
[4]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5](德)托馬斯·萊賽爾.論法律與權力的關系[M].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8]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7]林榕年,葉秋華.外國法制史(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9](法)狄驥.法律與國家[M].冷靜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10]Kant,Doctrine du droit Barni譯,P166.
[1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商務印書館,1987.
[12]王啟梁.法律能否控制腐?。跩].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3]許曉青,田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豐富人類法律理論和實踐[EB/OL].新華網,2011-03-10.
[14]中國人的“飯桌社交”[EB/OL].http://www.ldgb.com.cn.
(責任編輯:徐虹)
On New Thinking and Measures by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Legal Constraints on Power through Ukan Event
Yu Xiaolan
Abuse of power leads to corruption and group events.The event of Wukan is typical.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a new kind of power restriction mechanism.And makes analysis on deficiencies of the legal constraints on power in legislative and supervisory aspects;through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Case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Finally;With the conclusion: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improve our law restriction mechanism on power by improving legis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and so on.
UKan event;law;power
D630.1
A
1007-8207(2012)10-0076-05
2012-06-11
余筱蘭(1982—),女,江西九江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法、保險法、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