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新媒體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末起步,90年代后走出國門進入國際舞臺。新媒體藝術在進入中國以來,逐漸擺脫了西方新媒體藝術的束縛和影響,經歷了從解構到建構的過程。雖然步履艱難,但也滲透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每個角落。本文試著梳理了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歷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以西方為借鑒,對我國新媒體藝術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中國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技術;發(fā)展
新媒體藝術在西方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利用技術、傳播媒介作為表達的形式;而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則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以攝影藝術、錄像藝術和裝置藝術為主要內容。相對于西方,中國新媒體藝術發(fā)展受阻,從最初的模仿到現在的原創(chuàng),從對科技的依賴到觀念的創(chuàng)新,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現狀和發(fā)展前景,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一、新媒體藝術概念
要了解中國新媒體藝術發(fā)展,就必須先了解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媒體對藝術產生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必須借助于大眾媒介才能進行廣泛的傳播。因此,媒介的革新,也是藝術革新的先決條件,而新媒體的出現,自然也催生了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的概念自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沒有過確切的概念產生,并且“新媒體藝術”這一稱謂,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不斷變化著。關于新媒體藝術的定義,與媒體藝術相對應。如果媒體藝術指的是傳統(tǒng)方式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探索的話,那么新媒體藝術則是一種以高科技為基礎,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1]新媒體藝術是一個將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新媒體藝術的作品,大部分是使用錄像設備、計算機設備、數字技術、網絡設備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現代藝術的每個領域。雖然新媒體藝術比較抽象,但是并非離我們很遠。有學者從文化視角反觀新媒體藝術后認為,新媒體藝術不僅僅指的是藝術表現的物質載體或者手段,而且是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活動面向社會,從而進入社會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韋茲也曾說過,藝術史一再證明藝術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開放性結構”,雖然沒有一個含義可以用來形容一切新媒體藝術,但是我們要持著包容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種事實判斷。就如《亞太藝術》編輯蘇珊·阿科瑞特所說的:“新媒體藝術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詞語,其主要特征就是先進的技術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這些技術包括電腦、互聯(lián)網、視頻技術創(chuàng)造出的網上虛擬藝術、視像藝術以及多媒體裝置藝術和行為?!盵2]
二、中國新媒體藝術概況
中國新媒體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末起步,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的動蕩時期,這一系列的變化,為藝術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前提。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中國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數字技術飛速發(fā)展,聯(lián)系起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使得文化藝術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形成了世界藝術發(fā)展的趨向。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新媒體藝術必須要適應發(fā)展的需要,走出國門融入世界藝術的發(fā)展中去,中國的藝術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并沒有失去自我意識,它既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又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在這種背景下催生的新媒體藝術,使得當代人更加追求國際化和表現力,與傳統(tǒng)藝術相比,新媒體藝術更加適應社會的轉型。中國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者,大多數都是藝術院校畢業(yè)生,有前衛(wèi)的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理念。這些人洞察到了時代的變遷,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新生事物。而新媒體藝術的接受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們對新媒體藝術的態(tài)度也從最初的好奇到現在的熱情參與,讓新媒體藝術逐漸成為一種大眾的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傳播方式也從國內的藝術院?;蛘卟邉澣说男》秶鷤鞑?,逐漸擴大影響力直至現在的網絡傳播,現在的新媒體藝術,已經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新媒體藝術起初就是前衛(wèi)藝術,早期的前衛(wèi)藝術主要是攝影、錄像、表演等多媒介的使用。后期的前衛(wèi)藝術是對媒介手段和社會的反思與批判。而如今,中國新媒體藝術正在向著大眾藝術轉型,更加融入社會中去。現在真正盛行的,則是觀念攝影藝術、錄像藝術、多媒體藝術和網絡藝術。
錄像藝術一般由錄像裝置、錄像帶作品、錄像短片等組成。中國在1990年第一次接觸到錄像藝術。在中國,錄像藝術僅僅是一種錄像形式,到90年代中期,才出現了一批成熟優(yōu)秀的藝術家,如李文斌、林六苗、朱加等。1996年,曾經舉辦過兩場引人注目的展覽:一場是朱其策等展出的“以藝術的名義”,展覽中展出了他們最新的錄像藝術作品;另一場是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現象與影像”,被許多藝術家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里程碑。雖然現在錄像藝術已經漸漸淡出了當今社會生活,但是它仍然是中國新媒體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種藝術方式。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家開始探索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應用的相關問題。馮夢波是中國第一個多媒體藝術家。1996年,他的互動性作品《私人照相簿》,以自己的家庭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老照片為基礎,以及他童年時代的涂鴉、書籍和電影鏡頭,加上音樂,觀眾可以按鍵選擇觀看。[3]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讓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受益匪淺。白丁的《少兒不宜》、小小的《小小系列》、老蔣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等作品,就是通過互聯(lián)網FLASH形式來創(chuàng)作的。
中國新媒體藝術還有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觀念攝影。攝影是傳統(tǒng)藝術的一種類型,而新媒體藝術的觀念攝影與傳統(tǒng)攝影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新媒體藝術作品是反對客觀真實性的,它強調藝術家情感注入和觀眾的介入。他們不是將攝影作為一種客觀記錄現實的手段,而是用主觀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審美印象和人生觀感。1998年12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影像志異——中國新觀念攝影藝術展》,展覽主要強調了觀念和影像概念,反映了自我和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基礎。近幾年,中國觀念攝影也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王晉的《百分之百》、邱志杰的《好》、高氏兄弟的《中國新聞系列》等。[4]
三、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從藝術方式創(chuàng)新到內容創(chuàng)新。中國新媒體藝術是從模仿到原創(chuàng)的發(fā)展過程而來的。中國新媒體藝術不但模仿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作品,而且也模仿國外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汲取營養(yǎng)來構建自身。模仿是創(chuàng)作的前提,也符合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例如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從雕塑、攝影、繪畫等藝術樣式中汲取經驗,在新媒體藝術領域中進行擴展。傳統(tǒng)的皮影戲被制作成皮影動畫,畫紙上的水墨畫藝術也被做成了水墨動畫,網絡自然也成為傳統(tǒng)藝術擴展的新空間。20世紀60年代,一些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也影響了我國的一些藝術工作者,例如邱志杰的作品《物》,受到西方極簡主義的影響,在手法上做出了創(chuàng)新。偉大的藝術總是從模仿前人開始的,但是發(fā)展的真正動力,還是在于自我創(chuàng)新,中國新媒體藝術需要的就是推陳出新,加強藝術語言和審美追求等方面的自我創(chuàng)新,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從技術的提升到藝術的升華。中國在新媒體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技術的發(fā)展,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的整合創(chuàng)作,必須要加入技術的元素才能完成。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不僅僅要與國外的先進媒體技術接軌,提高技術的含量,更要學習他們超前的創(chuàng)作理念,努力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新媒體藝術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匯,增加我國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力,使得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造不僅僅體現在技術的革新上,更重要的應該是藝術的觀念更新。雖然新媒體藝術是依賴技術的藝術,但是技術無論在何時,都不可能是藝術的本體,僅僅只能是藝術升華的手段和方式。
從精英藝術到大眾藝術。新媒體藝術從產生之日起,就因受到技術和領域的限制,藝術作品都是由個人創(chuàng)作而成的。隨著技術的普遍,使大眾越來越精通媒介技術的運用,也嘗試了許多利用媒介創(chuàng)造出的貼近大眾文化的藝術作品。大部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都是由一些普通藝術青年、普通工作者或是大學生所組成,打破了藝術從業(yè)者的壟斷地位。這樣大眾就不再需要精英文化的賦予,而是自我選擇,實現自我的解放。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網絡上共同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畫作等藝術作品。這種交互性,將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藝術審美開辟一個新的領域。
四、中國新媒體藝術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還存在著許多局限性和發(fā)展上的困境:
技術水平上的限制。目前我國傳播新媒體藝術的實踐手段還局限于電視機、錄像機、便攜式攝像機拍攝、數字設備編輯、電腦等常用的大眾化手段。實際上還有許多依賴技術原理的藝術方式,如虛擬現實和3D虛擬動畫等,在中國還是很少能用到的。這樣就使得中國的新媒體藝術更多地停留在缺少技術含量的主題意義上。我國的藝術家們,許多都不善于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沒有獨立完成一件藝術作品的能力,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的可能性相對減少,也使得我國新媒體藝術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國新媒體藝術家創(chuàng)作觀念的守舊。中國新媒體藝術作品,最初都是通過對西方作品的模仿而產生的,無論是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藝術作品,都有著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影子。雖然通過模仿也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作品整體上看起來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比較差,作品瑕疵比較多,很少有令人驚艷的作品呈現出來。
研究資金缺乏。新媒體藝術是依賴高科技的藝術,技術上要求越高,越能體現出相關藝術作品的水準。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研究資金來源比較少,沒有專項資金的支持。國內的新媒體藝術學科也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門類,培養(yǎng)的人才只能擅長一個專業(yè),無法文理兼顧。再加上缺乏研究資金的供給,缺乏需要用來教學的昂貴的新媒體設備,這樣的斷裂,會導致研究上的困難重重。
五、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前景與展望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價值,在于它敢于突破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必須能讓大眾所接受,這就是中國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文化前景——走向大眾化。網絡藝術作品的普及,就是新媒體藝術走向大眾化的第一步。數字化影像的發(fā)展,也讓影像從貴族式的高雅,淪落為大眾通俗作品。特別是DV的出現,更是賦予每一個人創(chuàng)作權利,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和對人性的關懷。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相比較傳統(tǒng)藝術而言,構成形式更加豐富,創(chuàng)造了新的審美維度。例如對電影的時間處理手段蒙太奇,對電影畫面數字特技的制作,不僅豐富了電影的語言,而且讓新媒體藝術更具有了獨特的表現力。它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時空的觀念,讓信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提供了人機對話的可能性,還推動了新媒體廣告藝術的發(fā)展。我們在新媒體的推動下,跨入了圖像時代,社會的文化開始向視覺文化轉型。隨著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新媒體藝術所體現出的新的視覺體驗,會更加吸引人、更加滿足大眾對信息的需求。2010年9月,中央美院舉辦了名為“十年曝光”的新媒體藝術展,在展示國內新媒體藝術家作品的同時,也進一步梳理和呈現了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歷程與現狀。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技術人員,如何在注重藝術獨立性和技術創(chuàng)新性上完美結合,將成為中國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上永恒的主題。
參考文獻:
[1]魯放.中西方新媒體藝術之差異探究[J].電影評介,2010(23).
[2]張朝輝,徐翎.新媒體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
[3]陳瑜.中國新媒體藝術芻議[D].廈門大學,2006(8).
[4]高氏兄弟.藝術生態(tài)報告[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56.
?。ㄗ髡邽榧状髮W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