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峰
( 襄城縣中醫(yī)院,河南 襄城461700)
《傷寒論》是歷代醫(yī)家尊奉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之一。想成才,必須讀經(jīng)典、拜名師、做臨床。筆者臨證時以抓主癥、找病機為突破口,結合《傷寒論》條文,運用原方治療疾病,取得一劑知、兩劑愈的顯著療效,驗證了《傷寒論》方藥的神奇?,F(xiàn)舉《傷寒論》原方治驗3 則,介紹如下,以飧同道。
藥物組成:桂枝3 兩,芍藥3 兩,甘草2 兩(炙),生姜3 兩(切),大棗12 枚(掰)。
因桂枝湯為《傷寒論》的第一首方,故又稱群方之冠。尤怡在《金匱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說,曰:“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wèi),內(nèi)證得之,為化氣和陰陽?!闭f明該方具有解肌發(fā)表或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張仲景對該方的論述條文甚多,如《傷寒論》第13 條曰:“太陽病,頭痛,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钡?6 條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p>
案1 患者,女,74 歲,2010 年7 月25 日初診。主訴:感冒后頭痛6 d,不大便3 d。患者6 d 前晚上出現(xiàn)身冷,發(fā)熱(腋下38.5 ℃),頭痛,無汗,服用安乃近片2 片,汗出后熱退,頭痛減輕;次日午時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腋下38.5 ℃),頭痛,于當?shù)啬吃\所給予輸液治療(具體用藥不詳)2 d,仍發(fā)熱(腋下37.4 ℃),頭項疼痛,不排大便。現(xiàn)癥:惡寒(惡風),汗出,頭項疼痛,發(fā)熱(腋下37.4 ℃),寸口脈浮,小便色、量正常。筆者辨其為太陽中風證,給予桂枝湯1 劑。處方:桂枝15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15 g,大棗4 枚。囑患者頭煎時加水600 mL,煎藥汁至300 mL,頓服;約10 min 后服熱小米湯300 mL。若2 h 后病情未減輕,則二煎繼服。患者服頭煎藥汁約1 h 后,全身微微汗出,頭痛消失,周身輕松。服二煎藥汁1 h 后,排出大量大便。翌日病愈。
按 本例患者感冒6 d,不大便3 d,伴發(fā)熱、汗出、頭項疼痛、惡風,與《傷寒論》第13 條所述相符;頭痛,不大便,發(fā)熱,小便清,與《傷寒論》第56 條所述相符。張仲景言:“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毙皻庠诒恚龤饪剐坝谕?,不能顧護于里,里氣失和,腑氣不得降,故不排大便。仲景通過觀察小便的清與否,來判斷病在表與里,可謂一字千金。患者服桂枝湯后,表邪解,里氣和,則大便暢。
藥物組成:柴胡半斤,黃芩3 兩,人參3 兩,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3 兩,大棗12 枚。
《傷寒論》第101 條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钡?30 條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第263 條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p>
案2 患者,男,40 歲,2010 年11 月16 日初診。主訴:大便困難半年。患者自半年前感冒后漸漸出現(xiàn)排大便困難,近3 個月來每日要入廁蹲便十余次,每次近0.5 h,但多數(shù)無大便,少數(shù)排量少,質軟,不臭;近1 個月來每于夜間子時出現(xiàn)便意時,即突然四肢癱軟無力,不能動,但頭腦清醒,發(fā)病時面部發(fā)白,口唇發(fā)青,約3~5 min 開始出汗,至頭發(fā)濕透則四肢逐漸能動,體力恢復,入廁或解少許大便,方能入睡。曾于多家醫(yī)院就診,做過多次檢查,均無明確診斷,給予中西藥治療(具體藥物不詳)均無效?;颊咂剿爻?诳?,咽干,兩脅不時脹悶?,F(xiàn)癥:舌淡,苔薄白,脈弦。給予小柴胡湯3 劑,處方:柴胡20 g,黃芩10 g,半夏15 g,人參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棗4 枚。囑患者煎藥時每劑加水1 000 mL,煮藥汁至700 mL,去渣,再煎取藥汁500 mL,將兩次煎取藥汁混合,分2 次溫服。服藥后,患者訴夜間未再癱軟,每日入廁減至6 次以下,蹲廁時間也變短,仍口苦、咽干。效不更方,再取2 劑。服藥后,患者訴大便每日1 次,口苦、咽干、脅脹均消失。
按 患者因感冒致病,口苦,咽干,脈弦,均符合《傷寒論》第101 條及第263 條所述;脅下滿,不大便,舌苔白,符合《傷寒論》第230 條所述?;颊呙咳杖霂啻?,大便不多也不硬,此種情況筆者臨證20 年余從未見過,但按仲景的思路,從少陽病入手。少陽為機體的樞紐,子時為膽經(jīng)值日,少陽樞機不利,子時膽經(jīng)升發(fā)受阻,正邪相爭,則出現(xiàn)四肢癱軟無力;汗出后邪氣暫退,肢體癱軟恢復,少陽病波及陽明,陽明通降不利,則大便困難。給予小柴胡湯調和陰陽,樞機和利,膽經(jīng)升發(fā)有序,陽明通降有力,則病愈。
藥物組成:桂枝3 兩,芍藥4 兩,甘草2 兩(炙),人參3 兩,大棗12 枚(掰),生姜4 兩。
《傷寒論》第62 條曰:“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案3 患者,女,70 歲,2008 年9 月26 日初診。主訴:右上嘴唇不能觸摸,摸之劇痛半年?;颊甙肽昵案忻昂蟪霈F(xiàn)右上唇不能觸摸,起初為局部痛,漸漸出現(xiàn)右面部刀割樣疼痛,甚至不敢洗臉,一旦碰著右上唇即誘發(fā)右面部刀割樣疼痛;曾于多家醫(yī)院按三叉神經(jīng)痛治療,給予中藥、西藥、針灸、穴位注射等方法,均無效果?,F(xiàn)癥:神情疲憊,少言,問一答一,面部皮膚略發(fā)黃,無腫脹,無斑疹,舌淡白,苔薄白,脈沉細遲,脈搏58 次/min。給予桂枝新加湯2 劑,處方:桂枝15 g,白芍20 g,炙甘草15 g,人參15 g,大棗4 枚,生姜20 g。9 月28 日復診,患者精神明顯好轉,訴服藥1 劑即舌能抵上唇,服藥2 劑即能洗臉。效不更方,繼服4 劑,病愈,未再復發(fā)。
按 本例患者神疲、少言、舌淡、脈沉細遲,當屬氣血虛弱,不榮則痛,但不能觸碰又類似實證。前醫(yī)用藥看似對癥而無效,采用仲景之方,以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加人參補氣,加大白芍用量以養(yǎng)血,大量生姜引藥力達表,藥到病除,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