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當下,“入廁”和“如廁”時常出現(xiàn)在公廁標語或媒體報道中,如“文明入廁”“如廁后請沖水”等。受用字習慣和出現(xiàn)頻率的影響,當看到“如廁”時,總會有人不自覺地將其視作錯別字,并認為此處當是“入廁”。雖然高山水在《是“如廁”還是“入廁”》(2014)中已經(jīng)指出表達“上廁所”之義時,還是用“如廁”為好,但是為什么是“如廁”而非“入廁”,兩者又為何會混用呢,該文并未明確回答,而且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見,所以本文將先陳述“如廁”和“入廁”的使用現(xiàn)狀,然后分析兩者的意義,最后試著探索其混用的原因。
一、 “如廁”和“入廁”使用現(xiàn)狀
進入公共廁所時,總能在其墻上看到如下宣傳語:
(1)愛護設施,文明入廁
(2)入廁后請沖水
(3)注意個人衛(wèi)生,如廁后請洗手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入廁”還是“如廁”,在上述宣傳語中表達的意思都是“上廁所”,且因“入廁”一詞在1993年至2004年間的報刊雜志中使用頻率較高(據(jù)北京大學CCL語料庫顯示,“入廁”一詞出現(xiàn)113次,“如廁”一詞出現(xiàn)103次,因其中有兩例是“如廁所”的簡寫,故暫不納入本文的討論之中),所以,當想表達“上廁所”的意思時,人們更傾向于使用“入廁”。相反,當我們看到“如廁”時,會覺得有些別扭,并不自覺地將其視作錯別字。問卷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該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注:本次問卷共有532人參與,其中中學生297人,大學生209人,中小學教師26人。)
通過對人民網(wǎng)出現(xiàn)“如廁”和“入廁”字眼的新聞檢索,我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如廁”的報道有10125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但是出現(xiàn)“入廁”的報道卻只有901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如:
(4)朝陽廣場公廁內(nèi)部衛(wèi)生丸、洗手液等用品一應俱全,地板干凈整潔,幾乎沒有異味,小便池前還張貼著“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的溫馨提示,市民如廁環(huán)境得到了提升。(選自《南寧日報》,2017年9月7日)
(5)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固定下來,幼兒應該在21點之前入睡。此外,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自己穿脫衣服、洗手、吃飯、擦嘴、穿鞋、入廁等習慣,每個細小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孩子試一試,鼓勵孩子獨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選自人民網(wǎng)·科普中國,2017年8月31日)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出現(xiàn)在人民網(wǎng)上的報道“如廁”和“入廁”仍有混用的情況,只是“入廁”的使用頻率大大低于“如廁”,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相信,到底是用“如廁”還是“入廁”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且當媒體在表示“上廁所”義時,多會選擇“如廁”。
二、 “如廁”和“入廁”意義探求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如,從隨也。從女,從口?!薄稜栄拧め屧b上》說:“如,往也?!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注·女部》中說:“如,凡有所往曰如,皆從隨之引伸也?!笨梢?,“如”在古文中有“去、往”之義,如:
(6)魏氏春秋曰:小同詣司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廁還,謂之曰:“卿見吾疏乎?”對曰:“否?!保ā度龂尽罚?/p>
此處,“廁”當“廁所”講,表示一個地方,“如”在其前作動詞用,意為“去、往”,“如廁”在這里表示“去廁所”或“上廁所”。我們知道,古人在言語交流中特別注重文雅,講求避忌,因此當遇到粗俗和不雅之詞時,常用含有隱晦色彩的詞來委婉地表達。起初,人們用“便利”“方便”“大便”等詞來含蓄地表達排泄之事,但當該類詞語使用范圍擴大,其隱晦色彩淡化并逐漸消失之后,人們又將尋求更委婉含蓄的詞來代指該事。于是,“如廁”一詞便在這種情況下活躍了起來,它不表示其本義,而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以此來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長此以往,隨著使用頻率提高,“如廁”一詞便由短語固化為詞,表示排泄之義。如:
(7)相傳張奉命后,自淮來寧,一日舟泊瓜州,欲登岸如廁,以小隊二百持械圍護之,時人傳為笑談。(《清代野史》)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入,內(nèi)也。象從上俱下也?!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對“入”的解釋如下:①進來或進去(跟“出”相對);②參加到某種組織中,成為他的成員;③收入;④合乎;⑤入聲。可見無論在古代漢語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入”都可以表示“進入”,如:
(8)嘗從上入上林,賈姬在廁,野豕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前漢紀·荀悅》)
“入廁”在這里是一個動賓短語,只表示“進入廁所”,并沒有表示排泄之義。那么,到底是“入廁”本身不可以表示該義,還是因為有“如廁”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入廁”來表示類似的意思呢?這將在另文中討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廁”可以表示其本義“去廁所”,也可以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使表達更加委婉含蓄,且已經(jīng)固化為詞;而“入廁”只能表示“進入廁所”,而不能指代“排泄之事”,且仍為短語。
三、“如廁”和“入廁”混用原因
1.“如”義項減少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如”的義項歸納如下:①適合、依照;②如同;③及、比得上(比較得失或高下,只用于否定形式);④用于比較表示超過;⑤如果;⑥表示舉例;⑦超過;⑧姓??梢姟叭纭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并沒有“到、往”的義項,只是在單獨解釋“如廁”時提到“上廁所”,所以“如”義項減少使得對該字不熟悉的人忽略了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去、往”之義,進而無法準確理解“如廁”的意思,反倒認為此處的“如”是錯別字,而應當使用“入廁”才對。
2.個人圖式影響
圖式是指每個人的既有知識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且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圖式。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理解、記憶、吸收新信息時,需要將新信息與已知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新信息的解碼和編碼都要依賴于人們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框架或網(wǎng)絡。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的“到、往”義消失,而“入”所表示的“進入”義卻活躍在日常交際中,如“入門”“入口”“入行”等,所以當提起有關(guān)進入某地的行為時,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xiàn)一些列相應的圖式,而“上廁所”也確實需要進入某一地方,受此圖式思維的影響,人們便自然地與“進入”有關(guān)的圖式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認為“上廁所”是“入廁”。endprint
我們在理解和記憶一個詞語時,會不斷地使記憶內(nèi)容符合固有的模式,將不必要的東西去掉,保留那些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內(nèi)容。這種經(jīng)過去粗取精、概括壓縮的符合通常心理圖式的記憶容易長久保存,也正是如此,與人們心理圖式相符的“入廁”,一直保存于人們的記憶中,并被長期使用。在這種情況下,與通常心理圖式有沖突的“如廁”出現(xiàn)時,人們會誤認為這是錯字。
3.知名媒體誤用
生活在信息化社會中,人們總是在與各種信息打交道,知名媒體的新聞報道成為了大多數(shù)人每天的必讀之物。然其報道的遣詞造句卻并非準確無誤,如:
(9)據(jù)悉,故宮博物院為保解決觀眾入廁難問題,在端門、午門內(nèi)廣場和神武門外廣場區(qū)域增加臨時廁所。(選自人民網(wǎng)·文化頻道,2017年4月28日)
(10)智能馬桶蓋可以讓入廁都成為一種享受。(選自《華商報》,2016年6月30日)
表示“上廁所”一義的“入廁”在人民網(wǎng)、《華商報》等知名媒體的報道中出現(xiàn),極有可能讓讀者相信,“入廁”才是正確的選擇。知名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的錯字、別字或混用字會因為其報道流傳速度快、流傳面廣進而讓更多人“接受”或“更正”本就模糊的選擇。
“如”義項減少(漢字本身),個人圖式影響(使用者心理)以及知名媒體的誤用(使用環(huán)境),三者共同作用,為“如廁”和“入廁”的混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其混用原因本就較為復雜,加之“無紙化”和“罕手寫”交流方式盛行,人們更失去了探求到底是“如廁”還是“入廁”的興趣,所以兩者混用也就見慣不怪了。
四、結(jié)語
由人民網(wǎng)中出現(xiàn)“如廁”和“入廁”報道數(shù)量的對比可以看出,媒體已經(jīng)開始關(guān)注這一誤用現(xiàn)象,并在使用中加以注意。從“如廁”和“入廁”的誤用可以看出,有些詞的義項在古代漢語中可以獨立使用,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失或不再單獨使用了,僅是存在于固化了的詞語中。而對該詞的古語義項不熟悉的人,常常無法準確理解,從而會新造一個便于自己理解的詞來表達相關(guān)含義。若新造詞使用頻率過高,使用范圍過大,便會與原有詞形成混用的局面,久而久之,人們也難以弄清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纂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②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
③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④俞理明.《“上廁所”的來源和它的理據(jù)》.《語言科學》.2010年第2期。
⑤黃婉童.《圖式理論下的口譯記憶機制下及其對口譯教學的啟示》.《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作者通聯(lián):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