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青海省門源縣青石嘴鎮(zhèn)大灘畜牧獸醫(yī)站,青海 門源 810301)
門源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祁連山腹地,青海省東北部,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0°55′28″至102°41′26″,北緯37°03′11″至37°59′28″之間,海拔高度2 388~5 254m。屬寒冷、濕潤的高原性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全年分為冷暖兩季。冬季門源氣溫寒冷,一般少量的牦牛養(yǎng)殖戶冬季將牛趕回家飼喂,近日大灘地區(qū)某農戶養(yǎng)殖的7頭牦牛近日精神萎頓。主訴兩三天來食欲欠佳,喜飲水,磨牙,拉黑色的稀糞味難聞,一牛已死亡,經診斷牦牛副傷寒病。
病牛精神萎頓,體溫升高至40~41℃,食欲不好,直到反芻和吃草停止,但喜進水,病牛磨牙,鼻鏡干燥。脈搏快而弱,每分鐘增至100~120次以上,第一心音或僅有第一心音,呼吸增數。自鼻鏡流出漿粘性或帶血的分泌物,聚集于鼻孔周圍而成痂皮。結膜發(fā)紅,水腫流淚,而兩眼角附著黃色粘性眼屎。聽診肺部為支氣管呼吸或羅音。發(fā)病后的2~3d即呈現先便秘后下痢,失禁自痢糞便為黑褐色、淡褐色、土黃或綠色,帶惡臭,并混有粘液和血液。有些病牛則發(fā)生跗關節(jié)炎。病程較急者為3~6d,較慢者為7~14d或更長。
尸體消瘦,肛門周圍有稀糞污物,喉頭黏膜呈輕度的膠樣浸潤,心內外膜有點狀或片狀的出血變化,肺臟實質出血,且以尖葉和心葉為主,支氣管中積有粘液,肝臟腫大而土黃色,切面多汁,膽囊腫大,膽汁增多。脾臟腫脹,髓質軟化,但有些病例脾臟腫脹不明顯,但其被膜下均有點狀出血變化。真胃黏膜呈彌漫性出血。腸道黏膜出血,尤以小腸較為明顯。慢性病例以結腸黏膜增厚,肺尖葉和心葉多呈肝變,紫紅色,充血出血,有的胸腔有滲出液,心內外膜有出血點,腸系膜淋巴結均腫大發(fā)紅,切面多汁。腎臟的髓質部分有出血變化。
1)加強對懷孕母牛、犢牛的飼養(yǎng),以增加抵抗力。防制犢牛吃污染的墊草或飲污水。
2)搞好預防注射。
1)靜脈注射頭孢噻呋鈉和銀黃注射液。
2)靜注氯霉素,每次1g,一日兩次。
3)肌注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體重15mg,每天2次。
4)口服痢立停配以肌注百痢一針。
5)止血敏,慶大霉素,痢菌凈三種針劑加倍口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