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文
(大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云南 大理671000 )
正脊推拿與傳統(tǒng)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張春文
(大理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云南 大理671000 )
目的 對照觀察運用正脊推拿療法與傳統(tǒng)推拿療法對1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治療組70例采用正脊推拿方法,對照組70例采用傳統(tǒng)推拿方法進行治療。結果 ①正脊推拿治療組70例,治愈62例,有效7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88.6%,有效率為98.6%;推拿對照組70例,治愈5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治愈率為71.4%,有效率為88.6%,兩者療效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正脊推拿治療組70例,有效69例,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為2.90%;傳統(tǒng)推拿對照組70例,有效62例,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12.9%,兩組總有效率經卡方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提示正脊推拿療法療效高于推拿療法。結論 正脊推拿方法對椎體及周圍的異常結構會起到一定的調整作用,恢復脊柱整體平衡,能夠提高腰椎周圍肌肉及筋膜的代償能力,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恢復。
正脊推拿技術;傳統(tǒng)推拿;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筆者采用正脊推拿的方法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①多數(shù)患者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急性發(fā)作的腰骶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咳嗽、打噴嚏及排便) 時疼痛加;③脊柱側彎,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神經體征:感覺異常、腱反射異常、運動無力等;⑤CT或MRI檢查證實L4/L5或L5/S1水平椎間盤突出;⑥實驗室檢查無急性炎癥反應表現(xiàn)(血沉、C反應蛋白等在正常范圍內)。納入病例標準:①確診為L4/L5或L5/S1水平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腿痛;②同意治療;③年齡在25~50歲。排除病例標準:①合并嚴重高血壓、心臟病、肝腎功能異常、血液學異常、活動性出血、腫瘤、結核等其他系統(tǒng)、器官原發(fā)性疾病者;②精神病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腰椎間盤突出游離及椎管狹窄患者。
1.2 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140例,140例均依照診斷標準及納入病例標準納入,按就診順序獲得隨機號碼,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分組,單數(shù)入正脊推拿組(治療組),雙數(shù)入傳統(tǒng)牽引、推拿組(對照組),每組各70例。治療組男5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49歲,平均3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0年。對照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49歲,平均37.5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8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正脊推拿療法治療組及牽引、推拿對照組均以3周為1療程,1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期間患者臥硬板床。
1.3.1 治療組:治療組采用正脊推拿療法。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俯臥位,術者位于一側,以深沉的滾法或按揉法在其脊柱兩側、腰骶部、患側臀部往返進行操作,配合點按患側腎俞、阿是穴、大腸俞、秩邊、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以有明顯酸脹感為宜。時間5~8min。②急性期,患者多取側臥位,患側在上,醫(yī)者采用椎旁陽性點松肌理筋法,松解胸椎陽性反應點,一般不作腰椎或突出部位椎的正脊治療,以免加重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通過對胸椎的調整,進而改善腰椎的力學平衡狀態(tài),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緩解臨床癥狀。③慢性期或疼痛較輕者,患者取俯臥位,采用胸腰椎松肌理筋法,對胸腰椎兩側的肌肉根據(jù)“實則泄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分別用滾、按法松肌理筋,以兩側肌肉松緊相當為度,使兩側肌肉拉力平衡,對疼痛的陽性點施用椎旁陽性點理筋法,分別用拇指、肘關節(jié)彈、撥、點、按進行松肌理筋,松解腰背部、臀部及患肢的軟組織。
采用腰椎系列正脊技術調整腰椎小關節(jié)錯位及骨盆移位,先用屈膝屈髖側扳法調整腰椎小關節(jié)錯位及骨盆前后移位,患者平臥,醫(yī)者站于一側,令患者一側下肢屈膝屈髖約90°,醫(yī)者一手固定患者同側肩部,一手固定膝關節(jié)向內側緩緩下壓約2~3次即可矯正。如患椎仍有壓痛,可加用特色掌根旋轉按壓法,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站于一側,醫(yī)者右手掌根部固定陽性反應點,左手掌疊于右手背上,雙手二力合一,向上向外牽拉偏歪棘突至最大角度時,右手掌瞬間加大旋轉的力度角度,同時向對側方向推壓,常可聽到彈響聲或掌下有移動感。
推拿治療日1次,1周為1個療程,正脊治療每周2次。
1.3.2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推拿療法。用以下步驟施行推拿治療:①行骨盆牽引,牽引重量20~25kg,每次30min。②患者俯臥。用滾、按等手法在患側腰臀及下肢往返操作,5~8min。③患者俯臥。用滾、按、點、揉、拿等手法沿著受損神經根及其發(fā)布區(qū)域往返操作,2~3min。④在患側患者俯臥。用雙手有節(jié)奏地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況下,用雙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過伸。分別按壓、抬舉3~4次。⑤施用腰部斜扳法:患者仰臥,屈膝屈髖,醫(yī)者一手抵于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動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動。可聽到“喀噠”聲響。對照組每天治療1次,1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結束6個月隨訪。
1.4 療效評定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從事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1 兩組有效率的比較
正脊推拿治療組70例,治愈62例,好轉7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88.6%,有效率為98.6%;傳統(tǒng)推拿對照組70例,治愈50例,好轉12例,無效8例,治愈率為71.4%,有效率為88.6%,兩組總有效率經卡方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2.2 兩組復發(fā)率的比較
正脊推拿治療組70例,有效69例,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為2.90%;傳統(tǒng)推拿對照組70例,有效62例,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12.9%,兩組總有效率經卡方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 。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祖國醫(yī)學“腰腿痛”及“痹證”范疇。發(fā)病原因主要是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及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或膨出、脫出,使相鄰的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及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疼痛能夠使局部肌肉張力增高,甚至痙攣,從而使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為了躲避疼痛,患者往往采取一些強迫體位,偏離正常力線,從而使腰部,臀部及下肢部肌肉處在非正常平衡和協(xié)調狀態(tài)。影響脊柱平衡和穩(wěn)定的因素有內、外源性穩(wěn)定、靠肋骨框架、上肢帶骨。其中內源性穩(wěn)定主要靠椎間盤、小關節(jié)及周圍韌帶;外源性穩(wěn)定主要靠脊柱周圍肌肉,特別是胸腹肌。腰部等局部肌肉的平衡和協(xié)調狀態(tài)被破壞,椎體周圍的失衡肌肉的不平衡牽拉,導致椎體位置、椎間孔大小改變,整個脊柱失去平衡。促使腰椎的平衡往往是治療本病的關鍵[1-8]。
正脊推拿技術是結合傳統(tǒng)推拿、正骨手法而成的治療技術,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結合解剖學、運動學為理論,以“先理筋,后正脊”作為治療,該治療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急性期,施用腰部推拿及椎旁陽性點松肌理筋法手法松解腰、臀、腿部肌肉痙攣,恢復腰部肌肉的平衡和協(xié)調狀態(tài);同時能增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力進而改善腰椎的力學平衡狀態(tài),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緩解臨床癥狀。在慢性期(或疼痛較輕者)采用腰椎系列正脊技術調整腰椎小關節(jié)錯位,使椎間孔大小、椎管容積改變,椎體及周圍的異常結構得以調整,從而進一步減輕或解除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調整腰椎小關節(jié)錯位及骨盆移位,使整體脊柱的椎體恢復平衡。傳統(tǒng)推拿施以滾、按、點、揉、拿等手法,能有效地松解腰、臀、腿部肌肉痙攣,行骨盆牽引、腰部斜扳法,增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力,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兩種治療方法作用機制相近,但正脊推拿著眼于脊柱整體,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對脊柱整體調衡,以維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恢復肌肉、韌帶的力學平衡;恢復脊柱前后、左右、內外平衡。正脊推拿比傳統(tǒng)推拿的局部治療更為系統(tǒng)、完全,故治療組治療本病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脊柱平衡得到重建,實現(xiàn)內、外源性穩(wěn)定,椎間盤、小關節(jié)納入原位,韌帶得以修復,痙攣的肌肉松弛,失衡的肌肉重新形成平衡。脊柱平衡和穩(wěn)定形成,則此病的復發(fā)率下降,復發(fā)的時間延長。故治療組治療本病的復發(fā)率遠遠低于對照組。
[1] 鐘士元.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
[2] 宋一同,王和鳴.高等中醫(yī)院校骨傷專業(yè)研究生系列教材[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03.
[4] 王遵來.特色脊診整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7.
[5] 范炳華.推拿優(yōu)勢病種診療技術[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
[6] 俞大方.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推拿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985.
[7] 王雷,王遵來.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5,26(2):156-157.
[8] 王遵來.淺談脊診整脊技術臨床應用機理探討[J].中華脊柱醫(yī)學,2005,2(2):94.
R681.5+3
B
1671-8194(2013)35-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