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國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壞死桿菌病是畜禽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征為組織發(fā)生壞死。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壞死性皮炎、壞死性口炎、壞死性鼻炎、壞死性腸炎4型,較常見的病型為壞死性皮炎,多發(fā)生于豬收購場和豬集散地臨時棚圈。
2011年11月中旬,本州某農場1養(yǎng)殖戶帶20余日齡的仔豬來我中心化驗室檢驗。經詢問和觀察,該仔豬和同窩豬全身或大塊皮膚干性壞死,如盔甲般覆蓋體表,最后從其邊緣逐漸剝離脫落,尤以腹部和耳朵嚴重。病豬全身癥狀不明顯,嚴重者減食或拒食,體溫升高,消瘦。
從病豬體表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刮取病料,涂片后用復紅美藍染色液染色鏡檢,見到著色不均勻細長的桿菌;分離培養(yǎng)將標本接種于肝片肉湯和高層血清瓊脂及血液葡萄糖瓊脂平板上。本菌在肝片肉湯中起初在管底出現云絮狀生長,漸向上生長,濁度增加;在血清瓊脂及血液葡萄糖瓊脂平板上,經2~3d后,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小菌落。動物試驗:將標本用生理鹽水制成5~10倍的乳劑,注入0.5~1mL于兔的耳外側皮下,在接種后3d,于接種部位形成有干燥痂皮覆蓋的小壞死區(qū),且逐漸擴大,病耳下垂,經10d死亡;由死兔的肝、脾、肺等臟器的轉移性壞死灶可分離出本菌。
對出現壞死性皮炎的病豬,及時隔離治療。先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的壞死組織,至露出紅色創(chuàng)面為止,然后用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最后涂擦上1∶4的福爾馬林松餾油合劑。有全身癥狀的可注射抗生素。
加強管理,避免咬傷和其他外傷。豬舍和運動場要保持清潔干燥。發(fā)生外傷后,及時涂擦碘酊。預防相互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