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瑾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論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與實踐
□王玉瑾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是其對干部教育問題和整個革命事業(yè)思考的結果,是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的獨創(chuàng),他認為,干部教育工作至關重要,明確提出“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針;干部教育要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服務,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干部教育工作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這些基本思想構成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內容,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延安時期;干部教育思想;干部教育實踐
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非常重視黨的干部教育工作。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干部隊伍迅速擴大,加強干部教育,成為政權建設中的一項迫切任務。毛澤東在其干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干部教育思想理論。
延安時期,毛澤東十分重視干部教育工作,把干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針,致力于干部教育事業(yè),親自辦學,參加干部教育工作實踐,不懈地探索干部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黨的干部教育事業(yè)在黨的各項事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干部教育第一”方針的提出
毛澤東一向把教育問題納入革命和建設的全局范圍內考察,延安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思想。
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zhèn)涞母刹?,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現在的骨干還不足以支撐斗爭的大廈,還須廣大地培養(yǎng)人才。在中國人民的偉大的斗爭中,已經涌現并正在繼續(xù)涌現出很多的積極分子,我們的責任,就在于組織他們,培養(yǎng)他們,愛護他們,并善于使用他們。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有計劃地培養(yǎng)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斗爭任務。”[1]P524-527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不久,黨中央相繼發(fā)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進一步明確“干部教育第一”的思想。1942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在目前的條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的。”“如不把干部教育工作看得特別重要,把他放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第一等地位,就要犯本末倒置的錯誤了。”[2]P39明確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針,把干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黨的“干部教育第一”的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并不是一般地改進干部教育的措施,而是標志著黨的教育思想的一次飛躍。它對黨的整個教育體制、結構以及干部教育的改造,具有革命的意義。
(二)成立專門組織和領導干部教育的機構——中央干部教育部
193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的中樞領導機構——中央干部教育部。張聞天任部長,李維漢任副部長。中央干部教育部的成立為干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干部教育部的職責范圍是統(tǒng)管干部教育,包括干部學校和在職干部教育?!盵3]P959中央書記處強調指出:“今后各學校各機關凡有關于干部教育的計劃、教材與工作報告、檢查工作總結等,請隨時送交中央干部教育部。”[4]P429進一步明確了干部教育部的工作任務。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與中央宣傳部合并成立中央宣傳教育部。同年10月,又改稱中央宣傳部,此后,宣傳部就承擔起了領導各根據地干部教育的責任,具體職責包括:“(一)統(tǒng)一領導中央直屬各學校的教育方針、教育計劃與教學方法;(二)適當地調劑各學校的教員、教材、課程;(三)有計劃地進行招收新生工作;(四)領導黨政軍民各機關的干部教育;(五)總結各學校、機關干部教育的經驗教訓等”。[4]P4291942年,中央提出了“在職干部教育第一”的重要方針。自此,中央干部教育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指導在職干部教育工作。在中央干部教育部的領導下,干部教育工作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后,為了有效地領導干部教育,從中央到基層都建立了學習領導機構,并明確規(guī)定了各級干部教育領導機構的職責。毛澤東指出:“現在中央設了干部教育部,負責領導全黨的學習。同志們不僅看看書就算了,而且要有組織地學習。全國各級黨部,邊區(qū)各級政府,各個民眾團體,各類學校,都須設立這樣的機關,建立這樣的制度,來領導并進行學習。在軍隊里也是一樣,要設立教育部,建立起學習制度。這樣的學習制度,中央要在全國推廣,只要共產黨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動起來,造成一個學習的熱潮?!盵5]P179-180
(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自參加干部教育實踐
延安時期,黨和中央的領導人從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需要和干部的實際出發(fā),高度重視干部教育,親自參與干部教育實踐。
1940年10月16日,《中央宣傳部關于抗日根據地在職干部教育中的幾個問題的指示》中指出:“展開在職干部教育的另一個有決定意義的問題,就是各級領導干部能夠在一方面保持自己學習上的積極性與經常性,在又一方面積極去推動和幫助其他干部的學習?!盵6]P506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中共中央和邊區(qū)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各根據地的負責同志,都積極投身于干部教育實踐活動。他們一方面率先垂范帶頭學習,另一方面又擔任教員的角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陳云、李維漢等都親自為學員授課或做輔導報告;許多領導同志親自參加干部學習小組并經常給予指導,如王明參加了“聯共黨史”研究小組,陳云參加了“黨建”研究小組,中央書記處的每一位同志都領導了一個學習小組,都有很好的成績。
領導干部親自參與干部教育實踐,給廣大干部的學習以極大地鼓舞,提高了干部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質量,推動了在職干部教育工作的開展,這是干部教育工作蓬勃開展的有力條件。
延安時期,毛澤東對干部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yǎng)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明確提出了系統(tǒng)的主張,其中主要的是,干部教育必須要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服務,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這是貫穿其全部干部教育理論的一條主線。
(一)明確指出干部教育在奪取革命事業(yè)勝利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的壯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要肩負起領導完成這一神圣使命的重任,就必須造就千百萬合格的德才兼?zhèn)涞母刹?。而面對當時干部隊伍數量明顯不足,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的特殊情況,黨中央和中央領導同志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們不但把培養(yǎng)干部同奪取抗戰(zhàn)勝利聯系起來,而且將此提到攸關黨的事業(yè)和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高度。
關于黨的干部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盵1]P5261937年5月,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在一個四萬萬五千萬人的中國里面,進行歷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領導者是一個狹隘的小團體是不行的,黨內僅有一些委瑣不識大體、沒有遠見、沒有能力的領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7]P277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黨把有計劃地培養(yǎng)大批新干部,作為主要的戰(zhàn)斗任務之一。毛澤東認為:“要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爭取抗戰(zhàn)勝利,就必須大大增加抗戰(zhàn)力量,改變敵我力量強弱的對比,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增加抗戰(zhàn)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辦學校,培養(yǎng)抗日干部?!盵8]因此,毛澤東在抗戰(zhàn)期間就要求:“每個根據地都要盡可能地開辦大規(guī)模的干部學校,越大越多越好?!盵1]P769把人民革命的軍隊不僅作為戰(zhàn)斗隊,作為工作隊,而且還要使之成為一所培養(yǎng)干部的巨大學校。
毛澤東對干部教育事業(yè)在延安時期的重要性的分析,為黨的干部教育工作的開展指出了方向,是開展各項干部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國防教育思想的提出
早在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共提出了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的思想,指出:“教育是革命的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9]P79延安時期,黨中央在堅持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服務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防教育思想。國防教育是指“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的抗日知識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為中心的教育內容,培養(yǎng)具有民族意識、有勝利信心、有戰(zhàn)爭與生產所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的抗日國民和抗日干部。”[10]P3-4實施國防教育的任務是“提高民眾的民族覺悟、勝利信心和增加抗戰(zhàn)的知識技能,以動員廣大民眾參加抗戰(zhàn),訓練千百萬優(yōu)良的抗戰(zhàn)干部,培養(yǎng)將來獨立、自由、幸福的中國建設者,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11]P1
毛澤東非常重視并多次闡述了國防教育思想。1937年5月,他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文中指出:“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教育上的國防準備,都是救亡抗戰(zhàn)的必需條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緩的?!盵7]P2561938年4月,他又進一步指出:“應該用全力來應付抗戰(zhàn),用教育來支持抗戰(zhàn)。目前的抗戰(zhàn)是決定一切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也要聽抗戰(zhàn)的命令”[12]P146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指出:“實行抗戰(zhàn)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zhàn)爭服務,在一切為著戰(zhàn)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yè)均應使之適合戰(zhàn)爭的需要。”[10]P3“偉大的抗戰(zhàn)必須有偉大的抗戰(zhàn)教育運動與之相配合,二者間的不配合現象亟應免除?!盵13]P200
當時的干部教育位于全部教育的首位,國防教育是干部教育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干部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實行國防教育問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并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和補充。
(三)改革教育體制,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為了貫徹落實國防教育的方針,黨中央又提出了必須改革原來的教育體制的重要思想。1937年8月黨中央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抗日的教育政策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泵珴蓶|也指出:“實施國防教育,根本改革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務和不合理的辦法,一概廢棄?!盵1]P348在實踐中,實行了以抗日救國為宗旨的新制度和新政策。
首先,突出抗日救國的教育內容。在干部教育中,把國防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滲透其中,改革不適合抗戰(zhàn)需要的陳腐內容的同時,充實新的教育內容。在課程設置上,安排了與抗戰(zhàn)內容相關的課程,如對在職干部進行經常性的政治、軍事教育,設置戰(zhàn)略戰(zhàn)術、炮兵、筑城、射擊、救護、群眾工作等。
其次,抗日文化戰(zhàn)線的發(fā)展與抗戰(zhàn)救國思想的傳播。利用報紙、書刊對干部進行教育是當時所能采取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每一較大的根據地,應開辦一個完全的印刷廠,已有印刷廠的要力求完善與擴充。要把一個印刷廠的建設看得比建設幾萬萬軍隊還重要。要注意組織報紙刊物書籍的發(fā)行工作,要有專門的運輸機關與運輸掩護部隊,要把運輸文化糧食看得比運輸被服彈藥還重要?!盵6]P488各根據地積極響應號召,在當時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創(chuàng)辦刊物。如當時影響較大的《解放日報》、《新中華報》、《新華日報》、《共產黨人》、《晉察冀日報》、《學習生活》、《解放》等等,雖然有些刊物因紙張、經費的緊張而停辦,但這些刊物在其存在期間,對在職干部的教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延安時期,毛澤東根據黨開展干部教育的實踐,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對干部教育問題上如何學習馬列主義,如何處理好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之間的關系,做出了成熟的回答。
(一)加強對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盵14]P311“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zhàn)士的作用。”[14]P312在抗日戰(zhàn)爭錯綜復雜的斗爭中,黨中央注重干部的馬列主義理論學習,培養(yǎng)干部用共產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毛澤東指出:“馬列主義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guī)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盵1]P533不是為學理論而學理論,而是要有目的地去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干部的理論學習不能停留在記誦馬克思主義的書本原理上,而必須能夠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地理解革命中所發(fā)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對于馬列主義理論,廣大干部要力求精通它,所謂精通就是要學會區(qū)別馬克思主義的詞句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并進一步領會這種實質,領會列寧、斯大林關于殖民地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學說。
(二)“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教育方針
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針對黨內存在的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列主義的應用的情形,提出的干部教育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方針。他指出:“對于在職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盵15]P802中央將這一方針貫穿到干部教育的具體領域,有針對性的加以具體的規(guī)定。1941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要求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學校“必須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的應用這種理論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16]P583
“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方針,是指導整個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方針。這條方針在總結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實踐的歷史經驗,吸收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和抗大教育方針的合理成分,并根據干部教育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高度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工作方向、基本手段和指導思想。它主要明確了四個基本內容:第一,干部教育的使用范疇包括所有的在職干部教育和干部學校教育;第二,干部教育的工作方向是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第三,干部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第四,干部教育的基本手段要理論聯系實際,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這條方針把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政治功能落實到“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上,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手段貫串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原則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具體到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應用,顯然是我們黨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干部教育的具體化。由此可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是毛澤東對干部教育方針最為明確、最為全面、最為集中的理論概括。
“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方針為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的具體實施指明了工作方向,在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實踐中起著主導作用。
(三)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的教育原則
“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干部教育方針歸結到一個點上,就是干部教育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的根本原則。所謂“理論和實際相聯系”,在毛澤東看來,就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要“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盵16]P583
毛澤東等領導人非常重視在干部教育中貫徹這項原則,努力實現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的有機結合。毛澤東指出:“馬列主義是革命導師根據實際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論,從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中抽出來的總結論”。[15]P814它只有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起到推動中國革命的作用,這是被中國革命所證明的真理?!半x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盵1]P534
因此,黨中央和毛澤東強調了在廣大干部中“必須增加中國歷史與中國情況及黨的歷史與黨的政策的教育”[17]P169,具體包括:第一,必須學習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了解中國的革命特點;第二,必須注重調查研究;第三,要密切聯系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7]P111-112這樣才能夠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從而找出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相聯系。
延安時期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是其對干部教育問題和整個革命事業(yè)思考的結果,是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的獨創(chuàng),這些基本思想構成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理論體系最根本的內容,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志之一。在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干部教育的光輝實踐成為中國近現代教育發(fā)展中一座劃時代的歷史豐碑。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
[3]劉英杰.中國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5]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澤東對抗大的指示[J].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4).
[9]江西省教育學會.蘇區(qū)教育資料選編1929—1934[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張騰霄.中國共產黨的干部教育(抗日戰(zhàn)爭時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11]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陜甘寧邊區(qū)教育資料(教育方針政策部分,上冊)[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12]騰純.毛澤東教育活動紀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3]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著.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8冊[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
[14]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8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
[17]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著.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9冊[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徐國棟)
MaoZedong’sThoughtandPracticeinCadreEducationintheYan’anPeriod
WANG Yu-jin
(SchoolofMarxism,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Mao Zedong’s cadre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Yan’an period was the product of his thinking about cadre education and the entire revolutionary undertaking,being a unique thing created by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He argued that the work of cadre education is of much importance,which is explicitly embodied in the guideline of “cadre education first”;that cadre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inese revolution,serve the undertaking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erve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Party;that cadre education should employ Marxism and Leninism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focus on study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ese revolution.These basic ideas formed the main contents of Mao Zedong’s cadre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Yan’an period and were applied in practice.
the Yan’an period;cadre education thought;practice in cadre education
G726
A
1674-0599(2013)06-0135-06
2013-08-28
王玉瑾(1987—),女,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