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震濤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無酒陌上醉閑時,且將春色煮茶香?!卑干蠑[著一把茶壺默默飄散著茶香,茶與壺共生,淡淡生香,意境和諧。
一壺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著人們的生活,茶的誕生也漸漸地催生了茶器的發(fā)展和進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是生活的品位,茶藝是精神的藝術,茶具則是精神與品位的兩相結合。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唐代之后飲茶、斗茶之風出現(xiàn)之后,品茶的器具開始有了講究。茶文化的發(fā)展,使得壺應運而生,茶與壺,也形成了茶壺這一說法。
中國陶瓷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使得茶具經(jīng)歷的制作過程由簡到繁越來越復雜,不但造型精美、花色、質(zhì)地講究,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茶器具,文化與形式多姿多彩,造型優(yōu)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之美。作為飲茶用的專用工具,其其門類紛繁復雜。其中主要的茶具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屬茶具、竹木茶具、石、水晶、瑪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唐代茶碗重古樸,宋代斗茶重瓷器,明清以后,壺重典雅、古樸,總之茶器品類繁多,爭奇斗艷,百花齊放。瓷器茶具發(fā)展至清朝鼎盛,其中有白瓷、青瓷、黑瓷、彩瓷等。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超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之說。漆器茶具多姿多彩,鮮麗奪目,逗人喜愛。再到現(xiàn)代的玻璃茶具。陶土茶具,即宜興紫砂器,始于宋興于明清,紫砂茶器歷久彌新,歷經(jīng)百年,依然興盛不衰。明代文震享《長物志》中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彼燥嫴枋淄埔伺d紫砂壺。
茶是經(jīng)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乾坤運轉(zhuǎn)才有的獨特的魅力。紫砂壺的特性來源于紫砂這種特殊的泥料制成,“自古泥屬土,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燒或能令其堅”,蘊涵神秘悠然的東方智慧的五大元素在紫砂作品中聚合,擁有了無限的生命力。所以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與宜興紫砂壺的關系尤其緊密。紫砂壺泡養(yǎng)的年代越久,壺身的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加甘醇,以至最后無茶自香。
紫砂茶具始于宋,那時的紫砂茶具作為烹茶的器具來使用,并不廣泛。經(jīng)明代的初步繁榮,紫砂的形象簡單樸素,到了清代飲茶文化的越加繁盛,工藝制作水平大大提高,文人雅士參與制壺創(chuàng)作,使紫砂茶具的裝飾手法越加豐富,其人文內(nèi)涵大大提高,使得紫砂茶具迎來了新的生命。宋代以后,飲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較多的變化。到了清代,茶葉的內(nèi)銷及外銷都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社會各界對茶具的需求量和文化品位也越來越高。針對不同的階級,宮廷飲茶要求氣勢排場,民間茶具則要求野趣,文人雅士則要求雅致古樸,有韻味。
琴棋書畫詩酒茶,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之事,雅俗共賞。由于餅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散茶逐漸興起,飲茶的方式也由煮改為泡。泡茶法使得茶壺的需求越加興盛。宜興悠久的傳統(tǒng)紫砂技藝,為此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紫砂從事者把紫砂壺塑造的更加精巧細致,尤以清朝的曼生壺為最,開創(chuàng)了茶文化與紫砂文化結合盛世。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的發(fā)展,壺又主導興旺了整個紫砂行業(yè),集壺藝、詩詞、書畫、篆刻于一體的紫砂壺文化,應運而生,成為茶文化的標志。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砂工藝日趨完美。久遠的茶文化、壺文化,以臻神形
[1]《宜陶之膂》 臺灣《茶與藝術》雜志社
[2]《中國茶道》 臺灣文暢出版社,1982年版
[3]《中國陶瓷文獻指南》 徐榮編著 輕工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