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華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明代是紫砂壺的發(fā)源時期和開端,有了較完整的工藝體系。紫砂在誕生初期,也是從陶瓷器皿中脫穎而出的,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創(chuàng)作紫砂的工匠們心靈手巧,也離不開文人雅士對于紫砂的貢獻,讓紫砂從普通的茶器逐漸成為品茗飲茶的雅器。
早期的紫砂壺,可以說是古拙的大茶壺,用來燒水煮茶的器皿,與銅壺差不多,其造型重渾厚,樸素地一無裝飾,簡單是其的獨特藝術(shù)語言。要想從紫砂的造型、裝飾藝術(shù)上解讀紫砂從古拙到華麗再到雅致的過程,必定要了解紫砂在明朝這一開端、發(fā)展的過程。
上面說到紫砂的古拙是紫砂的開端,那么我們來看看紫砂的鼻祖,也就是創(chuàng)作出第一把紫砂界公認的中國第一砂壺“供春樹瘤壺”。這把壺在歷史上,可謂紫砂歷史性地一次創(chuàng)作,也就是從供春壺開始,有了第一把具有代表性的花塑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花貨。
明朝正德年間,這把“斫木為模”、“削竹為刀”制作的供春樹瘤壺可謂是古樸精工,溫雅天然的精品了,仿造樹瘤的自然紋路,特有的指紋螺隱,讓人感覺玄妙的禪宗哲理迎面而來。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也極具代表性質(zhì)。金沙寺中的飲茶參禪,對于金沙寺僧來說,是佛界的常見的一種文化習慣,而對于供春來說,讓一個小書童成為了紫砂史上的第一人。張岱《陶庵夢憶》中這樣描述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龐周正,允稱神明”?!杜_陽百詠》中也這樣說道供春壺:“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shù)十年,則值金一笏?!笨梢姽┐褐畨厮囆g(shù)價值之高。
自從供春樹癭壺后,又有明代嘉靖、隆慶時期的名家壺藝能手董翰、趙梁、元暢、時鵬,被后人稱為“紫砂四大家”。董翰一改金沙寺僧、供春之古拙風格,創(chuàng)制菱花式壺,以文巧著稱于世。趙梁之壺以古拙樸實見長,砂壺中多以提梁式壺,流傳后世。
時大彬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chuàng)了調(diào)砂法制壺,時人皆好。并首創(chuàng)方形、圓形壺式,以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工藝,成為和供春齊名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茶疏》中贊曰:“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明代的紫砂壺,不但式樣變化多端,壺形大小也有較大區(qū)別。大彬早年好做大壺,自與陳眉公等文人相交后,壺式風格為之一變,由大壺變?yōu)樾?,這是由于當時的文人飲茶趣味決定的。大彬之壺可謂是紫砂之最,其創(chuàng)作的壺式,流傳極少,后世多不能模仿,有詩贊曰:“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時大彬的兩位高足,李仲芳所制之壺漸趨文巧之風,徐友泉擅作仿古銅器壺,有古拙味道,且善配泥色,創(chuàng)造了許多壺泥色和壺式樣。
明代萬歷年間的陳仲美,這位原為景德鎮(zhèn)的陶瓷藝人,他把瓷器中的工藝雕塑、鏤等與紫砂的工藝相互結(jié)合起來,并且創(chuàng)造了“重鏤透雕”的紫砂技術(shù),使得紫砂工藝進入歷史的新階段,對于紫砂的裝飾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惠孟臣可以說是時大彬以后的紫砂高手,他所制作的紫砂壺,稱為“孟臣壺”,作品以小壺多,也最為精妙。其后期所制的朱泥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適合人們喝功夫茶。形體渾樸精妙,善于配制多種調(diào)砂泥,擅長銘刻,孟臣壺式風格可謂影響了飲茶方式,風靡一時。
明代宜興紫砂器不僅出入宮廷,在士大夫、文人之間已是流行和品位的象征,至明末已遠涉重洋運往世界各地,成為熱銷產(chǎn)品。一把紫砂壺,打動的不僅是整個江南的文人,更是世界愛壺之人。
[1]《紫砂茶壺》李英豪 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1991年版
[2]《中國陶瓷史》 中國哇酸監(jiān)學會主編小組馮先銘等編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3]《宜興紫砂陶》 韓其樓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宜興紫砂陶藝》 姚遷等編著 臺灣南天書局 據(jù)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