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沉郁頓挫”與杜詩風格關(guān)系之批判性再認識

      2013-02-15 05:36:03
      關(guān)鍵詞:詩風揚雄杜詩

      張 杰

      (北京語言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自古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或出于后人總結(jié)評介,或出于詩人自身體察。杜詩可堪中華詩史中最重要的象征符號之一,古來議論甚多,因其于《進〈雕賦〉表》中自言“沉郁頓挫”,后世論杜諸家多奉之為不刊之論。今日學者凡論“沉郁頓挫”,定會先入為主將其定義為杜詩的整體風格,然后再去討論其中內(nèi)涵。喬象鐘、陳鐵民主編《中國文學通史系列·唐代文學史》:“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詩歌的主要特征的。具體地說,它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涵義?!保?]袁行霈、羅宗強主編《中國文學史》:“杜詩的主要風格是沉郁頓挫,沉郁頓挫風格的感情基調(diào)是悲慨。”[2]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杜甫詩歌的風格多種多樣,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為歷來評論家所公認的是‘沉郁頓挫’?!保?]王輝斌《杜甫“沉郁頓挫”辨識》:“從接受史與演變史的角度講,沉郁頓挫作為對杜詩風格的總體概括,乃是既確切而又恰如其分的?!保?]這樣造成的結(jié)果是,對于杜甫詩歌風格的討論,眾家闡述愈多,而真相似乎愈加模糊。一個小小的“沉郁頓挫”負載了過多的詩學內(nèi)涵,還原其本身詩學指向會有助于今人更加全面的認識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一、“沉郁頓挫”之緣起

      說起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由來,就不能不提《進〈雕賦〉表》。諸多論文中多截取以下一段文字:

      臣幸賴先臣緒業(yè),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也,約千有余篇。今賈馬之徒,得派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為臣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轉(zhuǎn)死溝壑,安敢望仕進呼?伏惟明主哀憐之。倘使執(zhí)先祖之故事,把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jīng),先鳴數(shù)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5]

      諸論家見“詩筆”二字,便將老杜心意歸入律詩創(chuàng)作。然而詳查此文,疑點諸多,其一,杜甫所言“今賈馬之徒,得派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賈馬”者,賈逵、馬融也,此二人為漢之經(jīng)學大儒。其成名之作,亦在傳經(jīng)注經(jīng)。此時連珠體方興未艾,文人五七言之詩作初登詩壇,后世聲律詩篇更無從談起。杜甫若在此有意顯示詩才,為何不以同代“建安”、“太康”為例。其次,在此段文字之前,《進〈雕賦〉表》尚有前文:

      臣甫言: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貴磨滅,鼎銘之勛,不復照耀於明時。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矣。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修文於中宗之朝,高視於藏書之府,故天下學士,到於今而師之。[5]

      杜甫在文中自述家世,由魏晉以降,士人求取功名之時,喜言自家往昔顯貴故事,故對于前代先人事跡的選取,亦可以透射出士人自身的價值取向。杜甫在文中用“奉儒守官”來形象概括自己的家門傳統(tǒng),在此傳統(tǒng)的大前提下,杜甫列舉出三位具有典型意義的先輩族人:杜恕、杜預和杜審言。其中杜恕為曹魏時期杰出的儒臣,著《體論》八篇,又著《興性論》一篇?!端鍟?jīng)籍志》又有《篤論》四卷,亦稱恕撰。《魏略》:“恕在弘農(nóng),寬和有惠愛?!保?]《三國志·杜恕傳》:“恕推誠以質(zhì),不治飾,少無名譽”、“恕倜儻任意,而思不防患,終致此敗”、“恕屢陳時政,經(jīng)論治體,蓋有可觀焉”。[6]從以上文獻可知,杜恕其人于當時并不以詩賦得名,其為人稱道之處或為忠厚寬愛之品行,或為治國理政之才能,其文也多為“經(jīng)論治體”。杜預其人,以平吳注律之功成為西晉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同時還兼具經(jīng)學家的身份,杜預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注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稌x書》有贊曰:“昔之誓旅,懷經(jīng)罕素。元凱文場,稱為武庫?!保?]可見其文武之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彪炳史冊的能臣,也恰恰沒能留下任何值得稱道的詩賦作品。文中最后提到的杜審言,往往會被研究者拿來作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不可否認,在魏晉隋唐之際,家數(shù)傳統(tǒng)是文學繼承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在同一文學世家內(nèi),特定文體也會存在一定的傳承關(guān)系。在此文中,杜甫充分肯定了審言為官修文的業(yè)績,卻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只字未提。而唐人對于杜審言文學成就的評價也更集中于文章層面,故將其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一起合稱“文章四友”。由此可見,杜甫并不是要去集成以上三位宗族先輩的詩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而是把他們作為自己“奉儒守官”的效法榜樣。在《進〈雕賦〉表》的結(jié)尾處,杜甫做出了這樣的總結(jié):“臣竊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賦,實望以此達於圣聰耳?!保?]子美將自己比為鷙鳥,取三閭大夫“鷙鳥之不群兮”之意,愿一己之宏愿可上達天聽,早解釋褐之愁。綜上可知,杜甫全文所言皆為抒瀉心中政治抱負,“沉郁頓挫”不可以簡單等同于杜甫詩歌的總體風格,杜甫在文中認為自己不能“鼓吹六經(jīng)、先鳴數(shù)子”是針對前文所列前輩學人而言的。在老杜眼中,傳承圣人經(jīng)典學說才是自己人生正途,只是因為自己才德淺薄無法達到前輩的水準,但是自己起碼可以做到的是像“揚雄、枚皋”一樣“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段骶╇s記》:“枚皋文章敏疾,長卿制作淹遲,皆盡一時之譽。而長卿首尾溫麗,枚皋時有累句,故知疾行無善跡矣。”揚子云曰:“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皋。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保?]《漢書·枚皋傳》曾載:“上有所感,輒使賦之,為文疾,受詔輒成?!保?]從以上兩段文獻不難看出,枚皋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以速度著稱,但同時也存在“時有累句”的弊病,這也直接導致了枚皋的創(chuàng)作只能局限于“飛書馳檄”,“臨機草詔”。而真正高質(zhì)量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仍需依靠司馬相如、揚雄一類的深思型作家。有關(guān)揚雄“沉郁”的說法,最早見于劉歆的《與揚雄書從取方言》:“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經(jīng)年銳積,以成此書?!保?0]諸家對此文獻皆不查之下用于證明子美詩風,然劉歆所言揚雄“沉郁之思”非常明顯的是指向其《方言》一書的寫作。揚雄雖為漢代辭賦名家,然《方言》一書卻實與詩賦創(chuàng)作沒有實質(zhì)性的關(guān)系,《方言》一書全名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朝廷遣“輶軒使者”至各地搜集方言并記錄整理。然隨秦末戰(zhàn)火,材料至揚雄時多已喪失。揚雄在前代學人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27年的艱苦努力終成此書。杜甫以揚雄為例,并取“沉郁”之語,顯然是要學習揚雄樸實深厚的治學精神,而不簡單是揚雄詩賦創(chuàng)作。杜甫在這段文字中也指出“臣之述作”是“至于沉郁頓挫”,很顯然“述作”所轄的范圍絕不僅僅是詩歌,而是一切可以承載儒家精神的文體。

      從以上的材料中不難看出,杜甫并沒有在《進〈雕賦〉表》中強調(diào)自己的詩風就是“沉郁頓挫”,而是把“沉郁頓挫”看成一種用來達成“奉儒守官”目的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過程應該具有先后兩個階段,其中“沉郁”更多的指向思考的過程,而“頓挫”則是思考結(jié)果在文本中的反映。

      對于“沉郁頓挫”應該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的論述,前人其實已經(jīng)有過類似的認識,只是模糊未清而已。清人賀裳《載酒園詩話》:

      不讀全唐詩,不見盛唐之妙。不遍讀盛唐諸家,不見李、杜之妙。太白胸懷高曠,有置身云漢、糠秕六合意,不屑屑為體物之言,其言如風卷云舒,無可蹤跡。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隨事體察,其言如水歸墟,靡坎不盈。兩公之才,非惟不能兼,實亦不可兼也。杜自稱“沉郁頓挫”,謂李“飛揚跋扈”,二語最善形容。后復稱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推許至矣。[11]

      在此文中,賀裳將李杜二人之詩比而言之。筆者認為二人的詩才分屬兩個不同的領(lǐng)域,不可兼得。如果按照文章邏輯結(jié)構(gòu)來看,“沉郁頓挫”相對應的是這樣一組論述“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隨事體察,其言如水歸墟,靡坎不盈”。很明顯,這句對于“沉郁頓挫”的解釋分為上下兩個層面。首先,賀裳指出杜甫的思考模式是“思深力大,善于隨事體察”。其次,在這種思考模式下的寫作結(jié)果是“其言如水歸墟,靡坎不盈”。賀裳對于“沉郁頓挫”的把握還是相當?shù)轿坏摹YR裳將“沉郁”定義為思維的形成過程并無太多創(chuàng)新之處,但是過于“頓挫”的書寫,“如水歸墟,靡坎不盈”的比喻卻極為的傳神。蘇軾曾將自己的文風比作泉涌,不擇地而出,因山川曲折,而隨物賦形。而賀裳在這里也用水來比擬杜甫的詩風,只不過和蘇軾強調(diào)其流動性不同的是,杜甫詩風中更加突出了水流的兼容性。這與“沉郁”的文思是相稱的,“頓挫”的內(nèi)涵更應指向真實的客觀世界。子美之詩有“詩史”之稱,乃是在稱贊其以時事入詩,并有“不虛美、不隱惡”之風。杜甫在其種種文體中為我們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充滿艱澀與幻滅的真實世界,“頓挫”就是這個世界的最真實定義。

      二、“沉郁頓挫”之歷史性變遷

      既然杜甫自己在提出“沉郁頓挫”時并沒有把這一概念強加為自己的詩風,那么后世的文論家們又是出于怎么樣的一種思考要把“沉郁頓挫”認定為杜甫的詩風了?目前所見,最早把“沉郁頓挫”與老杜詩風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宋人葛立方的《韻語陽秋》,該書卷八有云:

      老杜高自稱許,有乃祖之風,上書明皇云“臣之述作,沉郁頓挫,揚雄枚皋可企及也”,《壯游詩》則自比于崔魏班揚,又云“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贈韋左丞》則曰“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甫以詩雄于世,自比諸人,誠未為過。至竊比稷與契則過矣。史稱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豈自比稷契而然邪。至云“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其忠藎亦可嘉矣[12]。

      葛立方援引《進〈雕賦〉表》《壯游詩》《贈韋左丞》中的相關(guān)材料,得出一個模糊的結(jié)論“甫以詩雄于世,自比諸人,誠未為過”。其中存在兩點問題:其一,這三段材料中提到的諸位人物,并不都是以詩歌著稱,《進〈雕賦〉表》所列諸儒不再重復,而其中“崔魏”二人,崔尚為武則天久視二年(701)進士,魏啟心為中宗神龍三年(707)才膺管樂科及第,二人皆以異才登第,而不以詩賦聞達。文學并不等同于詩歌,所以葛立方實際上是使用世人已經(jīng)公認的“杜甫”為“詩雄”的事實來“反推”自己的論述過程。其二,葛立方對于杜甫的評價在于對前人的說法的反動。在他看來,杜甫雖然“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然而其忠君憫民的精神卻是非??少F的。此時,葛立方還沒有斷然把老杜詩風和“沉郁頓挫”等同起來。

      通過對這段材料的批判和肯定,不難看出無論是自我定義還是后世評價,杜甫都首先是一個儒臣,而非詩人,“沉郁頓挫”也絕不僅僅指向的是詩歌。

      在元明兩代,“沉郁頓挫”不再是杜甫的專屬。方回《瀛奎律髓》:“劉蘊靈(劉倉)大中八年進士,其詩乃尚有大歷以前風味。所以高于許渾者,無他,渾太工而貪對偶,劉卻自然頓挫耳?!保?3]脫脫《金史·文苑傳》:“秉文之文長于辨析,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古詩則沉郁頓挫?!保?4]胡應麟《詩藪·雜編》:“趙秉文,字周臣,磁州人。幼穎悟,自壯至老,未嘗一日廢書,所著《滏水集》三十卷。七言長歌筆勢放縱,近體壯麗,小詩精絕。五言沉郁頓挫,字畫遒勁?!保?5]文史論家似乎更加傾向于把“沉郁頓挫”用來定義劉倉和趙秉文的詩風?;们叭嗣钫Z來描述詩風的做法本無可指摘??鬃用钜八紵o邪”,同音轉(zhuǎn)義,開啟了最早的儒家文學批評,如黃庭堅“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本出佛道內(nèi)典。

      如同漢字“六書”之“假借”一般,某一文學定義在提出之時擁有固定的指稱范圍,但是在經(jīng)過不同敘述者的使用后,其內(nèi)涵往往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是所謂“本無其事,依聲托事”。“沉郁頓挫”在元明清三代就是被縮小了定義范圍后,用來專指詩歌風格。

      清人開始固定并高頻地使用“沉郁頓挫”來定義杜甫詩風。田雯《古歡堂雜著》:“子美為詩學大成,沉郁頓挫,七古之能事畢矣。《洗兵馬》一篇,句云‘三年笛里《關(guān)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猶是初唐氣格。王、李、高、岑諸家各有境地。開元、大歷之間,觀止矣?!保?1]賀貽孫《詩筏》:“子美詩中沉郁頓挫,皆出于屈、宋,而助以漢、魏、六朝詩賦之波瀾。”[11]翁方綱《石洲詩話》:“杜五律雖沉郁頓挫,然此外尚有太白一種暨盛唐諸公在。至七律則雄辟萬古,前后無能步趨者,允為此體中獨立之一人?!保?1]袁枚《隨園詩話》:“人必先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后有沉郁頓挫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飯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兒女間,何在不一往情深耶。”[16]沈德潛《清詩別裁集》:“漢槎(吳兆騫)閱歷,倘以老杜之沉郁頓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17]方東樹《昭昧詹言》:“后山之祖子美,不識其混茫飛動,沉郁頓挫,而溺其鈍澀迂拙以為高?!保?8]“杜公所以冠絕古今諸家,只是沉郁頓挫,奇橫恣肆,起結(jié)承轉(zhuǎn),曲折變化,窮極筆勢,迥不由人。山谷專于此苦用心?!保?8]綜合以上論述,清人對于沉郁頓挫的認識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關(guān)于“沉郁頓挫”應該指向的是子美的何種詩體。田雯和翁方綱各執(zhí)一詞,前者認為“沉郁頓挫”非七古之風莫屬,后者認為老杜七律能當此嘉譽。第二,“沉郁頓挫”的成因。賀貽孫認為“沉郁頓挫”是杜甫詩歌對于屈宋及漢魏六朝詩風的繼承,而袁枚則把“沉郁頓挫”當成杜甫“芬芳悱惻”詩情之外化。第三,“沉郁頓挫”被作為一種杜甫代表性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方東樹認為“沉郁頓挫”是與“混茫飛動、奇橫恣肆、起結(jié)承轉(zhuǎn)、曲折變化、窮極筆勢、迥不由人”相并列的眾多杜詩風格中的一個元素。沈德潛則把“沉郁頓挫”符號化,將其與杜詩風格直接劃了等號。他認為吳兆騫既然擁有和杜甫類似的人生境遇,如果采用“沉郁頓挫”作為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必更有高一格者”,但是清代仍有稍顯例外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如杜少陵之詩,包羅萬有,空諸倚傍,縱橫博大,千變?nèi)f化之中,卻極沉郁頓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橫絕古今,無與為敵也?!保?9]“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馀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而發(fā)之又必若隱若見,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保?9]“詞至美成,乃有大宗。然其妙處,亦不外沉郁頓挫。頓挫則有姿態(tài),沉郁則極深厚。既有姿態(tài),又極深厚,詞中三昧,亦盡于此矣。”[19]陳廷焯詩法論詞,以周邦彥為詞中子美。其言“沉郁”兼取子美深思怨情之意,“頓挫”才以杜詩筆斷意連,若隱若見之法。情法統(tǒng)一,恰恰暗合子美之意。

      三、結(jié)論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清人完成了對“沉郁頓挫”概念理論的構(gòu)架,從此時起“沉郁頓挫”開始成為了杜甫個人的固定標簽。

      環(huán)顧“沉郁頓挫”概念形成的過程,不難看出,今日的“沉郁頓挫”與其說是杜甫對其詩歌的自評,不如說是后人對杜詩經(jīng)年接受而形成的積淀性觀念,其不可以作為杜甫詩歌風格的總體概括。然而將“沉郁頓挫”視為杜甫整體的治學作文理念還是比較恰當?shù)模忠驗樵姼枳鳛槎鸥陀^上最為重要的文學形式,所以必然也會受到杜甫整體文學觀念的投影,但同時也不至于簡單狹隘到只有一個“沉郁頓挫”。對于“沉郁頓挫”的認識是一個無限變化中的連續(xù)統(tǒng),其有開始時較為明確的界定范圍,然而隨著文學接受的歷史性發(fā)生,連續(xù)統(tǒng)開始發(fā)生“變異”和“遷移”,今人對于這個概念的論述也從必然變成其中的一個節(jié)點,所以武斷地進行概括性定義是缺乏科學精神的表現(xiàn)。從前文所引可以看出,清人談“沉郁頓挫”,或言詩體,或言詩情,或以此喻彼,或諷評古體,卻從不一概而論,這一點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1]喬象鐘,陳鐵民.中國文學通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515.

      [2]袁行霈,羅宗強.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0.

      [3]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119.

      [4]王輝斌.杜詩“沉郁頓挫”辨識[J].杜甫研究學刊,2009(1):15.

      [5]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2173.

      [6]陳 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64:489,501.

      [7]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25.

      [8]葛 洪,成 林.西京雜記[M].程章燦,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119.

      [9]班 固.漢書·枚皋傳[M].顏師古,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689.

      [10]嚴可均.全漢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349.

      [11]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74,315,1382.

      [12]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546.

      [13]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5.

      [14](元)脫 脫.金史·文苑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2721.

      [15]胡應麟.詩藪·雜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28.

      [16]袁 枚.隨園詩話[M].顧學頡,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0.

      [17]沈德潛.清詩別裁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80.

      [18]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31,379.

      [19]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卷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猜你喜歡
      詩風揚雄杜詩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fā)展
      以健為美,力求詩風剛健
      中華詩詞(2020年2期)2020-09-21 09:25:30
      芻議揚雄筆下的蠶桑及民生觀
      揚雄的蠶叢說與史學價值
      西漢揚雄《太玄》律學思想的初步認識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學苑詩風
      散文詩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的嬗變
      广河县| 灌云县| 永济市| 黎川县| 陈巴尔虎旗| 子长县| 广平县| 临清市| 庄浪县| 额济纳旗| 淅川县| 海原县| 历史| 榆社县| 澳门| 民和| 武鸣县| 定西市| 连州市| 贡嘎县| 东至县| 深圳市| 惠水县| 林周县| 富蕴县| 迭部县| 华容县| 沂南县| 金门县| 东平县| 桐城市| 微博| 赫章县| 临武县| 鹰潭市| 孟津县| 红桥区| 元阳县| 富阳市| 峨山|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