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寶璋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財經科學研究
略論宋代蘇軾的經濟管理思想
方寶璋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經濟管理思想上也有獨到之處:他反對官營工商,主張安商利商;提出將傳統(tǒng)的“人眾國富論”修正為“生產者眾國富論”,通過均戶口調整人地關系;認為賑災必須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作為保證,如發(fā)揮價格、稅收的杠桿作用,盡早賑濟等;基于樸素的系統(tǒng)生態(tài)學思維,提出對西湖的治理。這些思想對于當代社會發(fā)展經濟、維護穩(wěn)定、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均具有借鑒意義。
宋代經濟;蘇軾;經濟管理思想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工書畫;著述甚豐,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蘇軾仕途坎坷,歷任朝廷與地方職官,關心民生疾苦,多惠政,敢于針砭時弊。其著述中涉及的一些經濟管理思想也具有獨到之處,茲擇其主要者闡述如下。
蘇軾同范仲淹、李覯一樣,把農、工、商三者視為“養(yǎng)民”所不可或缺的。他認為:“農力耕而食,工作器而用,商賈資焉而通之于天下?!雹?/p>
蘇軾反對官營工商,與民爭利。元豐八年(1085年),他在《乞罷登萊榷鹽狀》②中提出,罷官府榷鹽,使失業(yè)逃亡的灶戶得以歸業(yè)。他指出,登州自官府榷鹽,帶來三害。其一,“既榷入官,官買價錢,比之灶戶賣與百姓,三不及一,灶戶失業(yè),漸以逃亡”。其二,“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頓食貴鹽,深山窮谷,遂至食淡”。其三,“商賈不來,鹽積不散,有入無出,所在官舍皆滿,至于露積,……即一二年間,舉為糞土,坐棄官本,官吏被責,專付破家”。蘇軾所揭露的榷鹽三害,其實就是國家壟斷食鹽經營的通弊。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牟取暴利,先壓低價格收購,然后再大幅度提高價格賣出。由于價格太高,老百姓買不起,致使官鹽大量積壓,一二年后變質化為糞土,最后虧損的仍然是國家。因此,蘇軾主張“先罷登、萊兩州榷鹽,依舊令灶戶賣與百姓,官收鹽稅”。
蘇軾不僅反對官營工商,而且還提出應減輕私營工商的賦稅負擔,使私營商安于本業(yè),能夠正常地發(fā)展下去,從而帶來社會的穩(wěn)定與繁榮。
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蘇軾于《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中③指出,河北京東“自來官不榷鹽,小民仰以為生”,但在變法期間,鹽稅日增,從原來三十三萬兩千余貫,增至熙寧六年四十九萬九千余貫,使當?shù)匕傩詹豢捌湄摚瑹o法承受。蘇軾認為,這些小鹽販是小本生意,本錢不過一兩貫,“偷稅則責重,納稅則利輕,欲為農夫,又值兇歲,若不為盜,惟有忍饑”。正是由于“課利日增”,政府的賦稅太重,使“小民無以為生,舉為盜賊”,與五六年前賦稅較輕時的“盜賊稀少”相比,現(xiàn)在則是“刑法日峻,告捕日繁”,“盜賊日眾”。顯然,蘇軾認為,河北京東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賦稅太沉重,使他們失去生計鋌而走險。
為此,他請求朝廷“特赦兩路應販鹽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與權免收稅”。只有政府免稅,許可小鹽販自由販賣,才能使“貧賤之民”,“不待驅率,一歸于鹽”,不再為盜賊。蘇軾這一主張不僅使小商販重新有了生路,而且對大商人、國家財政收入也有益處。因為政府允許小鹽販免稅自由販賣,小商販必然“爭來分買”,這樣就能促進大商人擴大批發(fā)業(yè)務。由于“大商既不積滯”,從而擴大了銷售范圍和數(shù)量,“鄉(xiāng)村僻遠,無不食鹽,所賣亦廣”,其結果是政府“收稅必多,……損益相補,必無大虧之理”??傊?,小鹽販的免稅販賣,將帶動整個鹽業(yè)從生產到銷售、收入分配、消費諸個方面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促進經濟發(fā)展,國家安定。
蘇軾還反對糧食貿易中征收五谷力勝稅錢,主張充分發(fā)揮商賈的作用,讓糧食免稅自由流通,糧價自然波動,從而達到“農末皆利”的目的。他說:“臣聞谷太賤則傷農,太貴則傷末。是以法不稅五谷,使豐熟之鄉(xiāng),商賈爭糴,以起太賤之價;災傷之地,舟車輻輳,以壓太貴之值。”④他認為,增收五谷力勝稅錢造成“農末皆病”,因為官收五谷力勝稅錢后,“致商賈無利,有無不通,豐年則谷賤傷農,兇年則遂成饑饉”。⑤因此,他建議取消五谷力勝稅錢,讓商賈運販糧食有利可圖,糧食就會自由流動,使農末皆利,官府雖然失去五谷力勝稅錢收入,但可從其他稅收中得到補償。他說:“若行臣言,稅錢亦必不至大段失陷,何也?五谷無稅,商賈必大流通,不載見錢,必有回貨。見錢回貨,自皆有稅,所得未必減于力勝。”④
總之,蘇軾反對官營工商,主張民間私營;反對向私營工商征收重稅,主張減稅或免稅。這種著眼于安商利商,并且注意兼顧國家、大商人、小商小販和消費者利益的思想,對于發(fā)展工商業(yè)經濟、維護社會安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蘇軾在《隋文帝戶口之蕃倉廩府庫之盛》⑥一文中提出了與傳統(tǒng)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古者以民之多寡為國之貧富。故管仲以陰謀傾魯梁之民,而商鞅亦招三晉之人以并諸侯。當周之盛時,其民物之數(shù)登于王府者,蓋拜而受之。”漢以后各朝人口之盛“莫如隋”,但“不過再世而亡”。到了北宋,立國百年,“戶口之眾有過于隋,然以今之法觀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國之貧富何與焉。非徒無益于富,又且以多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夫立法創(chuàng)制,將以遠跡三代,而曾隋氏之不及,此豈不可論其故哉!”蘇軾認為,古代以人口多少判斷國家富強與貧弱有其道理,因為當時的人口數(shù)就是參加生產的人數(shù),人口的多少決定了創(chuàng)造財富的大小,因此,國家重視增加人口以強大自己。但漢代以后,情況有所不同。隋代是漢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卻不過二世就滅亡了。宋代戶口之多超過隋代,但與國家貧富又有什么關系呢?只不過是能更好地為官府提供徭役。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為禍患,因為參加生產的人太少,而非生產人口又太多,導致國家和老百姓都十分貧困,弊端叢生。
蘇軾提出的人口多寡與國家貧富無關的觀點,在封建社會是獨樹一幟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認為人口多則財富多,人口是國力與財富的源泉,人口多寡是國家富強與否的標志。但是,蘇軾認為,這種一直為人們所肯定的人口觀點,與宋代的現(xiàn)實是不相符的。宋代的情況是,人口增多了,但生產者的數(shù)量并未隨之增多,甚至是減少了,增多的只是非生產性人口,這只能使社會更貧,而不會使社會更富。顯然,蘇軾是想把傳統(tǒng)的“人眾國富論”修正為“生產者眾國富論”。這里,蘇軾已觸及到人口結構問題。傳統(tǒng)的“人眾國富論”隱含著這樣一個根本前提,即人口結構是單一的,人人都是生產者,這樣,人多生產者才多,社會財富也就多。但事實是,人是可能的生產者而不是必然的生產者,人變成生產者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按照蘇軾的觀點,從唐中葉開始,人口的結構已經嚴重失衡,非生產性人口大大超過生產性人口,從而使民貧國弱。他說:“及唐中葉,列三百州,為千四百縣,而政益荒。是時宿兵八十余萬,民去為商賈,度為佛老,雜入科役,率常十五。天下常以勞苦之人三,奉坐侍衣食之人七。流弊之極,至元和中,……今者驕兵冗官之費,宗室貴戚之奉,邊鄙將吏之給,蓋十倍于往日矣。安視而不恤歟?則有民窮無告之憂。”⑦可見,蘇軾認為,宋代軍隊、官吏、宗室貴戚人數(shù)的大量增加,使生產性人口與非生產性人口的結構比例失衡,這種情況比唐中葉以后更加嚴重,所以造成民窮國弱的困境。
對于當時一些地區(qū)人多地少的問題,蘇軾持樂觀的態(tài)度,認為“夫中國之地,足以食中國之民有余也”,⑧即中國的土地足以養(yǎng)活全國的民眾而且還有剩余。但是,“民常病于不足”,這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首先,這與歷史上井田制的廢除有關。井田制是“度地以居民”,“民各以其夫家之眾寡而受田于官。一夫而百畝,民不可多得尺寸之地,而地亦不可多得一介之民,故其民均而地有余”,實現(xiàn)了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有效配置,“故谷常有余而地力不耗”。井田制被破壞以后,土地成為私人財產,可以自由買賣,造成“天下之民,轉徙無常,惟其所樂,則聚以成市,側肩躡踵,以爭尋常,挈妻負子,以分升合,……地非不足,而民非加多也,蓋亦不得均民之術而已”。蘇軾進一步推斷,這種因人口遷徙而造成的分布不均,使得“地無變遷,而民有聚散。聚則爭于不足之中,而散則棄于有余之外,是故天下常有遺利,而民用不足”。蘇軾把井田制的瓦解作為人地沖突的人為因素,這一結論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我們姑且不論,僅看其從人口分布不均的角度來認識人地沖突,并把勞動力資源與生產資料和土地不能有效配置作為社會生產力不能充分發(fā)展、百姓因此貧困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符合宋代的實際情況,而且對于解決人地沖突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另外,這也與當時宋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關,即“上之人賤農而貴末,忽故而重新,則民不均”。其中,“賤農而貴末,則農人釋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擇其所樂而居之”?!昂龉识匦隆?,則對“水旱之后,盜賊之余”的地區(qū),朝廷為了安撫“逋逃之民”,常?!拜p刑罰、薄稅賦、省力役”;而對于一般“久安而無變”的地區(qū),“則不肯無故而加恤”,使得這些地區(qū)的人們?yōu)榱双@得輕徭薄賦的好處,而“稍稍引去,聚于其所重之地,以至于眾多而不能容”。
基于這種認識,蘇軾提出了“安萬民”的一項重要措施——“均戶口”,即通過移民調整人地關系,實現(xiàn)人口的合理、均勻分布,從而使人口與土地資源有效配置。但是,蘇軾清醒地認識到,“今欲無故而遷徙安居之民,分多而益寡,則怨謗之門,盜賊之端,必起于此,未享其利,而先被其害”。對此,蘇軾主張,“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所謂“因人之情”,就是“民之情,莫不懷土而重去”,即百姓一般留戀故土不肯遷徙,而士大夫則不然,士大夫一般“狃于遷徙之樂而忘其鄉(xiāng)”。因此,國家可參照漢朝“吏兩千石皆徙諸陵”的先例,將“天下之吏仕于某者”,皆徙至人口比較稀疏的“荊、襄、唐、鄧、許、汝、陳、蔡之間”。士大夫非不樂往,只是“恐獨往而不能濟”,如果“比見其儕類等夷之人,莫不在焉,則其去惟恐后耳”,自會蔚成風氣。這里,蘇軾主張沿用漢代遷移二千石吏到諸陵的辦法來平均分布人口,未必切合實際。因為士大夫游宦是為了高官厚祿,而不是性樂遷徙,要讓他們放棄游宦之樂而接受遷徙墾荒之苦,是難以想象的。即使他們退休之后,不再游宦,也不會有人以遷徙墾荒為樂事。另外,許多士大夫之家,本身就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兼并之家,即使他們愿意到別處去開荒占田,也不會放棄自己在地狹民稠的狹鄉(xiāng)已經兼并的大批膏腴土地,而到空荒地區(qū)另立家業(yè)。⑨
蘇軾的“因時之勢”措施相比于“因人之情”,更顯得務實可行。所謂“因時之勢”,是指乘災荒之年“民方其困急時”,招募移民。因為饑饉流亡之時,“父子且不能相顧,又安知去鄉(xiāng)之為戚哉”,只要“所過廩之,費不甚厚”,百姓就會“樂行”。
為了安頓“因人之情”和“因時之勢”的移民,使他們能在新遷入地安居樂業(yè),蘇軾主張給予移民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皆授其田,貸其耕耘之具,而緩其租,然后可以固其意”。這里,蘇軾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即應向移民提供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耕耘的農具,使他們能進行簡單再生產。另外,應緩交、少交地租,因為剛開墾的土地收成較少??傊挥凶屢泼裨谛戮拥厣嫦氯?,才能達到最終目的,使人口分布趨于均勻,“天下之民其庶乎有息肩之漸也”。
宋代的蘇軾把傳統(tǒng)的“人眾國富論”修正為“生產者眾國富論”,觸及到了人口結構問題,即在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結構中,生產性人口應該大大超過非生產性人口,這樣國家才能真正富強起來。宋代人口增長迅速,但分布不均勻,使得人與土地的矛盾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一是有些地區(qū)人眾地狹,無地可耕;二是有些地區(qū)地廣人稀,大片土地得不到開墾。這兩種極端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后果相同,即人地沖突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不能有機結合,勞動力資源與生產資料得不到合理配置。針對這種情況,蘇軾提出了以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將人眾地狹地區(qū)的人口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qū),通過移民調整人地關系,實現(xiàn)人口的合理分布,從而達到人口與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
常平倉平抑谷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商賈在價格上的一種博弈。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知杭州時就看到“浙西諸郡,米價雖貴,然亦不過七十足”。⑩他預測,“來年青黃不交之際,米價必無一百以下,至時,若依元價出糶,猶可以平壓翔踴之患,終勝于官無斛斗,坐視流殍”。因此,蘇軾“指麾杭州不得減價,依舊作七十收糴”。因為他已“訪聞諸郡富民,皆知來年必是米貴,各欲廣行收糴,以規(guī)厚利。若官估稍優(yōu),則農民米貨盡歸于官。此等無由乘時射利,吞并貧弱”。這里,蘇軾運用價格杠桿提高常平倉收糴農民米價格,使農民米盡歸常平倉,而諸郡富民“廣行收糴,以規(guī)厚利”的計劃落空。
總之,從蘇軾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宋人已充分認識到在常平倉平抑谷價的實際運作中,必須尊重價格規(guī)律,適時適度地運用價格杠桿來調節(jié)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真正實現(xiàn)常平倉平抑谷價的功能,而如果只是單純、機械地理解貴糴賤糶,而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價格規(guī)律,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會擾亂正常的糧食市場,導致更大的糧食供求矛盾。
蘇軾認為,賑災必須有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作為保障,這是十分必要的。在賑災中,“以物與人,物盡而止,以法活人,法行無窮”。(11)他的這一精辟思想,是針對朝廷征收五谷力勝稅錢影響賑災工作而提出的。他認為,原來“法不稅五谷,使豐熟之鄉(xiāng),商賈爭糴,以起太賤之價;災傷之地,舟車輻輳,以壓太貴之直。自先王以來,未之有改也。而近歲法令,始有五谷力勝稅錢,使商賈不行,農末皆病”。他“在黃州,親見累歲谷熟,農夫連車載米入市,不了鹽茶之費;而蓄積之家,日夜禱祠,愿逢饑荒。又在浙西,親見累歲水災,中民之家有錢無谷,被服珠金,餓死于市”。其原因是,“此皆官收五谷力勝稅錢,致商賈不行之咎也”。繁重的五谷力勝稅錢征收,使商賈從豐熟之地運五谷到饑荒之地無利可圖,甚至虧本,所以出現(xiàn)了蘇軾所說的怪現(xiàn)象,即豐收之地米太多賣不出去,而饑荒之地有錢買不到米,出現(xiàn)“被服珠金餓死于市”的慘狀。有鑒于此,蘇軾提出,與其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救災,不如廢除不合理的五谷力勝稅錢對賑災更有幫助。他說:“今陛下每遇災傷,捐金帛,散倉廩,自元祐以來,蓋所費數(shù)千萬貫石,而餓殍流亡,不為少衰。只如去年浙西水災,陛下使江西、湖北雇船運米以救蘇、湖之民,蓋百余萬石。又計糴本水腳官錢不貲,而客船被差雇者,皆失業(yè)破產,無所告訴。與其官私費耗,為害如此,何以削去近日所立五谷力勝稅錢一條,只行《天圣附令》免稅指揮?則豐兇相濟,農末皆利,縱有水旱,無大饑荒。雖目下稍失課利,而災傷之地,不必盡煩陛下出捐錢谷,如近歲之多也?!笨傊诰葹闹?,一項好制度的設置或者一項不合理制度的廢除,比單純的錢糧物資救助更為重要。因為政府錢糧物資有限,不可能源源不斷一直供給,救災物資一旦用完,政府救災工作就會停止,但如果有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就能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源源不斷地向災區(qū)輸送錢糧物資,幫助災區(qū)戰(zhàn)勝災害。
對于已發(fā)生的災荒,宋人主張應盡早賑濟,否則,災荒如越來越嚴重,蔓延范圍越來越大,就會引起災民流移,甚至發(fā)生武裝對抗等,局面將難以控制,或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使災民得到安置,社會恢復穩(wěn)定。蘇軾在《奏浙西災傷第一狀》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臣聞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此古今不刊之語也。至于救災恤患,尤當在早。若災傷之民,救之于未饑,則用物約而所及廣,不過寬減上供,糶賣常平,官無大失,則人人受賜,今歲之事是也。若救之于已饑,則用物博而所及微,至于耗散省倉,虧損課利,官為一困,而已饑之民,終于死亡,熙寧之事是也?!碧K軾認為,及早賑災,官府花費少而效果好;如拖延時日,官府花費大而效果差。蘇軾還列舉了熙寧與元祐兩次賑濟進行對比說明:“熙寧之災傷,本緣天旱米貴,而沈起、張靚之流,不先事奏聞,但務立賞閉糶,富民皆爭藏谷,小民無所得食。流殍既作,然后朝廷知之,始敕運江西及截本路上供米一百二十三萬石濟之。巡門俵米,攔街散粥,終不能救。饑饉既成,繼之以疾疫,本路死者五十余萬人,城郭蕭條,田野丘墟,兩稅課利,皆失其舊。勘會熙寧八年,本路放稅米一百三十萬石,酒課虧減六十七萬余貫,略計所失共計三百二十余萬貫石。其余耗散不可悉數(shù)。至今轉運司貧乏不能舉手。此無它,不先事處置之禍也。去年浙西數(shù)郡,先水后旱,災傷不減熙寧。然二圣仁智聰明,于去年十一月中,首發(fā)德音,截撥本路上供斛斗二十萬石賑濟,又于十二月中,寬減轉運司元祐四年上供額斛三分之一,為米五十余萬斛,盡用其錢,買銀絹上供,了無一毫虧損縣官。而命下之日,所在歡呼,官既住糴,米價自落。又自正月開倉糶常平米,仍免數(shù)路稅務所收五谷力勝錢,且賜度牒三百道,以助賑濟。本路帖然,遂無一人餓殍者,此無它,先事處置之力也。由此觀之,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其禍福相絕如此?!保?2)
宋人中把水土環(huán)境作為一個系統(tǒng)進行綜合考察,其思想比較深刻的當推蘇軾。他在《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和《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13)中集中闡述了水土系統(tǒng)綜合治理思想,筆者就此將做簡要分析和闡發(fā)。
在《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中,蘇軾以樸素的系統(tǒng)生態(tài)學眼光闡述了西湖堙塞其半,但不可廢的五個原因。一是西湖“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就是說如果西湖消失了,那些以西湖作為生存環(huán)境的野生動物將全部無法存活。二是“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后,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咸苦,其勢必自耗散”。可見,西湖作為杭州全城百萬居民的飲食用水,關系到城市的興衰,若西湖不復存在,則全城百姓將要飲用咸苦之水,必然導致居民遷往他處。三是西湖之水“若蓄洩及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兇歲”,“而下湖數(shù)十里間,茭菱谷米,所獲不貲”。如果西湖堙塞,則其蓄水灌溉之利不復存在。四是“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歲,輒調兵夫十余萬功開浚,而河行市井中蓋十余里,吏卒搔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顯然,湖水有利于水運,如果靠江潮行船,河床三年就會淤積需要開浚,那將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會給城市居民帶來莫大的生活上的不便。五是“天下酒稅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余萬緡。而水泉之用,仰給于湖,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功”。也就是說,如果西湖水淺無法在水道流動,那么人們釀酒用水就要到遠處汲取山泉,將付出“二十萬功”的勞動力,必然會影響國家一年“二十余萬緡”的酒課收入??傊?,蘇軾認為,杭州如果沒有西湖之水,則濱湖地區(qū)生存的生物、居民飲水、農業(yè)灌溉、水運以及釀酒用水都將出現(xiàn)問題。也就是說,水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只要有一個基本子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就會導致整個系統(tǒng)不能正常運行。蘇軾以綜合性系統(tǒng)思維來說明西湖不可廢,見解深刻,視角獨特,較有說服力。
在以綜合性系統(tǒng)思維探討西湖不可廢的基礎上,蘇軾提出了治理西湖所要達到的目標及措施。其一,蘇軾“自去年(元祐四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干淺,使客出入艱苦萬狀,谷米薪芻,亦緣此暴貴,尋刬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千余人,自十月興工,至今年四月終,開浚茅山、鹽橋二河,各十余里,皆有水八尺以上。見今公私舟船通利”。其二,“今宜于鈐轄司前創(chuàng)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茅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后開閘,則鹽橋一河過阛阓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搔擾之患,……茅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茅山河底四尺,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患”??傊?,置閘既可阻擋潮水侵入淤塞,又可放水流入茅山河和鹽橋河,避免兩河涸竭之患,有利于灌溉。其三,“宜于涌金門內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門、涌金門二道所引湖水,皆入法慧寺東溝中,南行九十一丈,則鑿為新溝二十六丈,以東達于承天寺東之溝,又南行九十丈,復鑿為新溝一百有七丈,以東入于貓兒橋河口,自貓兒橋河口入新水門,以入于鹽橋河,則咫尺之近矣。此河下流,則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則西湖活水之所注,永無乏絕之憂矣。而湖水所過,皆阛阓曲折之間,頗作石柜貯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備火災,其利甚博”。這一工程解決了濱湖地區(qū)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消防用火。總之,蘇軾提出的三條措施始終緊緊圍繞解決西湖之水這一關鍵問題,使得西湖整個水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生存環(huán)境、居民生活用水、農業(yè)灌溉、水運等相關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不僅從樸素的系統(tǒng)生態(tài)學角度闡述了治理西湖的重要性和治理規(guī)劃,而且還就經費的籌集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他主張,“朝廷近賜度牒一百道,每道一百七十貫,為錢一萬七千貫。本州既高估米價,召人入中,又復減價出糶,以濟饑民,消折之余,尚有錢米約共一萬貫石,……今乞用上件錢米,雇人開湖,候開成湖面,即給與人戶,量出課利,作菱蕩租佃,獲利既厚,歲歲加功,若稍不除治,微生茭葑,即許人刬賃,但使人戶常憂刬奪,自然盡力,永無后患。今有錢米一萬貫石,度所雇得十萬工,每工約開葑一丈,亦可添得十萬丈水面,不為小補,……所有新舊菱蕩課利錢,盡送錢塘縣尉司收管,謂之開湖司公使庫,更不得支用,以備逐年雇人開葑撩淺,如敢別將支用,并科違制”?!翱睍骱滋锕捕迦f余丈,合用人夫二十余萬功。上件錢米,約可雇十萬功,只開得一半。軾已具狀奏聞,乞別賜度牒五十道,并于前來所賜本路諸州度牒二百道內,契勘賑濟支用不盡者,更拔五十道,通成一百道,充開湖費用”。蘇軾提出,通過出賣度牒籌集最初的開湖啟動經費,待湖面開成之后,作為菱蕩租佃,以所得課利錢逐年雇人開葑撩淺,以湖養(yǎng)湖。這是一種既不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又能為民辦實事的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注釋:
①《蘇軾文集》卷7《關隴游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之由》。
②《蘇軾文集》卷26。此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③《蘇軾文集》卷26。下文兩個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④《蘇軾文集》卷35《乞免五谷力勝稅錢札子》。
⑤《蘇軾文集》卷35《繳進免五谷力勝稅錢議札子》。
⑥《蘇軾文集》卷7《國學秋試策問二首》之二。此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⑦《蘇軾文集》卷7《省試策問三首·省冗官裁奉給》。
⑧《蘇軾文集》卷8《策別安萬民三》。下文四個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⑨趙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⑩《蘇軾文集》卷31《相度準備賑濟第三狀》。此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11)《蘇軾文集》卷35《乞免五谷力勝稅錢札子》。此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12)《蘇軾文集》卷31《奏浙西災傷第一狀》。
(13)《蘇軾文集》卷30。下文三個自然段中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于此。
[責任編輯:高 巍]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s of Su Shi in Song Dynasty
FANG Bao-zhang
(NewHuadu Business School,Minjiang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Famous literature master Su Shi in SongDynastyhad his unique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had played a postive role in development.All the thoughts are supposed to be helpful for developing modern economy,stablizing society and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economyofSongdynasty;Su Shi;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s
F129
A
2095-106X(2013)04-0076-06
2013-11-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政策工具視角下的宋代政府治理思想研究”(70971057)
方寶璋(1951-),男,福建莆田人,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