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梅 陳 薇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24;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人類紀”這一名詞自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爾·克魯岑和任威爾·史蒂芬提出后就開始被逐漸研究?!叭祟惣o”不單單要用地質時代也就是一個地層單位或地質事件的相對時代和絕對年齡來劃分地球所經歷的地質演變,它是人類作為主體在某個地質時代的年深日久的時期。而“人類紀”不僅是一個地質科學概念,同時也是一個人與自然的多學科的思考,“人類紀”更想闡述的是人類個體意識和總體能力增長之后作為主體對地球在氣候等環(huán)境問題中產生的影響。
在“人類紀”視野下的人類活動更是要正確審視和運用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范式,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從生理上來說,人在這個地質時期具有優(yōu)越性,但必須承認其他有機體的價值。由于“人類紀”更側重于從生態(tài)學角度分析人類的作用和影響,所以通常以“全球化”的開始時期作為“人類紀”最終形成的標志。人類不斷謀求自身發(fā)展的欲望越來越大,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和災難,而且?guī)淼挠绊懸呀洸皇蔷植康貐^(qū)而是全球,所以有的學者想用人類紀的思考來代替全球化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一種充盈著濃郁生態(tài)學意味、全體的地球人類都必須平等面對的“全球化”。只要人類仍在地質時代做主體,那么“人類紀”就會一直存在,但并不能確定人類全球意識會如人類主體般存在,也就是說“全球化”只是“人類紀”的一個概念上的子集不能完全等同和替換。因此“人類紀”是要比“全球化”更廣泛和深刻的概念。
若如前所述,把“人類紀”列入到地質年代的時間表中,那就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已經上升到與冰河作用,物種大滅絕等強大的宇宙力量一個級別的程度,我們將留下一條清晰的人類線,就像侏羅紀時期恐龍的痕跡一樣。雖然“人類紀”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被普遍認可,但我們也應該從中警醒地看到人類對環(huán)境的巨大影響,尤其是惡性影響所帶來嚴重不良效應。也正是由于人類意識到自己活動的影響力之大以及對自己主體性地位的恐慌引發(fā)了對“末日理論”敏感。
2012年12月21日,世界各地人們懷著期待、恐慌等種種心理迎來了瑪雅年歷新紀元的到來。當“2012世界末日”謠言被事實驗證虛假,熱潮過去之后,我們應該主要思考的不是對那些相信末日謠言的人進行嘲諷或滿是慶幸。而是要真正引以為鑒,反省過往,理智對待。作為實踐主體的我們對地球家園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環(huán)境,更是直接關系到人類自身的命運和前途。唯有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那些有關世界末日的預言才能僅僅只是預言。既然只有人類自己才是自己的真正福音,那“人類紀”下的反思與理智行動就尤為重要。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時強調實踐是人的本質,正是通過實踐這種人的本質活動來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人化的自然。如果盲目的追求剩余價值而不斷的向自然諂媚索取,那些積累的生態(tài)危機就會像梭摩斯之劍一樣使人類感到恐慌和焦慮。我們在肯定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要看到它們的負面影響。單單就信息技術來說,它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帶動了傳統(tǒng)行業(yè)的改革和網絡的發(fā)展,使產業(yè)結構得到了優(yōu)化和升級,但是像信息爆炸、信息病毒、信息罪犯、信息滲透等都對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很強的沖擊。雖然這并沒有對自然產生直接的環(huán)境迫害,但是它直接的影響了我們的精神生態(tài)。
毋庸置疑,生態(tài)危機在本質上就是人的危機,是這個異化時代的危機。從哲學角度看,當代人的危機就表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等關系出現了失衡。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長。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guī)律,遵循自然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自然才會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fā)展。放眼“人類紀”時代就是要立足于社會關系去認識和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類紀”前提下,主體“人”是要立足于社會進步去實現自然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這就為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在“人類紀”的環(huán)境應對中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生態(tài)重建”問題,高茲認為,經濟合理性是對“經濟生產率最大化的追求,在于以盡可能高的利潤,以最大化的效率生產盡可能大量的物品進行銷售,而這一切則要求消費和需求的最大化,只有這種最大化才使增長的資本量的利潤的獲取成為可能”。在個別企業(yè)水平上對生產率最大化的追求從生態(tài)觀點看表現為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從經濟觀點卻可理解為增長的源泉:因為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推動了革新,這無疑會促進利潤增加,經濟增長。從生態(tài)觀點看來,節(jié)約(產品耐用、低能源消費)減少了在GDP形式上可測量的財富的生產,在微觀經濟水平上則表現為資源浪費。因此,生態(tài)重建必然要求生產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標準服從于社會—生態(tài)標準,即經濟合理性從屬于生態(tài)合理性,技術革新要為生態(tài)重建服務,而不是為經濟合理性服務。
目前,人們更多地對社會持有經濟理性,這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映,經濟人就是經濟理性的主體,經濟理性所表達的人性私欲,貪得無厭,注重的利益最大化都會體現在經濟人身上。而這造成的種種負面效應需要對經濟理性和經濟人進行反思,尋找出一條能夠把經濟視角和生態(tài)視角統(tǒng)一起來,人和自然統(tǒng)一起來的道路,那就是發(fā)展生態(tài)理性經濟人。思想的改變是首要,生態(tài)理性經濟人必須承認環(huán)境資源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認識到自己也是生態(tài)有機體的一員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把環(huán)境利益放在首位,再在此基礎上思考經濟利益,完善傳統(tǒng)經濟人的理性和利益觀,構建起經濟理性和生態(tài)理性兼?zhèn)涞纳鷳B(tài)理性經濟人,才可以達到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從知識維的角度來說理性經濟人就是要追求科學技術范式的生態(tài)轉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首先要對科學技術范式進行生態(tài)轉換??茖W技術不應只是人類發(fā)現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科技工作者不應只是為人類服務,也應該為自然服務,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僅是自然的代言人,更應該是自然的守護者。人類、自然與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人類是整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之一。
不可置否,人類活動正成為影響和改變地球的主導力量。生態(tài)科學與哲學、人學的結合是生態(tài)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生態(tài)學越來越具有了人本意蘊和哲學內涵,開始走向生態(tài)哲學。在之前已經從環(huán)境問題中探討認識“人類紀”時代的重要性,現在大自然所呈現的美是實踐活動中所實現的“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我們也正是要通過對真善美真正含義的闡釋及相互關系中,來探討對“人類紀”有關問題的哲學擔當。
我們作為“人類紀”的主體,主要任務就是“求真”。哲學的大智慧正是體現在求真的過程中,只有對真的不懈追求,才能在光明前途的指引下堅持走完曲折的路。
人在對于“真”的問題上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是無窮的,它首先追問的就是是否具有“存在”的意義,對于“人類紀”這一個新型概念,是否“存在”就是它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其次“真”是在針對對象本身的規(guī)定性上來探求其意義?!叭祟惣o”所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是特定的事物即“在者”。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huán)境引起了環(huán)境質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規(guī)定性正是說明“人類紀”下所面臨環(huán)境問題就是“真”的,無可否認。再次,“這是真的么”是在對于對象的表象和對象的思想以及其表象和思想關系的論述。如果說我們正視了“人類紀”這個問題,就是說明我們正在進行對“真”的追求,說明正確地再現了“存在者”,這是對我們自身也就是實踐主體提出的對求真的要求。而“真”所提出來的要求就是要用實踐來解決,唯有行動才能將空想變?yōu)楝F實。
“求真”更是指達到真理的境界,就是主義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充分的接近和適合于客體的必然性。這就需要我們把“人類紀”放在真理問題上也就是客觀理性問題上進行分析。真理觀更需要我們從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我們要追求什么樣的真理,怎么對待真理,如何確定真理的正確性,這都與人們的價值觀有關,所以還需要將其與“善”、“美”結合。
“善”作為可以和“應當”相似的問題必然會引出“價值論”問題,但是我們在尋求“善”的原因時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善的原因。更要從“人類紀”的發(fā)展角度看到我們人的實踐其實就是一個“趨善”的過程。
哲學本身是來自于生活的,理應去表現生活、理解生活、說明生活、批判生活、引導生活。處在“人類紀”時期更需要我們有廣闊的視野和意境來體悟和感受世界。“人類紀”時期“倫理”的規(guī)范也對“善”提出了要求,人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而“倫理”是維系社會性存在的最主要因素。從價值論角度來看,在“人類紀”時期人們的實踐目的或實踐主體意圖的產生與建構,要以對外部客觀對象的認識為基礎,受客觀對象內在本質規(guī)律所制約,同時也包括了實踐主體自身對于價值趨向的要求。在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中必然伴隨著對價值范式的修訂和重建,所以,“求善”更是對“人類紀”提出的強烈要求。最后,從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來看,人類正是在這種對外部世界的重新安排與創(chuàng)造中實現對外部世界的超越,不斷地使外在于人的自在世界轉化為屬人世界,并使屬人的感性世界也不斷地革命化或趨善,愈來愈符合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愈來愈符合人性的要求。
因此,“人類紀”的發(fā)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求善”與實現善的歷史,是外在于人的自在自然向屬人世界轉化與演進的歷史,也是屬人的感性世界無止境地趨善的歷史。馬克思設想人類未來所要實現的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斗爭的真正解決”。 這就是“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原則。
馬克思在論述人和動物區(qū)別的時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這就說明人要按照人的生活方式的規(guī)律來塑造美。動物的生活尺度只是為了維系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追求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而且人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也是在不斷發(fā)展?!叭祟惣o”中的個人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人的尺度”,而“人類紀”下的哲學擔當更應該是實現“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我們可以說美是和諧,美是自信,美是有情,自然中有美,社會中有美,生活中有美,失敗中有美,成功中有美,人作為發(fā)現美的主體,需要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眼睛發(fā)現美感受美。美是“合規(guī)律性”——“真”,“合目的性”——“善”的統(tǒng)一,所以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也是“人類紀”要追求的境界。
“人類紀”就是一個歷史概念,人的實踐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所以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也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就其歷史的進步性而言,人們在自己的時代所理解的真善美,就是該時代人類對所能達到的人與世界的統(tǒng)一性的最高理解,即該時代人類全部活動的最高支撐點,因此具有相對性;就歷史的局限性而言,人們在自己的時代所理解的真善美,又只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表現了人類作為歷史存在無法掙脫的片面性,因而具有相對性。我們只有在正確的歷史時代用絕對性和相對性一起把握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使其可以自己在“人類紀”的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揚棄自身,在正在發(fā)展的時代絕對的把握真善美,在“人類紀”歷史過程中相對的發(fā)展真善美統(tǒng)一。
[1]魯樞元,人類紀的文學使命:修補精神圈[J]深圳大學學報 2005(2)
[2]劉鳳玲,人類面對生態(tài)危機的出路——高茲的生態(tài)重建理論[J]當代資本主義研究2001(3)
[3]林劍,論真、善、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統(tǒng)一[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1(1)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5]孫正聿,哲學通論[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