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波
(延邊大學人文學院,吉林延吉133002)
花郎道作為一種制度產生于新羅真興王(540~576年)時期。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新羅內治外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當時的新羅對內逐步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經濟飛速發(fā)展,國家處于整體向上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對外則經歷著復雜周邊環(huán)境的考驗,既要抵御高句麗與百濟兩大強鄰的侵擾,又胸懷統(tǒng)一三國之長遠大計不斷侵吞周邊小國。在此種形勢下,新羅急需一批忠君愛國、文武兼?zhèn)涞娜瞬艁碚駠d邦,花郎道便應運而生。
佛教于訥祇王(417~458年)時期傳入新羅,沉浮百年之后在法興王(514~540年)時代得以公認,發(fā)展至真興王時代已經上升為國教,成為新羅人精神的風向標。佛教精神對花郎道的產生與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花郎的魂是風流思想與佛教精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①花郎道的創(chuàng)立者真興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據(jù)《三國遺事》載:“第二十四真興王,姓金氏,名彡麥宗,一曰深麥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興之志,一心奉佛,廣興佛寺,度人為僧尼?!?/p>
真興王秉承法興王之志,潛心奉佛并大力發(fā)展佛教。據(jù)《三國史記》載真興王即位后不久,國家便開始建造寺院。在他的推動和影響下,朝廷內外佛風漸盛。此后,新羅又陸續(xù)建立了皇龍寺、祗園寺等伽藍,并在574年(真興王三十五年),用銅三萬五千余斤鑄成了皇龍寺丈六佛像,真興王為佛教的建筑事業(yè)立下了豐功偉績。
不僅如此,真興王還有意提升僧侶的社會地位,從現(xiàn)存的真興王巡守碑中我們可以得知,他每次巡行時都邀沙門隨行王駕,而且將沙門的名字寫在百官姓名之前,由此可見真興王對僧侶十分重視。
此外,真興王還十分重視與中國的佛教交流,每逢中原王朝遣使送經及舍利之時,都會親自帶領百官迎接,并積極向中國派遣留學僧研習佛理,引進經論,為更好地解讀先進的佛教文化打下了基礎。在真興王的努力下新羅佛教迎來了黃金時代的開端。
真興王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在創(chuàng)立花郎道之時也有意識地將佛教精神融入到花郎精神當中,將最初只是一場浪漫“選美”之舉的花郎道發(fā)展成為國家“選士”的活動;把原本在村落部族里存在的傳統(tǒng)花郎文化提升到服務于國家機器的一種制度。
新羅的固有的風流思想與儒釋道三教的融合形成了花郎道核心思想。新羅著名的文學家崔致遠在其《鸞郎碑序》中對此有著十分精辟的論述:
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實乃飽含三教,接化眾生。且如入則孝于家,出則忠于國,魯司寇之旨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竺潛太子之化也。②
花郎道將儒家的忠孝觀、道教的無為觀、佛教的善惡觀有機地融為一體并將其付諸于實踐,體現(xiàn)了新羅人非凡的綜合能力。圓光的“世俗五戒”就很好地詮釋了花郎道思想的三教和合。世俗五戒的內容為: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臨戰(zhàn)無退,五曰殺生有擇。
圓光作為一名高僧大德,對中國的儒教及道教均有所涉獵。他將儒釋道三教和合發(fā)展為“世俗五戒”作為花郎道的行為準則。因本文主要論述佛教與花郎道的關系,所以著重分析五戒中包含了哪些佛教義理。
第一戒,事君以忠。表面上看“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點不言自明。但圓光法師所提出的“事君以忠”不僅包含了儒家思想,而且包含了佛教的國家觀。因為新羅佛教具有明顯的護國性,新羅的佛教要信徒“事君以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了新羅以國家至上的基本理念。
第二戒,事親以孝。佛教在初傳之時,曾因其要求信徒“辭親出家,嚴持禁戒”而被認為與孝親揚名的儒家思想大相徑庭而遭到排斥。但實際上,孝也是佛教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倡導孝道的佛教經典有許多,如《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盂盆經》等。佛教中行孝的對象范圍比之儒教更加寬泛。佛教中廣義上的孝不僅將孝行轉化為修行的實踐,而且也把對象由父母擴展為一切眾生。認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最高層次的孝。
第三戒,交友以信。信,即誠實,不欺騙。正符合菩薩十戒中的不妄語戒。
第四戒,臨戰(zhàn)無退。臨戰(zhàn)無退是新羅佛教護國精神的具體實踐。正因如此,“新羅各地的花郎道組織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忠于國家、戰(zhàn)時驍勇善戰(zhàn)、為國獻出生命的郎徒們,這種力量一直發(fā)揮到統(tǒng)一三國的偉業(yè)上,使新羅一躍成為了主宰朝鮮半島的統(tǒng)一大國?!雹?/p>
第五戒,殺生有擇。不殺戒本是菩薩十戒中的第一戒,是出家的僧侶所要遵守的首要戒條。主旨在于大乘佛教眾人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但因圓光法師所提出的“世俗五戒”是針對花郎徒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適當?shù)亟档土藰藴?,要求他們“擇時不殺”和“擇物不殺”。
“世俗五戒”由圓光法師提出之后,在世間廣為流傳,并成為花郎道的指導思想和信條。
彌勒是姓,是梵語Maitreya的音譯,漢譯為慈氏,名阿夷多。彌勒的根本性格與佛教推崇的一般導師不同,他的任務主要是“施樂”,即彌勒就是歡樂幸福的象征,而信奉彌勒,則成了對歡樂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彌勒下生到人世間來建立凈土的信仰,在歷史上特別受到貧困苦難的民眾的擁戴,在佛教中別樹一幟,改痛絕塵世的消極悲觀主義為提升塵世的積極樂觀主義,從而給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勇氣。④于是,彌勒成為了苦難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希望之星,生命之火。正是由于彌勒佛具有這種性格,彌勒信仰在新羅廣泛盛行,并取得輝煌的成果。
花郎道與彌勒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三國遺事》卷三,彌勒仙花條是最能反映出花郎道與彌勒關系的記載,其文如下:
及真智王代,有興輪寺僧真慈每就堂主彌勒像前發(fā)原誓言:“愿我大圣化作花郎,出現(xiàn)于世。我常親近睟容,奉以周旋?!逼湔\懇至禱之情,日益彌篤。一夕,夢有僧謂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見彌勒仙花也?!薄葟闹?,至于山下,山靈變老人出迎曰:“到此奚為?”答曰:“愿見彌勒仙花爾。”老人曰:“向于水源寺之門外,已見彌勒仙花,更來何求?!贝取幸恍±勺?,斷紅齊具,眉彩秀麗,靈妙寺之東北路傍樹下,婆娑而游。慈迓之驚曰:“此彌勒仙花也?!蹦司投鴨栐唬骸袄杉液卧冢吭嘎劮际??!崩纱鹪唬骸拔颐词?,兒孩時爺娘俱歿,未知何姓?!庇谑羌巛浂胍娪谕?。王敬愛之,奉為國仙。
作者一然還說:“未與彌聲相近。尸與勒形相類?!闭J為,未尸實際上是彌勒假托近似的稱呼而打的啞謎。彌勒不僅為真慈和尚的真誠所感動,而且因為新羅是與佛有緣的國家,所以頻繁的出現(xiàn)。這一點正符合彌勒信仰中的“下生信仰”,彌勒將降生到一個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這也體現(xiàn)了新羅人的精神追求。新羅人將花郎視為彌勒菩薩,把他們當作下生的彌勒菩薩一樣崇拜。
此外,能體現(xiàn)花郎道與佛教關系的事例在《三國史記》中也有記載:金虞信在做花郎時,他的郎徒被稱為“龍華香徒”⑤。龍華香徒中的龍華就是指代彌勒信仰。據(jù)佛典所載,龍華樹乃彌勒菩薩成道時之菩提樹。按,彌勒菩薩現(xiàn)居兜率天,將于佛滅后五十七億六千萬年(或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人間,于龍華樹下成道,為眾生三度說法。《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云:“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⑥彌勒為眾生說法之會即稱龍華會,彌勒因在龍華樹下得道,因此,龍華會本是佛教僧眾慶祝彌勒佛降生的法會。香徒是指代禮佛焚香之徒,即信奉佛教的一種團體。所以龍華香徒是指為彌勒菩薩禮香之徒眾,是信奉彌勒信仰的佛教團體。
綜上所述,花郎道作為朝鮮半島三國中一種獨特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歷來頗受學者們的關注。它的產生和發(fā)展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佛教的思想文化為花郎道的思想內核注入了嶄新的營養(yǎng)元素。佛教不僅成為吸引和團結郎徒的主要動力之一,而且極大地豐富了郎徒的精神世界,將郎徒們的精神動力轉化為護國實踐,在新羅統(tǒng)一半島的偉業(yè)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注 釋:
①李甦平.論韓國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為中心[J].當代韓國.2001 冬季號:70-75
②《海東高僧傳》卷二
③李巖.簡論新羅花郎道審美追求及其思想內涵[J].當代韓國.2010 年春季號:96-100
④杜繼文.彌勒“樂”的表征.何勁松.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
⑤《三國史記》卷41,列傳1,金庾信上
⑥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http://fodian.goodweb.cn/dict_2.asp.
[1][朝]金富軾.三國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2][朝]一然.三國遺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韓]李煊根.花郎道研究[M].海東文化社,1950,(3).
[4]李甦平.論韓國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為中心[J].當代韓國,2001 冬季號:70-75.
[5]李海濤.韓國佛教的護國實踐及其特色[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0-94.
[6]李巖.簡論新羅花郎道審美追求及其思想內涵[J].當代韓國,2010 年春季號:96-100.
[7]杜繼文.彌勒“樂”的表征.何勁松.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