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永風 葉元土 張寶彤 向朝林 李 賓
(1.蘇州大學醫(yī)學部基礎醫(y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2.北京市營養(yǎng)源研究所系統(tǒng)營養(yǎng)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69)
飼料油脂是養(yǎng)殖魚類重要的能量來源,也是飼料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魚油、豆油、菜籽油等油脂是常規(guī)飼料油脂重要來源。棉籽油是利用棉籽經過壓榨、浸提而得到的油脂,也是一種重要的油脂來源。棉籽油中可能含有棉酚、環(huán)丙烯脂肪酸等抗營養(yǎng)因子和有害物質,棉籽油能否作為水產飼料油脂原料之一?雖然不同的飼料企業(yè)在進行嘗試使用棉籽油,但所取得的效果基本都是負面的。目前還沒有研究報告來探討棉籽油在水產飼料中的使用效果。本文以斑點叉尾鮰為試驗對象,研究棉籽油在水產飼料中的使用效果和可行性。
斑點叉尾鮰平均體重(12.6±3.1)g,共270余尾,為江蘇姜堰市池塘養(yǎng)殖當年魚種。試驗魚經過2周的養(yǎng)殖馴化后,隨機分為3組,每組3個平行網箱,共9個網箱,每個網箱放養(yǎng)斑點叉尾鮰30尾。
選用常規(guī)飼料原料設計斑點叉尾鮰試驗飼料,配方及其營養(yǎng)成分見表1。以豆油2.5%為對照,分別添加2%、4%棉籽油為2個試驗組。
養(yǎng)殖試驗在室內水泥池網箱中進行。養(yǎng)殖水體為經過沉淀、曝氣的溝渠水,試驗水泥池每天換水1/3。正式養(yǎng)殖試驗從5月26日至7月26日,共60 d。試驗期間溶解氧保持在6.0 mg/l以上,pH值6.5~7.5,水溫及其試驗期間的變化如圖1所示,養(yǎng)殖期間水溫大于20℃、且處于上升期,適合魚類快速生長。每天投喂飼料3次,投喂量為體重的3%~5%。
表1 試驗飼料配方及其營養(yǎng)成分
圖1 試驗期間水溫日變化曲線
采樣之前,停食24 h后,稱各網箱魚的總重。從每個網箱中隨機取魚8尾,稱重,量體長,解剖取肌肉和肝胰臟,分離并稱內臟團、腎臟、肝胰臟、腸脂(包括體側脂肪)重量;另外,從每個網箱隨機取魚3尾,用作測定全魚粗蛋白和粗脂肪。
試驗結果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13.0進行Duncan's多重比較法分析試驗數據的差異顯著性,顯著水平為0.05。
經過60 d的養(yǎng)殖試驗,各組斑點叉尾鮰的特定生長率和飼料系數結果見表2。
表2 斑點叉尾鮰的特定生長率和飼料系數
以2.5%豆油為對照,添加2%和4%棉籽油后,特定生長率分別下降15.75%、32.12%,差異顯著(P<0.05);飼料系數則分別增加28.94%、80.26%,差異顯著(P<0.05);蛋白質沉積率分別下降12.64%、41.37%,其中4%棉籽油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脂肪沉積率分別下降10.60%、64.56%,其中4%棉籽油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上述結果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使斑點叉尾鮰的生長速度和對飼料的利用效率均顯著下降,且4%的棉籽油組蛋白質和脂肪沉積率也顯著下降,說明棉籽油不適宜作為斑點叉尾鮰飼料油脂的來源。
試驗結束時,測定各試驗組魚體體重/體長、臟體比(內臟總重占體重百分比)、肝體比、腎體比(肝、腎臟重占體重百分比)和腸脂比(腸系膜脂肪重占體重百分比)的值見表3。各試驗組魚體臟體比、肝體比、腎體比和腸脂比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表現(xiàn)為臟體比、肝體比、腸脂比有增加的趨勢,而4%棉籽油組體重/體長則顯著低于豆油組(P<0.05)。
表3 斑點叉尾鮰的體重/體長、臟體比、肝體比、腎體比和腸脂比
表3結果表明,添加棉籽油后,斑點叉尾鮰魚體變瘦,但腸道系膜脂肪、肝臟脂肪沉積量則增加。
2.3.1 全魚、肌肉和肝胰臟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
養(yǎng)殖試驗結束時,采用常規(guī)方法測定各組斑點叉尾鮰全魚、肌肉和肝胰臟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結果見表4。與豆油組魚體成分比較,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斑點叉尾鮰全魚的水分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差異不大,而粗脂肪含量減少。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幾乎沒有變化,而粗脂肪含量增加;肝胰臟中水分、粗脂肪含量增加,而粗蛋白含量下降。
表4 斑點叉尾鮰的全魚、肌肉和肝胰臟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
上述結果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魚體中水分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減少;但是,肝胰臟中粗脂肪、水分含量均增加,結合表3中,肝體比也是增加的,因此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使斑點叉尾鮰出現(xiàn)脂肪性肝病的可能性增大。
2.3.2 全魚、肌肉和腸脂的脂肪酸組成
試驗結束時,采用氣相色譜儀、以歸一方法測定了各組斑點叉尾鮰全魚、肌肉、腸道系膜脂肪的脂肪酸組成,同時測定了飼料中脂肪酸組成,結果見表5。在表5的脂肪酸組成中,差異最大的是C16∶0以下,即16碳以下脂肪酸含量的變化,由于添加棉籽油后飼料中C16∶0以下脂肪酸含量明顯高于豆油組飼料,導致全魚、肌肉脂肪中C16∶0以下脂肪酸含量增加。將不同脂肪酸分類統(tǒng)計分析,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全魚、肌肉、腸道系膜脂肪中飽和脂肪酸(SFA)含量呈明顯增加趨勢,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下降趨勢,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也有下降的趨勢。魚體全魚、肌肉、腸道系膜脂肪中脂肪酸組成與飼料中脂肪酸組成顯示出較強的相關性。
表5 飼料、全魚、肌肉、腸道系膜中脂肪酸組成(%)
按照一般規(guī)律,養(yǎng)殖魚體脂肪的脂肪酸組成受飼料脂肪酸組成的影響很大,本試驗結果符合這一規(guī)律性。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導致魚體及其脂肪組織中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低碳鏈脂肪酸含量明顯高于豆油組的結果,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則呈下降趨勢。飽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減少,將導致油脂的凝固點下降,容易出現(xiàn)硬化現(xiàn)象,并導致細胞膜流動性下降,這是值得關注的。
試驗結束時,采集各組斑點叉尾鮰血清,用生化蛋白分析儀測定了血清中總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葡萄糖含量,結果見表6。與豆油組結果比較,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斑點叉尾鮰血清中總蛋白含量顯著增加,血脂中的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血糖(葡萄糖)含量增加。結果顯示,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血脂成分發(fā)生了改變,整體上是血脂、血糖含量均增加。血脂含量的增加導致脂肪肝損傷的發(fā)生概率增加。
表6 斑點叉尾鮰血脂、總蛋白、葡萄糖含量
在試驗結束時,用試劑盒測定了各組斑點叉尾鮰體表黏液、血清中溶菌酶(LSZ)活力,結果見表7。與豆油組的結果比較,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導致斑點叉尾鮰體表黏液、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顯著下降,顯示出魚體的非特異免疫力的顯著下降。
表7 斑點叉尾鮰血清和黏液溶菌酶活力(U/ml)
棉籽、棉籽油中含有的抗營養(yǎng)因子、有害物質主要是游離棉酚、環(huán)丙烯脂肪酸等。本試驗中沒有測定棉籽油中這些有害物質的含量,而是直接將浸提的棉籽油加入飼料中進行試驗。
依據本試驗的結果分析,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導致養(yǎng)殖的斑點叉尾鮰生長速度顯著下降,飼料系數顯著增高,而蛋白質、脂肪沉積率均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因此,從對生產性能評價結果分析,棉籽油是不適宜作為斑點叉尾鮰飼料油脂來源的,至于其他魚類,從后面對魚體成分、肝胰臟影響等分析結果看,從普遍性原理分析,棉籽油也是不適宜作為水產動物飼料中油脂原料直接使用的。
在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導致養(yǎng)殖的斑點叉尾鮰魚體變瘦,魚體水分含量增加,尤其是肝胰臟水分和脂肪含量均增加,肝體比也增加。因此,飼料棉籽油可能主要在肝胰臟、腸道系膜中沉積,有導致脂肪肝的潛在危害。從血脂成分、血糖的變化結果分析,飼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導致血脂主要成分含量增加,也有影響魚體脂質代謝、尤其是肝胰臟脂質代謝的潛在風險,即可能導致養(yǎng)殖魚類肝胰臟損傷作用。這可能是棉籽油對養(yǎng)殖魚類帶來的主要危害之一。
從脂肪酸結果分析,普遍的規(guī)律是魚體沉積脂肪的脂肪酸組成受到飼料脂肪酸組成的影響較大。本試驗結果也符合上述規(guī)律。由于添加棉籽油后,飼料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低級碳鏈數(低于16碳)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導致魚體、肌肉和腸道系膜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呈明顯增加的趨勢,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其結果將導致魚體沉積的脂肪熔點下降、細胞膜流動性下降,魚體抵抗低溫的應激能力顯著下降。養(yǎng)殖魚類肝胰臟、腸道系膜以及肌肉中沉積的脂肪如果熔點下降,在越冬期,水溫將在3℃左右,這將導致這些器官組織脂肪硬化,對于肝胰臟脂肪硬化的結果將嚴重影響到肝胰臟組織結構和功能;腸道系膜脂肪的硬化也將嚴重影響到腸道的蠕動,引起魚體攝食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的顯著下降。這種情況與在新疆地區(qū)的鯉魚飼料中,曾經使用過棉籽油導致鯉魚在越冬期、越冬后出現(xiàn)死亡率增加、肝硬化、腸道硬化的現(xiàn)象是吻合的。
綜合上述結果,棉籽油不適宜在水產飼料中使用,不能作為水產飼料中的油脂來源,尤其是對于需要經歷越冬期的養(yǎng)殖魚類而言,棉籽油是不能作為水產飼料油脂原料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