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旸
摘要: 本文以美國次貸危機和新興市場金融危機為研究對象,針對其危機表現、產生原因及后果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找出其共性所在,為我國金融體系的發(fā)展和金融危機的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議。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關鍵詞: 次貸危機;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試圖對次貸危機與新興市場金融危機進行對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為我國金融體系的發(fā)展和危機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議。
1 危機表現及其后果的比較分析
1.1 次貸危機 2007年3月13日,新世紀金融宣布破產。當日,道瓊斯30股價指數暴跌242.66點,全球股市隨之下挫。7月,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評級,相應投資機構爆出巨額虧損。第四季度,花旗與美林的虧損額均達98億美元,而瑞銀虧損高達114億美元。2008年3月14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由于流動性嚴重惡化,股價重挫45.88%,美聯儲決定提供應急資金,這是經濟大蕭條以來,美聯儲第一次向非商業(yè)銀行提供應急資金。同時,全球股市劇烈震蕩下行。雖然緊急降息和央行聯手注資給股市帶來了短期反彈,但股市整體已進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瓊斯600指數比上年下跌0.17%,是繼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陰。美元指數也進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黃金、原油等各類商品期貨價格攀升,特別是能源、貴金屬和農產品的商品期貨上漲最為顯著,引發(fā)了全球通脹浪潮。
實體經濟方面,07年12月美國失業(yè)率增至5.0%,為O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制造業(yè)活動指數下降至47.7,為03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同時,歐元區(qū)也調低了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007年的2.2%降為1.8%,這也是歐元區(qū)成立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
1.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1.2.1 東南亞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各國都加快了市場化進程,經濟發(fā)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國利率的上調造成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首先從泰國開始,受美國方面的影響泰國貿易迅速萎縮,泰國國內的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并導致了全國的政治動蕩,大量的外資企業(yè)宣布退出泰國市場,最終造成泰國股市的崩盤。而就在這時候,國際對沖基金開始對泰銖進行攻擊,泰國政府無計可施,泰銖貶值嚴重,宣布金融危機爆發(fā)。這次金融危機很快就影響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機構倒閉,東南亞經濟衰退。這次金融危機的波及范圍很廣,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qū)以及東亞其他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 [2]。
1.2.2 俄羅斯金融危機 俄羅斯從1992年經濟全面轉型之后,經濟狀況一直不理想,深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就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fā)生后,俄羅斯連續(xù)爆發(fā)了兩次金融危機,分別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機首先影響到的是俄羅斯的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羅斯國債的集體大規(guī)模外逃,大約占到了俄羅斯國債總額的1/3,匯率和股市相繼受挫,整個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狀況幾乎呈癱瘓的狀態(tài)。1998年,8月份,政府對盧布不再控制,決定讓其自由浮動,并決定了單方面對內債和一部分外債進行延期償付,導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
1.2.3 阿根廷金融危機 199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形勢動蕩的影響,阿根廷經濟形勢惡化,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長期衰退困擾及金融和財政形勢惡化的沖擊,經濟大幅下滑,陷入危機。危機引發(fā)了市場恐慌,導致大量資本外逃和銀行擠兌。政府被迫實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資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勢已久的社會不滿情緒,出現嚴重的政治混亂,國家陷入了以經濟持續(xù)惡化、社會動蕩不安和政治混亂為特征的全面危機。金融系統(tǒng)癱瘓,銀行業(yè)陷入破產邊緣;生產大幅萎縮,經濟繼13個季度持續(xù)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業(yè)率上升到25%以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危機還引發(fā)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及民眾對政治家的信任危機。
1.2.4 越南金融危機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從2007年的1170點巨挫至390.08點。CPI連續(xù)7個月高于兩位數,5月份更是創(chuàng)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價格漲幅居首,達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兌美元貶值27%,而且?guī)缀趺刻於紩H值5~7個百分點,這加大了越南當局穩(wěn)定匯率的難度。樓市方面,河內房價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達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價格依然維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幣8500元左右),商務樓則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幣17000元以上)。
2 危機成因的比較分析
2.1 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深層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從宏觀上講,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為這次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在過去的5年中,各國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較低的資金成本壓低了美國國內住宅的抵押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成本,經濟繁榮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對住宅的強勁需求,抬高了房價。
②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級抵押貸款產品主要是基于房價的上漲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時候,銀行就能夠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潤還不用害怕風險;但是,如果房市比較低迷,利率上升,這樣會無形中增大客戶的負擔,一旦這種負擔超過了其實際能夠承受的壓力,就會造成違約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出現。
③管理機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機爆發(fā)的可能性。政府把對次級貸債券的評估和監(jiān)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結果這些機構采用的評級標準并不十分真實可靠。當次級抵押貸款被打包成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時,債券投資者無法確切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危機風險加大。
2.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2.2.1 前三次新興市場危機的共同原因 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資本賬戶余額:三次危機爆發(fā)的共同標志都是國際游資的突然逆轉。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動,極易滋生泡沫經濟,削弱了宏觀經濟基礎。中國和印度能在東南亞危機中幸免于難的重要原因就是資本管制減少了投機性攻擊的可能。②外債/GDP:巨額的外債負擔是導致三次金融危機的最明顯原因。所有危機國在危機前都有一個快速或持續(xù)、且數額巨大的外債形成過程。從債務形成開始到后續(xù)階段,這些資本流入總是包含著高比例的短期債權。這些債務的波動性極強,一旦有風吹草動,債權人就會中止已到期債務或者對未到期債務不再展期,造成債務國的流動性不足,引發(fā)危機。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多,但也為金融危機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從而使得金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都被擴大。另外,作為金融自由化的產物,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同樣也使得國際經濟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監(jiān)管缺位:與外國非制造短期資本進入對應,東盟國家對本國金融也采取放手發(fā)展的方式,允許金融機構數目急劇擴張,取消企業(yè)的貸款限額,銀行體系監(jiān)管不嚴,大量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項目,加之部分國家政治上的腐敗,給危機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各國的金融監(jiān)管又十分脆弱。據統(tǒng)計,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銀行貸款逐年增加,而貸款損失準備卻在逐年減少。
2.2.2 越南金融危機的成因 2000年以來,越南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表面上看,此次危機的主要是輸入型通貨膨脹造成的,其根源則是內憂外患的雙重結果。2008年上半年,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就上漲了38.54%。作為石油輸入國的越南無法自主制定能源價格,國際油價的飆升使國內財政承受巨大壓力。盡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輸出國,世界糧價的高速上漲加速了其出口增長,但也帶動國內糧價上漲,成為國內CPI居高不下的元兇。同時,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開始放開資本項目的外資直接投資。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寬到49%。直接投資擴大了越南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流入房地產、股市的組合投資則通過推高資產價格反過來又推高了商品服務價格。從內部而言,越南國內的投資過高,2002-2006年投資占GDP比例依次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資導致其進口增長過快,從2002年以來經常項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額從2002年的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億美元,占GDP比重從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國爆發(fā)危機時,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國、俄羅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資本賬戶下不能自由兌換;其次,越南外匯儲備超出了3個月的警戒線;再次,越南的外債/GDP的比率約為30%,遠低于100%的警戒線;最后,越南的貿易伙伴除菲律賓外均有貿易盈余。這使越南金融危機的傳染性相對較弱[4]。
3 啟示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帶有向全球轉嫁的性質,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即使像歐美這樣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同樣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市場失靈。雖然我國尚未發(fā)生金融危機,但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誘發(fā)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fā)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能力就更為重要。在未來中國金融自由化、金融證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有效監(jiān)管和謹慎開放是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最大啟示[4]:
①慎恰當地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把握好金融開放的速度;
②在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和衍生工具發(fā)展的同時,要嚴格加強監(jiān)管;
③適當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衰退的大潮中尋求經濟增長,又要嚴密控制高速增長引發(fā)的通脹壓力;
④謹慎而積極地處置對外金融投資。
參考文獻:
[1]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反思.社科縱橫. 2009,1.
[2]楊德權,劉■.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傳染誘因的實證研究.價值工程,2006,(11).
[3]郭志廣,張桂文.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原因對比分析.商場現代化,2009,(2).
[4]馬建平.越南通脹成因的實證分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