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厥陰篇講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獻(xiàn)

      2013-03-02 08:09:04
      關(guān)鍵詞:湯主宋本傷寒雜病論

      張 煒

      (1河南省南陽市中醫(yī)院,南陽473060;2南陽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童醫(yī)院,南陽473060)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厥陰篇講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獻(xiàn)

      張 煒1,2

      (1河南省南陽市中醫(yī)院,南陽473060;2南陽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童醫(yī)院,南陽473060)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厥陰篇

      《傷寒論》厥陰篇是學(xué)習(xí)仲景學(xué)說的一大障礙,以至于近人陸淵雷先生說“厥陰病篇竟是千古疑案”,“無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陰病的存在和厥陰篇的真實(shí)性,因?yàn)樗€說“少陰太陰之外,更無厥陰也”[1]。這顯然是錯誤的。但他的觀點(diǎn)卻引起了自民國以來對厥陰篇、厥陰病的大討論,至今不衰。

      導(dǎo)致厥陰篇、厥陰病大討論的原因是歷史留下的。我們只能猜測,一是仲景《傷寒雜病論》曾經(jīng)散佚,現(xiàn)在通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已經(jīng)不是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原貌,先后經(jīng)過王叔和、成無己、林億等諸多前賢的編撰,被割裂刪除者有,被增添加注的有,原文與注文混淆的有,錯訛散失的有,順序顛亂的有(詳見《傷寒雜病論》譜系圖),使后人莫衷一是,仲景距今已近1800有年了,難以避免。二是被尊崇的宋版《傷寒論》也很難見到,現(xiàn)行的《傷寒論》教材又刪去了“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標(biāo)題下的“厥利嘔噦附”五個小字,更使人在研讀過程中更感迷惑。三是主流學(xué)派對厥陰病、厥陰篇的解釋模糊不清,讓人看了書明白,遇到病模糊,厥陰病、厥陰篇的理論不能很好在臨床上使用,沒有實(shí)踐的體驗(yàn),就會有理論的上歧義。四是珍貴的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白本)沒有引起主流學(xué)派足夠的重視,甚至嗤以偽書,然而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是仲景第十二稿[2],由仲景第46代孫張紹組所藏,并于光緒二十年傳與桂林左盛德,書中桂林左盛德序云:“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yàn)樽迦怂?,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yàn)槭搴退蹃y,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zhí)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其內(nèi)容涵蓋了通行的宋版《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傷寒雜病合編,研讀白本,對理解厥陰篇、厥陰病很有幫助。

      要讀懂厥陰篇,首先理解厥陰、厥陰病的概念。

      1 厥陰、厥陰病

      何為厥陰?

      厥在厥陰篇有個含義,一是厥陰之厥,厥陰之厥,極也,盡也。二是病名厥證之厥,即“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陰的含義或者特性有四:

      一是陰氣最少,兩陰交盡,謂之厥陰?!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柏赎幒我??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兩陰就是太陰和少陰,兩陰發(fā)展到了盡頭那就是厥陰。太陰稱“三陰”,少陰稱“二陰”,厥陰為“一陰”,為三陰之終盡。

      二是陰陽之樞?!耙魂幹两^,作晦朔”(《素問·陰陽類論》)?;?,指陰歷每月最后的一天,月體的月光最暗,是月魄(月體無光之處叫月魄)滿之時。朔,是陰歷每月的初一,月體又將生出一線光明的開始。月體生出一線光明,叫作“哉(開始)生明”(《周書·武成》)。從月魄滿到哉生明,就是陰盡陽生。朱肱也說“夫陰盡為晦,陽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類證活人書卷一》),張景岳進(jìn)一步又曰“陰陽消長之道,陰之盡也如月之晦,陽之生也,如月之朔,既晦而朔,則絕而復(fù)生”,由晦到朔,很形象地描繪出厥陰是陰陽的轉(zhuǎn)折點(diǎn),含有陰盡陽生,陰中有陽之意[3],即所謂“厥陰者,兩陰交盡,陰之極也,陰極陽生”(清·張錫駒《傷寒論直解·卷五》),說明兩陰交盡而衰變之厥陰,包涵有陰氣主退,物極必反,陽生于陰,陰中有陽之意[4],由陰轉(zhuǎn)陽,陰陽之樞,所以厥陰第二個概念就是主“陰陽之樞”。但是,此時的“陰”是衰弱的陰,此時的“陽”是微弱的陽。

      由上可知,在陰陽消長轉(zhuǎn)化過程中,厥陰處于陰盡陽出、陰中含陽的特殊階段。所謂厥陰,是自然界與人體陰盡陽生、衰陰弱陽的一種狀態(tài)。

      厥陰病的特征,也就與陰盡陽生、衰陰弱陽的特性有關(guān)。決定了厥陰病的主要證候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5],陰陽兩虛。

      圖 《傷寒雜病論》譜系圖

      三是兩個臟腑經(jīng)絡(luò)體系,即足厥陰肝經(jīng)和肝臟,手厥陰心包經(jīng)和心包。厥陰病的問題也就集中在足厥陰肝經(jīng)和肝臟,手厥陰心包經(jīng)和心包。

      四與少陽相表里?!端貑枴ぱ?dú)庑沃尽贰吧訇柵c厥陰為表里”。少陽主“表里之樞”,在臨床上有一個特征性的癥狀——“往來寒熱”,又叫“寒熱往來”,就是一會兒寒,一會兒熱。這是具有少陽病特點(diǎn)的癥狀?!柏赎幷?,兩陰交盡,陰之極也,陰極陽生”(清·張錫駒《傷寒論直解·卷五》),說明厥陰為“陰陽之樞”,其臨床表現(xiàn)之一就有厥熱往來,也就是一會兒涼,一會又發(fā)熱,即“厥熱勝負(fù)”,因?yàn)椤凹鬃右拱肷訇柶穑訇栔畷r陽始生”。

      何為厥陰?。?/p>

      到現(xiàn)在為止,也沒有一個令大多數(shù)人滿意的答案。因?yàn)樨赎幤臓幷撨€沒有結(jié)束。查了不少《傷寒論》參考書,沒人給它下個定義,《新編簡明中醫(yī)辭典》的解釋是:“病名?!秱摗妨?jīng)病之一。厥陰屬肝,為三陰之盡,與少陽相表里,秉風(fēng)木而內(nèi)寄相火,下連寒水,為乙癸同源,是傷寒六經(jīng)傳變的的最后階段,也是患者陰陽寒熱、出生入死的緊要關(guān)頭。其主要病機(jī)為陰陽消長、邪正進(jìn)退,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主要有上熱下寒與厥熱勝復(fù)兩種情況?!保?]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作者認(rèn)為應(yīng)該是:是發(fā)生于厥陰經(jīng)及其與之相關(guān)的臟腑的疾病,主要病機(jī)是由于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所致的寒熱錯雜的虛弱病證,臨床特征是“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2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厥陰篇的內(nèi)容

      相傳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共有十三稿,王叔和所見是第七稿,白本為第十二稿[2]。一部書經(jīng)過不斷完善,更合理更豐富。白本厥陰篇的內(nèi)容,自然也遠(yuǎn)遠(yuǎn)超出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內(nèi)容。

      2.1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厥陰篇,涵蓋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2.1.1 經(jīng)文豐富對照宋本《傷寒論》[7]和宋本《金匱要略》[8],白本厥陰篇共載經(jīng)文77條,其中53條見于宋本《傷寒論》厥陰篇,宋本《傷寒論》厥陰篇也只記載了53條,有20條散見于宋本《金匱要略》,另有4條是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沒有記載的條文。見表1。

      表1 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經(jīng)文統(tǒng)計

      這四條如下,其中關(guān)于下利的三條,一是下利患者虛火上浮的預(yù)后和治法,二是下利患者血虛的治法,三是明確提出“疫利”的概念、病因病機(jī)和治法。關(guān)于石淋的一條,明確指出石淋的癥狀、病機(jī)和治法。

      ①“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人參附子湯主之;不差,復(fù)以人參干姜湯與之”。

      ②“下利,其人虛極者,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主之”。

      ③“便膿血,相傳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發(fā),于秋熱燥相搏,逐傷氣血,流于腸問,其后乃重,脈洪變數(shù),黃連茯苓湯主之”。

      ④“小便痛,下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其名曰淋,此熱結(jié)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湯主之”。

      2.1.2 特有方劑8首白本厥陰篇的方劑,涵蓋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但又有8首方劑未見于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全書中,這些處方頗具古意。見表2。

      表2 特有方劑8首

      如厥證4首:

      當(dāng)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當(dāng)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xì)辛三兩、甘草二兩(炙)、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劈)、人參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吳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當(dāng)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xì)辛三兩、甘草二兩(炙)、木通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劈)】;

      人參附子湯【人參二兩、附子一枚、干姜二枚(炮)、半夏半升、阿膠二兩、柏葉三兩】;

      人參干姜湯【人參二兩、附子一枚、干姜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下利3首:

      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白頭翁二兩、甘草二兩、阿膠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柏葉阿膠湯【柏葉三兩、阿膠二兩、干姜二兩(炮)、牡丹三兩】;

      黃連茯苓湯【黃連二兩、茯苓三兩、阿膠一兩半、芍藥三兩、黃芩三兩、半夏一升】;

      淋證1首:

      小柴胡加茯苓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茯苓四兩】。

      2.1.3 校勘釋疑白本厥陰篇對宋本《傷寒論》厥陰篇的重要??庇?處,對《金匱要略》的重要校勘有11處。涉及到方劑的10處。

      3 對宋本《傷寒論》厥陰篇的???/h2>

      ①“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dāng)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fù)去也。后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fù)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yīng),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p>

      素餅*:在宋本《傷寒論》厥陰篇為索餅,索餅為今之面條,意也通,但不如素餅更貼切。

      ②“傷寒,手足厥逆,脈細(xì)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主之*”。

      當(dāng)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宋本《傷寒論》厥陰篇為當(dāng)歸四逆湯。即當(dāng)歸四逆湯再加人參三兩、附子一枚,益氣溫陽之力更強(qiáng),更適宜血虛寒厥。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主之*:宋本《傷寒論》厥陰篇為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為當(dāng)歸四逆湯加吳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

      ③“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人參附子湯主之*;不差,復(fù)以人參干姜湯與之*”。

      人參附子湯主之*;不差,復(fù)以人參干姜湯與之*:宋本《傷寒論》厥陰篇,并無“不差,復(fù)以人參干姜湯與之”一句,而是“麻黃升麻湯主之”。

      ④“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黃升麻湯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主之*:宋本《傷寒論》厥陰篇此處無此句,而是置于上條“人參附子湯主之;不差,復(fù)以人參干姜湯與之”所在位置。

      ⑤麻黃升麻湯:白本為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知母一兩、黃芩一兩半、桂枝二兩、白術(shù)一兩、甘草一兩(炙)。

      宋本《傷寒論》多當(dāng)歸一兩一分、萎蕤十八銖、石膏、干姜、芍藥、天門冬(去心)6味。

      ⑥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柏葉阿膠湯主之*。

      柏葉阿膠湯主之:宋本《傷寒論》無“柏葉阿膠湯主之”一句。

      ⑦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兩人參二兩。

      宋本《傷寒論》少“人參二兩”,“干姜三兩”下有“強(qiáng)人可四兩”五字。

      4 對宋本《金匱要略》的???/h2>

      ①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下利,利之則愈。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此條前無“傷寒”二字。

      ②噦逆,其人虛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為“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無“其人虛者”。

      ③橘皮竹茹湯方:橘皮二斤、竹茹二升、人參一兩、甘草五兩、生姜半斤、大棗三十枚。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的橘皮為二升。

      ④病人嘔,吐涎沫,心痛,若腹痛發(fā)作有時,其脈反洪大者,此蟲之為病也,甘草粉蜜湯主之。

      《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此條為“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⑥厥陰病,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為“烏頭煎”。

      ⑦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烏頭桂枝湯*主之。

      手足不仁,若逆冷*:《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為“逆冷,手足不仁”。烏頭桂枝湯*:處方中烏頭有用量“五枚”,《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為“抵當(dāng)烏頭桂枝湯”,且烏頭無用量,顯然是《金匱要略》有脫誤。

      ⑧病人睪丸,偏有大小,時有上下,此為狐疝,宜先刺厥陰之俞,后與蜘蛛散。

      《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為“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⑨消渴,欲飲水,胃反而吐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金匱要略·在嘔吐噦下利病》為“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⑩茯苓澤瀉湯的用法為: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要略·在嘔吐噦下利病》為“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其中內(nèi)澤瀉,文理不通,而以白本為優(yōu)。

      ⑾小便痛,下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其名曰淋,此熱結(jié)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為“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且無病機(jī)和治療方法。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01

      1672-2779(2013)-09-0001-04

      韓世輝

      2013-04-03)

      猜你喜歡
      湯主宋本傷寒雜病論
      清代重刊宋本《陶淵明集》黃國瑾批語鉤沉
      名作欣賞(2022年3期)2022-03-11 17:00:27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中醫(yī)經(jīng)典中辨治痹癥的方證舉例
      《原機(jī)啟微》眼病辨證思想探討
      運(yùn)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癌性疼痛探析
      淺談學(xué)用《傷寒雜病論》的三步曲
      淺談《傷寒雜病論》中譫語的證治
      芻議《傷寒雜病論》中舌診的特點(diǎn)
      白虎湯臨證應(yīng)用綜述
      《金匱要略》嘔吐證治探要

      大新县| 宜都市| 吴江市| 涡阳县| 张家港市| 栾城县| 奈曼旗| 抚松县| 工布江达县| 芒康县| 延长县| 和平县| 濉溪县| 任丘市| 曲靖市| 象山县| 托克逊县| 临海市| 仙游县| 德令哈市| 牡丹江市| 比如县| 西华县| 周至县| 昆山市| 新和县| 沛县| 永州市| 油尖旺区| 抚远县| 东源县| 明星| 绥棱县| 湘潭县| 泾川县| 柯坪县| 安吉县| 云和县| 定陶县| 资溪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