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宜霖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與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轉化過程中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兩次飛躍”,是人的思想、行為變化發(fā)展過程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變化發(fā)展的兩個重要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本矛盾轉化的第一次飛躍,即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本矛盾轉化的第二次飛躍,即受教育者所產生新的思想政治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實踐,并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外化過程,實質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轉化過程。所謂轉化,就是使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轉化是知與不知,正確與錯誤斗爭的結果。轉化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向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方向轉化,一種是背向社會發(fā)展需要轉化。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究竟向哪個方向轉化,影響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教育者及其所實施的教育。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充分調動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協(xié)調運轉,發(fā)揮各自的功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向社會所需要的方向轉化。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轉化(內化、外化)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外化過程中,受教育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外,還需要教育者起主導性作用,通過外部影響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實現兩次飛躍。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觀念和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所以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實現自身觀念和素質的轉化。
一是教育者必須將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觀念轉化為自己的教育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主要學習的是間接經驗,學習內容是經過教育者系統(tǒng)選擇、精心加工后傳遞給受教育者的。這是一條認識的捷徑,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tǒng)的知識,同時實現這一捷徑的有效保障是教育者自身對教育內容進行準確的把握和理解,使其內化為理性層面。在教育者內化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理解,即分為改述、歸納和外推三個層次:改述是一種初級層次的理解狀態(tài),是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語言準確地將教育內容表達出來;歸納是中級層次的理解狀態(tài),它是教育者在把握內容實質的基礎上將教育內容濃縮成精華,實現“長話短說”的效果;外推則是教育者對內容進行舉一反三、豐富拓展的過程,是一種“短話長說”的功夫。這三部分無形中就向教育者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要求,一名專業(yè)的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理解程度不能停留在“改述”這一過程。這一程度雖然比照本宣科的層面好一些,但是教育者并沒有深入到教育內容的靈魂之處,則教育者很難將教育內容的精神實質用最準確明了的語言表述出來,使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者作為教育影響的直接發(fā)出者,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準確、全面理解教育內容的基礎上,使自身對教育內容的理解上升到“歸納”和“外推”這兩種程度上。在教學過程中,用“長話短說”的方式將教育內容的精神實質傳授給受教育者;用“短話長說”的方式豐富教育內容,使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所需內化的內容。
二是教育者還必須具備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古代的圣人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因而他們在教育人們時,往往是“先存儲己而后存儲人”。教育者擔負著向受教育者傳授先進思想和正確價值觀的任務,受教育者是否認同和踐行這些思想和觀點,對于是否接受并內化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教育者需要以身作則、親身示范,真誠地實踐自己傳授的價值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實現內化與外化的統(tǒng)一。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很難讓受教育者產生認同感和信服感,甚至會產生懷疑和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要自覺從內心出發(fā)信服和認同傳授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并能帶頭實踐自己提倡的觀念和規(guī)范,保持言行一致,通過自身的言行去影響和感染受教育者。其次,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對受教育者將產生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轉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內在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諸要素辯證運動、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這些要素相互促進、相互滲透,成為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轉化的決定性因素。然而諸要素間即相互聯系,又存在相對獨立性,所以知情意信行的發(fā)展方向和水平,經常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制約了受教育者思想矛盾順利轉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種開端的現實性。因此,推動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轉化,教育者必須從實際出發(fā)確定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開端,開辟多種渠道,尋求思想政治教育矛盾運動的最佳切入點。對于“情通理不通”的受教育者來說,教育者需要幫助其解決認知上的問題,通過全面細致的資料收集,找準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的認同點,以此作為教育引導的突破口,促使新思想在矛盾運動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促使其形成穩(wěn)定的系統(tǒng)觀念。對于“理通情不通”的類型,教育者要緊抓情感因素的影響作用,培養(yǎng)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肯定情感。教育者在合理安排教育內容時,盡可能滿足受教育者合理的個體需要從而形成共鳴。另外教育者要注意從實際出發(fā),避免“假大空”,將教育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思想教育的案例,通過開展形式新穎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關注和興趣。對于意志薄弱、信念不堅定的人群來說,教育者可以通過行為訓練,磨練受教育者的意志,通過精神感染穩(wěn)固其信念,通過多次重復正確行為而形成行為習慣。教育者必須重視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不同的教育開端,各種開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教育者可以雙管齊下、形成合力。
理性啟迪是以傳授理性知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理性能力為特征的理性教育,強調對記憶、思維、認知等的訓練和培養(yǎng),過分偏重知性的、概念性的知識分析,而失缺了對受教育者自身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的影響。教育者應該將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統(tǒng)一起來,在解決認知問題的同時,充分運用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力量,解決信念、行為習慣等問題,形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矛盾轉化的活力。首先,教育者需要激發(fā)受教育者非理性因素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受教育者知行轉化的催化劑,教育者在進行理性啟迪的同時,需要激發(fā)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其次,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意志和行為的訓練。意志是認知與情感的體現,也是行為的杠桿;堅強的意志會促使受教育者行為反復出現并持之以恒,所以對受教育者進行頑強的意志磨練是很有必要的。而行為是強化和鞏固認知、情感、意志的基礎;教育者需要對受教育者進行行為訓練,通過多次重復正確的行為而促成良好的習慣。另外,教育者還需要重視對受教育者的信念培養(yǎng)。信念是人們發(fā)自內心地對某種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點的真誠信仰,是聯結知與行的中心樞紐。教育者要深化受教育者的認識,強化其情感,鍛煉其意志,并幫助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理性和經驗轉化為信念。
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將內化的價值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成功轉化為外顯行為,則必須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心理諸要素,解決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從而實現自身認知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tǒng)一。所謂是非判斷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分清什么是真理與謬論,形成正確的認知標準。價值判斷則是讓受教育者具有判斷客觀事物是否存在肯定價值或否定價值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時常出現受教育者是非判斷較好,但價值判斷較弱,明知是對的行為,但是不愿意行動;甚至明知是錯的行為,仍然堅持不改等一系列現象。所以,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內化觀點并外化于行動,不僅要解決受教育者的是非判斷問題,還需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思想狀況,解決其價值判斷問題,消除受教育者“利益障礙”,從而達成價值認同,只有將是非判斷與價值判斷有效結合,才能推動受教育者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發(fā)展。
所謂自我意識分化與同一,就是指受教育者內在意識分化出“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并通過自身的努力使“現實的我”達到“理想的我”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我意識分化與同一的過程是受教育者實現內化與外化這一目的的內在基礎。而自我意識的分化過程,就是受教育者對自身內化過程提出的一種高要求,而實現內化的最高境界,即自我意識的同一,這又是針對受教育者外化發(fā)出的一種行動指令。受教育者需要將內化的思想觀點,付諸于自己的實踐過程并轉化為自己的外在行為,通過現實的鞏固和檢驗,受教育者自我意識才能夠達到“同一”的最高境界。所以受教育者自我意識不斷分化和同一的過程,需要受教育者通過現實、具體的行為過程加以支撐,使受教育者順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化與外化的轉化。教育者要通過積極的價值引導、制定合理的教育標準,使受教育者實現“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的分化;并為受教育者提供實踐平臺及活動機會,通過提供外部支持,激勵受教育者將內化觀點轉化為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意識的同一。
總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外化過程的具體作用者,他們的教育作用直接影響受教育者內化外化的效果,教育者需要根據內化外化過程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自身的實踐行為,幫助受教育者內化外化過程順利完成。
[1]羅映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的思想政治學原理[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程建平.思想品德內化論[J].大理學院學報,2002,(2).
[4]徐志遠,黃海波.內化與外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5).
[5]吳榮.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S1).
[6]李艷.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內在邏輯[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4).
[7]楊鮮蘭.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機制[J].湖北大學學報,2004,(2).
[8]朱志勇.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原則[J].教育與職業(yè),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