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文化譜系中的《東蒙古樂》——求索 《中國·建平 “十王會”》的前世今生

      2013-03-19 15:21:25王斯語
      文化學刊 2013年4期
      關鍵詞:鮮卑蒙古音樂

      王斯語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1)

      《中國·建平“十王會”》的成功發(fā)掘,并順利登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有著不凡的歷史意義和特殊的時代價值。它,是中國北方區(qū)域文化歷史考察的重大突破,是中國音樂文化形態(tài)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中華民族音樂,特別是蒙古民族音樂存在方式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國民族文化學界、音樂史學界,長期以來翹首所望的一個重大的音樂歷史形象,一個仿佛困厄于海上云霧間的重大民族音樂母題——東蒙古樂,竟由《中國·建平“十王會”》起錨,終于披波斬浪返航,并向世間披露出了久違了的那一枝桅桿,一葉風帆。

      東蒙,此稱謂始于蒙古各部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按地理方位,分稱西部蒙古、東部蒙古,簡稱“西蒙”、 “東蒙”。在歷史學中,這個稱謂前后變化較大。初時,基于地理方位,后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蒙古各部的分分合合,東蒙的稱謂,漸具歷史意涵。

      而“東蒙”的“東”,則遠遠始現(xiàn)于史前,及戰(zhàn)國前后的北方部族的特定稱謂中。最早,“東夷”的 “東”,后 “東胡”的“東”,均基于此意。

      據(jù)考,“東夷”是以“鳥”—“燕”— “鳳”為圖騰的北方部族,約產(chǎn)生于夏代。其始祖可上溯至史前紅山文化時期,其活動范圍,由黃河東境上延至錫拉木倫河、老哈河,乃至額爾古納河流域。中國東北的東部牛河梁史前紅山文化遺址的出土,證實了中國文明的曙光,亦有北方之源。其“東夷”部族始祖的狩獵、游牧文化,在“牛河梁”的廣大領域,與農(nóng)耕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史前北方部族的新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由此而衍生的精神文明,音樂文化則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東夷”及其始祖文化下延,則是與居于北境西部的“匈”族 (后被史家貶稱為“匈奴”)相對的“胡”族,稱為“東胡”。據(jù)考,早在商朝就有東胡的記載。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東胡主要活動在當時的燕國(今北京一帶)的北部和東北部,也就是今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錫拉木倫河流域。

      考古學證實,東胡文化,基本上屬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前身富河文化,而富河文化,則是哈克文化的傳承,其上可溯至扎賚諾爾文化??脊疟憩F(xiàn)為陶器形簡單,紋飾為“之”形紋,箭鏃類細石器較多。據(jù)此,可斷定“東胡”應為扎賚諾爾人的后裔,而扎賚諾爾人則是世界80%蒙古人種的源頭?!皷|胡”人的民族成份據(jù)此可以說包括現(xiàn)代的蒙古族。從整體上說,東胡是一個蒙古語族族群與通古斯語族族群聯(lián)合的共同體,首先是一個古代民族部落國家的名稱,其次才是民族的稱謂。

      東胡的考古遺址,在老哈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比較集中,出土多為青銅器,其中雙側曲刃青銅短劍,與中原地區(qū)形制完全不同,具有地區(qū)特點和民族特點。另外,在朝陽十二臺子出土的銅飾具,人面形銅飾牌,赤峰寧城出土的青銅短劍,曲刃特點仍保存,但有刃部分已成直線型,說明東胡的早期文化逐漸受到了匈奴的影響。從出土的各國貨幣看,東胡與中原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漸增多。從東胡墓葬看,死者頭多向東,而向東崇拜實際是對太陽的崇拜。

      東胡后被匈奴的冒頓單于率軍攻敗,一部退居烏桓山為烏桓族,一部退居鮮卑山的為鮮卑族。

      烏桓、鮮卑先后占據(jù)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烏桓后被曹操大敗于朝陽的柳城,喀左的白狼山。鮮卑的慕容氏則在龍山下建都龍城 (今朝陽),后世稱為三燕鮮卑拓拔氏后建政于大同,又遷都洛陽,為北魏政權。據(jù)考,從鮮卑分離出去的,除慕容、拓拔,還有庫莫奚、契丹、室韋等?!段簳炷蓚鳌?“其先,東胡鮮卑宇文之別種”,《北史·室韋傳》: “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 (室韋)”?!懊晒拧币辉~,最早見于《舊唐書·室韋傳》,稱“蒙古室韋”。清末著名古史學者沈曾植經(jīng)過用鮮卑語和蒙古語相比較,說“蒙古語和鮮卑語相去無幾”。據(jù)此,蒙古室韋亦為鮮卑后裔,后稱“蒙古”一族。

      通過簡單的梳理,蒙古族的族源和歷史脈絡,就非常明晰了。由此,我們可以判明,“東蒙”的稱謂,可上溯至“蒙古族”的始源期。也就是說,蒙古族被歷史學確認時,后被劃定的“東蒙”的地理方位,區(qū)域范圍,就已經(jīng)孕育出了東蒙稱謂的雛形。這一判斷很重要,因為從音樂文化史的角度,考察“東蒙古樂”的史源理應從此時起。

      “東蒙”的稱謂,還有近現(xiàn)代的層面。清代,為統(tǒng)馭北境,清王朝加強了蒙古民族區(qū)域的防務,明確以驛路來劃分軍事、經(jīng)濟的區(qū)域,以張家口驛路為界,分西蒙、東蒙。由此,“東蒙”的稱謂有了明確的政治意涵,且為官方所確認。后民國年間,這一稱謂被沿襲下來,并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于上世紀30年的文件中仍予以確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蒙古族的上層人士,曾成立“東蒙自治政府”,首府設在興安盟,后在承德會議上,接受共產(chǎn)黨的領導,撤消該政府,成立“聯(lián)合會”,由烏蘭夫受命主持大政。解放初期,安波同志開辟新區(qū)的文化工作,于赤峰、建平、朝陽、阜新一線,組織收集蒙古族民歌,編輯出版了第一部《東蒙民歌集》??勺C,自“東部蒙古”的稱謂形成起,歷時數(shù)個世紀,由單純的地理方位的稱謂,漸次向具有政治意涵的方向發(fā)展,并被歷史所確認。

      由此來判斷, “東蒙古樂”,亦不應是單純的音樂文化的稱謂,而應與東蒙地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相交相契。其歷史身份、社會位置、文化內(nèi)涵,都是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所決定的。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文化,被統(tǒng)稱之為“禮樂文明”。禮,為政治體制及其典章,“樂”則為承載這一切的樂、舞、歌——與“禮”互為表里的文化形態(tài)??梢娮赃h古文明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音樂文化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

      應該說“東蒙古樂”在“禮樂文明”中,貢獻是突出的,身份是卓異的。但是,由于在中國的文化學史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唯“中國 (中原)”為“尊”,四夷皆為“蠻荒”的“誤區(qū)”,把“禮樂文明”與“四夷”(包括“胡”文化)的關系視為主與仆、源與流的關系,而非共創(chuàng)同享的關系。這種歷史的偏見,對中華民族的文明建設,可以說是危害甚深。這種歷史文化觀,雖幾經(jīng)批駁,至今仍未能滌蕩凈盡。這在中國音樂文化史的研究領域不乏其例。例如,蒙古族的原創(chuàng)名曲《白翎雀》,其作曲者是碩德閭,這本是蒙古名字的漢字音譯,有的“學者”卻硬要“考證”為西域以外的音樂家,理由甚謬,偏見滿紙。正是這樣的原因,在中國音樂文化史中,“胡樂”的歷史貢獻和藝術光彩,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屏弊”化。有些,至今亦未恢復其歷史的“真容”。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蒙古樂”長期以來不為人所稱道,僅在民間以“東蒙合奏”或“建平‘十王會’”流傳,也就并不奇怪了。從理論層面講, “東蒙古樂”,無論是作為歷史的“存續(xù)”,還是作為蒙古族及北方其它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生態(tài)的“遷衍”,都應是一種無可辯駁的“存在”,其“生命”都自然具有著深遂的歷史感和蒼勁的現(xiàn)實感?!督ㄆ健笆鯐薄罚瑸檫@一判斷,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實證。盡管《建平“十王會”》的音樂形態(tài)和存在形式,只是“東蒙古樂”的局部,但是,其樂器、曲譜、演奏方式,仍令今人看到了它的“母體”,“東蒙古樂”的妖嬈多姿、美倫美渙的“音容”;亦令今人聽到了它的“母體”所承續(xù)的“胡樂”——鮮卑樂、渤海樂 (包括引進的龜茲樂西涼樂)的繁音美律,余韻繞神州的“身影”。

      馬克思曾講:“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已。”(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同其它的物質(zhì)形式、感性形式一樣,都是一種反映著對人類自身本質(zhì)力量的確認和對內(nèi)在價值的追求,均是人類實踐性精神的產(chǎn)物。就這個意義來講,“東蒙古樂”僅僅被看作是地域音樂文化的存在,是不全面的。

      “東蒙古樂”,以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前奏——建政于“上都”為界,可分兩個歷史時期。前期,自史源至唐、宋,是“東蒙古樂”的前世——孕育期;自元建都“大都” (北京)以降,為“東蒙古樂”的今生——存續(xù)期?!皷|蒙古樂”的前世,陪伴東胡、鮮卑、烏桓、北魏等北方部族的諸政體,走過10余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并以“國樂”的身份,以不同名諱: “鮮卑樂”、 “渤海樂”等留光彩于史。

      自“大元盛世”始,“東蒙古樂”方以區(qū)域音樂文化的身份,在不同朝代的“國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適逢元朝“開放”的歷史機遇,“東蒙古樂”為主體的“國樂”,廟堂上, “宮廷”、 “雅樂”的莊重繁盛,“御苑”、“燕樂”的歡悅鋪張;市井中,“勾欄”、“雜劇”的情染聲腔,“瓦舍”、“玄索”的美飾妙音。這一切,都無不彰顯著大元“音樂盛世”之態(tài),凸現(xiàn)著大元“音樂輝煌”之貌。

      明清以降,“東蒙古樂”承續(xù)、流轉中,仍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禮遇”,音樂界的“器重”。清王朝的“國樂”,其主體仍沿襲著“東蒙古樂”。

      總之,“東蒙古樂”在中國音樂文化史中,有著不衰的生命和不凡的“譜系”。 《中國·建平“十王會”》,作為“東蒙古樂”的存續(xù)方式之一,盡管經(jīng)過民間的“傳承”,受過“功利”的選擇,其樂器、樂曲、演奏形式表明,“東蒙古樂”的容顏未改,靈魂亦在。

      東蒙文化,之所以在歷史上成為延續(xù)久遠,區(qū)域基本穩(wěn)定的地域文化概念,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體部位的穩(wěn)固,核心區(qū)域的恒久。其中,“東蒙三河文明”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所謂“東蒙三河文明”,是筆者在長期考察東蒙文化,特別是東蒙音樂文化中形成的一個概念。三河,即錫拉木倫河、老哈河、敖木倫河 (大凌河)。這三條河,流經(jīng)的領域,從全國來看,范圍不算廣,山野田園不算闊,但是,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史中,卻獨放著異彩,獨創(chuàng)著輝煌??梢哉f,三河穿峽過澗,一路灑下了數(shù)千年的優(yōu)美音符和動人旋律,潤澤著這一片天地人心,更潤澤著神州的萬里江山,億兆族眾。

      東胡文明,據(jù)文獻記載,其音樂文化首開中國吹管樂之先聲。胡笳,以蘆葉卷制的吹奏樂器,是先民從蒙味走向文明的道路上,從古之潢水田畔 (西拉木倫河)響起的吹奏第一聲??梢哉f是胡笳引來東胡音樂的恢弘詩篇—— “胡笳十八拍”。而正是“胡笳十八拍”開啟了“東蒙古樂”的源頭。

      “胡笳十八拍”據(jù)《夢辭集注·后語》,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為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戰(zhàn)亂中,為胡騎所獲,為南匈奴左賢王妃,生二子。12年后為曹操贖回。她將這一段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為音樂詩篇《胡笳十八拍》。胡笳,初為葉片卷成的吹管樂器,后衍化為三孔木管樂器,其音悲涼。“胡笳十八拍”先為“笳曲”,后與漢弦樂器——古琴和奏,衍化為 “琴曲”?!绑铡迸c“琴”的樂曲的表達形式,在彼時是極不尋常的,為中華“管”“弦”合鳴的首創(chuàng)之舉。據(jù)唐詩人劉商在《胡笳曲序》中說:“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衰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此詩最后一拍也說: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贝嗽娝洠瑸椤昂帐伺摹钡牧硪话姹?,意是此曲為追懷蔡文姬所作,而非蔡文姬本人所作。不過從“胡笳十八拍”的原辭判斷,無離傷之痛徹肺腑者,是萬不能抒此呼天搶地之悲切,愛子戀夫之深情的。同時,不是漢族出身且文才斐然之音樂家蔡文姬,又怎能以一個非胡人的口吻狀寫胡人的生活和感受?諸如“夜聞隴水兮聲嗚咽”、 “草盡水竭兮舉馬皆徙”(第六拍),其胡人特有的生趣是“鼙鼓喧兮從夜達明”(第三拍)擊鼓狂歡,又唱又跳,通霄達旦……。不過,劉商所說的此曲先為“笳曲”,后經(jīng)“董生”之手翻成琴曲確有史筆。董生,即郭沫若先生筆下的董祀 (話劇《蔡文姬》)后由曹操作媒,蔡文姬再嫁的丈夫。

      據(jù)考六朝時,已有《胡笳調(diào)》《胡笳曲》流傳,唐、宋以來, 《胡笳十八拍》遂成流傳湛甚廣的“琴曲”,后成一部“大曲”。其“曲”,轉引進宮廷“雅樂”,又被轉引入“雜劇”曲牌。如此一來,這部“胡樂”,便成了諸樂的重要“母曲”。特別是,作為“東蒙古樂”的前世,在三河文明中,“胡笳十八拍”始終扮演了音樂文化“活水”之“源頭”的角色。也正是在三河文明中,“胡笳十八拍”成了“東蒙古樂”的“母親”,后來的流變,終未改變這一“母親”的容顏,更未脫卻這一血脈的基因。

      這,在中華音樂文化的第一繁盛期—— “鮮卑樂”中得到“史”的回應。

      鮮卑,源于“東胡”。先為“政體”,后為族屬。史記,匈族強大之后,擊敗了“東胡”?!皷|胡”人,一部遁入鮮卑山,為鮮卑族,遁入烏桓山,為烏桓族。這兩個部族所建的“政權”,均先后居于后世所稱的“東蒙”地域。其鮮卑族,先建都龍城 (今朝陽),歷經(jīng)前燕,后燕,北燕 (還有南燕、西燕)王朝;后建都開平 (今大同)又遷都洛陽的北魏王朝,繼又有威震西北的吐谷渾王朝。鮮卑族,繼“東胡”人的祖陰,承中華各族之文脈,在廣袤的北部版圖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歷史大戲。

      鮮卑建政于龍城 (今朝陽)始,即著手建構“鮮卑樂”。 “鮮卑樂”是以“東胡樂”為基礎,與中原王朝的音樂相揉和,改造提升為鮮卑的“宮廷音樂”。

      對“鮮卑樂”的歷史考察,是浩繁的工程。這里,只是擷取其幾個亮點,以探“東蒙古樂”之源的基本形態(tài)及其內(nèi)涵。

      據(jù)考,前燕慕容平定冉閔,攻戰(zhàn)鄴城(邯鄲附近),冉魏音樂為慕容所得,納入前燕的宮廷音樂中。同時,前燕又將本民族的 (東胡樂)音樂與中原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即一方面使早期的慕容民族音樂上升為宮廷音樂,將早期的慕容民歌納入到宮廷音樂“輦后鼓吹曲”中,另一方面,又接受承緒中原的宮廷音樂,并注入新鮮的慕容血液,形成了具有慕容民族特色的新型的宮廷音樂。

      據(jù)《晉書》的《慕容盛載記》記載:慕容盛在位時,有一次“聽詩歌及周公之事,顧謂群臣曰: “‘周公之輔成王,不能以至誠威天下,誅兄弟以杜流言,猶擅美于經(jīng)傳,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勛道之茂,豈可與國公同日而言乎!而燕詠闕而不論,盛德而不述,非所謂也?!嗣袝鼮椤堆囗灐芬允?(慕容)恪之功焉?!边@一記載告訴后人三個問題,一是在后燕慕容宮廷中不僅與其他封建王朝一樣演奏傳統(tǒng)的宮廷音樂,而且宮廷音樂中已經(jīng)注入了“燕詠”這種新鮮的慕容音樂;二是這種“燕詠”不僅有如上所述吸收了原來的慕容民歌的鼓吹樂曲,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歌頌慕容燕國帝王將相功業(yè)的宮廷雅樂——《燕頌》;三是這種《燕頌》可能已經(jīng)不是單由鮮卑語創(chuàng)作的歌詞,而是任用漢族官僚文士用漢文寫成而演唱的。這一點,不僅有史實,而且北魏的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即有此背景。

      鮮卑“宮廷雅樂”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鮮卑民族音樂,一是“阿干之歌”,一是“真人代歌”。 “阿干之歌”、“真人代歌”是由東胡樂中的民歌延伸為鮮卑族的民歌,其曲調(diào)已為歷史塵埃所淹沒,但其文獻記載,卻是脈絡清晰?!鞍⒏芍琛北荒饺菘∷ǖ那把?、慕容垂所建的后燕,改造成為“輦后大曲”;“真人代歌”則填新詞以正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三十章,晨昏歌之。由此始有“北歌”。

      據(jù)《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后魏樂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謂《真人代歌》是也。代郡時,命掖廷宮女晨夕歌之。周、隋世,與西涼樂雜奏,”在“真人代歌”中,可解者六章,其中的《慕容可汗》歌和《吐谷渾》歌,即為慕容鮮卑音樂??梢?,從北魏到唐代,其歌曲都源于東方的慕容鮮卑音樂。又據(jù)《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序說:“后魏之世有《簸邏回歌》其曲多可汗之辭,皆燕魏之際鮮卑歌?!边@里的“燕”指慕容燕國,“魏”指拓跋“魏國”。可知,北魏時期,鮮卑音樂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地的拓跋氏、慕容氏等鮮卑各支族音樂在內(nèi)的一種泛鮮卑音樂了。北朝隋唐時期所稱鮮卑樂,一般就是這樣泛鮮卑音樂。到了唐代,慕容音樂仍然是其宮廷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逼渲械摹棒み壔馗琛?,成為唐代皇帝出行儀仗中演奏的鼓吹樂曲。

      這里,要強調(diào)指出的是,鮮卑樂——源東蒙于三河文明的音樂文化形式,對后世的“禮樂文明”,既提供了樂曲、舞曲、辭曲,又在歷史的前行中凸顯著音樂的魅力疊加和生命日強。同時,鮮卑音樂又以寬容的情態(tài)和曠達的心胸,令后世的各個王朝為之傾倒。在鮮卑樂的流轉、發(fā)展中,不只有上文記載的“鮮卑樂”與“西涼樂”雜奏,還同舶來的“龜滋樂”結縭,呈鮮卑樂一世的新意與繁盛。

      鮮卑樂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表明,東蒙三河文明的主體是音樂文化,而音樂文化,又成為北方各族建政的“國家”象征和治國手段。因此,“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禮記·樂記》卷三十七)可見,音樂文化不只在民生的“俗”界為重,而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更為至尊??梢哉f,東胡一系的慕容鮮卑從西拉木倫河走出來,在東晉時建立的諸燕政權,不僅統(tǒng)治了遼西,還把政權延至河北諸地80多年。而居于東胡系的拓跋鮮卑,從興安嶺東側走出來 (亦為東蒙地域),結束了十六國混戰(zhàn)紛爭的局面,統(tǒng)一北方,開創(chuàng)了南北朝局面,統(tǒng)治中國北主達兩個世紀。其間,鮮卑樂作為“禮樂”,進入北方民族各王朝的“宮廷”,流布北方各族的“俗世”,可謂功績卓異,一路輝煌。

      如果說,以鮮卑樂為主體的北方音樂文化,是“東蒙古樂”的史源期,那大元盛世的建政,則理應為“東蒙古樂”的成熟期。

      蒙古民族,是由東胡、鮮卑族系中的“蒙古室韋”而得其稱謂。有史可考者,應始于《舊唐書》 《契丹國志》所記?!懊晒拧币鉃椤坝篮阒稹?,別稱“馬背上的民族”。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臺 (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大漠地區(qū)第一次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wěn)定和不斷發(fā)展的民族——蒙古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3次西征,先后建立橫跨歐亞的四大汗國。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jīng)70余年征戰(zhàn),擊敗了金、南宋,建立了元帝國。

      據(jù)《元史·禮樂志》: “元之樂制,雅樂施于郊廟,宴樂,施于朝廷之燕享。雅樂之制有三:曰樂器,曰樂章,曰樂舞。宴樂之制有言二:曰樂器,曰樂儀”。又述: “隋氏以來,則以胡樂定雅樂,唐至元宗胡部……自唐歷宋,大體皆然”。當然,元從立國到制樂,經(jīng)歷了文化的又一次大變革。

      公元1252年,在金帳汗國的鼎力支持下,蒙哥在翰難河繼大汗位,旋即派自已親近的弟弟忽必烈出任漠南最高軍政長官。離開漠北的忽必烈,帶領人馬來到漠南的金蓮川草原。公元1256年,忽必烈決定在迷人的金蓮川草原修建城池,命漢人劉秉忠選地造城。歷3年始建成“開平府”。公元1263年,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公元1264年,升燕京為中都,后改為大都 (今北京)。這一征戰(zhàn)、建城的過程,完成了從漢的儒文化到開放的多文化并舉的“變革”,創(chuàng)建了世界為之矚目的“大元盛世”。在經(jīng)濟上打破重農(nóng)抑商的單一體制,在社會結構上走上了城鄉(xiāng)并舉,甚至推動城市經(jīng)濟繁榮的軌道,在文藝上打破“文以載道”的戒條,大大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

      所以元的“樂制”,以胡樂為基礎,以承緒鮮卑樂血脈為主導,兼容“漢樂”與“西樂”,開創(chuàng)了音樂的一代輝煌,亦造就了以上都、大都為軸心,吸吶多元音樂文化精華的“東蒙古樂”的曠世繁榮。

      這里僅讀兩點,以窺“全豹”。一是大曲《白翎雀》的創(chuàng)作。《白翎雀》,又稱《白翎鵲》 《答刺》 《倒刺》,文獻記載,白翎雀者,國朝教場大曲也。始甚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有余不盡之音,竊嘗病焉。后見陳云嶠先生云,白翎雀生于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世皇因命伶人碩德閭制曲以名之。曲成,上曰,何其未有怨怒哀嫠之音乎。時譜已傳矣,故至今卒莫能改。會稽張思廉憲作歌以詠之曰,“真人一統(tǒng)開正朔,馬上鞮鞍手親作,教坊國手碩德閱,傳得開基太平樂……”。

      白翎雀,為草原留鳥,只在燕山迤北的地區(qū)棲息,即“刺勒川”和“上都路”迤東的“遼陽路”(三河領域)等處。

      以“白翎雀”的形象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大曲,蒼涼而不乏熱烈,雄放而略具哀怨的旋律,通過歌詞,充分展示“馬背上的民族”由游牧而農(nóng)耕,仍眷戀故土,深念山河的奔放、深摯的情感。曲子開頭,充分而嫻熟地利用錚錚訴弦的表現(xiàn)手法,寫得十分舒展柔和,一些段落還采用擬聲手法,譜寫白翎雀的雌雄和鳴,嚶嚶傾訴;曲終節(jié)奏急促,板式變化頻繁,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它的雄武、剛烈,為擒“敵”護草原而搏擊長空,翻飛騰躍,鳥瞰大地,翱翔天宇的姿勢的情態(tài)、忠貞的心地……。其中,尤為令人心動的是那“孤嫠怨悲之音”,凸顯出了“白翎雀”深悟人生、情通人世的感懷。從而,此曲很快在東蒙廣袤的草原、田野流傳開來。元世祖忽必烈極為欣賞,定為國樂、大樂。于是“白翎雀”成了元“上都”的象征,當然也被視作孛爾只斤氏王朝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標志。元末以降,“白翎雀”曲每每引起人們對“勝國”的懷念?!鞍佐崛?,樂極哀……八十一年生草萊鼎湖龍去何時回?”至明中葉,“白翎雀”仍是普遍喜愛的樂曲:“今年五月漢兵來,氣吞瀚海聲如雷。聲如雷,敵可卻,壯士齊唱白翎雀” (見唐之淳《愚士集》卷一《沙場曲》)。

      至清,“白翎雀飛山雪寒,譜入琵琶馬上彈。沙鷗鸂鶒春江上,蘆草青青水滿灘。”(王士禎《精華錄》卷六) “一曲清高白翎雀,窗前蠟淚已成堆” (田雯《古歡堂集》《白翎雀歌辭》)。

      總之,元代一曲《白翎雀》鑄成后世諸華章。可以說, “白翎雀”曲、辭,是承緒“胡樂”的“母曲”而創(chuàng)作,又可以說,以“東蒙古樂”的“母曲”,開啟了明、清的創(chuàng)新和演奏的新篇章。

      猜你喜歡
      鮮卑蒙古音樂
      蒙古靴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雲(yún)使》在蒙古
      內(nèi)蒙古東北部地區(qū)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蒙古香
      草原歌聲(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音樂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近鄰蒙古
      建瓯市| 葫芦岛市| 颍上县| 宽甸| 湖口县| 静宁县| 仙居县| 韶关市| 华亭县| 迭部县| 新沂市| 永兴县| 甘肃省| 太谷县| 遂昌县| 巨野县| 来凤县| 罗江县| 白山市| 闽清县| 昆山市| 旌德县| 肇州县| 东港市| 象山县| 扶余县| 额尔古纳市| 永福县| 临沭县| 昆山市| 石棉县| 新干县| 浮山县| 道真| 宣汉县| 卢氏县| 镇赉县| 兴义市| 岱山县| 普兰店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