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均 平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時間壓力偏差既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①有人為驗證時間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認知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對決策者策略交互作用”設計了專項實驗:以一般秘書問題為實驗情境。其一般秘書問題描述為:給定一定范圍內(nèi)順序呈現(xiàn)的選項,要求決策者選擇出其中取值收益最大的選項。其中每一次呈獻給被試一個選項,由決策者做出選擇或者不選擇的決定,已經(jīng)決定放棄的選項不能再回頭選擇(不可召回)。決策者最后不選擇任何選項則直接收益為0,如果選擇一個選項,則該選項帶來的直接收益為選項在所有選項中絕對排序的倒數(shù)。選中排名第一的選項的直接受益為1。實驗者使用SPSS統(tǒng)計分析工具對所設計的兩項實驗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到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對決策者策略交互作用的實驗驗證結(jié)果: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對決策者策略存在交互作用。參見王洪利,王刊良,等.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兩者對決策者策略和滿意度影響的試驗研究——基于一般秘書問題的決策情景[J].軟科學,2012(3):120-123.也是偵查人員在個案偵查過程中最常見又是最容易被其忽視的偵查認知現(xiàn)象。與其他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不同,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通常表現(xiàn)為既不易為偵查人員覺察,也難以從理論上加以描述的“隱性偏差”,這使得該類偏差既能通過與其他認知偏差的交互作用影響個案偵查行為,亦可獨自對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產(chǎn)生干擾。由此而論,若不能準確界定其基本屬性、不能明晰描述其基本樣態(tài),不能科學分析其基本來源,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據(jù),探索行之有效的偏差修正方法,就不可能降低刑事錯案的發(fā)生率,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水平、高質(zhì)量、高效度的犯罪偵查。然而,不僅我國偵查學界長期以來對于該問題未進行全面、深入的跨學科理論研究,偵查實務部門同樣未對偵查人員在個案偵查過程中的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及其對整個偵查活動造成的影響和干擾開展應用研究。為了解決這個基本且重要的偵查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文從偵查行為科學視角和跨學科論域討論了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基本性質(zhì)、偵查人員在個案偵查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典型樣態(tài)及其基本來源和修正策略與方法。
偵查時間,是指法定偵查部門及其偵查人員依法立案偵查到偵查終結(jié)過程的連續(xù)不斷的計量形式,通常以偵查活動所消耗的日、周、月、年計量或描述。它一般表現(xiàn)為法律和辦案條件對偵查活動的時間限制,并因此成為影響偵查人員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從認知加工理論角度來看[1],偵查時間不同,偵查人員對案件信息事實挖掘、處理的完備度和精細度不同,其給予個案犯罪行為特質(zhì)每個質(zhì)素的認知機會和處理資源也不同,即是說,個案偵查時間限制極大地影響著偵查人員挖掘、處理案件信息事實的完備化、精細化程度。從決策理論來看[2],任何個案的偵查活動都是消耗有限偵查時間的過程,由此而論,偵查時間是偵查人員能否做出滿意決策的重要資源和情境因素。如果能夠擁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偵查人員就可以挖掘個案的全部案件信息事實并最大限度地采用優(yōu)化的決策策略來構(gòu)建個案犯罪行為認知模型;如果偵查時限少于個案偵查的實際需要和偵查人員所知覺的時間,就會引發(fā)偵查時間壓力并導致偵查人員相應的情緒情感體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過程、質(zhì)量和結(jié)果。
偵查壓力,①壓力分精神與物理兩個領域的定義。此處主要是指其精神領域的含義。是指由個案之偵查與犯罪關系因素形成的外部強制力引發(fā)的偵查人員的內(nèi)心沖突和與之相應的生理、心理、行為上的體驗及反應過程。它是由個案之偵查與犯罪關系要素組合而成的壓力源②作為一種心理壓力,偵查壓力同樣具有一般心理壓力所具備之生理性、心理性和社會性三個壓力源。和偵查人員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gòu)成的一種偵查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一般情形下,偵查壓力會通過生理③偵查壓力是偵查人員對個案偵查環(huán)境、條件和所偵查案件作出的非特異化生理反應的“一般適應性綜合癥”。、心理④偵查壓力是偵查人員面對個案偵查壓力源之刺激的一種主觀反應狀態(tài),是緊張或喚醒的一種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它是偵查人員面對壓力源之刺激的一種內(nèi)在的解釋性、情感性、防御性的應對過程,是偵查人員的一種關于所偵查個案的介入性的情緒情感體驗。和認知評價⑤偵查壓力是偵查人員與個案偵查環(huán)境和條件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當偵查人員面對偵查壓力時,他們首先要對偵查壓力進行評定,并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評估結(jié)果做出相應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三個因素對個案偵查人員產(chǎn)生“S—O—R”作用。
迄今為止,盡管整個心理學研究領域?qū)r間壓力的概念尚無統(tǒng)一的界定,但卻出現(xiàn)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時間壓力定義,諸如“決策者感覺完成任務的期限越來越緊迫而形成的焦慮程度”[3];“對決策者做出判斷和決策所需資源的一種限制條件”等[2]73-82。這些“時間壓力”定義者多認為時間壓力是決策過程的最常見情境因素,也是影響信息加工的重要變量;形成時間壓力的條件是可用的時間少于行為者正常完成既定任務的時間。
立足于偵查認知與行為的特性,綜合分析已有的時間壓力概念,筆者認為,偵查時間壓力是指法定偵查人員在依法立案偵查到偵查終結(jié)過程中,由于偵查時限引發(fā)的內(nèi)心沖突和與之相應的生理、心理、行為上的體驗及反應過程。⑥時間限制的存在并不一定會導致時間壓力。但理解這一問題至少有兩個視角:其一,按照時間限制與時間壓力間的一般關系,只有在偵查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偵破活動時才會感受到偵查時間壓力。其二,偵查任務的特殊性及其效用的復合性決定著即使偵查期限所給予的時間足夠偵查人員完成其個案偵查任務,他們也有可能因為該任務本身的壓力或者希望其能夠盡善盡快完成每一項子任務而產(chǎn)生一種不同于無時間限制的應激狀態(tài)。換言之,偵查時間壓力是指偵查時間限制下偵查人員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情緒體驗。其中的偵查時限是指法律和偵查部門為偵查人員完成個案偵查任務規(guī)定的期限,即要求偵查人員必須在所給定的最終期限之前完成既定的個案偵查任務。一方面,偵查時限可以長于偵查人員在正常情況下完成其承擔個案偵查任務的時間,也可以等于或短于這個時間。另一方面,無論偵查人員是否認同該偵查時限,或者能否在該時限內(nèi)完成其承擔的偵查任務,其偵查認知與行為過程都必然存在該時限并會受到它的影響。其中的時間壓力則必須是偵查人員對其可利用偵查時限的察覺或由該時限引發(fā)的偵查壓力——必須在偵查時限內(nèi)完成偵查任務而產(chǎn)生的“運用有限的時間完成困難的任務”的內(nèi)、外部需求不平衡所導致的偵查人員的心理狀態(tài)或情緒體驗——即其關于“最終期限——既定任務”關系的主觀反應。
從哲學層面看,焦慮是一種無名的恐懼,是一種強烈的苦惱,是認知及行為者對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莫名而不是某個具體的特定事件或特定對象感到不安[4]。焦慮產(chǎn)生的一般機理集中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有選擇就會滋生責任焦慮。當人的自由選擇指向未來且其作出選擇時無法預料將會遭遇的潛在風險,焦慮就會油然而生。同時,人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識就會有獨立的傾向和選擇自己生活的意愿,焦慮也會隨之出現(xiàn)[5]。因此,焦慮是個人面臨自由選擇時必然存在的現(xiàn)象[6]。人越是面臨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其焦慮體驗通常也會越多。其二,有受挫就會滋生協(xié)調(diào)焦慮。焦慮是人的心理發(fā)展在社會生活中受挫的結(jié)果,個體在其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可能面臨并必須加以協(xié)調(diào)的周期性基本問題和沖突,②諸如基本信任對不信任;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主動對內(nèi)疚;勤奮對自卑;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親密對孤獨;繁衍對停滯;自我整合對失望等問題及其引發(fā)的沖突。如果個體在這些問題的解決或沖突的化解方面遭遇挫折就會體驗到焦慮[7]。其三,有沖突就會滋生張力焦慮。焦慮以主體自我意識的出現(xiàn)為前提,當主體根據(jù)自我意識對其心理沖突或內(nèi)、外環(huán)境要求之間的矛盾進行省查和判斷時產(chǎn)生了擔憂、不安、畏懼等復雜情緒,或者主體因個人基本存在感所依賴的價值觀受威脅而引發(fā)恐懼[8],或者主體因在人際關系互動中遭到他人的不贊成而產(chǎn)生緊張狀態(tài)[9]時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焦慮。其四,有時限就會滋生壓力焦慮。時間壓力通常是決策者作出判斷和決策所需時間資源的一種限制條件[10]。個體在由時限導致的時間壓力下作決策時,對其指涉對象及其維度的思考深度通常比普通條件下受到的限制更大,換言之,時間作為環(huán)境壓力的重要因素大大增加了個體的心理壓力,并可能導致其滋生由于感覺到時限越來越緊迫卻難以完成任務的焦慮。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認知與行為中,有時間限制并不一定會讓我們感覺到有時間壓力,只有在時間限制下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決策任務時,認知與行為主體才能對這一時間限制形成強烈的時間緊迫感并由此產(chǎn)生壓力情緒體驗。參見李紅峰.時間壓力和選項屬性對決策中信息加工的影響[D].河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8(5):5.
從我國現(xiàn)行的刑事偵查工作方針看,④1978年,公安部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治安工作會議在總結(jié)建國二十多年刑事偵查工作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的基礎上,經(jīng)過與會代表的充分討論,確定了“依靠群眾,抓住戰(zhàn)機,積極偵查,及時破案”的刑事偵查工作方針,并將其寫入當年8月制定的《刑事偵查工作細則》。除“依靠群眾”具有獨立的內(nèi)涵外,“抓住戰(zhàn)機”、“積極偵查”和“及時破案”基本上都與“時間”具有或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的是一種行為態(tài)度的積極性和行為節(jié)奏的迅速性[11]。如果用時間壓力特別是時間壓力與偵查認知及行為關系的話語描述,可以認為該方針對偵查認知與行為的時間作了方法論層面的限制,換言之,時間限制是我國刑事偵查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且,除該偵查方針外,我國刑事訴訟法以及《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等規(guī)章也對偵查時限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這樣的時間限制必然為每個偵查人員都明晰感知。同時,由于個案偵查過程客觀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加大了偵查人員對特定犯罪行為偵查認知的難度,所有這些因素的組合過程和結(jié)果必然會伴生一個不可避免之產(chǎn)物——“偵查時間壓力——偵查焦慮”。⑤當沒有足夠的時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一個較佳的決策時,要求個體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作出決策,可能會使他們產(chǎn)生一些壓力,這種壓力就是時間壓力。參見劉亞娟.決策時間和備選項數(shù)量對服裝消費決策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9屆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9(4):11.
事實上,在具體的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必然會面臨兩個最基本的“偵查時間壓力——偵查焦慮”情境:其一,不僅個案犯罪行為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在嚴格偵查時限條件下,偵查人員有能力挖掘、處理的案件信息事實也是有限的,這樣的限制排除了偵查人員無限挖掘、處理案件全部信息事實的任何可能,導致了偵查認知與一般認知的極大區(qū)別——偵查人員只能致力于挖掘、處理那些有助于迅速揭露犯罪行為的重要信息,并依據(jù)這些信息作出偵查決策。其二,時間壓力的產(chǎn)生不單單來自明確的最后期限,它也常常與延遲選擇①延遲選擇,是指在需要認知和最終作出決策之間至少有一定時間的流逝時作出的選擇,即個體在決策中該作出選擇時卻決定不作出選擇,這其中包括拒絕在可選項中選擇一個選項或推遲選擇(盡管在緊急情況下我們必須在可選項中選擇一個,但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個體往往可以延遲選擇以便尋找新的選項,而無需在已提供的選項中立即作出選擇)。參見周雯.時間壓力與情緒性權(quán)衡困難對延遲選擇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0屆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0(5):13.的潛在機會成本密切相關,但偵查人員卻不可能像一般人面臨選擇壓力時可以采取延遲選擇策略以回避即時性沖突那樣,在遭遇偵查決策困難時選擇延遲認知及行為,他們只能按照“偵查時間限制——偵查時間壓力——偵查焦慮——不能回避(延遲選擇)——偵查時間壓力……”的認知及行為路徑開展偵查活動,而不能像一般人那樣采取“時間限制——時間壓力——焦慮——回避(延遲選擇)——時間壓力緩解——焦慮緩解”的認知與行為進路。
偵查時間壓力對偵查認知具有雙向量價值。時間壓力與決策質(zhì)量間的關系頗為復雜,一方面,決策像其他認知功能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加工大量的信息會引起信息加工負荷過載,有限的資源會導致較差的決策質(zhì)量[12];同時,時間壓力增加了次優(yōu)認知過程和簡單策略的使用,從而產(chǎn)生了更多的認知錯誤和偏差[13]。另一方面,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時間壓力會提高決策質(zhì)量,如在時間壓力下,由框架效應②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對于同一個問題與同一種情況,因表達方式的差異而導致接受方在判斷、選擇和行動上存在差異。導致的認知偏差會減弱。③由于框架效應偏差通常會降低決策的正確性,所以,具備減弱該效應偏差的特性即意味著在時間壓力下決策會更正確。參見Jorg Rieskamp,Ulrich Hoffrage.Inferences under time pressure:How opportunity costs affect strategy selection[J].Acta Psychologica,2008(127):258-276.與之相仿,偵查時間壓力對于偵查認知及行為同樣具有雙向量價值。
偵查時間壓力具有可用之利。馬克思認為,任何節(jié)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jié)約。時間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也是最容易被浪費的資源,因此無論做任何事情,進行一定的時間限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14]。由此而論,時間壓力通過影響決策者對策略的選擇和使用而左右決策質(zhì)量的情形并非在任何場景中都是降低決策質(zhì)量的因素。這樣的假設同樣適用于偵查語境:個案偵查領域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公理性知識——犯罪現(xiàn)場是一個動態(tài)的場所,并不像“靜止的瞬間”那樣,保持不變或者具有靜態(tài)性,而是處于持續(xù)的變動之中。犯罪行為、犯罪現(xiàn)場的記錄和檢驗之間的時間間隔越大,犯罪現(xiàn)場發(fā)生變動的可能性越大[15]。因此,對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給予合理的時限不僅可以更有效地及時挖掘、處理案件信息事實并以此為基礎固定實際的犯罪行為原型,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偵查人員所構(gòu)建犯罪行為認知模型的真實性、精確性及其與實際的犯罪行為原型間的合模性、可靠性。同時,對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給予合理的時限,還可以富有實效地促使偵查人員緊張而有度地管理偵查時間,提高偵查效率,確保揭露犯罪行為的及時性,保證刑罰的威懾力既能夠加諸于個案之特定的犯罪人,也可以覆蓋于一般的社會行為者。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并非要求不斷地寬松偵查時限,而是要科學地應用和發(fā)展“時間管理四象限法”④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理論,把個案偵查中的各項具體偵查工作按照既緊急又重要(第一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第二象限)、緊急但不重要(第三象限)、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第四象限)的基本標準進行分類處理,⑤第一象限所包含的是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它們既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又具有影響的重大性,無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須首先處理優(yōu)先解決。第二象限所包含的事情不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但它卻具有重大的影響,對于偵查認知及行為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三象限所包含的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因此這一象限的事情通常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易于導致偵查人員作出錯誤選擇。第四象限所包含的事情既無時間的緊迫性,也沒有任何重要影響。力爭在有限的偵查時間里產(chǎn)出“無限”的偵查效用。
偵查時間壓力具有應避之害。實驗研究證明,⑥數(shù)據(jù)來自張權(quán)組織的“時間壓力影響模糊決策的神經(jīng)機制”實驗。參見張權(quán).決策階段時間壓力對模糊決策的影響:行為和神經(jīng)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1(5):13-41.不科學的時間限制導生的時間壓力體驗對人的認知及行為選擇的消極影響通常表現(xiàn)在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一是可能加大決策者的心理壓力,干擾其認知及行為選擇。壓力越大,個體作決策時越無法考慮所有的可行性選項,且其判斷的準確性在時間壓力下也會有所降低。二是在高時間壓力情形下,決策者傾向于給消極信息以更多的注意認知資源,并且在綜合考慮后會過濾掉一些信息或刪除一些特定的信息,即對決策信息進行有選擇的處理[16]。三是使認知者不再依賴以往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決策,而是依靠當前的具體信息進行判斷與決定。這種非有效信息的運用可能降低其信息加工能力并導致其決策質(zhì)量下降[17]。這種情形在偵查實踐中可說是屢見不鮮——當偵查人員面臨過大的偵查時間壓力時,通常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其一,它會使偵查人員減少對案件信息事實的搜尋,更多地采用簡單選擇策略取舍案件信息事實,偏廢證偽路徑,產(chǎn)生犯罪行為信息挖掘與論證缺失,導致偵查認知及行為質(zhì)量下降。其二,偵查時間壓力往往會使偵查人員產(chǎn)生盡快完成任務的焦躁情緒,甚或因此而采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快速獲取“證據(jù)”,導致較大的偵查失誤、刑事錯案或違法執(zhí)法甚至淪為犯罪人。其三,偵查人員在偵查時間壓力下不僅需要重視偵查任務的完成,將自己的一部分資源用于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而且必須注意偵查時間的流逝,將自己的一部分資源分配到監(jiān)控偵查時間消耗上,并因此產(chǎn)生“倒計時”效應,強化偵查時間壓力的消極作用,造成偵查認知及行為資源的緊張和匱乏。其四,緊縮的偵查時限導致高偵查時間壓力的過程中,偵查人員所產(chǎn)生的過度焦慮可能對其行為、智力、人格等造成積淀性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偵查人員對其職業(yè)、責任產(chǎn)生負面的或否定性評價,從根本上持續(xù)影響其職業(yè)規(guī)劃和執(zhí)行。
認知偏差雖非與生俱來,但卻無法避免[18]。偵查時間壓力本身雖非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但它卻是許多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的固有來源和基本導因。偵查實踐表明,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具有自身的基本模式:偵查時間限制——偵查時間壓力——偵查焦慮(——不能延遲選擇)——偵查認知及行為偏差。
由于結(jié)構(gòu)化偵查時間限制①偵查時間限制主要由主觀時間限制、客觀時間限制和制度時間限制等因素按照一定的層階結(jié)構(gòu)而成。的普遍存在,偵查人員進行個案偵查不可能回避偵查時限的約束,也不可能避免由偵查時限導生的偵查時間壓力。這樣一來,偵查時間壓力對偵查認知具有的雙向量價值就會分別從兩個方向決定著偵查認知的基本走向:其正向價值的走向是適度的偵查時間壓力導致正確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其負向價值的走向是過度的偵查時間壓力導致偵查焦慮并由此產(chǎn)生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實現(xiàn)前者需要非常嚴苛的條件,故該走向并非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常態(tài);出現(xiàn)后者往往不需要什么特別的條件,幾乎在所有的偵查活動中都可能發(fā)生,故該走向反映了偵查時間壓力與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關系的一般樣態(tài)。因此,我們將偵查焦慮視作偵查時間壓力轉(zhuǎn)化為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的樞紐,并有理由認為偵查焦慮的不可避免性決定著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不可避免。②偵查時間期限性與偵查任務艱難性的不可避免共同決定著偵查時間壓力的不可避免;偵查時間壓力對偵查認知具有雙向量價值的不可避免決定著偵查焦慮的不可避免;偵查焦慮的不可避免決定著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不可避免。
這樣的觀點不僅來自偵查實務研究,也可以在科學的認知理論中找到其依據(jù),此處,僅擇其要而論之:其一,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我們?nèi)羰桥宄诉@個問題,便可以明了我們的整個心理生活了”[19]。在弗氏看來,焦慮問題是理解“整個心理生活”——當然包括極其重要的認知及行為選擇——的鑰匙或關鍵,作為一種可接受的知識遷移,我們理解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問題同樣需要抓住偵查焦慮這個樞紐或關鍵。其二,時間是決策所依賴的主要資源之一,決策質(zhì)量的降低程度與使用什么樣的決策策略有關[20],而人們選擇策略的變化往往依賴于時間壓力的大?。?1]。同理,只要有必須偵查的個案,就必然有偵查決策策略選擇;只要開展個案偵查,就必然有偵查時限及其引發(fā)的時間壓力;只要有偵查時間壓力,就有可能發(fā)生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偏差。其三,時間壓力和信息成本始終是決策中不可忽略且會給決策者帶來巨大心理壓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具有時間壓力或觀察成本的情境中,決策者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可消耗成本顧全各種決策后果及其發(fā)生概率[22],使得具有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的風險決策具有更復雜的不確定性。同理,只要發(fā)生了犯罪案件,偵查人員就會面臨“灰度”不同的犯罪行為黑箱。偵查人員要“白化”這樣的犯罪行為黑箱,就必然要承受偵查時限壓力與觀察成本壓力的交互作用及由此導生的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偏差的困擾。其四,時間壓力來自時限察覺和機會成本。而且,由機會成本導生的時間壓力與決策時限引發(fā)的時間壓力是相似的[20]。同理,幾乎所有個案的犯罪行為信息和偵查條件信息均具有多導向性,且其整合態(tài)多為發(fā)散性結(jié)構(gòu),這就必然導使偵查活動產(chǎn)生機會成本問題。偵查人員一旦承受偵查機會成本與偵查時間壓力的交互作用,其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便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偏差。
制度及其他剛性時間壓力導致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主要來源有三:首先是剛性制度壓力——產(chǎn)生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時間壓力。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六十五條、第六十九條、第九十二條、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百二十六條等條款。以及《公安部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均對刑事案件偵查活動設置了明確的時間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法律后果。無論是強制措施還是偵查羈押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制,由于這些法定時限是每一個偵查人員都必須熟知和嚴格遵循的剛性規(guī)定,它們對于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均具有不可拒絕的約束,并因此而對他們的偵查活動產(chǎn)生一定的時間壓力。
其次是行政命令壓力——產(chǎn)生于上級限期破案要求的時間壓力。“限期破案”是我國偵查實踐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此處所說的“限期”并非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辦案時限,而是偵查部門所屬的公安機關和上級公安機關的領導出于某種考慮介入案件偵查計劃和決策,并對偵查人員明確提出的個案偵破時限要求。從個案偵查管理的角度分析,“限期破案”的形式有助于改善個案偵查人員的偵查時間規(guī)劃和管理,并能夠幫助偵查人員理解和把握個案偵查的復合型效用,也可以向偵查人員和公眾彰顯領導機構(gòu)對破獲案件的決心和信心,與此同時,這種以行政長官指令的形式所做的偵查時間限制也必然給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造成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能具備的壓力。②由于這種形式的偵查期限要求產(chǎn)生于行政權(quán)屬體系,它既有行政之權(quán)力的強制,也有領導之權(quán)威的作用,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偵查人員自身發(fā)展的多個方面,故其對偵查人員造成的偵查時間壓力往往是復合性和高強度的,在某些場景中,這種時間壓力甚或超過其他任何形式的時間壓力。由于“限期破案”關系到公安機關內(nèi)部的升遷、獎勵等發(fā)展問題,偵查部門及其偵查人員通常都會十分在意“限期破案”。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教授丁學良對此現(xiàn)象提出批評:法律案子就必須嚴格按法律程序去辦,嚴重的案子,當然要先辦,但是,“限期”處理法律案子,就有問題了。上面一旦限期,下面就有壓力,一旦破不了怎么辦?得趕快想辦法,這時只有兩個辦法,以壞充好,偽造數(shù)字[23]。
第三是生命及社會危害壓力——特殊類型案件偵查特別時間壓力。除了法律明確規(guī)定和上級限期破案的要求外,一些涉及警察保護對象生命的特殊類型案件的偵查時間要求也會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產(chǎn)生硬性的時間限制,造成時間壓力。最為典型的就是綁架案件中的施害人往往會對受害人提出交付贖金或滿足其他條件的時間限制,威脅在此時間內(nèi)如不滿足要求就會侵害被害人的人身安全,這樣的時間限制對偵查人員而言也構(gòu)成了剛性時間壓力。此外,諸如恐怖主義犯罪、拐賣兒童犯罪等危害大、影響廣、受到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犯罪也可能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與行為選擇形成特別的時間壓力和焦慮。
主觀時間壓力導致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主要來源有三:其一,來源于心理時間與制度時間交互作用壓力。心理時間由法國的柏格桑提出,又稱主觀時間,是認知者心理體驗的時間。實際上,客觀時間并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感覺而變快或變慢。然而認知者既可以通過自己對客觀時間的意識投射形成知覺到的時間,也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掌握、利用時間錯覺,使某些實踐活動產(chǎn)生特殊的時間認知效應。盡管偵查心理時間限制所導生的可能只是主觀時間壓力,但它卻不能脫出Fraisse描述的情形——心理時間是由心理變化構(gòu)成的,對時間的估計依賴于情境的改變;主觀時間和時間知覺密切聯(lián)系,是認知功能的產(chǎn)物,在時間估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偵查語境中,一方面,偵查心理時間與偵查制度時間是不同的,偵查心理時間是主觀的、內(nèi)在的、多變的和個性化的,而偵查制度時間則是剛性的、外在的、穩(wěn)定的和普適性的;另一方面,偵查心理時間與偵查制度時間又是緊密相連的,二者相互制約,偵查制度時間可以通過其剛性時限導引偵查人員心理時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偵查心理時間則可以反作用于偵查制度時間甚至異化偵查制度時間,并通過與制度時間的交互作用共同形成偵查人員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時間壓力。
其二,來源于知覺時間估計與外顯時間估計交互作用壓力。時間知覺是分析時間壓力效應的重要手段。其中,外顯時間估計范式主要是指領導者以明確的指示告訴認知者完成任務的期限;而知覺時間估計范式則是指認知者主觀知覺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24]。由于知覺時間的參與及其與外顯時間估計間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偵查人員往往會依據(jù)自己對偵查時間壓力的感受來“調(diào)適”自己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另一方面,也使偵查人員之知覺時間估計與外顯時間估計之間的交互作用得以成為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復合式時間壓力,并由此影響其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此處需要提出一個值得進行突破性的且必須通過實驗研究的問題:人類行為是一個層次系統(tǒng),系統(tǒng)兩端分別為生理和社會及文化現(xiàn)象。在這個層次系統(tǒng)中,每個系統(tǒng)層面的基本時間尺度都以10倍增長,①生物層面(大約從1微秒到10毫秒),主要由生化、生理尤其是神經(jīng)突起決定;心理層面(大約從1毫秒到10秒),知覺、認知及行為的基本心理機制對行為起主要作用;理性層面(大約從幾十秒到分甚至到日),任務結(jié)構(gòu)及其他環(huán)境和情境約束控制著行動目標的實現(xiàn),長期目標通常由許多短期目標組成層次任務結(jié)構(gòu)來完成,個體的合理性傾向是對不斷發(fā)展的情境及目前知識狀態(tài)的認知,使人更傾向于采取朝向目標的行動;社會層面(大約從1天到周到月甚至更遠),涉及社會系統(tǒng)、社會交流及個體,在該層面上,交流、協(xié)調(diào)、合作、信任和名望以及社會網(wǎng)絡和動態(tài)等因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參見喬歡.信息行為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216-217.這樣的時間刻度行為模型對于偵查人員知覺時間估計與外顯時間估計交互作用研究是否具有適用性及其適用度如何?
其三,來源于偵查時間規(guī)律認知與個案時間認知交互作用壓力。不同類型之刑事案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偵查均具有不同的時間規(guī)律。②如拐賣人口犯罪案件偵查時間規(guī)律——24小時以內(nèi)為偵破案件的“綠燈”期;72小時以內(nèi)為“黃燈”期;72小時以上則為“紅燈”期等。這種規(guī)律不僅可以內(nèi)在性地決定偵查人員對于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的規(guī)劃與管理,而且會與偵查人員關于所辦理個案的時間認知及行為選擇發(fā)生交互作用,共同對偵查人員形成偵查時間壓力。盡管這樣的偵查時間規(guī)律不一定在每個個案中都會得到同樣的體現(xiàn),但它作為一種規(guī)律性的知識,對于多數(shù)犯罪案件的偵查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產(chǎn)生于偵查時間規(guī)律的時間限制雖非人為的剛性限制,但它對偵查人員關于具體個案偵查時間認知的形成及其作用機制卻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并通過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產(chǎn)生復合式的偵查時間壓力。
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每一起犯罪案件都會在一定范圍內(nèi)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在案件發(fā)生的社區(qū),群眾的反應往往更為激烈。與一般道德行為和違法行為相比,由于犯罪行為均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且因此而成為犯罪行為侵害人和社會公眾所關注的嚴重問題,他們均可能因此而產(chǎn)生強烈的迅速揭露犯罪嫌疑人并對之實行刑罰處罰的期望。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破案不僅關系著公眾對偵查及整個刑事司法體系及其運行水平和質(zhì)量的評價與認可,更進一步關系著社區(qū)的穩(wěn)定和諧以及公眾對執(zhí)法部門及其執(zhí)法人員工作的認同和信任。正因為如此,社會輿論的評價,尤其是社區(qū)公眾的期待和評價對于偵查人員來說都可能形成一種外在的客觀時間壓力。
一是在偵查人員進行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本來可以比較清醒而合理地擬制偵查決策待選方案,并能夠比較客觀而全面仔細地權(quán)衡這些待選偵查方案,理性地抉擇滿意的偵查執(zhí)行方案,但如果出現(xiàn)并讓偵查人員知覺到了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包括訴諸時間的壓力——客觀時間壓力,他們就會強烈感受到自己的被動地位,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心理壓力,造成過早或錯誤決策。
二是偵查人員在個案偵查過程中本來對某種待選偵查方案并不反感,甚至可能有好感,但由于外界的壓力包括訴諸時間的壓力過強,他們就有可能改變其原來的策略,而且,如果出現(xiàn)了某一偵查方案的選擇權(quán)被完全剝奪的情形,偵查人員就有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與該偵查方案有相應差異的替代方案。
三是由于偵查資源投入與個案偵查實際需求間通常并不匹配,偵查部門可能無法正常應對其轄區(qū)發(fā)生的所有的犯罪行為,導致偵查產(chǎn)品供給嚴重不足的同時,其屬下的偵查人員在“望案興嘆”的情境中也會承受“待偵案件排隊效應”①“待偵案件排隊效應”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案件辦理的順序選擇(先偵辦此案還是彼案);資源配置策略選擇(資源投入集中于此案還是彼案);精細化偵查策略的選擇(適用于此案還是適用于彼案)。壓力特別是蘊含其中的客觀時間壓力,并由此產(chǎn)生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
時間壓力不僅可能導生于認知者即時性決策的時間限制,也可以產(chǎn)生于決策緩慢將引起喪失機會之代價的情景[25]。因此,決策中的時間壓力就應當包括兩種含義:直接的時間壓力和時間機會成本壓力。
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時間壓力往往與嚴格的最終期限聯(lián)系不多,它更經(jīng)常關聯(lián)的是延遲決策的潛在機會成本[26]。雖然延遲決策并非偵查決策的常態(tài)情形,但在偵查實踐中同樣普遍存在著因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導致的潛在機會成本問題,而且,盡管與直接的偵查時間壓力相比,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機會成本壓力可能不是偵查人員進行其偵查決策過程中真正的時間威脅,而更多地體現(xiàn)為偵查人員因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偵查任務的成本,或偵查人員隨著可用偵查時間的流逝所付出的偵查成本,但它卻更接近實際的個案偵查活動或者是一種更具現(xiàn)實形態(tài)的偵查時間壓力。③偵查人員在具體個案偵查實踐中進行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活動所體現(xiàn)的通常并非全部是偵查人員的覺悟和素質(zhì)的問題,其實質(zhì)之一是偵查人員無形中實實在在地權(quán)衡其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之潛在機會成本所帶來的時間壓力。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有理由認為偵查人員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不能夠完成預期的理性設計將會產(chǎn)生一定的偵查機會成本。特別是在Rieskamp關于“如果快速決策獲得的時間能夠用在其他方面,那么快速將是合算的而速度慢要同機會的損失相聯(lián)系”之假設情形下,偵查機會成本將會很容易地與偵查時間壓力產(chǎn)生交互作用:如果偵查人員察覺到自己的某項具體選擇諸如搜尋及取舍信息事實等方面的選擇或者快速決策的收益可能被由此產(chǎn)生的損失所取代的話,他們將不得不承受因此而失去相應偵查機會的形式來為自己的此項選擇或快速決策“買單”,并可能因此導致其自我強加某種偵查時間壓力。
個案偵查過程中的信息觀察成本對偵查人員選擇其偵查決策之策略的影響是顯著的[27],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許多個案偵查決策情境中,決策信息觀察成本和時間壓力間存在交互作用。盡管鮮見專門研究時間壓力和信息觀察成本交互作用對決策行為影響的成果,但相當多的個案偵查決策情境已顯示出決策信息觀察成本和時間壓力間客觀存在著一定的交互作用,當偵查決策需要獲取信息時偵查人員往往需要承受時間上的等候壓力,其偵查決策制定和偵查認知及行為的自我控制都可能依賴于偵查決策結(jié)果和案件信息成本[28]。
實驗證明,人們面臨具有信息成本的決策情境時,會在信息搜尋的成本和收益之間做一個權(quán)衡,而不是傳統(tǒng)理論所主張的人們會在信息搜尋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時候停止信息搜尋。④伊利諾伊大學貝克曼學院人性因素系教授Wai-TatFU在2006年發(fā)表文章,使用map-navigation task實驗給出了人們信息搜尋成本及其收益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結(jié)論。參見Wai-Tat FU,Wayne DGray.Suboptimal Tradeoffs in Information Seeking[J].Cognitive Psychology,2006,52:195-242.這一研究結(jié)論可以在個案偵查決策實踐中找到普適性的證據(jù),即偵查人員在其個案偵查過程中進行實際決策時,通常并不偏好“搜尋的案件信息越多越好”的假設,而是確信案件信息搜尋應該有“度”的概念:過少的案件信息難以支持自己作出令人滿意的偵查決策,過多的案件信息反而會因增加自己的信息甄別和選擇成本變的不合算[29]。
人們在時間壓力下往往會從決策結(jié)果或者決策過程入手調(diào)整自己的決策策略,或者說其策略選擇依賴信息成本,成本的高低導致其決策策略的變化。實際上,偵查人員在其個案偵查決策中選擇什么樣的案件信息及其根據(jù)所選擇的案件信息作出什么樣的偵查決策,通常取決于他們對個案信息的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30]。由此可以判斷,在時間壓力條件下的偵查決策中,偵查人員對壓力的反應也取決于不同的信息成本,而不同的時間壓力和信息成本或者信息成本與時間壓力交互作用的具體狀態(tài)將會導致其策略選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31]。
一般情況下,加速加工、選擇性加工和轉(zhuǎn)換加工是時間壓力下三種主要的決策策略。①決策策略就是決策時所依據(jù)的規(guī)則或啟發(fā)式,它指的是個體對決策信息和所具有的知識提取過程的特征。參見周雯.時間壓力與情緒性權(quán)衡困難對延遲選擇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0屆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10(5):26.Payne等人認為策略反映了不同的決策目標(如追求更高的正確性或是節(jié)省更多的努力等)。不同的策略所需要的認知努力不同,并導致不同的正確性;相同的策略在不同的決策情境下,其正確性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人們決策策略的選擇往往是努力和正確性權(quán)衡的結(jié)果,所花費的努力越多所得到的正確性將會越高。但是,在實際的決策中,人們傾向于使用較少的努力來達到盡量多的正確性,故在許多復雜的問題上常使用啟發(fā)式策略來處理部分信息,以減少所需花費的努力,不過,有時部分花費較少努力的策略也能產(chǎn)生較高的正確性結(jié)果。許多研究證實了這個模型。參見彭新波,高華.時間壓力與決策[D].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5):24.前兩者屬于微觀層面的應對措施,后者屬于宏觀層面的應對策略并包括兩種轉(zhuǎn)換:補償性策略轉(zhuǎn)換為不可補償性策略和基于選項轉(zhuǎn)換為基于屬性的搜索模式[26]。
實驗研究顯示:在時間壓力下決策者最初可能會嘗試應用算法——補償性策略[32],但由于時間和心理資源不足,可能無法完成所有的計算步驟,或出現(xiàn)認知誤差,因此,為不使決策質(zhì)量降低,人們也許存在對時間壓力的層級反應,即在適中的時間壓力下,加快信息處理速度,并稍有選擇性;在較嚴重的時間壓力下,除了加快信息處理速度外,選擇性更加突出;進一步增加時間壓力可能導致決策策略改變——從補償性決策規(guī)則轉(zhuǎn)換到非補償性決策規(guī)則[33]。
提速性認知,又叫加速加工策略,是指偵查人員在時間壓力下,以較快的認知及行為節(jié)奏和速度挖掘、處理個案信息事實,并通過減少不必要的偵查認知項目或選定項目的認知時間以提高偵查決策速度的認知策略。提速性認知策略通常是偵查人員應對偵查時間限制和由此導生的時間壓力時最常用的一種認知或決策策略。
實驗結(jié)果顯示,③宋建秀組織的兩個實驗:“不同選項和屬性數(shù)目對個體旅游決策過程的影響”實驗;“高、低兩種時間壓力對個體不同類型任務情境決策過程的影響”實驗。參見宋建秀.任務類型與時間壓力對決策過程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1(6):27-37.時間壓力對認知者在其決策過程中的信息搜索時間、深度、模式和搜索變異性以及決策信心指數(shù)等均存在主效應,由此可知時間壓力及其程度均是影響決策過程的不可忽略的重要變量。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與無時間限制條件相比,時間壓力會導使認知者明顯地減少自己所使用信息的數(shù)量,而且其消耗于每一個信息上的平均時間也相對較少。二是與低時間壓力情境相比,高時間壓力情境往往會縮短認知者在整個決策中的信息挖掘、處理時間,降低其信息搜索深度及其決策的確信度(信心指數(shù))。
在偵查實踐中,當偵查人員知覺到時間壓力時,會強烈感受到偵查時間的有限性與偵查任務的高難度之間客觀存在的沖突,并可能由此引發(fā)其偵查認知規(guī)避和偵查行為“縮水”,以滿足快速決策的需要:其一,最大限度地減少案件信息事實的搜尋,更多地選用簡單決策策略,甚至可能采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挖掘和處理信息事實。其二,偵查人員進行個案偵查決策過程中,將自己的注意力資源非適度地分配給決策時間估計,并因此而相對降低完成偵查決策任務的認知資源,導致次優(yōu)化策略的運用,影響其偵查決策質(zhì)量。其三,偵查人員因受制度、主觀和客觀時間壓力交互作用的影響形成嚴重的決策認知及行為選擇壓力,并因此而弱化、鈍化其偵查決策能力。其四,偵查人員缺乏充足的時間對個案全部案件信息事實進行挖掘和精細化處理,很難保障證據(jù)在真實性、關聯(lián)性和合法性方面不產(chǎn)生任何瑕疵。
選擇性認知,又稱選擇性加工策略,是指偵查人員在偵查時間壓力情形下,通過過濾①選擇性過濾,是指在偵查時間壓力下,偵查人員只查看所有犯罪行為信息中的一部分信息,而不一一查看所有信息的認知方式。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偵查實踐中,偵查人員很少對他們認為對于偵查破案具有較高重要性的信息采取過濾策略?;蚴÷寓谶x擇性省略是選擇性過濾的一種極端形式,它是偵查人員為了簡化偵查決策任務而對某個或某些信息采取完全不考查的策略。等方式有選擇的處理個案案件信息事實或是其認為比較重要的案件信息事實,以減少個案案件信息事實搜索總量、降低偵查認知負荷、簡化偵查決策過程的認知策略。此范疇的偵查人員選擇性認知過程③選擇性認知往往是偵查人員采用單純的加速加工策略緩解偵查時間壓力失效的產(chǎn)物:偵查人員通過過濾或省略犯罪行為信息中的一些信息,對案件信息事實進行選擇性加工,以適應偵查時間壓力環(huán)境。參見Payne JW,Bettman JR.Adaptive strategy selection i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8,14(3):534-552.往往也是其“知覺窄化”④知覺窄化是指認知者對所認知事物的認知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圍越來越狹小,越來越收縮,越來越局限的過程。過程。
Miller認為,時間壓力情形下,決策者往往先將已經(jīng)使用過的信息過濾出來,或者干脆將某方面的屬性信息自行刪除[34],也正因為此,采用選擇性認知方式可能會使決策者因其舍棄的信息而付出相應的代價,個案偵查亦不例外。處于偵查時間壓力情境的偵查人員對案件信息事實進行選擇性認知的樣態(tài)通常表現(xiàn)為:偵查人員由于受到偵查時間壓力的作用而傾向于有針對性地查明與犯罪行為顯著相關的或符合自己之經(jīng)驗預期的案件信息事實,并通過這樣的偏好性取舍減少證據(jù)調(diào)查總量以簡化其偵查認知及行為過程。尤其是當偵查人員對于犯罪行為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自己內(nèi)心確信的情況下,他們更樂意做的是致力于搜尋那些能夠證實自己內(nèi)心確信之犯罪行為的證據(jù),而且很難再主動接受其他證據(jù),特別是與自己已確信的“犯罪行為”相沖突的證據(jù)。這樣一來,沒有經(jīng)過科學過濾與合理省略的案件信息事實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構(gòu)建個案犯罪行為認知模型的基礎。
處于偵查時間壓力情境的偵查人員在其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過程中能夠選用的宏觀性決策策略主要有二:可補償性策略和非補償性策略[35]。
可補償性策略,又稱完全信息加工策略,是指偵查人員在個案案件信息事實挖掘、處理過程中,對個案的全部案件信息事實及其證據(jù)含義進行無缺失的分析和論證,并通過各相關信息事實間的互證、互補和同構(gòu),篩除不具備證據(jù)含義的信息事實,在建立個案證據(jù)鏈及其論證鏈的基礎上構(gòu)建個案犯罪行為認知模型。由于該策略所追求的認知路徑是在考察個案所有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全面權(quán)衡案件信息事實的證據(jù)含義和特性,故一般情況下能夠產(chǎn)生高水平和高質(zhì)量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特別是偵查人員的認知路徑以提高案件信息事實挖掘及處理之正確性為主時,必定會選擇這種認知策略。但在偵查實踐中,采用這種策略往往會占用較多偵查認知資源,信息事實挖掘、處理難度較大,加上偵查時限及其導生的偵查時間壓力的作用,偵查人員通常不會將它作為自己的首選、常用策略。
非補償性策略,又稱非完全信息加工策略,是指偵查人員挖掘、處理個案案件信息事實時,以合乎自己預期的偵查目標為最低可接受標準,在對案件信息事實具有的證據(jù)價值進行主觀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它們被評估的證據(jù)含義或被確認為證據(jù)的可能性及其與自己預期之偵查目標間的吻合度篩選信息事實,并通過所選定的信息事實間的互證、互補和同構(gòu),在建立個案證據(jù)鏈及其論證鏈的基礎上構(gòu)建個案犯罪行為認知模型。與采用可補償性策略的認知路徑不同,在此種策略應用場景中,凡是不能達到偵查人員預設之最低可接受標準的案件信息事實都無法通過其他達標信息進行補償,或者沒有必要對其進行補償,換言之,當某信息事實低于最低可接受標準時,偵查人員就會將之淘汰出局,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偵查認知及行為資源的浪費。顯然,采用該策略比較省時省力,而且這種以最低可接受標準作為評估、篩選不確定性的個案信息事實的方法比較簡單。正因為如此,在具有嚴格時限、任務復雜、時間壓力較大的個案偵查實踐中,偵查人員往往更傾向于從難以執(zhí)行的可補償性策略轉(zhuǎn)換為較不費力的非補償性策略,并以此簡化其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任務[36]。
偵查人員從應當采取可補償性策略的認知場景轉(zhuǎn)入應用具有顯著選擇性的非補償性策略場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其偵查認知窄化過程,即是說,認知窄化的固有偏差同樣會發(fā)生于這一策略轉(zhuǎn)換過程。欲避免或修正由此導生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創(chuàng)新偵查人員認知擴容模式,建立偵查認知策略選擇及整合應用的調(diào)適機制,以確保偵查人員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認知窄化之弊端的同時合理利用其認知深化的功能。經(jīng)實踐驗證,常用、好用、適用的偵查人員認知擴容模式主要有:
其一,通過行政權(quán)力和專業(yè)權(quán)威的介入,確保偵查人員不走認知策略選擇之極端,并合理干預偵查人員在個案特別是疑難案件偵查認知策略選擇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齊當別模型”偏差。①“齊當別模型”由我國學者李紓提出,該模型理論認為,決策者不是無限理性的,最終的決策只能在有限維度上進行,左右風險決策的真正機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種形式的期望值,而是某種形式上辨察選項是否存在優(yōu)勢性關系。即人們傾向于把決策簡單地看作是最好可能結(jié)果之間的取舍或最壞可能結(jié)果之間的取舍。在做決策時,人們傾向于在一個或多個維度上把差異較小的可能結(jié)果“齊同”掉,而在差別較大的維度上選擇出具優(yōu)勢的選項。單純的可補償性策略和單純的非補償性策略分居于偵查認知策略維度的兩個端點,該兩端點之間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區(qū)間”會有足量策略按其補償性與深化度間配比差異分布在不同的值域區(qū)段。一般情形下,處于高時間壓力情境的偵查人員往往更偏好于在“單純的非補償性策略”這個端點周圍選擇其認知及行為策略;處于低時間壓力情境的偵查人員則既可能采取同樣的策略,也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在“單純的可補償性策略”這個端點周圍選擇其認知及行為策略。為了確保偵查人員能夠根據(jù)個案的具體情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認知及行為策略,行政權(quán)力和專業(yè)權(quán)威可以通過強力介入,有效引導、保證偵查人員特別是偵查群體的認知及行為策略選擇處于兩端點間適宜的值域區(qū)段。
其二,通過專業(yè)權(quán)威指導和偵查人員認知策略選擇能力訓練,引導或讓偵查人員學會在面臨復雜的個案偵查任務時,同時采用兩種以上的認知策略即組合態(tài)認知策略。典型的組合態(tài)認知策略的常見形式為,偵查人員在挖掘、處理個案案件信息事實的初始階段,可以運用邏輯之篩剔除那些與犯罪行為確實缺乏關聯(lián)性的信息事實,并以此為基礎合理減少一些備擇假設;然后采用科學之篩從所選取的個案案件信息事實中剔除不合科學技術(shù)通則的信息事實,并以此為基礎合理減少一些備擇假設;最后采用法律之篩從所選取的個案案件信息事實中剔除不合法律通則的信息事實,再進一步對經(jīng)過上述三篩保留下來的個案案件信息事實進行精細化的處理特別是證偽處理[37],建立證據(jù)鏈和論證鏈,并以此為基礎構(gòu)建自己的個案犯罪行為認知模型。
其三,通過群體決策機制的完善和堅持,減少或修正偵查認知策略選擇偏差。此處,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關注:一是只有當科學群體決策成為偵查認知的常態(tài)機制時,才能成為偵查群體科學決策動力的重要來源。在該機制中,偵查群體成員彼此認同并共同遵守同一個群體行為常模即群體規(guī)范[38]。由于該群體行為常模能夠為其成員認同和接受,便對其成員具有實實在在的約束力[39]。借助這種約束力,偵查群體行為的規(guī)劃、指導者一方面可以通過賦予偵查個體以獨立描述或展現(xiàn)其關于個案認知的內(nèi)容與方式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明確給出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循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的大致邊界,以確保偵查人員在群體決策過程中按照既定的方法論原則進行多樣化認知及行為選擇的交鋒或碰撞,并在批判性偵查思維情境中,減少或修正偵查認知策略選擇偏差。二是偵查群體行為的規(guī)劃、指導者必須明確,盡管群體決策時框架效應②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導致不同的決策結(jié)果的現(xiàn)象,有時也稱為形式效應。標準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是一個理性個體,在面對同一問題的幾個不同的描述方式時,應該表現(xiàn)出相同的偏好。但Kahneman和Tversky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一個備選方案或風險方案的二擇一決策會受到言語表述的影響。即如果把同一個決策問題分別放入“積極”或者“消極”的框架中進行描述,決策者的風險偏好會受到描述方式的影響,甚至會發(fā)生反轉(zhuǎn)。當問題的描述為積極框架時,人們更多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選擇確定性的方案;而問題的描述為消極框架時,人們更多傾向于尋求風險。參見毛云花.時間壓力下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的框架效應[D].河南大學2010級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1(6):3-4.會有所減弱,但這并不意味著群體決策不會發(fā)生框架效應,①在Neal等人的研究中對小組決策會出現(xiàn)框架效應的解釋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小組成員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個體在時間壓力下捕捉到的決策信息是有限的,可依據(jù)決策的線索是有限的,所以才會出現(xiàn)框架效應。在群體決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也要把一定的注意力資源分配在對決策時間的估計上,從而會導致在時間壓力下框架效應的產(chǎn)生。因此,在引導個案偵查群體的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應當最大限度地防止群體決策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框架效應。
從偵查時間與偵查任務整合角度思考,偵查時間結(jié)構(gòu)模式實際上也是偵查行為和偵查目標實現(xiàn)的一維性程序形態(tài)。因此,偵查時間結(jié)構(gòu)模式的創(chuàng)新完全可以通過偵查行為和偵查目標實現(xiàn)的程式性安排得到體現(xiàn)。由此視角看,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創(chuàng)新偵查時間結(jié)構(gòu)模式,建立辦案時限規(guī)則調(diào)適機制:
其一,通過標本兼治與效價同構(gòu)建立偵查時間壓力前置及分擔機制。由偵查行為規(guī)律和偵查效用結(jié)構(gòu)所決定,任何個案偵查都不能僅只被視作孤立的一事一案問題,也不能僅被設做孤立的一警一司任務。警察機關及其偵查部門均應努力突破傳統(tǒng)的“不發(fā)不立,不立不調(diào)”②此處不討論所謂的“不破不立”問題。所謂“不發(fā)不立,不立不調(diào)”,是指不發(fā)生實際案件,便不動用偵查力量和相關的信息處理力量開展積極的以刑事信息事實分析與甄別為基本任務的刑事調(diào)查活動,并據(jù)此掌控案源,依法組織效用價值更高的偵查活動。思維定勢,將坐等案發(fā)而后處理的被動式刑事偵查模式轉(zhuǎn)變?yōu)椤爸鲃拥男淌抡{(diào)查——被動的刑事偵查——主動的刑事調(diào)查”模式。這就要求我們確立“大偵查”概念,將個案偵查納入綜合治理的大格局中規(guī)劃和執(zhí)行,實踐標本兼治的戰(zhàn)略設計,促進犯罪預防與犯罪打擊間的有機合成。眾所周知,標本兼治是我國犯罪控制之戰(zhàn)略原則,其實現(xiàn)的機制性標志是犯罪防控領域中“警察——社區(qū)——政府”以及警察體系多警種特別是“刑事警察——治安警察——信息警察”間“權(quán)力——責任——利益”共同體的構(gòu)建及持續(xù)有效的常態(tài)化運行[40];其實現(xiàn)的組織完型是構(gòu)建了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社區(qū)治安群[41]。只有在同時具備了這兩個基礎性要件的情形下,才能建立個案偵查時間壓力片段化處置機制——偵查時間壓力前置及分擔機制,有效應用犯罪壓力分割處理法切實降低犯罪率、提高破案率,并從根本上減少或修正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
其二,通過剛性時限的合理規(guī)制建立偵查時間壓力調(diào)適機制。在法律語境中,概念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描繪概念的主要運用趨勢,而非編輯字典[42]。欲最大限度地減少或修正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必須創(chuàng)新偵查時限制度。而且,在偵查時限制度創(chuàng)立過程中,必須尊重辦案規(guī)律,不僅要吸收專家論證,更要考察實踐經(jīng)驗,科學評估偵查各環(huán)節(jié)運行時間的客觀需求,以通過偵查時限剛性制度的合理設置,保障偵查時間壓力調(diào)適機制的科學構(gòu)建和有效運行。在這方面,我國新刑訴法作了積極的嘗試,如新刑訴法將修訂前的刑訴法關于“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小時。不得以連續(xù)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③1996年刑訴法第九十二條第二款。之偵查時限修改為“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并增加了“對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犯罪嫌疑人,經(jīng)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注明”的規(guī)定,④見新刑訴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并對照修訂前刑訴法第一款、第二款之規(guī)定。放寬了規(guī)定類型犯罪和規(guī)定情境之偵查項目時限,但與此同時,新刑訴法又通過“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⑤新刑訴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并對照修訂前刑訴法第九十二條之規(guī)定。的規(guī)定從總體上對所規(guī)定偵查項目的時限進行了相對緊縮。⑥與1996年刑訴法的相關規(guī)定相比,新刑訴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的相關規(guī)定應當說是立法者遵循刑事案件偵查規(guī)律,在科學的法律語境中采用了更合理的時限范疇設置偵查期限的結(jié)果。顯然,該條通過第二款的修改在剛性制度層面寬緩了偵查時間限制,調(diào)適了偵查部門及其偵查人員的偵查時間壓力。但與此同時,它又通過第三款的修改在剛性制度層面凸顯人權(quán)保障價值取向的同時,也相當靈活地相對緊縮了所規(guī)定偵查項目的時限。這樣的立法話語變化在新刑訴法的其他相關部分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xiàn)。⑦見新刑訴法第八十三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并對照修訂前刑訴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見新刑訴法第八十四條之規(guī)定并對照修訂前刑訴法第六十五條之規(guī)定。
其三,通過行政權(quán)力干預偏好控制建立偵查時間壓力導衡機制。長期以來,我國偵查實踐一直存在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決策指導行為,各級公安機關的領導和各級政府的領導均習慣于通過“限期破案”對一些具體個案的偵查活動下達剛性時限指令,從行政體系一般運行的角度分析,這樣的決策指導行為似乎很正常,但如果從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及其修正的實際應用過程分析,則顯然需要對之進行更加科學的精細化研究。在心理與行為科學領域,有人通過“時間壓力與屬性重要性評定間關系”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并描述了人們在該情境中的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差[43-44]:在時間壓力下,當認知者扮演“自我選擇者”角色時,由于認知者只是為自己的目標實現(xiàn)進行認知及行為選擇,而不需要對他人證明這個選擇是否合適,所以他們通常會偏好于強調(diào)目標對象最重要屬性之負面特征的認知及行為選擇;當認知者扮演“為他人選擇者”角色時,由于認知者系為委托者的目標實現(xiàn)進行認知及行為選擇,需要對委托者證明這個選擇是否合適,所以他們通常會偏好于強調(diào)目標對象最重要屬性之正面特征的認知及行為選擇偏好。人類認知及行為選擇的這種一般機制使行政權(quán)力科學干預偵查時間壓力成為可能,其關鍵在于行政權(quán)力自身的干預偏好是否適用以及如何適用。對此,筆者提出一個基本通則——行政權(quán)力干預逆向偏好原則,即在第一種情形下,行政權(quán)力干預之代表應當充當一個“為他人選擇者”,以修正偵查人員強調(diào)目標對象最重要屬性負面特征的認知與行為偏好。在第二種情形下,行政權(quán)力干預之代表應當充當一個“自我選擇者”,以修正偵查人員強調(diào)目標對象最重要屬性正面特征的認知與行為偏好。①該原則的實際應用通常要求行政權(quán)力干預的代表者成為偵查心理方面的專家,既能夠適度增加偵查時間壓力,又能夠巧妙地緩解偵查時間壓力,并在偵查人員承受不適當?shù)臅r間壓力時能夠為其消解時間壓力做出正確的指導——提供消解不適當時間壓力的路徑、方法和情境支持。
有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45],時間壓力下的決策質(zhì)量與認知者決策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有關,而且,非時間壓力情境中的最佳策略知識不能有效克服時間壓力對決策質(zhì)量的干擾,而解決這一困境或難題的有效方法是提高人們應對時間壓力情境的決策能力[46]。偵查領域亦不例外。
欲解決偵查人員個案偵查認知及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的避免與修正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偵查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偵查時間管理能力訓練:一是對偵查人員進行偵查時間壓力情境良好認知及行為選擇能力訓練,如指導他們?nèi)绾未_定任務優(yōu)先級以及如何使用有效的搜索策略等,但這種基礎性的能力通常只適合偵查時間壓力較低或適中的個案偵查情境。二是給個案偵查時間壓力下的偵查人員提供實際有效的信息或者有助于避免及修正其認知偏差的信息,以此維持其樂觀情緒和認知開放性態(tài)度。三是培養(yǎng)偵查人員的優(yōu)良個性品質(zhì),從根本上為減少或避免偵查行為選擇時間壓力偏差培基固礎。
因此,警察機關及其偵查部門應當通過專門的教育培訓體制,對所屬的所有偵查人員進行專項而成體系的偵查時間管理能力訓練,提高其偵查時間規(guī)劃及執(zhí)行能力,幫助他們養(yǎng)成在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框架內(nèi)合理分配偵查時間資源的習慣或素質(zhì),學會使用實用、好用、適用的,能將偵查時間壓力的有害影響進行有效降階并使之受控至最低效度的認知策略。
[1]Johnson E J.Digitizing Consumer Research[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8(9):331-336.
[2]Svenson O.Maule J.Time pressure and stress in human and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Plenum Press,1993.
[3]Svenson O.Edland A.Change of Preferences Under Time Pressure:Choices and Judgmen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7(28):322 -330.
[4]陳立勝.“上帝之死”與存在哲學之焦慮觀[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6):38-46.
[5]蔡飛.精神分析焦慮論批判[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5):69.
[6]Kierkegard.S.The Concept of Dread[M].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691.
[7]劉玉梅.道德焦慮論[D].中南大學倫理學專業(yè)博士學位論文,2012(12):15.
[8]張松.羅洛·梅存在心理治療的基本思想[J].心理學探新,1991(2):54 - 57.
[9]蔡飛.沙利文的焦慮理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3):74-75.
[10]劉丹丹.風險態(tài)度與時間壓力對風險決策中偏好反轉(zhuǎn)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8 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11(6):11.
[11]郝宏奎.偵查與偵查學若干基本問題探討[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1):7.
[12]Reason J.Human error[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85-88.
[13]Golberger L.Handbook of stress: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M].New York:Free Press,1999:102-105.
[14]汪中求.時間管理的精細化[J].人力資源,2009(8):66.
[15]【美】W·杰瑞·奇澤姆,布倫特·E·特維.犯罪重建[M].劉靜坤,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9-10.
[16]羅麗,邵樣林,王榮娟.歸因風格和時間壓力對職業(yè)決策影響的研究趨勢分析[J].經(jīng)營管理者,2012(4):174.
[17]Watkins D.,Qi Dong.Assessing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School Children[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4(1):129-137.
[18]鄭雨明.決策判斷中認知偏差及其干預策略[J].統(tǒng)計與決策:理論版,2007(5):48.
[19]【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導論講演[M].周泉,嚴澤勝,趙強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344-345.
[20]劉金平,李紅鋒.時間壓力下的決策策略和決策理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73-78.
[21]Marsden JR,Pakath R,Wibowo K.Decision Making Under Time Pressure with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Performance -based Financial Incentives:Part 1[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2,34:75-97.
[22]王洪利,王刊良,等.時間壓力和觀察成本兩者對決策者策略和滿意度影響的試驗研究——基于一般秘書問題的決策情景[J].軟科學,2012(3):119.
[23]程茂蘇.限期破案違背客觀規(guī)律[EB/OL].[2013-02-23].http:// article.hongxiu.com /a / 2009 -3-31/ 3114216.shtm l.
[24]王大偉,劉永芳.時間知覺對決策制定的時間壓力效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9,32(5):1106.
[25]李紅峰.時間壓力和選項屬性對決策中信息加工的影響[D].河南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8(5):6.
[26]Payne JW,Bettman JR,LuceM F.When Time isMoney:Decision Behavior Under Opportunity-cost Time Pressure[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6,66(2):131-152.
[27]Rieskamp J,Hoffrage U. Inferences Under Time Pressure:How Opportunity Costs Affect Strategy Selection[J].Acta Psychologica,2007,127(2):258-276.
[28]RobertH,Whiteley Jr,WattsW A.Information Cost,Decision Consequence,and Selected Personality Variables as Factors in Predecision Information Seeking[J].J Pers,1969,37(2):325-341.
[29]Todd PM.How Much Information doWe Need?[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7 :1317-1332.
[30]Elizabeth W Morrison,Jeffrey B Vancouver.Within-pers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eking: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Costand Benefits[J].Journal ofManagement,2000,26(1):119-137.
[31]Jose H.Kerstholt.The Effectof Information Costs on Strategy Selection in Dynamic Tasks[J].Acta Psychologica.1996,94(3):273-290.
[32]Chu PC,Spires E E.Perceptions of accuracy and effort of decision strategie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3(91):203-214.
[33]Goodea S,Crooks C L.Time-pressur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in a base-rate task[J].The JournalofGeneral Psychology,2004,131(1):18-28.
[34]Miller PM,F(xiàn)agley N S.The effects of framing,problem variations,and providing rationale on choice[J].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1996(17).
[35]Johnson E J,Payne JW.Effortand accuracy in choice[J].ManagementScience,1985(31):395-414.
[36]王大偉,胡瑜.決策制定過程中時間壓力效應的實驗研究[J].中國經(jīng)濟與管理科學,2008(3):26-29.
[37]王均平.偵查行為的哲學方法論基礎[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1):44.
[38]丁茂生.管理心理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出版社,1997:129.
[39]葉艷萍.基于群體動力學的小組活動管理[J].廣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35.
[40]王均平,唐國清.社區(qū)治安體系構(gòu)建的理論選擇及模式研判[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41-42.
[41]王均平.社區(qū)治安群論[J].公安大學學報,2002(2):83-89.
[42]【美】H·L·哈特,托尼·奧諾爾.法律中的因果關系[M].第二版.張紹謙,孫戰(zhàn)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4.
[43]Svenson O.Decisionmaking,time horizons and risks in the very long time perspective [J].Risk Analysis,1989(9):385-399.
[44]Edland A C.Time press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ecision rul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aychology,1994(35):281- 291.
[45]Payne JW,Bettman JR,Johnson E J.The adaptive decision mak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66-69.
[46]Zakay D.The impactof time perception processes on decision-making under time stress[M]//Svenson O, Maulea A J.Time pressure and stress in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New York:Plenum,1993: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