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族古代金石文獻的地域文化特點

      2013-03-23 03:12:40朱安女
      大理大學學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洱海白族大理

      朱安女

      (大理學院文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白族古代金石文獻的地域文化特點

      朱安女

      (大理學院文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云南大理是白族主要聚居區(qū),地處滇西交通和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一是盡情書寫“蒼洱境”淳美自然山水家園的地域本色;二是持續(xù)不斷地吸收儒家文化,并以之為核心建構(gòu)白族地域文化的有機結(jié)構(gòu);三是融合多種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白族地域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地域文化;儒家文化

      文獻的產(chǎn)生與其所處的地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地域文化的特征是研究文獻不可或缺的前提。云南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既是滇西交通的中心,又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中原文明、巴蜀文化、印度文化、西藏和東南亞等多種文明在此交匯,使得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征。從總體而論,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對其地域文明的書寫,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本色書寫白族賴以生存的蒼山洱海自然地域風貌;二是從宏觀和微觀的維度對白族持續(xù)不斷吸納儒家文化的歷史進行實錄,凸顯儒家文化在白族地域文化的核心地位;三是折射白族文化融合多種文化,煥發(fā)持久生命力的動態(tài)演變。

      一、地域本色的書寫:“蒼洱境”淳美自然山水家園

      白族是“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以洱海為中心的滇西高原湖泊群邊的土著民族之一”〔1〕。大理壩子依傍蒼山洱海,是白族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家園。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對大理壩子淳美山水環(huán)境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蒼洱家園的熱愛與眷戀。

      《南詔德化碑》言:

      戹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地,下隰樹園林之業(yè)。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繞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2〕3。

      這段描寫突出了大理壩子山川便利,物產(chǎn)豐富,適宜居住的地理特點。《蠻書》載:“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3〕。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為白族人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定居生活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明代的《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言:

      蒼洱境鏘玩不飽,造化工跡在阿物。南北金鎖把天關(guān),鎮(zhèn)青龍白虎。山侵河處河鏡傾,河侵山處山嶺繞。屏面西十八溪,補東洱九曲。伽蘭殿閣三千堂,蘭若宮室八百谷。雪染點蒼冬頭白,洱河秋面皺。五華佀你霄充,三塔佀你穿天腹。鳳山高鳳凰棲,龍關(guān)龍王宿。夏云佉玉局山腰,春柳垂錦江道途。四季色花阿園園,風與阿觸觸。跳仙人出充逰遨,勝姮娥入宮伽舞。藪壓蜀錦出名香,峎無價寶。奪西天南國趣陶,占東土北闕稱譜。秀雀玩景鳴,蟬吟聲。金烏馺散天上星,玉兔打開霄面霧。黃鴛白鶴阿雙雙,對飛喀啄啄〔2〕48。

      碑文對大理的自然環(huán)境冠以“蒼洱境”之名,生動地描摹出大理山水家園的美輪美奐。碑中“造化工跡”一語點出了蒼洱風光的得天獨厚?!澳媳苯疰i把天關(guān),鎮(zhèn)青龍白虎。山侵河處河鏡傾,河侵山處山嶺繞。屏面西十八溪,補東洱九曲?!币院甏蟮囊曇?,突出了蒼山洱海的山川形勝:上關(guān)和下關(guān)猶如青龍白虎將大理壩子守衛(wèi),蒼山十九峰倒映在洱海的碧波間,十八溪水傾注洱海,蒼山之陽剛與洱海之柔媚相映成趣,山環(huán)水繞的獨特自然風貌躍然紙上。碑文進一步描寫“蒼洱境”的四季風景:冬天蒼山白雪皚皚,十分壯觀;秋天勁風送爽,洱海水碧波蕩漾;夏天鳳羽山蔥蘢,蒼山玉帶云婀娜多姿;春天西洱河翠柳簇擁蜿蜒。大理壩子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宛如天然的大花園,鳥雀們自在歡叫鳴唱,充滿了自然的生機與意趣。明代的《重修龍王廟記》碑亦盛贊“蒼洱境”的自然風貌,與《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有異曲同工之妙。碑言:“維大理點蒼山,偉迭環(huán)于西;洱水汪洋,周繞于東。形勢勝,與中州抗”〔2〕71。這里以“環(huán)”一詞突出了蒼山十九峰蜿蜒如屏風的態(tài)勢,“繞”則描寫出洱海環(huán)衛(wèi)蒼山的形勢,形象地描摹出蒼山與洱?;ハ嘁来娴牡孛蔡卣??!翱埂币辉~的使用則表達了作者對蒼洱風光能與中原名山大川相抗衡的自豪之意。

      明代的《游天臺觀詩碑》則以天臺觀為觀賞的定點,描寫環(huán)視蒼洱的景致。碑言:

      暖律初交霜雪潔,春光湖色兩依依。明帆幾點碧波凈,楊柳千條綠草肥。羅綺風輕嬌麗日,秋千新轉(zhuǎn)逗斜暉〔2〕81。

      這里詩人駐足天臺觀,觀賞蒼洱秀美的風光:初春天氣乍暖還寒,蒼山積雪白潔無暇,洱海碧水澄凈,飄蕩點點白帆。水邊的楊柳和綠草將湖光點染得十分嬌媚。拂面春風如羅綺般輕柔,夕陽斜暉中輕輕蕩起的秋千令人遐思萬千。

      清代的《游洱海浩然閣燕集臨水亭記》碑以細膩的筆觸將作者身處蒼山洱海懷抱,與自然相諧的愉悅感書寫得淋漓盡致。碑言:“浩然閣在榆郡東郊,上出層霄,俯瞰洱海,洋洋乎大觀也。而臨水一亭為尤勝?!边@里點明了浩然閣地處洱海東邊具有一覽洱海浩渺的地理優(yōu)勢。又言:“憑欄四顧,其西則蒼山聳翠,瀑布湍飛,白云飄渺,揜映蒼松古洞間。東則岡巒屏峙,塔影矗霄,蟹舍蝸廬,微露而隱。南北則上下龍關(guān)雄峙左右,匯澤百里,商舶往來不絕,村落棋布,煙火萬家”〔2〕191-192。這段話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臨水亭憑欄觀景之所見:蒼山迭翠,流泉飛瀑,塔影綽約,白族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洱海上商船往來,人們在蒼洱間自在生活,就是一幅洋溢著濃濃的和諧情味的美景圖卷。

      由上可見,在白族古代金石文獻中,不同時期的人們對“蒼洱境”的書寫或是突出其山川形勢的壯美,或是再現(xiàn)其細致幽微的靈動之美,展現(xiàn)了大理多彩而迷人的風光景致。而書寫草木蟲魚在“蒼洱境”的自由棲居,白族人民在這塊山水家園的樂土中與自然和諧共處,則是人們的共同心聲。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對蒼洱地域環(huán)境的書寫,仿佛一張張清麗的圖畫,前后相續(xù),不留斧鑿和雕飾,串聯(lián)成一幅巨大的蒼洱地域本色畫卷,渾然一體,絕妙天成。

      二、地域文化有機結(jié)構(gòu)的建構(gòu):以儒家文化為核心

      大理的“蒼洱境”是自然對白族的“庇護”,與此同時,大理地處滇西文化的中心,在與中原文明交流的過程中,儒家文化對白族文化的影響最深,并在白族地域文化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

      首先,從宏觀層面看,通過考察白族古代金石文獻中的帝王碑刻,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的德治思想成為貫穿歷代帝王治理云南的核心理念。從南詔國到清代,幾乎每個朝代的帝王都有碑刻留存大理?!赌显t德化碑》是南詔國時期最重要的帝王碑刻。該碑結(jié)合對天寶戰(zhàn)爭和南詔立國的歷史描述,對南詔國“德化”治世的理念進行了生動的闡述,成為解讀南詔國德治理念的珍貴文本。大理國時期高氏碑群為帝王碑刻的代表。高氏的《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大理國淵公塔之碑銘并序》《興寶寺德化銘》和《忠節(jié)克明果行義帝墓志并序》等碑中反映了大理國“德運”治世的理念,體現(xiàn)了將儒家德政理念與佛教精神的完美融合。元代《世祖平云南碑》則集中體現(xiàn)了忽必烈治理云南采取兼容務(wù)實的德政思想,有效地發(fā)揮了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參政的積極性,促進了云南融入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穩(wěn)定。明清時期帝王敕封碑是帝王碑刻的主流。在明代敕封碑中,“家國同構(gòu)”的思想作為儒家文化認同的核心思想觀念,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積極倡導。如在《鮑杰誥命碑》〔2〕61等碑中,明代帝王對個體的敕封集中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層對忠義思想的倡導,臣屬效忠皇帝、恪盡職守的人生價值觀備受推崇。同時,明代帝王對普通家庭的敕封十分注重儒家道德倫理思想的滲透。如在《楊璽誥封碑》〔2〕77中,嘉靖皇帝對楊璽和李玄兩位父親的美德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和積極的宣揚。清代帝王碑主要為圣旨碑和敕封碑。圣旨碑中帝王以立德為先的理念訓導士子,倡導學以致用,強調(diào)學風的培養(yǎng)與國家發(fā)展休戚相關(guān)。清代敕封碑則側(cè)重通過皇帝對家庭與個人的旌表,宣揚儒家道德倫理的價值觀,突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生的重要影響??梢钥吹剑M一步強化中央集權(quán)政治思想和推動白族漢化成為明清帝王們以德治國理念的重心。

      其次,從微觀層面看,儒家的道德理念亦深入人心。儒家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成為了白族人日常生活規(guī)范的重要原則。如魏晉時期,儒家的禮樂文化得到了白蠻大姓氏族的普遍認同?!鹅帻堫伇分休d碑主爨龍顏在年輕時便以溫良仁篤的修養(yǎng)聞名遐邇。碑言:“容貌瑋于時倫,貞操超于門友。溫良沖挹,在家必聞。”“仁篤于朝野,清名扇于遐邇?!薄熬貞芽犊M無烋容,退無慍色?!薄熬绥壑呗?,敦純懿之弘度,獨步南境,卓爾不群”〔2〕1。在這些話語中,“貞操”“溫良沖挹”“仁篤”“慷慨”“純懿”“弘度”均是對爨龍顏品行的贊譽,符合儒家禮樂文化對個體修養(yǎng)的要求,足見儒家禮教文化對白蠻大姓個人修養(yǎng)的深遠影響?!赌显t德化碑》載閣羅鳳自幼“不讀非圣賢之書,嘗學字人之術(shù)”〔2〕3。他作為帝王身先垂范,鉆研圣賢經(jīng)典,學習儒家的治人之道,為世人樹立了以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典范。大理國時期《護法明公德運碑贊摩崖》載高氏倡導將“智勇”“忠信”“禮儀”〔2〕7作為個體的修身之本,得到了上層社會的普遍認同。元明清時期,儒家文化的影響進一步深入民間?!豆侍幨織罟怪俱憽分袟罟珮s“天性仁厚,志尚儒術(shù)”〔2〕66。《明待贈逸士蕃接楊公孺人李氏墓志銘》〔2〕140彰表碑主楊方晉在家孝順父母,恭謙與兄弟相處之德,以儒家道德禮儀教育子弟,以讓為美的義行?!吨斆糈w公賢配慈淑段氏壽域志銘》〔2〕156載趙智宗為其母段氏撫養(yǎng)成人后,侍奉母親以儒家的孝道為先,對母親色養(yǎng)兼?zhèn)?,實踐了儒家“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4〕的道德規(guī)范。并以儒家忠恕仁愛之心處事待人,深受鄉(xiāng)里的好評。梁漱溟曾言:“抽象的道理,遠不如具體的禮樂。具體的禮樂,直接作用于身體,作用于血氣,人的心理情致隨之頓然變化于不覺,而道理乃油然現(xiàn)前,其效最大最神”〔5〕??梢?,儒家的道德禮儀已深入白族民心,并在和諧人際關(guān)系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論,白族古代帝王碑從宏觀的視野展現(xiàn)了儒家的德政理念對帝王們的深刻影響,而民間碑刻則以微觀角度透現(xiàn)出儒家道德禮儀在白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體現(xiàn)了儒家禮樂文化最終走向與白族的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在儒家的禮樂文明成為人們價值判斷的核心觀念的過程中,儒家文化也逐步完成了對白族文化的塑造。白族對儒家文化的普遍認同也成為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最核心的文化凝聚力。

      三、持久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對多種文化的融合

      大理地處西南地域,雜居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白族的歷史就是和其他民族交融的歷史。而大理位于滇西交通樞紐和南方絲綢之路的便利,又為白族提供了與域外文化交流的機遇。白族文化在與其他文化接觸碰撞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發(fā)展的生機。

      首先,白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是與異族文化交融的過程?!赌显t德化碑》載:“爰有尋傳,疇壤沃饒,人物殷湊。南通渤海,西近大秦?!庇盅裕骸奥阈尾挥懽詠?,祁鮮望風而至”〔2〕4。南詔時期,盡管“‘白蠻’是南詔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文化發(fā)展水平最高的民族”〔6〕169,但其境內(nèi)生活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有“徙莫祗蠻”、“和蠻”(哈尼族)、“施蠻”(傈僳族)、“順蠻”(傈僳族)、“磨些”(納西族)〔6〕161-194等。雖然各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發(fā)展不平衡,但由于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各族文化的發(fā)展彼此交融。元代云南進入中央集權(quán)大一統(tǒng)的格局,這為白族進一步與其他民族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元代云南境內(nèi)的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漢族、“羅羅”(彝族)、“磨些”(納西族)、“斡泥”(哈尼族)、“盧蠻”(傈僳族)、“吐蕃”(藏族)、“西蕃”(普米族)等。如元代《故安人車氏墓銘》中詳實地記述了蒙古族女子車氏與白族男子結(jié)合生活的一生。碑言車氏“事姑舅盡孝,和睦親族,處家以儉,御下以慈,歲時相祀惟謹,克勤中饋?!逼浞驐罹础俺中牟俟?jié),撫安軍士,不虐無辜,遠邇稱頌,人皆知安有以相之也”〔2〕55。車氏雖是蒙古族,但在家庭生活中與丈夫各司其職又互相扶持,受到楊敬父母親族的夸耀,而且傳為美談。車氏一生有“子男七人”“女八人”,又有“孫男十九人”“孫女九人”,可謂家族興旺。車氏的人生成為了折射出白族與其他民族融合的一個微觀實例。這樣的例子在明清時期亦是屢見不鮮,不勝枚舉。

      從白族古代金石文獻的總體來看,漢語是主流的語言,體現(xiàn)了白族對漢文化的吸納。而白族亦是用漢字記錄白語,表達白語的意義。在白族古代金石文獻中還可見藏文、蒙古文、梵文的使用。在白族古代碑刻中不乏一塊碑中同時使用多種語言的情形。如《南詔德化碑》中漢語、白語和佛教語言并用。而在《大理國佛弟子議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大理國彥賁趙興明為亡母造墓幢》和《大理國釋氏戒凈建繪高興蘭若篆燭碑》等中則是梵、漢文并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昆明筇竹寺蒙古文碑》使用的是蒙古文,清末的《觀音堂韋陀殿石匾》則使用了藏文。

      其次,佛、道教文化對白族地域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白族對外來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心態(tài)。

      早在漢代,佛教文化已經(jīng)開始在大理傳播。南詔國、大理國時期掀起了信仰佛教的熱潮,無論是上層階級或是普通民眾,都極為普遍地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兜崾贰份d:“白人俗事佛而尚釋,……故大理佛教最盛,而蒼洱之間仙釋遺跡甚多”〔7〕。尤其在大理國時期,段氏有8位皇帝避位為僧。大理國統(tǒng)治階層以佛法為治,注重向民間傳播佛教信仰文化,以此調(diào)和社會矛盾,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郭松年在大理國亡后30年即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到大理,目睹“此邦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shù)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紀”〔8〕。明清時期,佛教在白族民間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一是從家庭生活層面來看,佛教吃齋念佛的修行方式成為白族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處士趙公壽藏同妻杜氏墓志銘》〔2〕47《故處士楊公孺人段氏墓志》〔2〕62和《萱堂壽藏記》〔2〕63等碑中生動地記載了白族普通百姓生活對佛教文化的接受與融合,佛教倡導的超脫凡俗的精神,轉(zhuǎn)化為人們自我的心性修養(yǎng)境界的追求。二是在白族家庭中,佛教往往成為家庭成員的共同信仰。如《杜善人壽藏同配趙氏墓碑志銘》〔2〕49中,碑主杜保的曾祖父就為居士,杜保為杜家第三代,亦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在為官任滿以后,回歸鄉(xiāng)里,以佛教修行?!蛾人尥豕怪尽贰?〕44中,王藥師隆本人篤信佛教,其長子王善奴亦是一名虔誠的佛教信徒?!睹鞴蕳罟怪俱憽贰?〕78《明封君楊公壽域暨孺人楊母墓銘》〔2〕127中則記述了夫婦均信仰佛教的人生履歷。三是白族民間存有在姓名中加佛號稱呼的習俗,體現(xiàn)了民間佛教信仰的普遍性。早在大理國時期,這樣的姓名方式就頗為流行。如魯藥師空、蘇難陀智、李圓通鏡、陳觀音婢、段易長生、李大日賢、董金剛田、楊法華堅、楊天王秀等。其中藥師、難陀、觀音、大日、金剛、天王等為佛名,圓通、易長為佛語,法華則是佛經(jīng)名。白族以佛號嵌入名中的習俗,歷經(jīng)元代到明代經(jīng)久不衰。如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所立的《李升墓幢梵漢文刻石》中,李晟被稱為“般若升”。這種習俗一直到明代仍普遍。四是在白族鄉(xiāng)村中,民眾多行法會,或是自愿捐資建蓋寺廟,或是向寺廟捐施田畝、供僧飯等善舉,傳達出人們行善積德,祈求得到好報的寄望。如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所立的《重建竹林寺記》〔2〕90,記載村民們舉行法會的盛況。《妙應蘭若塔記》〔2〕13《應國安邦神廟記》〔2〕37和《靈鷲寺碑記》〔2〕68等碑詳細記載了白族民眾捐資建寺的情況。

      白族人民積極融合道家文化,使其成為古代白族文化與多元文化共融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南詔時期,道教不僅傳入云南,而且頗具影響。大理國時期的《故溪氏謚曰襄行宜德履戒大師墓志并敘》載:“溪其姓,智其名,厥先出自長和之世。安圀之時,撰百藥,為醫(yī)療濟成業(yè)。洞究仙丹神述,名顯德歸。術(shù)著脈決要書,布行后代”〔2〕68。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道教頗為興盛。明清時期,道家文化在士子中的影響力劇增。白族士林隱逸形成風潮。楊黼、楊士云、李元陽等堪稱代表。他們或是一生逃避山林,或是辭官出世。隱者相聚,或是參加“鹿鳴燕典”;或是結(jié)伴郊游,唱和詩文;或是一起合作,撰寫碑刻;或是投身白族民間的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辦書院,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揮一己之力。白族對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吸納,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在開放中尋求交流,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進步與完善。

      綜上所論,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對地域文化的書寫,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并形成了民族化的寫作模式,體現(xiàn)了白族富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心態(tài)。透過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可見,白族古代金石文獻描述了大理“蒼洱境”天然淳美的山水田園,寄托了白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濃烈的家園意識,全面而生動地凸顯了“蒼洱境”地域的本色。白族地域文化在形成自身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融合域內(nèi)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同時又積極借助大理處于滇西交通和南方絲綢之路樞紐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積極吸納域外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文化核心,兼容并蓄佛、道文化等多種文化思想的地域特點。白族古代金石文獻切實地記錄了白族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映射出白族文化不斷尋求與異域、異族文化的互動與互塑的努力,展現(xiàn)了白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1〕張旭.大理白族史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

      〔2〕楊世鈺.大理叢書·金石篇:卷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樊綽.云南志校釋〔M〕.趙呂甫,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56.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5.

      〔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109-112.

      〔6〕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7〕諸葛元聲.滇史〔M〕.劉亞朝,校點.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227.

      〔8〕郭松年.大理行記校注〔M〕.王叔武,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2-23.

      (責任編輯 楊朝霞)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Bai'Ancient Epigraphy Literature

      ZHU An'nü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Dali is the region where the Bai peoples live in Yunnan province,which is located on the hub of the western Yunna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Southern Silk Road.The ancient epigraphy literature of Bai on bronze ware,metal objects and stone tablets forme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Firstly,it writ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the pure and beautiful"Cangshan Erhai Realm".Secondly,it absorbs the Confucian Culture substantially and builds the organic structure with the core of Confucian culture.Thirdly,it fuses with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creates the permanent life of the Bai's regional culture.

      ancient epigraphy literature of Bai;regional culture;the Confucian culture

      K877.42

      A

      1672-2345(2013)02-0010-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2JJD750022)

      2012-08-29

      2012-12-29

      朱安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白族文學、文獻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洱海白族大理
      做夢都要去大理
      青年歌聲(2021年2期)2021-03-05 09:02:08
      大理好風吹
      音樂世界(2020年4期)2020-09-10 20:57:26
      洱海月下
      黃河之聲(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洱海,好美
      洱海
      想念大理
      民族音樂(2018年5期)2018-11-17 08:20:00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20:58:26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愛上洱海,只需要這十個瞬間
      海峽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革吉县| 安泽县| 开鲁县| 封丘县| 定远县| 潞西市| 甘泉县| 龙江县| 安平县| 阳城县| 闽清县| 民权县| 当雄县| 平远县| 贡嘎县| 城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腾冲县| 洮南市| 蛟河市| 阳高县| 陆丰市| 罗甸县| 漳州市| 洪洞县| 长宁县| 临泉县| 肇州县| 时尚| 鹤壁市| 鄂伦春自治旗| 垦利县| 宣汉县| 大连市| 北海市| 从江县| 台湾省| 阿勒泰市| 巴林左旗| 漳浦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