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見義勇為認定的法理反思與制度建構

      2013-03-23 18:03:09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
      關鍵詞:救助者見證人加害人

      孫 日 華

      (1. 山東大學 法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2. 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法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31)

      一、 前提:道德與法律博弈中的見義勇為

      社會生活中總是不斷上演傳奇甚至離奇的悲歡離合,見義勇為就是其中一種。見義勇為者因義舉而導致流血又流淚,見義不為者因不義而遭受道德審判。見義勇為似乎成了一桿標尺,衡量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甚至法律責任。在官方為主導的推動下,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保護和獎勵的立法不斷涌現(xiàn),進一步強化了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色彩。因此,身處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旦卷入了見義勇為的事件中,都將經(jīng)歷道德與法律的博弈。

      在遭遇諸多見義不為的案例后,全國各地對見義勇為立法躍躍欲試,踏上了道德法律化的征程。筆者縱覽了全國主要的關于見義勇為的保護和獎勵條例(辦法),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保護見義勇為者和激勵社會向善。哈特認為法律中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這里的自然法就是道德[1]。德沃金則強調(diào)法律與道德的整合作用[2]。因此,通過法律規(guī)定道德以及激勵道德發(fā)展是有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價值的。法律對見義勇為行為作出保護和獎勵,為見義勇為者提供了正激勵,為其行為提供了預期,從中獲得了安全感。

      在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有人提出對見義不為者追究法律責任。這樣的目的是在不斷擴大法律的外延,試圖進一步將道德問題法律化。筆者認為這樣的法律設計需要慎重,法律并不能解決所有道德問題,甚至過于強調(diào)道德的法律化,還可能帶來更多的道德危機。事實上,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多交叉地域,但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道德與法律是等同的。法律與道德尚有諸多自己的領地,在這些領地里雙方不能互相侵犯[3]。假如將見義不為者納入法律懲罰的范圍將會出現(xiàn)以下問題:

      第一,見義勇為者會急劇減少而不是增加。法律不強人所難,就見義勇為這一舉動本身而言,屬于個人自由和道德選擇。在面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人身和財產(chǎn)損失的時候,見證人[注]此處所說的見證人指的是所有那些見證災害發(fā)生的人,其可能成為見義勇為者,亦可能是旁觀者,還可能一走了之。會依據(jù)自身的能力、道德榮譽感、事件的后果、以往的前見和經(jīng)歷等作出理性人的選擇。在面對需要救助的對象時,見證人依據(jù)的是不具有強制力的因素,尤其需要的是自身的省思抑或頓悟。但是,一旦加入了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國家之手就介入其中,對見證人就產(chǎn)生了約束作用。理想的假設是當事人迫于法律的壓力而選擇救助,但事實上并不一定如法律所愿。對于道德自由的限制,必然會帶來對反自由的抗戰(zhàn),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不爭的事實。在見證人的選擇中也一樣會發(fā)生。此時相對于國家機關(未來制裁見義不為者的機關)而言,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見證人見證了緊急事件,此時具有信息優(yōu)勢,但是為了防止這些信息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法律風險,見證人會理性地選擇放棄救助。因為國家機關并不在場,在缺乏信息優(yōu)勢的時候,將來就可能會對見證人的行為作出錯誤判斷。在未來可能背負利益受損的巨大風險(未來發(fā)生糾紛需要承擔的責任風險)之下,相對于空洞的道德榮譽感而言,他/她會理性地選擇放棄那些錦上添花的道德榮譽。見證人在此時避而遠之,雖沒有收獲道德榮譽感,卻利用信息優(yōu)勢降低了未來可能的成本支出。因此,筆者認為,在此時法律的出場,對見證人產(chǎn)生了負激勵,反而破壞了見證人的道德感,而強化了其風險意識。道德不能靠強制,只能靠自省。

      第二,涉案證據(jù)尤其是證人將無處可尋。見證人在面對緊急事件時,如果其不選擇救助,就會努力消除自己在場的證據(jù),即使其不會去破壞緊急事件中的任何實物證據(jù),也沒有動力保留相關的影像資料或者其他任何證據(jù),更不可能為將來的司法裁判出庭作證。因為一旦你出庭作證了,那豈不是自投羅網(wǎng)?因此,一旦將見義不為者列入法律制裁的對象,將無限地增大未來緊急事件中偵查與審判的難度。如此的法律設計可能會導致當事人連道德義務都會違背,其不可能冒著被法律制裁的風險去履行作證的義務。規(guī)定見義不為者受罰,會給公眾帶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這就違背了法律要給大多數(shù)人帶來最大福利的原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雙眼不看到需要救助的災難。這樣的規(guī)定違背了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難以獲得遵守與支持。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法律的設計最初是為了重塑道德,但最后卻成了破壞道德的工具。正如上帝的留給上帝,凱撒的交給凱撒一樣,屬于道德的就留給道德,而不是讓法律越俎代庖。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法律不能規(guī)約見義勇為行為發(fā)生之前的事實,因為那是道德的領地。法律可以關注的應該是見義勇為行為發(fā)生后的事實,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法律保護和獎勵產(chǎn)生正向的激勵,才對道德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引導作用。而本文所關注的也就是這一個過程的法理反思與制度完善和建構。

      二、 見義勇為認定中的信息、信任與法律

      見義勇為過程中一般有以下主體,即見義勇為者、被救助者、國家機關(包括見義勇為認定部門、司法部門)、有些案件中的真正加害人。當然,這些因素并不是在每一個見義勇為的案件中都出現(xiàn),如發(fā)生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國家、社會、個人財產(chǎn)損失的情形就不存在真正的加害人。因此,在本部分的論證中,筆者并不會進行嚴格的區(qū)分,僅僅從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法理的反思。

      見義勇為中的信息問題。見義勇為的保護和獎勵中最困難的就是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在整個救助過程中,只有準見義勇為者[注]之所以稱為準見義勇為者,原因在于其是否真正參與了見義勇為行為還需要認定。姑且在此將其稱為準見義勇為者,事實上,最終其還可能是加害人或者詐騙者。在整個見義勇為過程中具有完整的信息優(yōu)勢。也就是說,只有他/她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見義勇為者,抑或是加害者或者詐騙者。此時,如果被救助者是個人的話,在其具備較為清晰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條件下,也具備信息上的優(yōu)勢;否則,就不具備信息優(yōu)勢,甚至會據(jù)此作出錯誤的判斷,比如被撞昏倒的老人醒來時,可能就認為見義勇為者是加害人。此時,國家機關一般不會在場,而國家機關獲得的信息主要來自于準見義勇為者和被救助者。因此,國家機關與準見義勇為者或者被救助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真正發(fā)生了什么只有后兩者知道。如果準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者之間沒有爭議,那么國家機關在認定的時候就能夠獲得對等的信息;如果雙方發(fā)生了爭議,此時國家機關就只能依據(jù)優(yōu)勢證據(jù)原則進行認定[4]。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進行制度設計,由于天然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見義勇為的認定中總是存在著不確定因素。這又涉及到下面的信任問題。

      見義勇為中的信任問題。如果被救助者認同準見義勇為者的行為,那么此時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一旦被救助者不認同準見義勇為者,就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當發(fā)生信任危機之后,國家機關就需要出場,國家機關可以通過法律進行必要的激勵或者懲罰,對其中的說謊者進行必要的約束。但是這種約束的效果并不一定有效,因為準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是比較脆弱的,被救助者在被救助時,一旦缺乏其他輔助證據(jù)的證明,經(jīng)常會自行認定準見義勇為者是加害人,這在現(xiàn)實中很常見。正因此,很多人都放棄了見義勇為,而選擇避嫌。排除被救助者的道德因素,由于被救助者與準見義勇為者之間既缺乏人際信任,又缺乏制度信任,僅僅是偶然因素將二者撮合在一起[5]。彼此之間未來的合作幾率極低,即被救助者再次被該見義勇為者幫助的概率幾乎為零,因此,被救助者在排除道德因素的內(nèi)在規(guī)約之后,沒有任何激勵去選擇配合見義勇為者[6]。擺在被救助者眼前的事情是如何讓自己的權利獲得救濟,而見義勇為者的出現(xiàn)恰逢其時。雖然法律在通過責任形式塑造制度信任,但是這種激勵遠遠不能擺脫現(xiàn)實的利益引誘。準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者之間共享著一些彼此心知肚明的信息,兩個人的信息量基本一致。但是,國家機關并沒有這些信息,在缺乏其他證據(jù)的情況下,被救助者完全可以通過受害者的身份占據(jù)信息優(yōu)勢和受同情的弱勢地位,成功勸說國家機關認可被救助者的主張。

      總之,由于信息與信任的問題,準見義勇為者在整個救助他人過程中并沒有優(yōu)勢,甚至自身利益受到了損害?!昂萌藳]好報”不斷地強化了人們的防御心理,對于見義勇為越發(fā)慎重,甚至直接放棄“做好人”的機會,因為做這種好人的風險遠遠大于可能獲得的聲譽。因此,法律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實現(xiàn)信息對稱以及通過制度塑造信任,而不僅僅是規(guī)定空洞的道德宣言。

      筆者認為,信息不對稱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使增加再多的視頻監(jiān)控設備,雇傭再多的警察執(zhí)勤,也無法涵蓋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因此,筆者認為寄希望于立法解決見義勇為中的事實認定問題存在諸多困難,有效但前景并不光明。只能將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放在具體的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完成。

      筆者的初步建議是:在相關見義勇為的立法中增加基本原則的條款,在缺乏具體規(guī)則指引時,借助原則進行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包括誠實信用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和利益衡量(價值衡量)的原則。這些原則對于具體事實的認定都具有指導價值,可以有效避免執(zhí)法者或者法官借助其他法外資源作出推斷。比如,彭宇案中,法官在缺少必要證據(jù)時,就依據(jù)自己理解的常理進行了邏輯推斷,最終導致了荒謬的裁判[注]裁判法官理所當然地認為,按照常理,如果不是彭宇的過錯,他不可能將老太太送到醫(yī)院并支付醫(yī)藥費。法官作了一個人性惡的假設。如果法官作相反的假設,那么結果就是另一番景象。。在具體的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利益衡量的原則非常有價值。筆者認為,利益衡量原則的運作有利于見義勇為精神的傳播。對于發(fā)生爭議的見義勇為事件,如果依據(jù)現(xiàn)存的證據(jù)無法作出認定的話,應該作出有利于準見義勇為者的推定,即對準見義勇為者作出善的假設,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公眾會感性地認為好人得到了好報。堅持了大數(shù)法則的認定結果,會獲得廣泛的輿論支持[7]。需要說明兩點:第一,一旦認定錯,立法中還有其他懲罰機制進行制約(后文詳述),并不會出現(xiàn)認定上的混亂與失控。如果從后果上講,錯誤地認定見義勇為者,而他事實上是加害人,那么,后果是一個,即放縱了真正的加害人;如果將真正的見義勇為者錯誤地認定為加害人,后果是兩個,既冤枉了一個好人,又放縱了一個壞人,而最終的社會影響更是難以估計的。第二,以往我們的見義勇為基金關注的是見義勇為者,一旦被救助者完全缺乏經(jīng)濟能力支付費用,被救助者可以從見義勇為基金、民政部門或者社會公益組織中獲取一定的補助。事實上,對被救助者的經(jīng)濟幫助,屬于逆向地幫助了見義勇為者,傳播了見義勇為的精神。

      對于信任問題依靠道德說教難以發(fā)揮作用,在具有爭議性的見義勇為案件中,被救助者基于經(jīng)濟人的選擇可能會冤枉見義勇為者。如何重塑信任,人際信任在陌生人之間較難產(chǎn)生的,只能靠制度信任。法律在此時就應該對不誠信者,或者說對欺詐者增加懲罰力度,形成涉案雙方的制衡,在缺乏人際信任的時候,靠制度塑造二者的合作關系。被救助者一般認為,其與準見義勇為者之間是“一錘子買賣”,難有未來再次合作的可能,選擇不信任對方甚至要求對方承擔責任對其收益最大。只有加大對欺詐者的懲罰力度,讓其因不誠信支付的成本大于其欺詐所獲的收益,將可以促進被救助者選擇堅守信用[8]。

      三、 見義勇為認定的法律調(diào)整

      按照富勒對道德的劃分,見義勇為屬于愿望的道德,即美德。但法律規(guī)定的是義務的道德,即一個有次序的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原則[9]。如果強行將作為美德的見義勇為規(guī)定在法律中,并賦予過多的強制性并不一定具有可行性。美德是人們幾乎都認可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對于大多數(shù)人,踐行了義務道德就已經(jīng)是合格的公民了。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或者說一般理性人的角度而言,義務的道德是底線正義,美德僅僅是錦上添花。因此,筆者認為見義勇為的法律建構只能是通過各種激勵機制引導公眾努力去見義勇為,尤其要依靠法律規(guī)范見義勇為的認定,這是法律所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除此之外,背離大多數(shù)人的理性,制定出來的法律不具有操作性,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道德風險。

      對于見義勇為的法律調(diào)整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利用現(xiàn)有法律資源,為見義勇為行為提供法律支持;二是根據(jù)見義勇為行為的具體特點,量身定做一套法律方案。

      第一,從現(xiàn)有的法律資源中尋找路徑。從被救助者角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個人受益者和公共受益者(含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二者可以通用的規(guī)則是無因管理的法律規(guī)定。見義勇為者并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了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自愿管理了他人事務。見義勇為的行為符合無因管理之債的構成要件。個人受益者和公共受益者應該為管理人(見義勇為者)支付必要的管理費用和補償由此造成的損失。如果受益者存在欺詐行為,即受益者在無法確定加害人(排除不可抗力),故意或重大過失誣陷見義勇為者,情節(jié)較輕的并且據(jù)此獲利的,按照不當?shù)美姆梢?guī)定進行調(diào)整。如果受益者故意誣告見義勇為者,并積極地獲取較大利益,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可以按照詐騙罪處理。如果最終確定了加害人或者責任人的話,可以按照侵權法的規(guī)定,由加害人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賠償,不足部分由受益者補償。

      為了更好地激勵公眾保護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保護了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見義勇為者,按照我國行政法和政策的相關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獎勵,包括物質(zhì)獎勵和精神獎勵。由于目前國內(nèi)尚無具體的行政獎勵法,在具體操作上各個省份可以通過地方性法規(guī)或者政府規(guī)章的形式對見義勇為進行獎勵。對于具體的內(nèi)容設計,筆者在以下部分進行陳述。

      第二,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的法律創(chuàng)設。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界定,無法羅列所有情形,筆者的建議是采取概括性排除方法。即排除屬于法定的義務(如警察、監(jiān)護人)、約定的義務(保安)以及沒有先行行為產(chǎn)生的義務。除此之外,基本上都界定為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范圍上的清晰,可以引導社會公眾的參與積極性。見義勇為行為的申報可以分為以下情況:見義勇為者、被救助者、其他見證見義勇為的社會公眾都可以申報。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一般是由公安機關認定較好,公安機關具有相應的調(diào)查手段和能力,便于獲得事實真相。如果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發(fā)生了糾紛,最終法院在裁判中認定了見義勇為者的行為,也可以作為最終的認定結論。因此,一般情況下,認定的主體是公安機關,特殊情況下可以是法院。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也可以吸納公眾參與,在案件發(fā)生地廣泛地進行聽證,最終作出真實的認定。

      除了按照上述法律規(guī)定給予見義勇為者的賠償和補償以外,對于見義勇為人員的保護和獎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以政府為主導成立見義勇為基金,并積極地吸納社會的募捐。同時,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與現(xiàn)有的《烈士褒揚條例》、《工傷保險條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規(guī)銜接。在人身損害責任承擔方面,見義勇為負傷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并屬于工傷保險范圍的,按照有關規(guī)定辦理;見義勇為負傷人員未參加工傷保險或不屬于工傷保險范圍的,由見義勇為專項經(jīng)費支付。見義勇為負傷人員在治療期間,其工資、獎金和福利待遇不變;無固定收入且生活困難的,由見義勇為發(fā)生地區(qū)、縣人民政府按照每月不低于本縣市上一年度城鎮(zhèn)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標準給予生活補助。

      設計見義勇為行為的免責條款。為了鼓勵公眾勇于投身見義勇為行動中,通過法律規(guī)定:在他人遇到危難的緊急情況下,無償提供救助的人給被救助者造成民事?lián)p害的,享有承擔賠償責任的豁免權。除存在重大過失外,對救助行為的后果不承擔法律責任。如果由于見義勇為者的一般過失給被救助人造成損害的,賠償金則可由見義勇為基金全部或部分支付,從而從根本上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同時,如果見義勇為者事先墊付了醫(yī)療費用等,在此后不得將這個行為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jù)。

      最后,對于制造虛假見義勇為事件,騙取見義勇為基金和精神獎勵的,如果情節(jié)較輕,按照不當?shù)美?要求退還物質(zhì)獎勵,撤銷精神獎勵,并通報批評。對于情節(jié)較重的,如騙取金額較大的,達到詐騙罪標準的話,可以按照詐騙罪來處理。

      四、 結 語

      無論是行政過程還是在司法過程,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是核心問題。作為道德形態(tài)的見義勇為,在遭遇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之后,就變得撲朔迷離,僅僅依靠道德的引導難以讓見義勇為走出現(xiàn)實的尷尬?;诶硇匀说目剂?是否見義勇為以及如何見義勇為,都伴隨著各種利益關系的博弈。法律作為一種制度激勵可以塑造人性趨善,避免不必要的悲劇。但是,法律的強制性并不能必然引導道德的大幅提升,道德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法律在見義勇為中所能做的就是合理地設定調(diào)整范圍,用符合見義勇為特點的方式進行調(diào)整。因此,努力設計一個立法的終極原則似乎很有必要,可以增強涵蓋性。

      筆者認為:見義勇為的立法應該以制度性的激勵引導道德發(fā)展,但不能過分侵入道德的自治領域;法律的設計應該基于見義勇為中的信息、信任等現(xiàn)實因素制定出理性和科學的方案,不能違背基本的人性、文化和社會大數(shù)法則,否則,那些以重塑道德之名的法律,最終將開辟道德淪陷之路。

      參考文獻:

      [1]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張文顯,譯.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289.

      [2] 德沃金. 法律帝國[M]. 李常青,譯.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170.

      [3] 范進學. 論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J]. 法學評論, 1998(2):34-40.

      [4] Kaplow L.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le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6,39:195.

      [5] 安東尼·吉登斯. 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 趙旭東,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98:48-50.

      [6] 羅伯特·阿克塞爾羅德. 合作的進化[M]. 吳堅忠,譯.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7:88-93.

      [7] 周安平. 大數(shù)法則----社會問題的法理透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0:6-11.

      [8] 鄭也夫. 信任論[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41-55.

      [9] 富勒. 法律的道德性[M]. 鄭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8-19.

      猜你喜歡
      救助者見證人加害人
      論違反法定救助義務的民事責任
      論受救助者失信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
      走近加害人家屬
      方圓(2022年6期)2022-06-13 18:51:39
      浣熊與救助者
      危難救助中受助人的補償責任研究
      海峽法學(2021年3期)2021-01-13 01:29:12
      見證人先于立遺囑人死亡,遺囑是否有效
      伴侶(2018年7期)2018-07-25 05:47:36
      被害人怠于采取公力救濟原因探析
      基層院反映司法實踐中刑事見證人制度實施亟待規(guī)范
      法制博覽(2017年28期)2017-01-27 12:45:19
      在借貸關系中,“保證人”與“見證人”的區(qū)別
      損失補償之債:一種新型的法定之債——《侵權責任法》第87條評析*
      饶阳县| 崇阳县| 马山县| 宜宾县| 阆中市| 内丘县| 桦甸市| 珲春市| 贡山| 定西市| 杨浦区| 临澧县| 婺源县| 滁州市| 广昌县| 南安市| 抚州市| 饶平县| 丰城市| 东城区| 广宗县| 永泰县| 安顺市| 翼城县| 正安县| 龙川县| 萨嘎县| 明光市| 信丰县| 炉霍县| 黄山市| 菏泽市| 峨边| 湘阴县| 万安县| 孟连| 涟源市| 花垣县| 锡林浩特市| 永吉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