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月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迫于生計涌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龐大而特殊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2013年5月10日,全國婦聯發(fā)布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截至2010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達6102.55 萬,占農村兒童的37.7%[1]。處于成長發(fā)育關鍵期的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他們不但在生活質量和成長環(huán)境上劣于受父母監(jiān)護的兒童,而且還極易出現價值觀的偏離和性格發(fā)展的異常。本文擬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管理的疏忽和社會支持的欠缺等方面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視角提出一些對策。
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上官子木在1994年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的文章,率先提出了“留守兒童”這一概念,呼吁全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此后隨著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快速增加和留守兒童問題的日益嚴重,社會各界才廣泛關注這個特殊的、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children unattended by parents/leftbehind children),主要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葉敬忠、王伊歡根據監(jiān)護者的不同,將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分為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上代監(jiān)護及同輩監(jiān)護四種監(jiān)護類型[2]。從各類留守兒童的人數分布來看,隔代監(jiān)護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監(jiān)護方式。
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穩(wěn)定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于情感缺失的狀態(tài),容易產生性格方面的缺陷,表現出冷漠、內向、孤獨、自卑等不利于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人格特征。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致使留守兒童在情緒上變得對抗、排斥、厭惡、冷漠、疏遠、怨恨、憂郁;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3]。范方和桑標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形成了以下幾種性格缺陷:(1)樂群性低,比較冷淡;(2)情緒不穩(wěn)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3)自卑拘謹,冷漠寡言;(4)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5)抑郁壓抑,憂慮不安;(6)沖動任性,自制力差;( 7)緊張焦慮,心神不安[4]。黃艷蘋和李玲的研究也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主要表現在焦慮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等方面[5]。對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任寧以浙江省金華、寧波、溫州、杭州4 個具代表性地區(qū)的年齡在6 ~12 歲(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為樣本,來調查他們的孤獨感,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的孤獨感比非留守兒童要強烈得多[6]。在焦慮癥狀上,留守兒童的焦慮水平要明顯地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兒童。劉正奎等人對重慶、貴州兩地的667 名中小學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兒童)進行焦慮水平及相關因素的調查研究得到了證明[7]。目前,大多數有關留守兒童的實證研究都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堪憂。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而家庭則是兒童早期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獲得的,即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的行為形成的。在家庭環(huán)境中,兒童可以通過觀察父母的話語和行為來學習社會功能,并逐步將其習得的社會功能內化為自己的人格特質。父母對兒童表現出的角色期望會促使兒童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做出符合父母對其角色要求的正確行為[8]??梢?,兒童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兒童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交往更多地表現出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遠距離性、交往的長期非面對面性和互動頻率較低的特點[8],這種親子交往的特點造成了留守兒童普遍缺少父母的關愛。何玲玲等在對廣西昭平縣走馬鄉(xiāng)新村留守兒童的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聯系很少,很少聯系和從不聯系的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5%,能經常打電話回家的通常也只關注孩子的學業(yè)狀況和身體健康情況,很少有家長能與孩子真正地交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些什么[9]。留守兒童大多接受的是“隔代監(jiān)護”,由于特殊的血緣關系,監(jiān)護人往往只追求對孩子物質和生活上的滿足,而相對缺少道德和心理上的關注和引導。再加上監(jiān)護人本身文化水平相對低下,即便他們有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無能力實施。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情感交流的弱化,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長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由于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系統(tǒng)性、選擇性和專門性,因此對青少年學生的發(fā)展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本應該創(chuàng)造和諧、溫暖的集體環(huán)境來彌補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滯后的教育觀念的影響,農村中小學教育一直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過度的應試教育的傾向。他們往往只注重少數優(yōu)等生的發(fā)展,對那些升學沒有希望的“差生”則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而那些所謂的“差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造成學習困難的留守兒童。另外,受傳統(tǒng)的“雙基教育”的教學目的觀的影響,他們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甚至把知識的傳授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而忽視了學生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再加上農村中小學由于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大多實行的是大班教學,班級規(guī)模的龐大降低了師生交往的頻率,教師很難顧及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感情需求。在筆者和留守兒童的交流中得知,他們普遍都感覺和老師交流的機會很少,老師關心的還只是班上成績好的同學,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得到老師關注的機會非常少,即便有交流也僅僅是學習方面的。另外由于教師編制的限制,在農村中小學還沒有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教育,通常只是停留在道德疏導的層面上,很少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也與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農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學的政策,但是面對高昂的擇校費、贊助費,作為低收入群體的農民工也只能“望校興嘆”。再加上現行的高考制度還存在戶籍要求,高考難脫戶口的羈絆,外來人員子女雖能留在身邊讀書便于照顧,但在流入地難以參加高考,這種國家政策上的不支持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留守兒童的命運。從地方政府部門來看,他們?yōu)榱私鉀Q剩余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還積極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并實施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另外,農村社會教育極為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加之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監(jiān)管,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暴力、色情等內容對缺乏父母關愛和監(jiān)管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由于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在社會上往往會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受一些孩子的歧視和教師的冷落等,這些社會偏見也會直接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研究人的需要結構的一種理論,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發(fā)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馬斯洛將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與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滿足都有助于健康的發(fā)展。他把人缺少基本需要的滿足的現象稱之為“需要的剝奪”,人的基本需要如果被人為剝奪就會導致心理的病理狀態(tài)。比如,生理需要被剝奪會使人疲勞無力;安全需要被剝奪會使人產生恐懼和焦慮;愛和歸屬需要被剝奪會使人產生攻擊性行為或羞恥感;尊重的需要被剝奪會讓人懷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自我實現需要被剝奪也會導致病理狀態(tài)。[10]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出現的心理問題一方面是與外在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疏忽以及社會支持的欠缺有關,另一方面還和他們自身的需要特別是愛的需要的被剝奪有關。那么,我們如何從關注這群特殊群體的愛的需要的滿足來切實解決其心理問題呢?
1. 加強親子間的溝通,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
沒有親情的教育是一種殘缺的教育,父母的關心與呵護是其他任何親情都無法代替的。留守兒童的許多心理問題是由于他們缺少親情關懷,情感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滿足造成的。我們應該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溝通的長效機制[11],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空白。
首先,父母要保持同留守兒童本人、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以學校老師三者之間的聯系,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留守子女的狀況,特別是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狀況。通過寫信、電話和定期回家等方式,與子女保持情感交流與互動,滿足子女的情感需求。
其次,作為學校而言,也要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幫助留守兒童和其父母進行聯系。比如,專門開辟親子聯絡電話,允許留守兒童一周打一次電話給父母。也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如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等等。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開辟博客、QQ 空間等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
2. 加強學校的人本化管理,讓孩子感受來自老師的期待。
學校要轉變管理理念,改變以往以升學為首要目的的學校管理觀念,變管理為服務,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承擔起關愛留守兒童的職責。學??梢詫iT開辟“知心姐姐談話室”,讓留守兒童有傾訴的場所。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引進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開設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定期家訪加強同監(jiān)護人及留守兒童本人的溝通,全面了解學生留守兒童的情況,對每位留守兒童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關注兒童的心理變化,給他們親情與溫暖。
教師還應對留守兒童進行滿懷期望的激勵,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在滿足其愛的需要的同時還要注意其尊重需要的滿足。 “期待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教師要鼓勵留守兒童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并注意發(fā)掘他們的優(yōu)點,賞識他們的表現,認可他們的能力,期待他們的成功,這樣,留守兒童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3. 加強社會的支持,讓孩子感受來自社會的溫暖。
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目前一些農村中小學已經開始通過實行寄宿制來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定的監(jiān)管。學校寄宿的集體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同伴之間的交往,緩解留守兒童孤獨自閉等心理障礙,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一措施的實施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不過,政府部門應該加大投入,改善寄宿制學校的生活條件。
另外,各地區(qū)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與教師“家長代管制”,也可以為非住校的留守兒童在當地尋找“代理媽媽”,通過這些方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來自社會的溫暖。當然,國家還應該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漸取消戶籍差別,研究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同時,各級政府應該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擇校費和借讀費,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使留守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誠然,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特殊需求,還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等衍生出的留守兒童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當盡最大努力滿足留守兒童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不能讓他們成為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犧牲品。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2013-05.
[2]葉敬忠,王伊歡.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現狀與特點[J].人口學刊,2006(3):55-59.
[3]吳亞峻.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一項針對湘西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思考[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12-113.
[4]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5]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0):669-671.
[6]任寧.小學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現狀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08,16(7):754-756.
[7]劉正奎,高文斌,王婷,等.農村留守兒童焦慮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77-182.
[8]趙莉莉,孫啟帆.我國轉型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5):87-88.
[9]何玲玲,翟健峰.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9):426-432.
[10]鄭希付.現代西方人格心理學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427-429.
[11]陳蓉.需要理論視野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西昌學院學報,2010,22(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