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法
(安徽大學文學院,中國合肥230039)
“漢語綜合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級階段一門主干課程,學界對“初級階段”綜合課的研究較為充分,而中級階段“綜合課”的相關問題研究略顯不足。當今,隨著漢語走向世界步伐加快,我們面臨“漢語國際教育”新形勢,國家漢辦推出一系列新標準。這種背景下“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學出現(xiàn)了許多新問題,更需要專門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綜合課”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早期不主張“分科”教學,實施“綜合”教學,只有一本教材,兩個老師合教一個班,主講老師上講練課,另一老師上復習、練習課(鐘梫(執(zhí)筆),1979)。李培元(1988)總結20世紀50-6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是:“只開一門融語音、語法、詞匯為一體的綜合課”,“實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不分技能訓練”。呂必松(1987)概括這種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靠一門精讀課來完成基礎漢語教學的任務。精讀課實際上是一門綜合課”。70年代以后,對外漢語教學進行了一些聽說、讀寫分別設課的實驗。80年代初,魯健驥等對過去強調(diào)“聽說讀寫全面要求,突出聽說”提出異議,認為學生入系學習專業(yè)之前,當務之急是要聽懂教師的講課和讀懂教材,因此不能把“聽說”作重點,“聽讀”才是教學的重點。以這樣的認識為基點,他們編寫《初級漢語課本》進行實驗,實驗的課程設置特別強調(diào)聽和讀的訓練(魯健驥,1983、2003)。
中級漢語教學濫觴于20世紀50年代,以《漢語讀本》出版為標志;但真正成規(guī)模的中級漢語教學始于70年代后期,以《中級漢語教程》(初版名為《文選》)出版為標志。此后,中級漢語教學的研究也開展起來。施光亨(1991)提出了建立中級漢語教學規(guī)范問題。陳賢純(1999)提出一個兩年內(nèi)解決漢語交際能力問題、學習2萬漢語詞匯的教學設想。作者并據(jù)此編寫了教材,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教學實驗。
專門對中級漢語綜合課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代表性的成果只有以下幾篇。陳灼(1991)探討了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性質(zh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等問題。李憶民(1993)討論中級漢語綜合課的課堂交際訓練。陳田順(1992)專門研究這門課測試的內(nèi)容和形式。陳灼(1999)對課程性質(zhì)、目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等進行了闡釋。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到目前為止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和研究,都是以《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為基礎的。陳灼(1991)指出:“《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是漢語作為外語和第二語言教學方面第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大綱,對推動漢語教學向科學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召開,胡錦濤做出“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的重要批示,提出把對外漢語教學轉向漢語國際推廣的新思路。此后國家“漢辦”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改名為“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比如:加大孔子學院建設力度,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加強漢語教材資源開發(fā)推廣,推出《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我們迎來了“漢語國際教育”的新形勢。《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是中國國家漢辦組織中外漢語教學、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測量學等領域的專家,借鑒近年來國際語言教學研究最新成果而推出的,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在等級標準的劃分、詞匯和語法教學的范圍和具體內(nèi)容等方面,這些標準和大綱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正是設計課程、編寫教材和進行測試所必需的。在這種背景下,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學理應以這些標準和大綱為依據(jù)。
中級漢語綜合課的規(guī)范首先要解決“中級漢語”的水平定位問題。
《國際漢語能力標準》把漢語水平分為五級;新HSK考試,分為六級進行,并規(guī)定每級詞匯量。其間對應關系為:
新HSK 詞匯量 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六級) 5000及以上 五級(五級) 2500五級(四級) 1200四級(三級) 600三級(二級) 300二級(一級) 150一級
《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還對一至五級考試對象漢語學習時間作了說明:
HSK(一級)主要面向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一個學期(半學年)。
HSK(二級)主要面向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兩個學期(一學年)。
HSK(三級)主要面向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三個學期(一個半學年)。
HSK(四級)主要面向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四個學期(兩學年)。
HSK(五級)主要面向按每周2-3課時進度學習漢語兩年以上。
新HSK主要是針對“國際漢語教學”設計,學習時間主要考慮的是在中國以外的非漢語語境教學實際。中國國內(nèi)的“對外漢語教學”情況有所不同。從實際來看,一般每周按20課時進度進行,因此一般學習一學年的外國學生都可以通過HSK(三級)的考試,學習三個學期可以通過HSK(四級),學習四個學期可以通過HSK(五級)。
根據(jù)以上這種情況,中級漢語的程度,上學期應相當于《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四級和HSK(四級),下學期相當于《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五級(上)和HSK(五級)。這是中級漢語教學開始時對學習者水平的最低要求,教學中對水平較高的學習者可以采用選學、加快進度和提高要求等手段靈活處理。
中級漢語綜合課是中級漢語課程中的一門主干課,要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進行相應的語言內(nèi)容(課文、詞匯、語法等)和有關的文化知識的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要實現(xiàn)漢語教學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過度。
中級漢語綜合課基本性質(zhì)在于它的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不是孤立存在、單獨進行的,而是互為依存的步驟、環(huán)節(jié)。中級漢語綜合課的聽說讀寫有別于其它專項技能課的聽說讀寫。例如,閱讀課側重快速、大量、多種閱讀技巧的訓練,聽力課進行“聽”的多種技巧技能(如辨別分析、記憶儲存、聯(lián)想猜測和概括總結等)訓練。漢語綜合課則通過課文、詞匯、語法點的課堂講練和課后預習復習全面操練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根本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四項技能的綜合訓練,一個是單項技能的多種訓練。
中級漢語綜合課還具有實踐性。教學過程中,詞匯、語法、文化、語音教學不是以知識傳授為目的,而是以這些基本知識為基礎,進行反復操練,轉化為聽說讀寫的實際交際技能。中級漢語綜合課的詞匯、語法、文化、語音教學不同于高級階段的語言理論、語言知識課。語言理論、語言知識課注重語言要素內(nèi)部的系統(tǒng)性,傳授漢語相關知識;中級漢語綜合課則要通過課文講練、生詞讀寫、語言點文化點閱讀和運用,將相關知識內(nèi)化為語言交際能力。
綜合性和實踐性是初級、中級、高級漢語綜合課共同具有的性質(zhì),中級漢語綜合課區(qū)別于初級漢語綜合課的地方在于它的過渡性。初級漢語綜合課分為語音、語法和短文三個階段,而中級漢語綜合課主要是“語段”性質(zhì)的課文教學,語音、語法、詞匯、文化教學融入其中。中級漢語綜合課需要承上啟下,完成從初級階段的“限定”到高級階段的“自由”的過渡?!跋薅ā笔侵父鶕?jù)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方式進行練習,“自由”是指由學生自由表達思想。中級漢語綜合課必須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為學生從限定走向自由,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架設橋梁,鋪設道路(陳灼,1991)。
上面討論中級漢語的水平定位,上學期應相當于《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四級和HSK(四級),下學期相當于《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的五級(上)和HSK(五級)。
關于四級漢語能力,《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和《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都進行了描述,后者更是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四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目標描述。幾個“標準”、“大綱”同為國家漢辦組織編寫,雖有一些不一致之處①,我們?nèi)钥蓳?jù)此確定中級漢語上學期的具體目標,其中包括詞語1200個(包括前三級已掌握的),重點語法項目6個(它們是:時間副詞;助詞“過”的用法;時量補語、動量補語;“是……的”句的用法;兼語句;常用復句),文化知識10項。
同樣我們可以確定中級漢語下學期的具體目標,包括詞語2500個(包括前四級已掌握的),重點語法項目4個(它們是: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把”字句;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各種復句),文化知識11項。
中級漢語綜合課一般每周8學時,占總學時(一般周學時為20)的五分之二,考慮到這門課的性質(zhì)和主干課的特點,以上語言和文化的知識點都應該在綜合課中得到體現(xiàn),為其他專項課程教學和漢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考慮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性質(zhì),在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這門課的教學除應遵守實踐性、交際性、以學生為中心等原則外,需要特別強調(diào)以下幾條重要原則:
第一,加強大綱意識,減少教學的盲目性。我們要緊扣國家漢辦新出臺的《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等一系列文件,尤其是《新HSK大綱》。貫徹這些大綱,可以使教學在水平定位、課程性質(zhì)、教學目標等方面更加明確,使教學更加規(guī)范化;沒有大綱意識,在具體教學中勢必盲目從事,迷失方向。
第二,以話題和語言功能為中心。話題,即交際的主題、內(nèi)容、基礎。確定話題要針對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交際愿望。每個話題可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重現(xiàn)、擴展和深化。我們可以選擇那些永恒的話題,例如人和環(huán)境、衣食住行、興趣愛好和習慣等;也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即在某段時間、某種持定的環(huán)境下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從國際、國內(nèi)到身邊,從歷史的瞬間到某一堂課上的偶發(fā)事件。功能指交際的目的。交際功能的目的確定要從特定的交際需要和目標出發(fā)。例如,社交方面:介紹、感謝、道歉;讓他人做事的手段:建議、勸告、評論、警告,等等(俞約法,1980)。教學中首先要選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重要的話題和功能,然后具體研究學習這些話題和功能所涉及的任務目標和活動形式,研究這些話題和功能必須的詞匯語法等主要表達方式,以此為基礎編寫課文。
根據(jù)相關大綱關于文化題材的設置,中級漢語綜合課上學期可以選擇如下話題:購物、大學生找工作、招聘、體育比賽、飛機晚點、簽證、HSK考試、美食、家務、看電影、中國的地理、請客和買單、交通、網(wǎng)絡、環(huán)境保護、教育、職業(yè)、愛情、電子產(chǎn)品、休閑等。
中級漢語綜合課下學期可以選擇如下這些話題:自然災害、過春節(jié)、奧運會、農(nóng)民工、自助游、大學生就業(yè)、家庭觀念、寵物、廣告、服裝、婚姻、郵寄、法律與合同、經(jīng)濟、文學、健康與飲食、國際和平等。
第三,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對中國文化題材進行了分級(四級文化題材包括:地理、戲劇、節(jié)日、交通、風俗、音樂舞蹈繪畫、體育、大眾傳播;五級文化題材包括:氣候地理、歷史、當代中國、文化戲劇、旅游、風俗、飲食、物產(chǎn)),為每種文化題材確定學習任務,舉例設計跨文化交際思考問題。教學中要貫徹文化點分級的思想,研究學習具體文化點所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文化點設置要和話題、功能選擇相結合,上面相關話題的選擇就是和《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中四級、五級文化題材相對應的。
第四,貫徹任務教學法的思想。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的學習都通過具體任務來完成,這是當代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語言教學理論,漢語教學理應借鑒?!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舉例說明如何為各種話題設置“任務目標”和“任務活動”,列出所需的常用語句和常用詞匯。比如“問價與購物”的“價格”一項任務目標包括:能說明需求、學會問答商品的價格、學會還價的簡單說法、學會付款的常用語句。任務活動包括:看價簽,問答商品的價格;根據(jù)卡片提示,進行角色扮演,顧客和小販買東西。教學中要認真貫徹任務教學法的思想,通過完成任務來達到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的目標。
第五,繼承詞匯、語法、漢字分級的思想,并努力與話題內(nèi)容、文化、活動相結合。《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對詞匯、語法、漢字分級在漢語教學中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列了《常用漢語1500高頻詞語表》、《常用漢語800字表》和《常用漢語語法項目分級表》,《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列出了每一級要求掌握的詞語表,漢辦還推出了《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國家標準)》,所有這些都是對漢語教學中詞匯、語法、漢字分級研究傳統(tǒng)的繼承。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fā)布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為詞匯分級、按詞頻安排教學提供了更扎實的依據(jù)。中級漢語教學中,特別是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學中,對不同等級的詞匯、語法、漢字要區(qū)別對待,學過的知識用復習的方法處理;4級、5級詞語重點教學;超綱詞盡量避開,也可以用加補充詞表和隨文附注拼音、解釋的辦法處理。同時要把詞匯、語法、漢字教學融匯到話題、文化、任務中去,用語言知識教學為語言技能、交際能力培養(yǎng)服務。
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初級漢語綜合課的短文階段基本相同,也要包括:組織課堂;復習;處理生詞(從“音形義”到“用”);講練課文(1.初聽初說:教師分段講解課文,板書重點;學生回答教師就課文內(nèi)容提出的問題。2.模仿和運用:采用成段回答問題、復述課文、用給定詞語說或?qū)懸欢卧?、小作文等形式體味漢語表達習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3.朗讀課文,把握全篇);語言點學習(學生通過例句體會其中的規(guī)則,再通過替換、完成句子、改錯等練習形式達到會用的目的);總結并布置作業(yè)(王鐘華,1999)。
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區(qū)別于初級漢語綜合課,要特別強調(diào)語段教學。人們要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通常要說兩句、三句話以上,要通過一個語段來去達。因此我們進行語言項目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解詞、搭配詞組和選句,而應當適時地、盡快地投入語段教學。要重視語言的動態(tài)訓練,詞匯、語法操練要盡量在語段訓練中進行(陳灼,1991)。上學期可以進行排序練習,例如:
(1)可是今天起晚了
(2)平時我騎自行車上下班
(3)所以就打車來公司
答案:(2)(1)(3)
下學期可以安排結合圖片寫80字左右短文練習。
中級漢語綜合課教材,《橋梁》較有影響,該教材在語言真實性、語段訓練方面頗具特色。理想的中級漢語綜合課教材應該貫徹上文所述的那些教學原則,但由于時代所限,現(xiàn)有的教材都相去甚遠。中級漢語綜合課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整個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體現(xiàn)在語言材料上,便是完成從自編、改寫到原著的過渡。在和初級階段銜接方面現(xiàn)有的某些教材不盡理想,上冊課文全用原著,生詞量太大,學生難以適應?,F(xiàn)有教材還存在其他需要改進之處,最明顯的是任務教學法沒有得到體現(xiàn),文化題材安排隨意性大,練習形式單一。我們期待新一代教材出現(xiàn)。
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測試是這門課的“成績測試”。它不同于單純的語言能力測試和漢語水平考試,也有別于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等單項語言技能的測試,而是一種進行綜合語言技能考查的筆頭測試。
所有考試內(nèi)容都必須是課堂教授的內(nèi)容,這是成績測試的性質(zhì)決定的。題型則要更豐富些,題型應以傳統(tǒng)的非標準化試題為主,輔以標準化試題。不以標準化試題為主,是因為這種題型不能考查出學生的表達能力、活用語言的能力和漢字書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考查在中級漢語課的成績測試中是必不可少的(陳田順,1992)。標準化試題的題型設計則應盡量選用新HSK的題型,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需要,也是學習者的心理要求。如果教材、日常教學的作業(yè)形式能緊扣相關考試的新大綱,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考試的要求,學習興趣會更濃。測試難度和評分則要以鼓勵為主,同時做到拉開差距,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
注釋:①比如《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對一到五級的詞匯要求分別是150、300、600、1200、2500,《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要求分別是300、600、900、1200、1500。
《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課題組:《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田順:《談中級漢語課的測試》,《世界漢語教學》,1992第4期。
陳田順:《談中級漢語課的測試》,《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第4期。
陳賢純:《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教學改革構想——詞語的集中強化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4期。
陳 灼(執(zhí)筆):《中級漢語(綜合課)課程規(guī)范》,刊于陳田順《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課程規(guī)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13頁。
陳 灼:《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 灼:《試論中級漢語課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1991年第4期。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國家漢辦、教育部社科司《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課題組:《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年。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商務印書館,2010年。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李培元:《五六十年代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特點》,刊于北京語言學院:《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78-85頁
李憶民:《課堂教學的內(nèi)向和外向》,《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3期。
魯健驥:《基礎漢語教學的一次新嘗試》,刊于北京語言學院:《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3年,第156-162頁。
魯健驥:《口筆語分科,精泛讀并舉》,《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2期。
呂必松:《基礎漢語教學課型設計和教材編寫的新嘗試》,刊于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探索》,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87年,第105-115頁。
施光亨:《中高級漢語教學呼喚“航標”》,刊于《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年。
王鐘華:《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guī)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俞約法:《功能法的綱領性文件——威爾金斯的<語法大綱、情境大綱和意念大綱>一文內(nèi)容述要》,《國外外語教學》,1980第3期。
鐘 梫(執(zhí)筆):《15年漢語教學總結》,《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