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津,胡 鋼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y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湖北 荊州434020)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與日俱增,包括動脈粥樣硬化(AS)、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CHD)、高血壓病等。其中CHD已成為目前中國成年人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從20歲開始就有AS的人群比例在迅速增加,50歲以上人群中,有85%冠狀動脈已有斑塊。
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很多,其中血脂異常、高血壓病、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等,都與機體代謝紊亂有關。血脂異常包括LDL-C水平升高、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和總膽固醇升高等[1]。目前,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血脂異常的治療主要以LDL-C水平及HDL-C水平為目標,通過臨床藥物及飲食習慣等干預調節(jié),從而達到預防AS的目的,進一步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病風險。我們綜述了LDL-C水平及HDL-C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對調節(jié)脂蛋白水平治療心血管疾病取得的進展成果進行綜述。
HDL主要由載脂蛋白(如Apo A-I、Apo A-II、Apo C及Apo E等)、膽固醇和磷脂組成。血漿中HDL含量主要由HDL中膽固醇水平即(HDL-C)來衡量。HDL-C有多種生理功能:①促進膽固醇逆轉運(RCT)。②抑制LDL-C氧化。③調節(jié)血管內皮祖細胞[2]。④抑制黏附因子表達等[3]。HDL-C對血管具有保護作用,HDL-C水平低下可誘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薈萃分析顯示:HDL-C水平降低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同時增加男性腦中風發(fā)生概率。當老年男性 HDL-C<1.04 mmol/L時,血栓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是 HDL-C>1.56 mmol/L的3倍[4]。
Miller等[5]分析了740例冠心病患者(TG水平正常)心血管疾病預后情況,歷經13年隨訪發(fā)現,HDL-C水平下降的患者中75%患者復發(fā),而HDL-C≥0.9 mmol/L的冠心病患者中只有45%復發(fā)。這說明低水平HDL-C水平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預后。
綜上,HDL-C水平下降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提高HDL-C水平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從而改善預后。因此,升高HDL-C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LDL的核心組分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脂,表面是載脂蛋白、游離膽固醇和磷脂。LDL有許多亞組分,其中A型(低密度、較大顆粒,直徑>26.2 n m)、B型(高密度、較小顆粒,直徑<25.5 n m)以及二者均不占優(yōu)勢的中間密度LDL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大量研究表明B型較A型更容易致心血管疾病。這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①B型顆粒小而多,易侵入動脈壁,與氨基葡聚糖結合,黏附于細胞上,導致膽固醇沉積。②B型顆粒在血漿中停留時間較長。③B型顆粒更易被氧化及被巨噬細胞攝取,形成泡沫細胞。④對氧化作用敏感。⑤能夠調節(jié)動脈壁細胞中的其他生化反應,如內皮功能紊亂、內皮細胞的血栓素分泌增加等[6]。較高的LDL水平直接誘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另外,LDL內含有大量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在氧自由基促使下可氧化生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 ow density lipopr otein,ox-LDL)。ox-LDL參與泡沫細胞的形成,促進細胞黏附和巨噬細胞源性泡沫細胞、平滑肌細胞增生和平滑肌細胞源性泡沫細胞的產生,加速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損傷內皮細胞,加劇AS進程[7]。隨著脂質氧化理論的出現與應用,使用抗氧化藥物抑制脂質氧化修飾已成為一個嶄新的治療途徑。
長期血脂異常或紊亂可直接導致AS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調節(jié)脂蛋白水平對防治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意義非凡。當血脂超過其規(guī)定范圍,應首先選擇調節(jié)生活方式。研究顯示,通過戒煙、減輕體質量、有氧運動及適量的乙醇攝入均可以提高HDL水平,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1]。如此,不僅顯著提高HDL-C水平,還可以改善HDL功能,是目前最有效、安全及經濟的方法。當生活方式調節(jié)效果不理想時,應配合使用藥物干預。目前脂蛋白水平調節(jié)主要通過降低LDL-C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來實現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臨床常用的提高HDL-C水平的藥物主要是他汀類藥物、纖維酸類藥物、煙酸類藥物、CETP抑制劑等。他汀類藥物是目前研究最多且療效最為肯定,臨床獲益最廣的調脂藥物。而煙酸類是目前升高HDL最有效的藥物[8]。研究表明,與單獨用藥相比,他汀類藥物聯(lián)合煙酸類藥物能夠有效提高HDL水平,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AS斑塊的進展速率、穩(wěn)定斑塊[9]。
Torcetrapib是CETP抑制劑的代表藥物,小樣本臨床試驗表明可提高HDL-C水平。但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使用24個月后,并沒有減速AS的進程,甚至有加速的趨勢,這可能與其影響血壓有關[10]。這就提示調脂過程不僅要調節(jié)HDL-C水平,還應關注HDL的功能。
中藥治療血脂異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1]。崔德成等[12]發(fā)現,澤瀉湯和小柴胡湯聯(lián)用能極顯著提高 HDL值(P<0.01)。
目前針對LDL-C的治療主要集中在降低LDL-C水平以及抗氧化治療。中藥在調節(jié)LDL-C水平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王亞紅等[13]發(fā)現,人參皂苷能顯著降低小鼠LDL-C及血清TC水平,對防治高脂血癥、肥胖及AS等并發(fā)癥有重要意義。孟曉萍等[14]研究發(fā)現,注射用丹參(凍干)能夠抑制ox-LDL的形成過程,能夠減緩AS的進程。
綜上所述,LDL及HDL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LDL水平升高及HDL水平低下均可誘導冠心病、AS等疾病的發(fā)生。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及臨床藥物干預可以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目前常用藥物主要有他汀類藥物、纖維酸類藥物、煙酸類藥物、CETP抑制劑以及中藥等。隨著生物化學等基礎領域的不斷發(fā)展,今后的治療方法將會向載脂蛋白[15]、基因療法等方面過渡。另外,深入研究血脂蛋白亞群及其功能也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我們也期待更多大規(guī)模的臨床實驗問世,最終用于臨床,服務人類。
[1]葉林書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下與心血管疾病及藥物干預[J].世界臨床藥物,2005,26(3):168-174.
[2]龔海榮 .高密度脂蛋白與血管內皮祖細胞[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0,18(1):82-84.
[3]王宇朋,王萍,李虹偉 .高密度脂蛋白與血栓[J].北京醫(yī)學,2011,33(4):347-349.
[4]Curb JD,Abbott RD,Rodriguez BL,et a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elderly men:the Honol ulu heart program[J].Am J Epidemiol,2004,160:150-157.
[5]Miller M,Seidler A,witerovich PO,et al.Long-ter m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desirable levels of plasma total choleaterol[J].Circulation,1992,86:1165-1170.
[6]秦彥文,王綠婭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4):370-373.
[7]陳富榮,章怡偉,張娜,等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10):1294-1296.
[8]徐中林,何巧,趙義發(fā),等 .煙酸對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4(8):1118-1120.
[9]周領,雒云祥,張?zhí)m芹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26):4205-4207.
[10]Kastelein JJ,van Leuven SI,Burgess L,et al.Effect of torcetrapib 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N Engl J Med,2007,356:1620-1630.
[11]李恒輝,陳素紅,呂圭源 .中藥對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影響的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6(3):128-129.
[12]崔德成,崔麗平 .自擬澤瀉柴胡湯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4,23(3):152-154.
[13]王亞紅,秦建國,郭維琴,等 .人參皂苷抗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3):116.
[14]孟曉萍,武敏 .注射用丹參(凍干)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兔基質金屬蛋白酶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36-37.
[15]范永臻,王振坤 .高密度脂蛋白-重要而又尚未攻克的靶點[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