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常州衛(wèi)生分院,江蘇 常州 213002)
文體的嚴(yán)格劃分一直以來就是讓人糾結(jié)的事。讀中學(xué)時就知道一些作家的作品,既在小說集里出現(xiàn),又在散文集里現(xiàn)身,如冰心的《小桔燈》。所以就有人把一些像散文的小說叫做散文化小說,如汪曾祺的小說。散文化小說的說法當(dāng)然不止因為一條理由,如情節(jié)、寫法等,但有一條理由不能不說是最關(guān)鍵的,那就是與真實生活的距離較一般的小說要近,有的甚至只有比較少的一點虛構(gòu),大部分都是生活里真實發(fā)生的。2010年《人民文學(xué)》推出了一個新欄目,叫“非虛構(gòu)”。也可以說,散文化小說里的“非虛構(gòu)”成分比一般的以虛構(gòu)為主的小說要多得多。
汪曾祺的小說別具一格,他自己也有對小說的獨特主張?!拔业囊恍┬≌f不大像小說,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說?!保?]193那么,他的小說不是小說是什么呢?“有人說我的小說跟散文很難區(qū)別,是的?!保?]194他年輕時甚至想打破小說、散文與詩的界限。
為什么汪先生會有這樣的主張呢?他的理由是:“現(xiàn)代讀者要求的是真實,想讀的是生活,生活本身?,F(xiàn)代讀者不能容忍編造。一個作者的責(zé)任只是把你看到的、想過的一點生活誠實地告訴讀者……現(xiàn)代小說的讀者和作者之間的界線逐漸在泯除。作者和讀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最好不要想到我寫小說,你看。而是,咱們來談?wù)勆??!保?]正因此,汪先生曾經(jīng)給小說下過一個“定義”:“小說應(yīng)該就是跟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親切地談一點你所知道的生活?!保?]77
這樣的主張,決定了他小說的散文化、生活化,決定了他小說中的“非虛構(gòu)”元素。他曾經(jīng)這樣表白:“我寫作,強調(diào)真實,大都有過親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寫作。我只能寫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說‘世間小兒女’?!保?]248當(dāng)有人問他《自選集》為什么沒有選《騎兵列傳》和《王四海的黃昏》時,他說:“那里面虛構(gòu)的成分太多?!保?]
汪先生說:“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保?]207
在《晚飯花集》自序里有這么一段話:
我的兒子曾問過我:“《晚飯花》里的李小龍是你自己吧?”我說:“是的?!蔽揖拖窭钚↓堃粯?,喜歡到處留連,東張西望。我所寫的人物都像王玉英一樣,是我每天要看的一幅畫。這些畫幅吸引著我,使我對生活產(chǎn)生興趣,使我的心柔軟而充實。
《徙》是一篇寫三代知識分子命運的小說,深刻而沉痛。而作者說,自己的“啟蒙老師就是高北溟?!夺恪防飳懙亩际钦嫒苏媸?,他教我們讀歸有光、‘五四’時期作家的作品”[3]69。
1947年,作散文《蔡德惠》,紀(jì)念西南聯(lián)大生物系助教蔡德惠。1984年,過了37年,又寫了小說《日規(guī)》,以蔡為主人公,對他的英年早逝惋惜不已。又如,1991年寫了散文《薛大娘》,1995年又創(chuàng)作了以同一人物為主角的小說《薛大娘》,對她的人生態(tài)度激賞不已。
不僅是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即使是群體形象,作者也認(rèn)為完全來自生活,是真實的?!啊洞竽子浭隆防锬切┕媚锵眿D敢于脫光了下河洗澡,有人說怎么可能呀?怎么不可能,我都親眼看到過?!保?]75
汪先生說:“小市民,我所熟悉的市民。好些行業(yè)我真的非常熟悉。像《異秉》里的那個‘保全堂’就是我祖父開的,我小時候成天在那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寫這些人物,有一些是在真的基礎(chǔ)上稍微夸張一點。和尚怎么還可以娶個老婆帶到廟里去,小和尚還管她叫師娘。和尚賭錢打牌,過年的時候還在大殿上殺豬,這都是真的,我就在這小廟里住了半年,小英子還當(dāng)過我弟弟的保姆?!保?]75
如果說寫人物還“有一些是在真的基礎(chǔ)上稍微夸張一點”,那么小說中的風(fēng)物則簡直就是完全的“非虛構(gòu)”了。
他說:“我小說的背景是我的家鄉(xiāng)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因為我在這幾個地方住過?!保?]206-207
在小說里出現(xiàn)得最多的當(dāng)然是高郵了。汪先生在散文《我的家鄉(xiāng)》《故鄉(xiāng)的食物》等作品中都有描述:
出我家所在的巷口的南頭,是越塘。出巷北,往東不遠(yuǎn),就是大淖。我在小說《異秉》中所寫的老朱,每天要到大淖去挑水,我就跟著他一起去玩。老朱真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我很敬重他。他下水把桶弄滿,我就揀選平薄的瓦片打水漂。我到一溝、二溝、三垛,都是坐船,到我的小說《受戒》所寫的庵趙莊去,也是坐船?!?《我的家鄉(xiāng)》)
我在小說《異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燒攤子上,春天,賣一種叫做“鵽”的野味。這種東西我在別處沒看見過?!z肉極細(xì),非常香。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故鄉(xiāng)的食物》)
小說《大淖記事》開頭:“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作者在書頁下加了一條注,以說明家鄉(xiāng)節(jié)令風(fēng)物之美:“蔞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边@種情況在其他作家的小說中真不多見。
《大淖記事》前三部分完全就是一篇寫故鄉(xiāng)四季風(fēng)物的散文。
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表達(dá)作者的情感本屬正常,與“非虛構(gòu)”無關(guān)。即使完全虛構(gòu)的小說,所抒發(fā)的情感也是真的。問題在于,汪先生小說通過注釋、印證等手法,直接表達(dá)了自己的真實情感與小說的關(guān)系。
在《受戒》篇尾,作者寫了一條注:“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p>
在1987年第3 期的《人民文學(xué)》上有一篇對汪曾祺、林斤瀾的訪談。其中他又提到了《受戒》:
汪:我認(rèn)為不圖解就應(yīng)該不是從概念出發(fā)而是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從本人不能忘懷的事情出發(fā)。比如《受戒》,寫的是我四十三前的初戀感情……
林:不要說下去了,都說到隱私了……
在1988年第4 期的《上海文學(xué)》上,有一篇香港女作家施叔青與汪先生的對話,汪先生又說《受戒》“不是寫我的初戀,是我初戀的一種朦朧的對愛的感覺”。
1990年汪先生70 歲了,他寫了篇懷念父親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有一段寫道:“我17 歲初戀,暑假里,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睆倪@一段看,汪先生17 歲時的初戀是有具體對象的,不只是“一種朦朧的對愛的感覺”,否則,情書寫給誰呢?而且非常巧的是,《受戒》中明海的年齡恰好也是17 歲。小說一開頭就是: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作者仿佛在這里要有意強調(diào),而且過了43年乃至53年仍然念念不忘。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
近似的現(xiàn)象還有不少,比如在《鮑團(tuán)長》的結(jié)尾,寫鮑崇岳去意已決,喝了一斤高粱酒,“既醉且飽,鋪開一張六尺宣紙,寫了一個大橫幅:田彼南山,荒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背蹩创诵≌f,覺得不大符合這個行伍出身人物的身份。后來讀到汪先生的散文《自得其樂》,才明白過來。文中寫道:
我很欣賞《楊惲報孫會家書》:“田彼南山,荒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薄叭松袠范毟毁F何時”,說得何等瀟灑。
如果將汪先生的小說與散文對照著讀,這些例子不少。
從上世紀(jì)80年代自己還是懵懂中學(xué)生讀汪先生小說至今,快30年了,我常想,汪先生小說的魅力,除了語言、結(jié)構(gòu)等藝術(shù)因素外,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我覺得還是在“藝術(shù)”之外。汪先生認(rèn)為“小說是回憶。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jīng)過反復(fù)沉淀,除凈火氣,特別是除盡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7]。
美國人約翰·霍洛韋爾認(rèn)為,在我們這個時代,真實生活的生動性有時超過了虛構(gòu)故事的魅力[8]。這個觀點與汪先生“現(xiàn)代讀者不能容忍編造”的主張不謀而合。汪先生小說正是貼近生活,終身踐行其師沈從文先生“貼到人物來寫”的主張,才贏得了讀者。
當(dāng)然,汪先生個人的經(jīng)歷、氣質(zhì)是其小說獨特魅力的最主要原因。其散文《隨遇而安》開篇第一句就說:“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文章結(jié)尾說及被錯劃為右派的他們那一代人的心態(tài)時說:“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保?]
汪先生70 歲時寫了一首七律,其中有兩句:“書畫蕭蕭余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4]246“文章淡淡憶兒時”就是汪先生小說“非虛構(gòu)”之所在?!拔揖褪沁@樣,誰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種樣子去寫。我想照你說的那樣去寫,也辦不到?!?/p>
這種“文章淡淡憶兒時”的真實感和與現(xiàn)實的疏離感,就構(gòu)成了汪曾祺小說獨特魅力的核心。
[1]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M]//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2]汪曾祺.說短——與友人書[M]//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72.
[3]汪曾祺.作為抒情詩的散文化小說[M]//汪曾祺全集:八(其它).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
[4]汪曾祺.七十書懷[M]//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5]楊早.“活魚”汪曾祺[EB/OL].(2007-05-10).http://www.ycwb.com/ycwb/2007-05/10/content_1474269.htm.
[6]汪曾祺.《汪曾祺自選集》自序[M]//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7]汪曾祺.《橋邊小說三篇》后記[M]//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67.
[8](美)約翰·霍洛韋爾.非虛構(gòu)小說的寫作[M].仲大軍,周友皋,譯.沈陽: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88:2.
[9]汪曾祺.隨遇而安[M]//汪曾祺文集:散文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2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