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馬王堆漢墓帛書《昭力》:
子曰:“昔之善為大夫者,必敬其百姓之順德,忠信以先之,修其兵甲而衛(wèi)之,長賢而勸之。不乘勝名以教其人,不羞卑隃以安社稷?!保?]
“隃”,趙建偉(2000:312)徑作“俞”,認為其義為遠,“不羞卑隃”即不辱卑賤在野者(或不以卑賤在野為恥,或不辱卑弱之遠國);丁四新(2002:380)讀為遙,“卑遙”即地位低下而偏遠之人;宋立林(2008:441)解釋“不羞卑隃”為:即使自己爵位職位低卑、遠離天子王都也不以為恥辱;張政烺(2011:289)讀為偷,茍且之義,又謂“隃”或當作陬,隃、陬形音俱近致誤,引《莊子·天地》“子貢卑陬失色”,陸德明《釋文》“卑陬,愧懼貌”為釋;連劭名(2012:463)讀為愉,訓作勞。
按,從“卑隃”可以是引以為羞的對象這一點來看,以上諸說似均不可從?!瓣湣碑斒怯?或踰)的假借?!豆抛滞贂洹分?,隃、踰相通之例甚多,文中不區(qū)別兩者時只用“逾”。傳世文獻中,作為實詞的“踰”“逾”多表示“越過、越進”等意思,用在帛書中顯然并不合適。但在已刊布的出土文獻中,“逾”(或從“俞”之字)卻有“降、下”的意思。請看下面的例句:
(1)《郭店·老子甲》簡1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馬王堆帛書本“逾”作“俞”),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逾”作“降”。(2)《上博(七)·武王踐阼》簡2“(武王) 堂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作“王下堂”。(3)《上博(六)·莊王既成》簡3-4“載之專車以上乎,(四航[2]以逾乎”,“逾”與“上”相對,陳偉(2010:276)指出其義當為“下”。(4)新蔡簡甲三5“賽禱于荊王以 (逾),訓至文王以逾”,甲三201“)祭景平王以逾至文君”,零301、150“ 荊王、文王以逾至文君”,何琳儀(2004)指出“以逾”猶以降。(5)《鄂君啟節(jié)·舟節(jié)》“逾湖、逾漢、逾夏、逾江”,“逾”義即順流而下[3],與《國語·吳語》“乃令左軍銜枚溯江五里以須,亦令右君銜枚踰江五里以須”之“踰”意思相同[4]。
“逾”既有“降、下”的動詞義,引申則可指降低身份。“卑”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與“逾”義近,“不羞卑逾”是指大夫不以降低自己的身份為羞,即禮賢下士之意。
“逾”和從“俞”之字在簡帛文獻中還有“戰(zhàn)勝、攻下”之類的意思。例如:(6)《清華(貳)·系年》簡131“楚師圍之于蔑,盡逾鄭師與其四將軍”,簡133“王命平夜武君率師侵晉,逾郜,止 公涉澗以歸”,李學勤等(2011:199)謂“逾”義為“下”,即征服、戰(zhàn)勝。(7)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煮棗將榆,齊兵又進”,思齊(2011)指出“榆”義為“被征服、降服”。甚是?!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穼肿鳌鞍巍保潜还ハ轮x。此外,在傳世文獻中,《淮南子·道應》“子發(fā)攻蔡,踰之”,李家浩(2005:203)指出“踰之”猶《史記·陳涉世家》“攻陳,下之”之“下之”?!佰u”也是“攻下”的意思。
“逾”及從“俞”之字為何會有“降下、降服”的意思呢?不少學者主張它們應該讀為“降”[5]?!敖怠弊峙c此相關的音義古有兩種:一為古巷切,今讀jiàng,古音在見母冬部,義為“下降”;一為下江切,今讀xiáng,古音在匣母冬部,義為“降服、投降”。甲骨文“降”作 ,從阜從*,會降下之義,降服之義由此引申而來,后又分化出“降(x-)”來表示這一意思?!坝狻惫艦橛髂负畈?,與“降”音相近,有相通的可能,可以參看上述持這種意見學者的論述。但以“逾”為“降”的假借字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降服”義基本都用“降”、從“降”或從“*”諸字表示,似未見例外;二是類似“降江”“降湖”這樣的說法幾乎找不到用例。從這兩點來看,讀為“降”并不是很合理的辦法。
事實上“降服、降下”的意思均可以理解為“逾”本義的引申?!墩f文·+部》:“逾, 進也?!薄蹲悴俊?“踰,越也?!北玖x即“越進、越過”,引申則指“勝過、超過”。《孟子·梁惠王下》“卑踰尊、疏踰戚”、《管子·君臣上》“威罰之制,無踰于民”之“踰”均用此義?!妒酚洝ぜ赤嵙袀鳌贰笆棍鋈温毦庸?,無以踰人”,踰,《索隱》曰:“《漢書》作愈。愈猶勝也?!薄皠龠^、超過”即使某方處于下風,引申則指降下。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從“俞”之字有不少與“降”相同的義項。首先,前述“逾”“踰”的“降服、戰(zhàn)勝”義,“降(x-)”也有,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降彭城而歸諸宋”,《莊公三十年》“齊人降鄣”,《戰(zhàn)國策·秦策一》“踰羊腸,降代、上黨”[6]?!坝币灿小皠龠^”義,《玉篇·心部》“愈,勝也”,《論語·公冶長》“子與回也孰愈”,是其例?!坝洹庇小皭偡绷x,《爾雅·釋詁》“愉,服也”郭璞注曰:“謂喜而服從?!薄敖?x-)”亦有此義,《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至,我心則降”,朱熹《集傳》謂“降(x-)”與下章“說”一樣是“悅服”之義[7]。其次,“輸”有“傾瀉、傾倒”等義。《玉篇·車部》:“輸,瀉也?!薄盾髯印こ上唷贰按荷甑谰Y基畢輸”楊倞注:“輸,傾委也,言春申為李園所殺,其儒術、政治、道德、基業(yè)盡傾覆委地也?!迸c降(j-)意思相近?!敖怠迸c從“俞”之字聲、義俱近,可能有同源關系。
以上利用出土文獻材料對帛書“卑隃”一詞進行釋讀,進而指出了“逾”一詞的新見義項。檢索目前常用的古漢語字詞工具書,均未收錄這個義項,原因大概是傳世文獻中的例證太少,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出土文獻中的大量例證正能彌補這一缺失。傳世文獻中還能找到兩個可能的例子,《墨子·修身》:“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逾”,或讀為偷,訓為茍且;或讀為嬬、懦,訓為弱;或如字讀,訓作遠;或如字讀,謂訓與“偷”同[8]。若將“逾”理解為“降、下”的形容詞義,正可與“強”“盛”相對;讀為“偷”,訓為茍且等,則顯得意思較為具體了。類似的話也見于《禮記·表記》“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鄭玄注“偷”即茍且。依上說,“偷”也當讀為“逾”,訓釋亦同。需要指出的是,筆者暫未在唐宋以后的文獻中找到用作這個意義的“逾”或從“俞”之字,它們應該是被“降”“下”等同義詞取代了。這種詞義消失的現(xiàn)象在古漢語詞匯中是很常見的。
附 注
[1]圖版及釋文參看: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jīng)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36—37,189—190.
[2]“航”字釋讀的相關情況參看:高佑仁.《莊王既成》“航”字構(gòu)形考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相關討論參看: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35—339.
[4]于鬯曰:“踰江與上文溯江為對,溯江為逆流而上,則踰江必謂順流而下?!?香草校書.北京:中華書局,1984:932)陳偉(1996)已將此處“踰”與《鄂君啟節(jié)·舟節(jié)》中的“逾”對應起來。
[5]參看:復旦讀書會(劉嬌執(zhí)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文下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http:∥www.gwz.fudan.edu.cn,以下簡稱“復旦網(wǎng)”),2008—12—30;侯乃峰.《上博(七)·武王踐阼》小札三則.復旦網(wǎng),2009-01-03;復旦網(wǎng)“學術討論”版·思齊.清華簡《系年》中的“逾”.復旦網(wǎng),2011—12—22.
[6]前二例已有學者指出,參看附注[5]《清華簡〈系年〉中的“逾”》文下討論.
[7]參看:雒江生.詩經(jīng)通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2.
[8]參看: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6—37.參考文獻
1.陳偉.《鄂君啟節(jié)》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96(2).
2.丁四新.帛書《昭力》注釋.∥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高亨撰,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331.
4.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2004(3).
5.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6.李學勤等.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楚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7.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8.思齊.清華簡《系年》中的“逾”.復旦網(wǎng),2011—12—22.
9.楊朝明,宋立林.新出簡帛文獻注釋論說.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10.張政烺.張政烺論易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