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莊子翼》及其思想特色

      2013-04-08 05:15:31黃熹西南政法大學(xué)哲學(xué)系重慶401120
      關(guān)鍵詞:老莊老子莊子

      黃熹,西南政法大學(xué)哲學(xué)系,重慶 401120

      《莊子翼》是晚明儒家學(xué)者焦竑《易筌》所注道家經(jīng)典之一?!肚f子翼》沿襲《老子翼》之體例,搜羅各家注疏,是晚明注莊之重要著作。四庫館臣對《莊子翼》褒貶參半,一方面認為焦竑的編撰有“沒其所出”、“好夸博奧”等不嚴(yán)謹(jǐn)之處,但另一方面也認為《莊子翼》有可資考證的地方,后世如錢穆等學(xué)者對《莊子翼》在資料保存上的意義也給予肯定。焦竑在《莊子翼》中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一方面強調(diào)《莊子》乃明道之書,且提出“因”的觀念以為老莊要旨,另一方面則在其一貫的會通三教的立場上著重闡發(fā)了儒道不二的觀念,這兩方面的討論均與焦竑對“有無”關(guān)系的思考有關(guān)。《莊子翼》不僅從資料角度看是研究《莊子》的重要參考文獻,焦竑在其中從有無關(guān)系出發(fā)對道的理解和“因”的觀念的提出以及儒道不二觀念,都值得后世研究《莊子》和晚明儒道關(guān)系的學(xué)者重視。

      一、焦竑與《莊子翼》

      焦竑是晚明王學(xué)后勁,師從耿定向,在思想上又受羅近溪影響,同時與李贄是好友。焦竑一方面提倡心性之學(xué)和會通三教,另一方面又廣泛涉獵文獻、訓(xùn)詁、歷史等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是晚明以學(xué)術(shù)淵博著稱的儒家學(xué)者。徐光啟說:“吾師澹園先生,粵自早歲則以道德經(jīng)術(shù)標(biāo)表海內(nèi),鉅儒宿學(xué),北面人宗;余言緒論,流傳人間,亡不視為冠冕舟航矣。”[1]1219焦竑在心性之學(xué)和歷史學(xué)、文獻學(xué)等方面皆有頗深造詣,留下了大量學(xué)術(shù)著作,如《澹園集》、《焦氏筆乘》、《俗書刊誤》、《國朝獻征錄》、《國史經(jīng)籍志》、《焦氏類林》等。另外,焦竑也有《老子翼》、《莊子翼》及四部佛經(jīng)《精解評林》等注解道家、佛教經(jīng)典的著作。這些道、佛經(jīng)典注疏,體現(xiàn)了焦竑會通三教之旨。筆者所論之《莊子翼》,其中也貫穿了焦竑對老莊道家的理解及其三教會通立場的表達?!肚f子翼》是焦竑繼《老子翼》之后所作又一道家經(jīng)典集注,與《老子翼》、《俗書刊誤》同為《四庫全書》全文收錄的焦竑三部著作之一,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著錄。從版本上看,今存《莊子翼》主要是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王元貞所刻八卷本,蔣氏慎修書屋校印本、臺灣藝文印書館《莊子集成續(xù)編》影印本皆此版本。明董懋策曾作《莊子翼評點》,其族孫董金鑒作《莊子翼評點序》,清王太岳《四庫全書考證》中有關(guān)于《莊子翼》之考證四條。不過,至今學(xué)界對《莊子翼》的專門研究仍舊不多,《中國道學(xué)通典》中有《莊子翼》詞條,熊鐵基等著《中國莊學(xué)史》之《焦竑的<莊子翼>》、方勇著《莊子學(xué)史》《莊學(xué)史略》之《焦竑的<莊子翼>》為對《莊子翼》之專門介紹,較簡明闡述了焦竑《莊子翼》之注家、體例及其中所融入的會通三教之理念,討論了《莊子翼》所涉及的關(guān)于《莊子》的流傳及考證問題。關(guān)于《莊子翼》最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專門研究當(dāng)屬臺灣施錫美所作碩士論文《焦竑<莊子翼>研究》,該論文于2006年出版,當(dāng)為學(xué)界研究《莊子翼》之一大學(xué)術(shù)成果。

      關(guān)于《莊子翼》之體例,四庫館臣說:“是編成于萬歷戊子,體例與所輯《老子翼》同?!薄肚f子翼》正文將《莊子》三十三篇分為八卷,其中第一、二卷為內(nèi)七篇,第三、四、五卷為外篇十五篇,第六、七、八卷為雜篇十一篇。正文前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篇、焦竑自作《莊子翼序》及刻書者王元貞所作之《莊子翼序》各一篇,另有《采摭書目》一篇、《讀莊子》七則。在八卷正文后,有陳碧虛《莊子闕誤》一卷,《附錄》一卷,另在最后還有蔣國榜跋一篇。四庫館臣稱《老子翼》“體例特為近古”[2]1244,《莊子翼》與《老子翼》體例相近,皆更多是集前人注之有得于莊子者而非著力摻雜己意,其著錄方式大體分為題解(僅內(nèi)七篇有題解)、注釋和集注等幾個部分。

      雖《莊子翼》在體例上與《老子翼》相近并得四庫館臣之肯定,但四庫館臣對《莊子翼》卻頗有不滿,其原因即在于焦竑在編撰中的不“嚴(yán)謹(jǐn)”。從注家上來說,《莊子翼》共選取四十九家注,從《采摭書目》可見,焦竑把注家分為三類,其中一類“系全書編削類次”,如郭子玄注、呂吉甫注等二十二家;第二類“系集解中所引并他書采入”,包括焦竑之《筆乘》共十六家;第三類則為“章句音義”,共十一家?!恫赊龝俊妨信e了歷代主要注莊者,對后世治莊是較重要之參考資料。錢穆先生對焦竑治《莊》及其《莊子翼》有較高評價:“《莊子》,衰世之書也。故治《莊》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晉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弱侯、方藥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保?]7應(yīng)該說,錢穆先生對《莊子翼》持相當(dāng)肯定之態(tài)度。但是,四庫館臣卻對焦竑之編撰頗有不滿。《莊子翼》所列注家眾多,但引用較多的實際只是郭象注、呂恵卿注、禇伯秀《禇氏管見》、羅勉道《莊子循本》、陸西星《南華副墨》等五家,此在焦竑而言體現(xiàn)出他的思想傾向,但在四庫館臣看來卻是明人著書“好夸博奧”的一貫風(fēng)氣,而《莊子翼》編撰中屢屢出現(xiàn)的“沒其所出”、“改頭換面”等做法,更是讓重考證的四庫館臣不滿,認為焦竑的處理有隨意而缺少嚴(yán)謹(jǐn)之處。應(yīng)該說,《莊子翼》中的確存在此類“沒其所出”、“改頭換面”等問題,施錫美認為:“焦竑《莊子翼》中,沒前人而出者除了注釋部分所列三十二條外(含《筆乘》一條),其集注部分所列《筆乘》四十一條,據(jù)筆者粗略考核,其中或僅有幾句或部分、甚或全部參采前人之說而沒其出處者,亦有上列三十二條之多?!保?]93但是,我們似不應(yīng)為此苛求焦竑一人。為焦竑《莊子翼》作《評點》的董懋策之族孫董金鑒認為:“前明焦弱侯先生既編《老子翼》,而于《莊子》一書復(fù)網(wǎng)羅眾解,自郭子元注以下,凡各家音訓(xùn)及講疏、口義、發(fā)題、講語、管見、新傳,循本、釋略、副墨、通義與雜論雜說,合計不下數(shù)十種,罔不釆摭以集大成,名曰《莊子翼》?!保?]27《莊子翼》是集注式著作,從焦竑的著錄方式來說,意在集眾家注莊之長而非斷以己意,焦竑實無掠人之美的意圖,如蔣國榜也說:“右《莊子翼》八卷,亦焦弱侯先生著,明萬歷王元貞祖本也。其甄采之博,研索之精,與《老子翼》略同,洵足以載眾截流”(《莊子翼·跋》),此皆對《莊子翼》之肯定。同時,如是編撰方面問題的出現(xiàn),本是古已有之之事,只是我們今天在借助古人資料時,須仔細考辨,以免以訛傳訛??傊?,《提要》對于焦竑學(xué)問之博洽還是予以肯定,認為《莊子翼》比其他流俗注本顯得更有根柢,焦竑對《莊子》的義理理解較為精準(zhǔn),且在資料上也有“足以資考證”之處,只是由于編撰和資料的不夠嚴(yán)謹(jǐn),因而對焦竑頗有些微辭。

      二、道與因:焦竑論《莊子》之思想主旨

      焦竑編《莊子翼》,并非只是出于考證之興趣,而更多是由闡發(fā)莊子之道進一步闡發(fā)其性命之學(xué)及儒道不二之理念。焦竑自述其作《莊子翼》之緣由說:“老子在晚周著書上下篇,明道德之意,而關(guān)尹子、楊朱、列御寇、亢倉、楚莊周皆其徒也。諸子惟楊朱無書,列子在晉末書始行,疑后人取《莊子》之文足成之者,故太史公作列傳,不及列子?!犊簜}子》,唐王士源所著?!蛾P(guān)尹子》書甚高,顧嬰兒、蕊女、咒誦、土偶之類,聃時尚無之,亦后世知道之士所讬,為非其真也?!肚f子》舊傳五十三篇,今存者三十三篇,《外》、《雜》篇間有疑其偽者,乃《內(nèi)篇》斷斷乎非蒙莊不能作也。然則老氏門人之書,傳于世者獨《莊子》耳。余既輯《老子翼》若干卷,復(fù)取莊子義疏讀之,采其合者為此編,亦名之曰《莊子翼》。”(《莊子翼·莊子翼序》)焦竑肯定莊子為得老子之真?zhèn)髡?,并且認為《莊子》是惟一可信老氏門人之書,雖《莊子》之《外》、《雜》篇有偽作的可能,但肯定《內(nèi)篇》必為莊子本人所作。焦竑認為,“夫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也”(《莊子翼·莊子翼序》),在作《老子翼》之后,他又以相同體例作《莊子翼》,可見其不只是對老、莊經(jīng)典作形式上的相同處理,而更有對老、莊之間精神傳承之肯定。

      莊子之思想主旨與老子哲學(xué)相關(guān)。關(guān)于《老子》,焦竑認為,“《老子》,明道之書也”[6]1。那么,老子之道如何理解?焦竑聯(lián)系有無之關(guān)系來論道:“《老子》非言無之無也,明有之無也。無之無者,是舍有以適無者也,其名為輐斷。有之無者,是即有以證無者也,其學(xué)為歸根。茍物之各歸其根也,即蕓蕓并作,而卒不得命之曰有,此致虛守靜之極也。蓋學(xué)者知器而不知道,故《易》明器即道;見色而不見空,故釋明色即空;得有而不得無,故老明有即無。審知有之即無也,則為無為,事無事,而為與事舉不得以礙之矣,斯又何絕棄之有?”[6]1在焦竑看來,道即“有之無”。有、無既相互限定,又相互轉(zhuǎn)化和轉(zhuǎn)化彼此,他聯(lián)系釋家色即是空與《周易》器即道的觀念,闡明有無之關(guān)系,且以為此即明道。焦竑認為,“《莊子》一書,以明道也”。(《莊子翼·讀莊子》)莊子傳承老子思想,《莊子》與《老子》皆為明道之書,明道在《老子》處即明“有之無”,在《莊子》同樣如此。

      對道的理解與有、無相關(guān)。焦竑認為,老莊所論虛無或無為,并非廢棄世教,或如昧者之清談廢事,老莊之目的在“睹無”以“經(jīng)有”,虛無之道正是作為“有”之世教得以立之根本。焦竑說:“世之談虛者,禘老而禰莊,豈其刳心遺形,離人而立于獨哉!”“或又謂虛之為道,立象先,超系表,乃局之于一室,又從而扃鐍之,亦甚小用虛哉。是又不然。至人等芥子于須彌,亦納須彌于芥子?;嘉刺摱冀奕缜鹕?,肝膽相楚越耳。審虛也,此一室之內(nèi)雖幕席天地可也?!保?]251-252焦竑肯定道家之無,但他認為,世人談?wù)摰兰姨摕o,崇拜老莊,乃至把老莊當(dāng)做偶像祭拜,其實則是以為老莊只談虛無而使老莊陷于空虛無物和以“無”為道,割裂和對立有無,其結(jié)果是一無所有而不是談“有之無”。如前所述,焦竑認為老子之無乃“有之無”而非無之無,空虛而不毀萬物,與物宛轉(zhuǎn)而不舍棄萬物,不滯于物,虛實之間方有道?!啊馈恰小?,也非‘無’,明道乃明‘有之無’,如果說‘有之無’是‘真無’,則由明‘有之無’而明之‘道’可視為‘無之有’——‘真有’?!馈攀亲罱K要達到的目標(biāo),這一目標(biāo)并非虛幻而是真實的,是焦竑立足于‘有’而求‘無’并最終復(fù)歸之‘根’?!兄疅o’是即‘有’以求‘無’,焦竑論‘有之無’的實質(zhì)則是通過‘無’完成‘有’的轉(zhuǎn)化而獲得一全新、恒常而非相對有限之形上之‘有’?!保?]61因此,在焦竑看來,世人的理解不合老莊之本意,或可說根本未涉入老莊理論之深度。對無的追求,如老子所說之致虛守靜,乃是于萬物蕓蕓之中復(fù)歸根本,進入“境界上的超越,得到超然象外,絕然系表的‘無’,然后再求其與‘有’的冥契”[8]295,能知“虛”的真實意義,則人可于一室之內(nèi)幕席天地而無須否棄“有”。在焦竑看來,道非“無”,而是“有之無”,“有之無”與“無”的區(qū)別在于強調(diào)了道的實在性,這是作為儒家的焦竑從維護“有”的角度對道所作的獨特闡發(fā)。如此的理解,既因?qū)嵲诘膹娬{(diào)而堅持了儒家“有”的立場,從而不致落入虛無和否定儒家之名教制度與道德倫常,且因“無”對“有”的限定使道這一本體之“有”與現(xiàn)象層面之“有”區(qū)別開來而賦予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這對儒家之“有”來說也是更深刻之哲學(xué)論證。

      從有無虛實的辯證關(guān)系對本體之“道”作出闡發(fā),是焦竑展現(xiàn)在《莊子翼》中的思想主旨,由此,焦竑闡發(fā)了由作為“有之無”的本體之“道”所決定的老莊之要旨——“因”,由是什么的問題進而討論了怎么樣的問題:“彼不自生,因此則有彼;此不自生,因彼則有此。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私詮臒o生有,所謂方生之說也。雖然,生即與死對,死即與生對,方可即有不可,方不可即有可,一是一非,相為匹偶,此人也,非天也。‘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超然立乎是非之表,而獨與造物者游,豈世之意見橫生者倫哉!雖圣人于是非亦不廢者,乃世之所是因而是之,世之所非因而非之,不過如是而已。‘因’之一字,老莊之要旨,故下文累言以應(yīng)之。知此則此即彼,彼即此,彼之是非即此之是非,果且有分別乎?果且無分別乎?彼此匹偶之相求之,了不可得,而道樞在此矣。凡物奇圜而偶方,環(huán)則終始無端,中虛無物,得道樞者似之。故曰:‘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w行乎是非無窮之涂,而其無是無非者,自若非照之以天者不能,所謂‘莫若以明’也?!?《莊子翼卷一》)道是“有之無”,道在有無的辯證發(fā)展中呈現(xiàn),而這也決定了萬物同樣以“有之無”的方式存在,一方面萬物實有;另一方面實有之萬物又在彼此、生死、可不可、是非等流轉(zhuǎn)變遷中。這既是焦竑對宇宙萬物及人生的本來狀態(tài)的體認,也是他由老莊之道而有的認識。認為萬物非停滯于一端,而是“有無相生”(《老子》二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萬物皆在有無之間變化即是“因”,一方面,“有”保證了萬物存在的確定性;另一方面,向?qū)α⒌目赡苄赞D(zhuǎn)化乃萬物存在之必然方向。如老子所言:“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老子》十六章),紛紜變化之現(xiàn)象本天地自然變化,而變化中也有不變者,即萬物所歸之根——道,但一切紛紜之現(xiàn)象并非此不變不動者而存在于對立之可能性中,人之切實可依靠者在道而不在蕓蕓之物變動之表象。

      由天地萬物如何,焦竑也由“因”闡明了人應(yīng)如何。焦竑認為,所謂的是非、生死等皆不過人對流變無常的世界的“意見橫生”而非對天地萬物真相的洞察,當(dāng)人如此認識,便也以此無常之方式存在。圣人則“照之于天”、“得其環(huán)中”或“莫若以明”,“得道樞者”順應(yīng)萬物而不動于心,圣人可謂體道者或“得道樞者”,圣人所體之道或所得之道樞即對作為“有之無”的道的認識。能明了道為“有之無”,則身處萬變之中而不動于心或淡泊從容,既不會執(zhí)于一隅而在生死、是非之間執(zhí)著分別而焦慮不安,卻又不致沉淪虛空寂靜而心如死灰,此也即“因”,即由知道為“有之無”而知萬物變化之本性,從而不以己見固執(zhí)而能“照之于天”,順應(yīng)道與物之自然,故可超然于是非生死之外。因此,如人能因循道與物之本然流動轉(zhuǎn)變,無我而不以己見強行作為,則可神妙萬物而恬淡無寄,順應(yīng)天則而無為不居,與道為一而有本真之自我,既不為偏執(zhí)分別所苦,也反倒可因此而能隨順成就萬物。

      作為王門后學(xué)的焦竑自然也重視心性問題,他在討論人應(yīng)如何的問題時將“因”與人心聯(lián)系起來,“以目視目,不以我視也;以耳聽耳,不以我聽也;以心復(fù)心,不以我復(fù)也。人惟有我,則不能循物,而失其平者多矣。耳、目、心皆任之而一無所與,列子所謂廢心而用形者也?!?《莊子翼卷六》)焦竑主張“內(nèi)冥諸心而泯絕無寄”,無心無為方可無累,“游心于淡”、“合氣于漠”皆此意,這也是將對萬物以“因”的方式存在的認識及人因而以“因”隨世的方式歸結(jié)到人之心性,從“心”開始即以“因”的方式存在?!靶摹比绲?,為“有之無”,一方面對作為儒家的焦竑而言,“心”是良知,是道德主體,另一方面,“心”也有至靜至虛恬淡沖漠的無為而在之向度。心既為恒常之有,人與萬物皆有其實在性,同時,心也可隨萬物變遷而不為萬物所拘,不隨物而動或為物所物,即不為紛紜之現(xiàn)象所累,人悠游其中而恬淡自在,面對萬象變遷而內(nèi)心從容,如“至人之用心若鏡”(《莊子·應(yīng)帝王》)卻也不會因沉空蹈虛而迷失自我。如此,在維護儒家心性及人的實在性的同時,焦竑通過對老莊之無的理解而賦予心及人更多可能的恒常與超然,這是焦竑借老莊之有無觀念對儒家之心性所作的改造。

      三、儒道不二

      對道家有無尤其是“無”的理解,一方面有焦竑受佛教空觀之影響,另一方面,也與焦竑作為儒者強調(diào)“有”的立場相關(guān)。在焦竑看來,儒家之世教不容忽視,同時,心性實有之立場也必須維護,但此有非彼有,現(xiàn)象之道意義上的有不應(yīng)遮蔽作為道的有。儒家說有,道家說無,但二者皆既談有又說無,以無說有和以無證有,更加強調(diào)了儒家之有的絕對性與普遍性。

      焦竑說:“夫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也。老子與孔子同時,莊子又與孟子同時???、孟未嘗攻老莊也,世之學(xué)者顧誻誻然沸不少置,豈以孔孟之言詳于有,而老莊詳于無,疑其有不同者歟?嗟乎,孔孟非不言無也,無即寓于有。而孔孟也者,姑因世之所明者引之,所謂下學(xué)而上達者也。彼老莊者,生其時,見夫為孔孟之學(xué)者局于有,而達焉者之寡也,以為必通乎無,而后可以用有,于焉取其所略者而詳之,以庶幾乎助孔孟之所不及。若夫仁義禮樂云云者,孔孟既丁寧之矣,吾復(fù)贅而言之,則何為乎?此蓋老莊之雅意,而非其創(chuàng)為高也。不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孔孟之言也,今第易道、器為有、無,轉(zhuǎn)上、下為徼、妙,其詞異耳。以其詞之異而害其意之同,是攻之者之自病也,曾足以病老莊乎?孔、孟、老、莊閔學(xué)者之離其性也,而為之書以覺之。不知反其性,而嘵嘵然異同之辨,非余之所知也?!?《莊子翼·莊子翼序》)焦竑作《老子翼》后作《莊子翼》,以為二書皆明道德之意,老之有莊,就像孔子之有孟子的繼承與發(fā)揚,而老子與孔子同時,莊子與孟子同時,孔孟未嘗攻擊老莊,而世俗學(xué)者卻認為孔孟言有而老莊言無,故紛紛攻擊老莊。但焦竑認為,孔孟不是不說無,只是將無寓于有,道家也言有,但有寓于無??酌系姆绞绞且蚴浪鳎龑?dǎo)人下學(xué)而上達,老莊則助孔孟之不及而通于無,其實孔、孟、老、莊都是因?qū)W者不知性命,只知于“跡”上計較故引導(dǎo)之,使學(xué)者一方面不執(zhí)于“跡”之有,另一方面也不局限于“道”之無,從而在有無合一的基礎(chǔ)上理解性命之學(xué)而能返之。焦竑一向反對局限于詞章考據(jù)等支離學(xué)問而不知性命,如他在《老子翼》中也由明道而闡明儒家之心性,實即從道的層面對儒家之心性作一新的論證,從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儒家心性的普遍性與超越性[7]63-65。因此在焦竑看來,儒家不離言仁義禮樂說道,而莊子之所以不談仁義禮樂卻反而拋棄的原因在于一切處皆有道的顯現(xiàn),故無須執(zhí)著仁義禮樂或者瓦礫糠秕等形式。世儒的謬誤在于執(zhí)著于道之名,執(zhí)著于“跡”而非“道”。所以,莊子拋棄世儒之仁義禮樂,實乃棄“跡”而轉(zhuǎn)向真正的仁義禮樂之“道”,因而莊子實非反對孔子和拋棄世教?!暗馈奔础傲⑾笙龋当怼闭?,如人能認識到“跡”背后的“道”,則不必執(zhí)著于“跡”,有無皆可。故莊子求虛但并非否定儒家之仁義禮智,莊子談“無”而實“有”,不重“有”之名而重“無”之實,這是焦竑從對莊子有無、虛實辯證討論中論道所要達到的結(jié)論。之所以說“道”為“有之無”,乃因人們慣常的對有無的割裂,再分別給儒、道貼上有、無的標(biāo)簽而使二者對立,故焦竑希望從道的層面觀照儒、道二家及其關(guān)系,在“有之無”的基礎(chǔ)上化解儒、道之沖突而二者歸于一致。焦竑闡發(fā)老莊之道的“有之無”的涵義的目的,是從哲學(xué)概念的辨析尋求突破拘泥文字的可能,在哲學(xué)層面尋找儒、道兩家一致的根據(jù)。因此,焦竑認為莊子不否定仁義禮樂,實為借助莊子乃至老子之觀念來對儒家之仁義禮樂的合理性提出更深層次的論證。

      道本非有非無而在有無之間,道家非只說無,儒家也非只說有,有無問題的討論實關(guān)涉儒道二家的基本區(qū)別,即認為儒家重實在、重社會人倫而道家偏虛無、重自然無為,而焦竑則由有無虛實的角度來論證老莊之道,又實借老莊之無與道以論證儒家之有并進一步闡發(fā)了儒道不二的觀念:“世儒往往牽于文而莫造其實,亦惡知子瞻之所謂乎!何者?世儒之所執(zhí)者,孔子之跡也,其糟魄也;而莊子之所論者,其精也?!?《莊子翼·讀莊子》)焦竑通過“道”與“跡”的不同來對儒道不二作出哲學(xué)上的論證,他認為從道的層面來看,孔孟老莊實皆一致,世儒只知隨聲附和司馬遷而以為莊子詆訾孔子。在焦竑看來,蘇子瞻才真看透莊子對孔子之肯定,而世儒只知執(zhí)著于辭章考據(jù),拘泥于語言文字上的區(qū)別,陷于枝節(jié)的紛擾,如此只得孔子之“跡”,實則為糟粕,而莊子所論才是關(guān)于孔子之“道”或“精”。故在焦竑看來,惟蘇子瞻能知“尊孔子者無如莊子”。董金鑒認為:“莊子與孟子同時,孟子辟楊墨賤儀衍,與許行陳相之徒詳辨不憚煩,而獨不及莊子,此莊子之學(xué)無損于吾儒之明證也。然孔子言性與天道,及門嘆不可得聞,而贊《易》《十翼》,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蘊,則不言之教以時行物生為喻,安知無私淑艾者別有所心領(lǐng)神會,而能言孔子所不言耶。”[5]27董金鑒肯定《莊子翼》對儒家要旨的發(fā)揚,認為孟子不辟莊子而辟楊墨,乃是由于“莊子之學(xué)無損于吾儒”,甚至,莊子之學(xué)不僅無損于儒家,且對孔門不可得而聞之性與天道“有所心領(lǐng)神會,而能言孔子所不言”。所以,董金鑒認為其先族祖董日鑄的《莊子翼評點》尤能援引莊子以闡發(fā)孔門之旨,而這實際也是他的莊子之學(xué)無損于儒學(xué)的觀點。焦竑的《莊子翼》所做到正是這一點,即認為老莊可發(fā)明孔門真意,可為孔孟之義疏。

      焦竑一貫反對泥于跡的支離而提倡盡性至命之學(xué),與此相應(yīng)的則是他對儒道不二乃至三教平等、合一等觀念的肯定。焦竑提倡會通三教,但四庫館臣對此卻多有貶斥,甚至將焦竑排除于儒家之外,說焦竑“講學(xué)解經(jīng),尤喜雜引異說,參合附會,如以孔子所云空空及顏子之屢空為虛無寂滅之類,皆乖迕正經(jīng),有傷圣教。蓋竑生平喜與李贄游,故耳擩目染,流弊至于如此也”[2]1103,“史稱竑講學(xué)以羅汝芳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贄,時頗以禪學(xué)譏之,蓋不誣云”[2]60,“竑有《易筌》已著錄。是書主于三教歸一,而并欲陰駕佛、老于孔子之上,此姚江末流之極弊,并其本旨失之者。雖亦講學(xué)之言,不復(fù)以儒家論之,亦不復(fù)以儒理責(zé)之矣?!保?]1077以上評論,措詞可謂嚴(yán)厲。焦竑所處乃晚明三教合一思潮正盛之時,如李贄、管東溟等諸多儒家學(xué)者常常借佛、道思想闡發(fā)儒學(xué)且主張三教一致或欲融三教于一爐。焦竑實立足于儒家融通三教,并不因吸納佛、道觀念而喪失其作為儒者之自我認同。在焦竑所作《老子翼》和《莊子翼》中,可以看到的常常不是焦竑對佛、道空、無觀念的簡單引用,而更多在強調(diào)儒家之“有”,乃至以儒家之“有”轉(zhuǎn)化佛、道之空、無,從而一方面從更深層的普遍、超越的層面論證儒家之“有”,另一方面又將“有”的立場貫徹于他對佛教及老莊之空、無的理解,避免了因限于虛無而對儒家之世教與道德實踐的破壞。

      在《莊子翼》中,焦竑仍如編撰《老子翼》一樣,常援引佛教哲學(xué)的觀念來闡發(fā)他對莊子的理解,應(yīng)該說,三教會通本是焦竑一貫的理念。拙文在此主要強調(diào)《莊子翼》中儒道不二的觀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莊子翼》中有著與《老子翼》一樣的會通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傾向,這從焦竑在《莊子翼》中的筆乘對佛教的諸多援引可得印證。不過,在《老子翼》中表明了其三教會通的觀念之后,焦竑在《莊子翼》似欲更多借對有無關(guān)系的闡發(fā)來強調(diào)儒道之不二,這一點本也是焦竑在自己所作《序》中所著重申明的。

      焦竑一貫主張學(xué)以復(fù)性,他在《莊子翼》中所闡發(fā)的,一方面是其對儒家之“有”的立場的堅守,且借老莊之道而從更深層次對儒家之“有”——包括世俗之倫常教化和作為根本的性命作出論證,強調(diào)其實在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則借老莊之道而賦予儒家之“有”以“無”的內(nèi)涵,從而使人的存在不局限于“有”、無累于物而獲得一超越之向度。雖然焦竑試圖從道的層面平等看待和會通三教,從“有之無”的角度理解老莊之道、儒家之心性及儒道關(guān)系有遮蔽儒、道各自特質(zhì)的可能,但作為一開始便已在吸納佛道哲學(xué)的宋明理學(xué)發(fā)展最后時期的焦竑哲學(xué),無疑可視為宋明理學(xué)的合乎邏輯的結(jié)果,我們?nèi)詰?yīng)視焦竑哲學(xué)為儒學(xué)而不應(yīng)貶其為禪。實際上,焦竑的這種不僅不太受重視反而常常被貶低的融通三教的哲學(xué),體現(xiàn)的不正是在相應(yīng)時代的自我反思與不同思想的交融?焦竑的為儒學(xué)重建所作出的理論嘗試不應(yīng)得到更多的重視?相對而言,反對思想的交流、交融(如四庫館臣)反倒是走向僵化的開始。

      [1]焦竑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2]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

      [3]錢穆:《莊子纂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

      [4]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5]董金鑒:《莊子翼評點序》,《叢書集成三編》(第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

      [6]焦竑:《老子翼》,載《叢書集成初編》,長沙:商務(wù)印書館1940年版。

      [7]黃熹:《從“明道”到“明性”——焦竑 <老子翼 >思想闡釋》,載《中國哲學(xué)史》2011年第4期。

      [8]張學(xué)智:《明代哲學(xué)史》,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歡
      老莊老子莊子
      大師道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謊言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沅陵县| 明光市| 盐山县| 岢岚县| 琼海市| 清水河县| 武陟县| 民乐县| 商丘市| 镇沅| 武清区| 东阳市| 齐河县| 渝中区| 邢台县| 石狮市| 景洪市| 保定市| 隆化县| 扎赉特旗| 奈曼旗| 望奎县| 集贤县| 庐江县| 蚌埠市| 海安县| 土默特右旗| 双辽市| 郎溪县| 农安县| 达尔| 甘德县| 兴文县| 汕头市| 鹿邑县| 将乐县| 棋牌| 宁明县| 高安市| 巴青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