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燕 黃燕鵬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疾病管理模式的改變,護理工作在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事業(yè)中的重要地位也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對專業(yè)性護理隊伍培養(yǎng)的要求也應運而生[1]。要提高護理隊伍綜合素質,這就要求不僅需要加強護理隊伍的在職繼續(xù)教育,也要進行??谱o士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的培養(yǎng)[2]。國內骨科CNS培訓起步晚,資格認證與培養(yǎng)方面還處于探索與嘗試階段,如何借鑒國外經(jīng)驗,制定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和促進護理事業(yè)發(fā)展的骨科CNS培訓制度,讓骨科護士經(jīng)過培訓后更好的服務于患者,是一個值得護理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為了讓更多的護理工作者了解骨科CNS任職資格的情況、需要培訓的內容和需求情況,為今后提供針對性的骨科CNS培訓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F(xiàn)對骨科CNS培訓的現(xiàn)狀綜述如下。
1.1 師資選拔與培訓 醫(yī)療方面由骨科、放射科、麻醉科、心血管內科、康復理療科等科室主任和高技術職稱的醫(yī)師授課,護理方面邀請護理部主任和具有豐富管理經(jīng)驗的護士長、臨床護理專家、論文撰寫專家及接受過赴港等??婆嘤柕呐R床一線護士授課。臨床帶教老師由科室責任心強、工作積極、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豐富臨床及帶教經(jīng)驗的高年資護士組成,先對帶教老師進行集中培訓,明確帶教目的及任務,讓學員了解培訓基地骨科護理方面工作流程及骨科先進醫(yī)療技術上的護理要點,經(jīng)過考核后方具有帶教資格。陳敏等[3]培訓基地重視??谱o理師資的培養(yǎng),選送優(yōu)秀骨干派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接受高層次的??茦I(yè)務培訓,成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及豐富臨床經(jīng)驗的授課人員,課程中護理師資占70%,為培訓工作提供了教學保證。
1.2 學員選擇 CNS在臨床??浦袇⑴c臨床護理、教育、研究、管理、顧問等職能角色,通過直接和間接護理達到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治療效果的目的。因此,擁有豐富??婆R床護理知識和經(jīng)驗是CNS的工作前提[4]。各培訓基地招收的學員均為各醫(yī)院從事骨科護理工作的骨干,在骨科從事護理技術工作2~5年以上的注冊護士,熟練掌握骨科基本理論、專科理論和專業(yè)技能。唐順玲等[5]調查顯示目前護士希望成為骨科CNS要在骨科工作最低5年時間,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健康宣教能力、開展本專業(yè)??祁I域護理研究的能力。在學歷上,美國、英國、荷蘭等均要求CNS培養(yǎng)對象的學歷應有護理本科學歷,我國香港地區(qū)對CNS的基礎條件一般要求碩士學歷,或是提供碩士學位的專科護士培養(yǎng)方案,同時要求在接受培養(yǎng)以前已經(jīng)有豐富的??平?jīng)驗[6]。我國本科教育較國外起步晚,美國260萬注冊護士中有護理本科學歷的達26.4%,我國130.78萬護士中護理本科學歷的護士不到1%。因此,我國CNS培養(yǎng)選擇的對象大多要求具有護理大專以上學歷[4]。我國護理人員學歷普遍偏低,高等護理教育環(huán)節(jié)薄弱,因此在英語水平、科研能力方面尚未要求,而國際上領先的醫(yī)療技術及護理水平常常通過國外的報刊雜志等傳遞信息,沒有英語功底就獲取不到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制約??谱o士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另外,專業(yè)技術職稱也應是我國CNS的準入條件之一,我國的護理專業(yè)技術職稱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護士臨床工作的綜合能力。
1.3 培訓方式與內容 多采用1個月集中式理論學習與2個月臨床技能實踐相結合的全脫產(chǎn)式培訓模式,可采用課堂教學、分組討論、床邊查房、實際操作等方式。有調查認為現(xiàn)行較普遍的是“理論與實踐分開”的培訓模式,而81.25%的人認為“理論與實踐交叉”的培訓模式更有利于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7],這與李萍等[8]研究有相似之處。各培訓班學員中有工作2年的新護士及工作20年的老護士,有中專起點大專,也有本科起點的護士,因資質不同她們學習的目標存在很大差異,如何選擇適合的培訓方式及內容也應作為培訓基地思考的內容之一。施學芝[7]的調查中,100%調查者認為應逐步優(yōu)化現(xiàn)有的??谱o士培訓模式,實行按學歷、工作年限、醫(yī)院級別進行分層次按需培訓的方式。理論知識主要包括??苹A知識,骨科新技術、新進展,綜述撰寫,護理科研,臨床護理與人文課程。石鎂虹[9]認為由于理論教學由醫(yī)師講授的比重偏大,雖然在新技術新知識方面給予了學員較多的指導,但是存在重醫(yī)學輕護理的情況,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技能培訓主要為??萍夹g如下肢關節(jié)活動儀、抗栓泵、軸線翻身、支具的佩戴、心肺復蘇、電除顫等。骨科CNS培訓針對的學員幾乎都是護理骨干,他們的學習要求除了新知識、新理論之外,更期望學到實用的骨科教學、科研及管理新理念與方法。
1.4 臨床實踐 學員跟隨主任及醫(yī)師參加病區(qū)查房,使她們了解新業(yè)務、新技術的發(fā)展,病房護士對手術的了解是通過書本或醫(yī)師的講解獲得的,對手術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各培訓基地安排學員分批到手術室觀摩手術,讓她們對手術過程有所了解,在專科專病的護理中能特殊對待,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在骨科住院患者中,對于老年、長期臥床伴深度壓瘡及并發(fā)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醫(yī)務人員常常感到治療困難,也容易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因此臨床實踐過程中安排輪轉MICU、傷口門診、心血管內科等相關科室,讓學員重點觀察如何預防骨科老年患者常見并發(fā)癥,如何區(qū)分壓瘡等級及常見換藥方法,對糖尿病足等頑固性傷口國內外治療有效的采用哪些敷料,對并發(fā)心血管疾病如心衰、急性肺栓塞等如何采取急救措施,這些廣泛全面的臨床實踐學員可以有選擇性的了解,對骨科臨床護理工作意義很大。
1.5 問卷調查與培訓考核 環(huán)節(jié)反饋,定期由帶教組長對學員進行有效的意見反饋與信息交流,根據(jù)需求進行調整;終末反饋,培訓中期、后期發(fā)放問卷調查,讓學員對培訓方式、內容、課程安排及帶教老師等方面給予反饋,及時總結并制定出整改措施。學員們大多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在交流過程中能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把大量寶貴的經(jīng)驗和建議及時反饋,使培訓工作不斷完善,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10]。培訓結束后安排理論和技能的考核,獨立完成一篇綜述,并以小組形式完成一次護理查房,既初步了解了論文撰寫格式及選題技巧,又培養(yǎng)了大家共同完成任務的團隊精神。
2.1 師資水平提高 對理論授課老師采用量性與質性相結合的方式考評,將理論授課教師教學效果評價表發(fā)給學員,每次授課后對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式及內容等進行評價,護理部收集整理后反饋給相應教師,幫助其改進教學方法,有效地增強了教學效果[11]。臨床帶教老師通過選拔與考核,不僅能提高本專業(yè)業(yè)務水平及帶教經(jīng)驗,對骨科CNS發(fā)展趨勢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骨科CNS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幫助。
2.2 學員水平提高
2.2.1 專業(yè)知識及技能 學員通過在??剖痉痘丶袑W習和實踐,其專業(yè)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培訓結束安排相應的理論和技能考試,要求完成臨床護理路徑、病例討論、護理查房,特別是通過教學查房,學員表示在疾病的基礎醫(yī)療知識、常見護理問題、相應護理措施以及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等知識面得到了拓寬[12],操作考核心肺復蘇、支具及除顫儀的使用等,提高了專業(yè)技能及臨床搶救能力。
2.2.2 健康教育 骨科CNS工作的重要任務是為患者解決問題,滿足患者需要,同時要使患者因為疾病而喪失或降低的自理能力得到恢復或提高。何巧玲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骨科CNS能運用自己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為患者和家屬提供相關疾病教育,提高骨科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劉建芳等[14]設立骨質疏松 CNS健康咨詢臺,利用CNS的優(yōu)勢,對260例骨質疏松患者進行骨密度的測定,根據(jù)測定結果對每一位骨質疏松患者及有骨質疏松傾向者進行口頭宣教,個別指導,說服患者及時就診,運用書面教育、集體授課等多種健康教育方法,針對患者的用藥知識、運動、營養(yǎng)、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指導。結果有98%的患者有明顯的癥狀改善,95%的患者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數(shù)患者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而術前健康教育方面骨科CNS有觀摩手術的經(jīng)歷,對手術過程有所了解,能主動為患者講解手術的主要過程及術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消除了患者術前的緊張情緒,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術[15]。
2.2.3 開展工作情況 目前我國護士人力資源緊缺,多數(shù)醫(yī)院護士人數(shù)仍不能滿足日益繁忙的護理工作需要,羅翱翔等[16]調查廣東省71名赴港的骨科 CNS中,只有 14.29%(10/71)從病房的日常排班中獨立出來,從事骨科CNS的工作如危重患者的個案管理、專科護理會診、??谱o理查房等,85.92%(61/71)仍作為兼職的骨科CNS開展工作。另外,專科護士自我定位不清,不注重積累和收集??谱o理的數(shù)據(jù)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骨科專科護理的發(fā)展。
2.2.4 護理科研 骨科醫(yī)療技術水平有著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現(xiàn)在患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醫(yī)療信息的普及化,使他們更有能力參與個人保健決議的制定,因此對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中的科技含量內容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易美玲等[17]調查發(fā)現(xiàn)28.99%的護理人員靠個人工作經(jīng)驗,28.66%的護理人員靠前輩的指導,22.48%的護理人員依靠原始的護理書籍,只有19.87%的護理人員能偶爾查閱一下護理文獻資料,至于護理措施是否有科學依據(jù),是否帶給患者舒適,是否給患者解決了問題等很少有人主動去研究、探索,因此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階段患者的需要。護理人員是護理科研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其對科學研究的認識程度、參與動機及能力等直接影響護理科研的發(fā)展。現(xiàn)階段我國高學歷護理人員環(huán)節(jié)薄弱,展開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周佩如等[18]調查糖尿病CNS開展科研工作中,99.1%認為沒有足夠的時間,66.6%認為科研能力不足,44.4%認為專業(yè)知識不足。護理科研是骨科CNS積極總結工作經(jīng)驗、信息交流的展示平臺,各培訓基地在原有重視的基礎上需采取多種方式、分層次針對性的對學員進行培養(yǎng)。
護理示范培訓基地是一項開拓性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jīng)驗[19]。骨科CNS的培養(yǎng)目前在我國還屬于起步階段,培訓基地、培訓時間及課程安排各不相同,培訓方式及培訓內容多種多樣,要完善骨科CNS的培訓計劃,需從多方面來完善。對師資的要求應嚴格選拔并加強外出學習、培訓等,根據(jù)各培訓基地的目標合理制定出骨科CNS的準入資格,如對第一學歷、最后學歷的要求,工作年限的要求等,選取理論與實踐分開或理論與實踐交叉等教學模式,制訂出一套有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內容完整、規(guī)范化的骨科CNS培訓方案,以保證骨科CNS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卜美琦,張 燕.培養(yǎng)臨床護理專家的必要性及其認證現(xiàn)狀[J].現(xiàn)代護理,2005,11(16):1307 -1308.
[2]劉建清.??谱o士發(fā)展的障礙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2):89 -91.
[3]陳 敏,金 丹.糖尿病??谱o士培訓基地建立的實踐和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91 -92.
[4]曹 軼.我國??谱o士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J].護理研究,2007,21(2):385-387.
[5]唐順玲,張艷平,黃 萍,等.骨科??谱o士培訓的研究[J].現(xiàn)代護理,2007,13(34):3345 -3346.
[6]Hamric AB,Spross JS,Hanson CM.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M].3rd ed.St Louis Missouri:Elsevier Saunders,2005:101.
[7]施學芝.安徽省??谱o士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探討[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2):64 -67.
[8]李 萍,肖江琴,侯 銘.不同培訓模式對ICU??谱o士核心能力培訓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12B):3276 -3278.
[9]石鎂虹.ICU??谱o士院內培訓存在的不足與對策[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1,34(1):82 -84.
[10]曾 麗,孟憲東,溫賢秀.護理部在專科護士資質認證培訓中的作用與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3):105 -106.
[11]劉家紅,楊 青,鄭顯蘭,等.兒科ICU??谱o士培訓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405 -408.
[12]朱玲玲,陳海花,畢越英,等.軍隊醫(yī)院骨科專科護士培訓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50 -51.
[13]何巧玲,劉翠青,張 紅.骨科??谱o士對骨科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0,31(15):2046 -2048.
[14]劉建芳,廖筱妹,孫曉芬,等.??谱o士在骨質疏松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學報,2007,14(4):90 -91.
[15]劉存湘,喬曉春,余香榮.骨科護士專科培訓的方法與效果[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7,4:20.
[16]羅翱翔,彭剛藝,張廣清.廣東省骨科專科護士工作現(xiàn)狀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1,18(8A):44 -46.
[17]易美玲,劉麗萍,何岳梅,等.護理人員科研知識認知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現(xiàn)代護理,2005,11(7):517 -518.
[18]周佩如,黃潔微.廣東省糖尿病??谱o士工作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3):1162 -1164.
[19]田曉麗.建設護理示范基地 推動軍隊護理學科發(fā)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2A):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