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彥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020)
2007年春季全國高校普遍開設了一門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史綱》”)。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歷史;經(jīng)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1]。增設《史綱》課在新形勢下對于歷史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因而進入高校的聾人大學生也必須學習《史綱》這門課程。
《史綱》是一門以歷史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它既是歷史課,更是政治理論課。然而聾人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學習史政類課程有不少的困難。因為史政類課程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初步的歷史思維能力,而聾人大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著不足。聾人大學生部分或全部喪失了聽力和語言能力,在高級思維能力、語言能力、閱讀能力這三方面與常人相比都有較大差距[2]。又由于目前基礎教育中的聾?;旧蠈嵭械氖歉綦x式教育,和普通學校在教學進度上存在著差異,考入大學的大部分聾生在中學階段沒有系統(tǒng)學過歷史課程或?qū)W得很少,所以聾生缺乏學習《史綱》所需要的相關歷史背景知識和歷史分析能力。面對上述情況,怎樣才能將欠缺的中學歷史背景知識與大學偏理論的《史綱》課程在短時間內(nèi)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聾生更好地的理解并掌握《史綱》理論知識,筆者結合給聾人大學生講授該課程的實踐,對此進行了探索。
了解聾生學習歷史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找到聾生學習歷史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所有學生都有用,對殘疾學生更適用。運用該理論檢驗聾生自身智力發(fā)展水平與在教師、同學、教材或課程媒體的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以便找出最適宜的發(fā)展區(qū),采用最佳的學習策略,以提高聾生學習經(jīng)驗的增長程度。雖然部分聾生未上過歷史課,但可以先了解聾生對歷史知識的熟悉程度,可以先從聾生所了解的歷史題材影視劇開始。筆者在班級QQ群里問:“請問熱播劇《還珠格格》里的皇帝是誰?”有個別聾生答了出來,可見清劇的熱播使聾生對康雍乾以及三者的關系并不陌生。有的聾生對當年的熱播穿越劇《宮》感興趣,問康熙有幾個兒子,這時可以順便告訴他正史和野史的區(qū)別。有的聾生甚至按自己的固有思維單純從字面理解“白色恐怖”四個字,這時可以乘機告訴他關于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該課程講的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為了培養(yǎng)聾生縱向的歷史時間表象和人物表象,筆者有意識地讓聾生運用網(wǎng)絡資源,在網(wǎng)上查找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帝號、名字、在位時間并作為作業(yè)。讓學生了解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是道光皇帝在位,逐步在腦海中產(chǎn)生聯(lián)系,并回答出道光皇帝和乾隆皇帝的關系(祖孫關系)。
對聾人大學生而言,《史綱》課的學習一方面有助于他們進一步了解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下的困苦生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們把握近代早期的先進分子、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不懈探索和頑強抗爭;有助于他們認識現(xiàn)代化社會建設中取得的種種重大成就,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通過深入學習中國人民為了完成獨立自主、富國強兵的夢想奮斗一百多年,最終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挽救中國人民的命運,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等內(nèi)容,在培養(yǎng)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選取教學內(nèi)容是促進聾人大學生學好《史綱》課的第一步。目前高校使用的《史綱》課教材主要是針對健聽學生編寫,其本質(zhì)上是 “說理”,就是講思想、理論。教材由規(guī)范性和概括性比較強的歷史語言構成,語言表述準確但理論性較高,抽象概念較多,學生難以理解[3]。更何況對聾生而言,內(nèi)容多、篇幅大、理論深,不僅教材中的理論概括難以理解(因為他們沒有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做鋪墊),甚至教材中的一些文字也難以理解,加之缺乏學習歷史課程的經(jīng)驗。如果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史綱課教材,一是課時不夠,每周2節(jié)課,一共28課時很難讓聾生掌握 《史綱》課的全部內(nèi)容;二是難度大,聾生很難看懂邏輯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強的教材。因此,在目前尚未有聾人大學生的專用教材之前,應該對普通高校的《史綱》課教材內(nèi)容進行篩選,選取基本的歷史背景知識進行教學,使聾生初步了解歷史史實和歷史規(guī)律,幫助他們掌握《史綱》的學習方法,開闊了解歷史的眼界,增加歷史知識的積淀,豐富人文素養(yǎng)。
教學策略具有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維度和靜態(tài)的內(nèi)容構成維度。在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維度上,它是指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籌劃的教學方式方法與靈活處理的過程[4]。由于聾生的特殊性,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經(jīng)過精心策劃,它既要能夠調(diào)動聾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又要符合聾生的認知特點,激發(fā)聾生的思考,促進聾生的思維。一是在整個課程開始前,先讓聾生了解整本教材的框架,了解教材內(nèi)容覆蓋中國近現(xiàn)代史160余年歷史,時間跨度大,空間分布廣,涉及領域多的特點。二是被譽為現(xiàn)代課程理論創(chuàng)始人的泰勒曾指出:“教學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育者從事某種活動,而是在于引起學生在行為模式上的重要改變?!盵5]所以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所以要引導學生根據(jù)他們的特點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把中學的歷史背景知識與大學的理論結合起來,在一周只有2課時的時間里根本不夠用。所以,筆者的做法是:PPT上盡量多補充些歷史知識背景,略述理論。當同學們頭腦中有大體的歷史框架和歷史表象后,可以課后自學并深入理解。例如,由于每節(jié)課要學習一章的內(nèi)容,預習時先看本章的內(nèi)容,看不懂的就跳過。用筆勾劃出關鍵詞,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條約、會議及會議內(nèi)容等),其目的是了解基本的史實知識。預習時不要求把書看得很完整,要求學會勾畫關鍵詞、關鍵句。接著,在課堂上筆者運用手語、PPT、板書進行教學,并與學生進行互動。由于歷史專業(yè)的手語詞匯較少,加之受筆者自身手語水平所限,故采取以PPT和板書為主、手語為輔的方法來講授。三是布置課后作業(yè),精選書后附錄的題目,以鞏固所學知識,學會自主分析問題,進行思維的發(fā)散和概括。要求學生做作業(yè)前在了解基本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把書完整地看一遍,看是否理解書中內(nèi)容,不要求死記,但求理解。之后推薦一些具有相關資料的網(wǎng)絡,讓學生學會利用網(wǎng)絡自主學習。
根據(jù)筆者的實踐以及聾生的特點,總結出以多媒體為中介,講授法為主,并靈活采用其他教學法(如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參與教學法等)的綜合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通過描述事實、解讀概念、闡釋規(guī)律等,系統(tǒng)地向?qū)W生傳授歷史知識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以教師為主導調(diào)控整個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主要由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方式構成[5]。雖然講授法有利有弊,但講授方式應該與其他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相配合,避免“滿堂灌”式的講授。尤其是利用聾生具有書面語言的能力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思維,可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由于聾生缺乏中學的歷史基礎知識,這種方法更顯必要。歷史學科中存在著大量的陳述性知識,知識的系統(tǒng)性也很強,這種學科特點適宜于講授法,聾生能夠較完整地接受特定的歷史課程學習內(nèi)容,了解歷史事件及其構成要素的內(nèi)在關系。為了合理解決有限的教學時間與豐富的歷史知識間的矛盾,教師要精講,有重點地講,用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內(nèi)容支撐講授,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現(xiàn)代教育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課堂學習感覺器官接收信息的比例為:視覺占83%,聽覺占11%,其他為觸覺、味覺、嗅覺,可見視覺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聾生雖然有聽力障礙,但他們的視覺相對發(fā)達,形象思維較好。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大量相關歷史圖片進行講解。同時將歷史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歷史事件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短時間內(nèi)增加較深的印象,使聾生直觀、形象地掌握教課內(nèi)容,這就需要在選擇、組織講授材料上下功夫。
例1:在一張PPT中展現(xiàn)法西斯三巨頭的形象,將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合影單列一張、東條英機的形象作為一張放了出來,不僅讓聾生了解其人,而且了解到兩位合影巨頭的關系。
例2:在講授官僚資本(以四大家族為例)時,并沒有簡單地將四大家族代表人物單個展現(xiàn)出來,而是將宋氏家族的合影列為一張,陳立夫的照片列為一張。因為在宋氏家族的合影中(有宋母、蔣介石夫婦、孔祥熙夫婦、宋子良、宋子安),就包括了蔣介石、孔祥熙、宋氏家族三方面代表人物,這樣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歷史是鮮活的,在頭腦中產(chǎn)生了人物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梢猿脵C提問學生照片中宋氏三姐妹里少了誰?有學生答道:“宋慶齡?!苯又槺憬榻B宋慶齡是民主黨派人士,而圖片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是國民黨人士,這也同時為后續(xù)課程中講授有關黨派的學習內(nèi)容打下了基礎。
例3:恰當引入地方特色的文史資料。比如在講授辛亥革命一章時,講到最早涌現(xiàn)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及他們的代表作時,詳細對鄒容進行介紹。加入了重慶一主城街道被命名為鄒容路的歷史知識,并配上街道鄒容路牌的照片,讓同學知道這是辛亥革命在重慶的重要歷史見證。后來筆者和一聾生去重慶解放碑時,她馬上問道:“老師,我記得你講過鄒容路,是指這條街嗎?”可見利用當?shù)貧v史資源活學活用是很有效的。
2.多媒體教學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授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必然要求。制作包含影像視頻資料的多媒體課件講授《史綱》,聲形并茂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局限性,使得課堂“動靜結合”,激發(fā)了聾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具體表現(xiàn)為:
第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拓展課本內(nèi)容及相關背景知識。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6]。而教材限于篇幅和結構編排,對歷史背景的闡述很簡略。多媒體課件利用視頻資料以聲形并茂的形式將有關背景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短時間內(nèi)能一定程度上彌補解決相關背景知識的不足。如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與世界”一節(jié)時,由于聾生缺乏相關的初高中世界歷史知識背景,僅靠文字材料和圖片無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涵蓋所涉內(nèi)容。所以筆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找到相關紀錄片《世界歷史》之《歐洲人的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在課堂上播放,在短短十五分鐘里很好地展示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結果極其影響。同時邊播放邊在黑板上畫出‘世界地圖’,向聾生解釋哥倫布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的大體航線和位置,順便普及地理知識。接著PPT呈現(xiàn)一幅油畫《蒙娜麗莎》,開始播放與之有關的紀錄片《文藝復興》(有選擇地播放),并板書寫下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區(qū)別。最后展現(xiàn)克倫威爾與《圈地運動》、華盛頓與克林星頓的槍聲、拿破侖與《自由與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處死路易十六》等圖片作簡要介紹,同時問聾生:“當時中西斷頭臺的區(qū)別是什么?”來引起聾生的興趣。之后接著放word版的英國、美國、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橫向比較表格來作總結,使學生一目了然。不要求聾生全記下來,而是做大體了解即可,同時提高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的能力。
第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強化聾生對課本知識的接納與理解。對當前的許多大學生來講,公共歷史課的學習更側(cè)重于應付考試[7]??记巴粨舯秤?,考后迅速忘記,這與當前的歷史教學目的相差甚遠甚至相左。為此,筆者利用聾生對電影感興趣、具有視覺特長的特點,播放相關影片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授完《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一章后,隨即播放影片《建黨偉業(yè)》片段,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多媒體課件中影像資源輔助教學在學生形成知覺的整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8]。比如在講授洋務運動的內(nèi)容之一派遣留美學生話題時,呈現(xiàn)“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的圖片并作簡要介紹,接著播放紀錄片《大清留美幼童》第一集,使這些歷史人物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具體形象在課堂上得到了完整的體現(xiàn)。
值得一提的是,在為聾生播放視頻資料之前,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幾個有針對性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觀看視頻資料,增加課堂的有效性。比如在播放紀錄片《大清留美幼童》第一集前先設計三個問題:1、洋務派為什么會有留美的計劃?2、容閎在推動幼童赴美學習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赴美留學有什么意義?播放完后,請學生自主發(fā)言回答。最后教師再補充由于洋務派的頑固封閉,使留美舉措中途夭折的歷史經(jīng)過。
3.情境教學法
近代中國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內(nèi)容,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可以有效培養(yǎng)聾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而情景教學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創(chuàng)設貼近這些史實的良好情境,將近代歷史真實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憎、好惡思想,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由于僅靠手勢來解釋歷史學科教學中的專業(yè)詞語是較難讓聾生完全理解的,只有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來學習歷史,才會使學生有正確的感受,真正地使知識“活起來”[2]。如講到黃花崗起義,在簡要介紹起義的內(nèi)容后,接著介紹其代表人物林覺民與他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播放電影《辛亥革命》里林覺民英勇就義前與妻子對話的片段,學生的表情隨著氣氛的高潮而變得深沉,然后播放word版《與妻書》的譯文并找一位聾生帶有感情地將文章用手語表達出來。英烈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精神感染、熏陶和激勵著學生,使這種精神滲透、潛伏和彌散在每個聾生的思想里面。
再如講到北伐戰(zhàn)爭時,展現(xiàn)《國民革命歌》的舊照片。接著老師問聾生有誰知道《兩只老虎》這首歌,大部分同學都知道,這時告訴他們《國民革命歌》的旋律來自《兩只老虎》。然后讓一位愛聽音樂的聾生用手語將《國民革命歌》‘唱’出來,該聾生表演時很有感情,同時也帶動了課堂氣氛,全班聾生都歡呼雀躍起來,課堂效果非常顯著。
4.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指以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形成令自己信服的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和現(xiàn)實情況,對案例教學方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史綱》課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原因在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有著許許多多可以作為典范分析和教育學生的人物和事件。例如:講到長征一節(jié)時,筆者選擇毛澤東寫于1935年10月的詩詞《七律 長征》,該詩從時間和空間上高度概括了長征的全部過程,描寫了整個長征的經(jīng)過與感受。濃縮了很多景觀,概括了驚險、曲折、悲壯、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筆者啟發(fā)學生從詩詞中了解到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以及爬雪山、過草地、三軍會師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壯舉。讓該詩擔當這節(jié)案例教學的靈魂。在此過程中,適時適度地插入講解一些歷史故事,既調(diào)節(jié)了課堂氣氛,又活躍了聾生思維方式,聾生感到本節(jié)課程內(nèi)容既生動又豐富。
5.小組參與教學法
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使之從環(huán)境中接受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并生成信息,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強調(diào)學習是積極主動的發(fā)現(xiàn),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9]。小組參與教學模式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呼應,能夠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境體驗中理解、拓展知識,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如當《史綱》整門課程講授到一半時,聾生對歷史知識基本有了大體的了解和感受,故筆者采取了小組參與教學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在PPT上闡明“小組參與教學模式”的要求,老師擬好備選題目;
第二步:采取以相鄰宿舍為單位(便于彼此討論、互相協(xié)作)的形式,每5人組成一個講課小組。然后以“抓鬮”的形式讓每個小組選擇題目,并選出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
第三步:講課小組進入備課階段(包括按選題查閱資料、制作課件以及推選授課代表等),在此期間可隨時咨詢老師;
第四步:由推選代表登臺講述、演示制作的PPT課件,每組20分鐘;
第五步:隨堂點評。
小組參與教學法調(diào)動了聾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了主動學習、相互協(xié)作的良好氛圍,培養(yǎng)了他們動手動腦能力和表達能力。
筆者通過給聾人大學生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具體實踐和探索,就如何認識聾生學習歷史課程的特殊性,將聾生的特點與歷史課程的規(guī)律有機地結合并相互滲透這一命題進行了嘗試、分析與探究。旨在使聾生掌握學習《史綱》課程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史綱》教材知識,更快地提高歷史知識水平。當然,《史綱》課程中書面語言的固有特點,手語語言的準確表達,以及歷史基礎知識的鋪墊等都是聾生學習歷史課程至關重要的方面,故尚需不斷地探索和深化。
[1]沙建孫.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花鈺鋒.信息技術與聾校高中歷史課程整合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5.
[3]尹倩.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情境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設計[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5):123—124.
[4]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7.
[6]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的解讀 [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87.
[7]孫自儉.加強和改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的理性思考[J].傳承,2009(4):67.
[8]趙惠.影像時代的歷史課堂教學[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1):21—25.
[9]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