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鵬
(吉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12)
《尚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其在西周及以前歷史的研究中一直是最為可靠的史料。雖然西周時(shí)期的金文已經(jīng)有很多發(fā)現(xiàn),對于西周歷史的研究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就現(xiàn)有情況看,西周尤其是早期歷史,其框架大體上還是依《尚書》構(gòu)架起來的。因此《尚書》作為史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由于成書時(shí)代早,流傳久遠(yuǎn)、屢經(jīng)篡改,其難讀也是古今學(xué)者所公認(rèn)的。本文擬結(jié)合出土文獻(xiàn),舉所作《尚書》之新證三條以就教于方家。
《尚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僎功’?!逼渲小胺进F僎功”《說文·人部》字下引作“旁救功”?!掇u部》則引作“旁逑孱功” 《史記·五帝本紀(jì)》作“旁聚布功?!卑矗?、旁二字可通,鳩、救、逑亦可通,這是可以肯定的?!皟Q”,偽孔傳訓(xùn)為“見”,孔穎達(dá)謂“僎然見之狀,故為見?!辈躺驈闹!督?jīng)典釋文》引馬融說“僎,具也。”孫星衍解釋謂“孔安國注《論語》云‘撰,具也?!c‘撰’聲相近?!雹賹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頁。其余各注家亦均訓(xùn)為“具”,似乎已經(jīng)取得一致的意見。劉起釪先生綜合各家意見翻譯為“共工能廣聚眾力布備事功,因而可用。”②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74頁。
按,《逸周書·皇門》“乃方求論擇元圣武夫?!惫艜小罢摗庇小斑x擇”之義,如《墨子·所染》“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官?!睂O詒讓引高誘注《呂氏春秋·所染》“論,猶擇也?!薄肚迦A簡·皇門》作“乃方救巽擇元武圣夫?!闭碚咦x“方救巽擇”為“旁求選擇”,并引《國語·楚語》“如是而又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使人以象旁求圣人”等為證。準(zhǔn)此,我們覺得《堯典》之“方鳩僎功”似乎可以讀為“旁求選工”。僎、選同從巽聲,《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贝巳恕稘h書·古今人表》作“大夫選”,此是其相通之證。功從工得聲,《尚書·皋陶謨》 “天工,人其代之?!?《尚書大傳》引工作功?!肮补ぁ?,偽孔傳謂官名,下文又言“汝共工”,與“汝作司徒”、“汝作士”、“汝典樂”同?;蛑^“共工”為氏名,殆即由世居其官而氏焉。元代吳澄《尚書纂言》謂“共工,蓋眾工之長也?!雹兕欘R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253-254頁。共工既為眾工之長,自然有廣選百工之責(zé)。帝堯謂“誰可善為我從事政事?”驩兜曰“共工能廣選百工?!币馄錇楸姽ぶL而稱其職,“因而可用?!?/p>
《尚書·康誥》 “往敷求殷先哲王,用保乂民” 《大雅·抑》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惫{訓(xùn)“敷求”為“廣索”。按,《說文》“旁,溥也?!薄颁摺薄ⅰ胺蟆蓖瑥摹皩牎甭?,因此,“旁求”、“敷求”同意?!犊嫡a》又曰“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酰每当C??!睂O星衍謂“別,古與辨通,《周禮·小宰》注云‘故書別作辨’,辨又通徧,鄉(xiāng)飲酒禮注:‘今文辨皆作徧’,則別求猶上文之敷求也?!雹趯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第361頁。因此,旁求、方求、敷求、別求字雖不同,義則一也。
《尚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考我民,予害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終?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害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此“前寧人”前人已辨乃“前文人”之訛。我們所關(guān)注的是“害其”與“害敢”。從文意上看,此兩處的意思均應(yīng)是“怎么敢”,“害敢”即“曷敢”,然而“曷其”又當(dāng)作何解釋呢?楊筠如謂“‘曷其’即‘曷為’”;③楊筠如:《尚書覈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頁。劉起釪則謂“‘其’乃語氣詞,無意義”。④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1276頁。
按,此處若按楊、劉二氏的說法亦可解釋得通,然通觀上下文則仍覺不甚協(xié)適?!疤鞐挸馈K”與“天亦惟用……攸受休畢”是非常工整的并列。而且下文又說“肆予害敢不越卬辟寧王大命?”因此此處的“害其”應(yīng)該就是“害敢”?!稘h書·翟方進(jìn)傳》載王莽依《大誥》所作的《莽誥》于此處即直接作“曷敢”。⑤王先謙:《漢書補(bǔ)注》,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2頁。更可為明證。然而“其”、“敢”形不相近,音又遠(yuǎn)隔,無由相通。我們認(rèn)為“其”乃“甘”字之訛,而“甘”與“敢”又可相假借。“敢”古為見母談部字,與“甘”字同紐同韻,古音相同或極近,因此二字可相通假?!对娊?jīng)·齊風(fēng)》“甘與子同夢”阜陽漢簡作“敢與子同夢”,⑥胡平生、韓自強(qiáng):《阜陽漢簡詩經(jīng)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頁??蔀槠渥C。又“敢”字金文作(召卣)、(彔伯簋)等形,又作(井侯簋)、(盂鼎)等形,⑦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bǔ):《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76-277頁?!熬铙被颉坝鄱Α钡淖中螒?yīng)該是有意改為以與“口”形相近的“甘”作為標(biāo)音的。因此“敢”、“甘”二字相通是毫無疑問的。
“甘”與“其”字形相近,很容易相混?!秴问洗呵铩ど鞔蟆贰拔釃?,甚大者,子不聽父,弟不聽兄,君令不行。”“甚”字《新序·雜事二》作“其”?!墩f文》“甚,尤安樂也,從甘、匹”,金文甚鼎“甚”字作,⑧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bǔ):《金文編》,第314頁。亦從“甘”?!吧酢迸c“其”相混,即由“甘”、“其”二字相近使然?!斗窖浴?“虔、劉、慘、惏 (從戴震本改),殺也”條謂“南楚江湘之間謂之欺?!?“欺”,戴改作“歁”,謂“歁”乃“欺”之訛。并與此同。又湯余惠先生在《略論戰(zhàn)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gè)問題》中亦曾經(jīng)舉過“王孫遺者鐘”字下從“其”乃是與形近的形“輪廓相同”所致。⑨湯余惠:《略論戰(zhàn)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gè)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頁。因此,“其”與“甘”之相訛亦可謂證據(jù)甚多。此二字形近易訛還有一個(gè)旁證:《逸周書·皇門》“維其開告于予嘉德之說”。王引之改為“維其開告予于嘉德之說”。⑩參見 (清)王念孫撰:《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肚迦A簡·皇門》則作“惟莫開余嘉德之兌?!薄澳迸c“其”音并不相近,我們懷疑極有可能是因形近而致訛。而“莫”所從之
《大誥》的結(jié)尾處又有“天亦惟休于前文人,予害其極卜,敢弗于從率文人有旨疆土?”楊筠如據(jù)《儀禮·大射儀》“極”訓(xùn)“放”,謂此“極”乃“放棄”之意,可從。此處《莽誥》作“害敢不卜從”??梢姶颂幍摹捌洹币喈?dāng)做“敢”。
單育辰先生在《由清華簡釋解古文字一例》一文中曾經(jīng)指出“楚簡中同一個(gè)詞在相鄰的文句中,甚至在同一句中用不同的字來表示,是很常見的。比如《忠信之道》簡7‘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上博三《周易》簡42‘乃亂乃啐’;上博三《彭祖》簡7‘一命弌俯’;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6‘陳功上賢,能治百人,史 (使)長百人;能治三軍,思 (使)帥’等,都是這樣的例子”。①單育辰:《由清華簡釋解古文字一例》,《史學(xué)集刊》,2012年第2期,第96-98頁。其實(shí)在傳世文獻(xiàn)中,此類的例子亦不乏之?!墩撜Z·衛(wèi)靈公》“臧文仲其竊位者歟?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卑?,金文中常見之“立中庭”即“位中庭”?!拔弧?、“立”古籍中通假之例亦多。俞樾謂“上文竊位字作位,下文不與位字作立,異文而同義也?!雹谟衢?《古書疑義舉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頁。俞氏所謂異文同義乃指假借言。又如《周書·太子晉篇》 “遠(yuǎn)人來驩,識道如咫?!庇衷弧皣\寧矣,遠(yuǎn)人來觀?!庇崾现^“觀,正字也,驩,假字也。亦上下文之用字不同者?!雹塾衢?《古書疑義舉例》,第2頁。此皆可釋同篇中“曷敢”、“曷甘”互見并終至訛為“曷其”之情勢。
《梓材》“肆往奸宄殺人歷人宥,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逼渲小皵 弊纸裎摹渡袝窡o。故偽孔傳曰“察民以過誤殘敗人者,當(dāng)寬宥之?!笔亲x“敗”為本字。歷代學(xué)者似均無異說。然“戕敗”于典籍無征,頗疑“敗”當(dāng)為“則”字之訛,而讀為“賊”?!侗P庚》“女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女,不救乃死?!痹\(yùn)乾謂:“則,當(dāng)為賊,字之訛也。戕賊,戕害賊殺之心也?!雹茉\(yùn)乾:《尚書正讀》,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06頁。楊筠如謂“則,疑為賊之假。古賊字從則,故可相通。散氏盤‘予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義與此同?!雹輻铙奕?《尚書覈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頁。周秉鈞:“則,假為賊,同聲通用,賊,害也。戕則,戕害也?!雹拗鼙x:《尚書易解》,岳麓書社1984年版,第104頁?!睹献印じ孀印贰懊献釉?‘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趙氏章句謂“戕賊”猶“殘賊”也。
“戕”,典籍多訓(xùn)為“殘”。如《春秋榖梁傳·宣公十八年》“秋。七月。邾人戕繒子于繒。戕猶殘也。捝殺也?!?《公羊傳》則謂“秋。七月。邾婁人戕鄫子于鄫。戕鄫子于鄫者何。殘賊而殺之也?!薄秶Z·楚語》“昔齊騶馬繻以胡公入于具水,邴歜、閻職戕懿公于囿竹,晉長魚矯殺三郤于榭,魯圉人犖殺子般于次”。韋昭注謂“戕,殘也?!薄读凶印肪戆恕八旃脖I而殘之?!薄度簳我芳啊短接[》引“殘”作“戕”。均是其證?!皻堎\”乃典籍之常語?!睹献印ち夯萃酢贰百\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p>
“敗”與“則”形近。于省吾先生在《雙劍讠多群經(jīng)新證 雙劍讠多諸子新證·詩經(jīng)新證》“彼求我則如不我得”條下謂:“則、敗古通,《莊子·庚桑楚》‘天鈞敗之。’釋文:敗,元嘉本作則。三體石經(jīng)《春秋》古文敗字履見,并作,即則字,可資佐證?!雹哂谑∥?《雙劍讠多群經(jīng)新證 雙劍讠多諸子新證·詩紅新證》卷二,上海書店1999年影印,第13頁。于先生所舉兩例確鑿無疑,惟其謂二字古通,則似未若謂其由形近而致訛為優(yōu)。《管子·君臣》“四者有一至,敗敵人謀之?!蓖跄顚O謂“至字因上文兩至字而衍,敗當(dāng)做則,字之誤也,言四者若有一于此,則敵人謀之矣?!雹儆汕八?,賊、則聲、形俱近。因此,敗之為賊,亦順理而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