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梅 張家政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中國重慶400715;西南大學,中國重慶400715)
漢語國際教育由于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即受教育群體是以漢語為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是一種有趣但極富挑戰(zhàn)性的教學。如何成功地實施漢語國際教育一直是漢語推廣事業(yè)關注的大問題。常言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教師必須從自身出發(fā),培養(yǎng)反思的自覺意識和習慣,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和理論水平。
“反思性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倡導的教育理念,于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對于“反思性教學”,筆者采用教育學者熊川武老師的觀點。熊川武老師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研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統(tǒng)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p>
部分教師容易把“反思性教學”與“教學反思”混淆起來,認為“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反思”。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從廣度和深度講,“反思性教學”要比“教學反思”要大得多,深得多?!敖虒W反思”是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即教師自發(fā)地對自己的教學是否符合規(guī)律,是否有效實施的理性思考。而“反思性教學”是動態(tài)的,全程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更強調(diào)師生互動。教師以反思為主要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實踐,并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因此,“反思性教學”包括“教學反思”,但“教學反思”無法單方面實現(xiàn)“反思性教學”。簡言之,“反思性教學”包括行動中反思和行動后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體意識,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基礎,以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過程的全程性、全面性和連貫性的特點。
漢語國際教育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的教育,以前被稱之為“對外漢語”。為了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花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除了掌握教學方法和技巧外,還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動態(tài)地反思。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大部分由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yè)生組成,他們很多沒有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通過這樣的教學經(jīng)歷,運用反思性教學法,有助于形成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水平。
首先,教師通過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促進了師生間的對話,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利用反思性教學法擯棄舊的教學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是很難收到良好效果的。由于很多外國學生特別是外國的中小學生,很少有學習的主動性。因此需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盡量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設情景式的教學,多做游戲,讓他們愉快地學習漢語。
其二,志愿者教師被賦予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反思性教學法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通過杜威的《我們怎樣思維》了解到,反思的三種態(tài)度(即開放的頭腦,責任感,專心致志)推動和促進了反思,其中一項就有責任感。正是因為志愿者教師們具備的這“三感”,更有強烈的意愿做好漢語推廣工作。為了有效地進行漢語教學,他們經(jīng)常通過學生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最初他們可能僅僅是教學反思,但漸漸地,為了改進教學,進行師生互動,對學生授之以“漁”,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統(tǒng)一起來。逐步走向反思型的道路,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漸漸成熟。
最后,反思性教學法促進教師“抬頭看路”。由于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與互動,其中有不斷的反饋與調(diào)節(jié),這樣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埋頭苦干猶如靜態(tài)的,自娛自樂的獨角戲,其教學效果不言自明。因此,我們常說我們不光要“埋頭苦干”,還要“抬頭看路”。在教學上尤其如此。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說過,教師成長=經(jīng)驗+反思。漢語國際教育教師為了出色地完成漢語教學任務,提高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應用反思性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促進教師的成長。試想,如果沒有反思,那么教師就只憑經(jīng)驗在那里進行教學,就成了熟練操作工,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這樣長久下去,對自己對學生都是很不利的。21世紀的人才講究的是與時俱進,反思正好促進了教師知識與能力的不斷更新,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成長。例如,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學生一屆一屆地在換,成長型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絲毫沒有乏味感。這樣的教師變換的是自己的思維,這種思維正是融入了反思性教學法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自己的教學能力的緣故。對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循環(huán)使用“反思→調(diào)節(jié)→反饋→反思”的過程,這樣對教學不斷地進行更新,修正,使之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反思性教學,才能讓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快速成長起來。
筆者與其他志愿者一道,運用反思性教學法,獲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發(fā)。
漢語國際教育由于受教育群體是作為二語習得的學生,加上異文化的差異,常常有學生抱怨,學習漢語很難。如果直接給他們傳授系統(tǒng)知識,并強行讓他們記憶,他們是不會配合我們的。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與漢語相關的游戲,活動和情境式教學模式,讓他們愉快地接受漢語,并達到學習的目的。例如,最初的拼音教學是很枯燥乏味的,將拼音字母編成歌曲,或者將字母引入在游戲中,他們才會有興趣去學習。
我們中國的教育是很強調(diào)記憶的,但是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很多學生并不喜歡記憶,除了在課堂上不斷地溫故知新外,還要教會學生自己學習。眾所周知,只要會念拼音就認得漢字,因此用游戲的方法教會孩子念拼音不失為“授之以漁”的一個良策。再如教學生學會數(shù)數(shù),從一數(shù)到二十,然后再教星期一到星期天,一月到十二月,一點到十二點,他們很快就記住了。以后再給他們展示這些漢字時,即使打亂順序,他們也能很快念出來。每次課堂上不需要傳授很多新知識,重在練習他們對已有知識的遷移能力,這也就是老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勞動即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很接近科學研究的”。教師為了能讓學生有效地吸收知識,對其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研究。包括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分析各種教學現(xiàn)象,對獲得的教學反饋進行調(diào)節(jié)、改進、適應,使整個教學活動和行為日趨優(yōu)化。教師的這種行為,即反思性行為,也即對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研究活動。因此,教師在反思過程中重構了自己的理論,對自己的理論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第一線的教師,很容易獲得關于教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反思性教學法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將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促進向學者型教師轉變。
反思性教學法跟其它具體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更傾向于一種理念。漢語國際教育有著各種可供反思的平臺。以泰國孔敬地區(qū)為例,有以下幾種方式促進反思性教學,提高漢語教學質(zhì)量。
在漢語國際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靈活使用教材和教案。在課后養(yǎng)成寫教學日記的良好習慣,他們常常通過寫博客或日記來記錄他們的教學現(xiàn)象和心得體會。一般地,教學日記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教學內(nèi)容、學生、教師。當然最多的內(nèi)容是關于學生的。來自于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4]另外,有的還對自己的教學進行錄像,通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反思自己的教學,例如時間分配是否合理,語音語調(diào)如何,學生是否掌握了要點,學生的口語運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等。
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志愿者教師定期開展了教學討論會,進行教學交流與探討。例如在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每個月末或月初要進行一次教學交流,各個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師和所屬的各個中小學漢語教師齊聚一堂,分享教學經(jīng)驗與心得,并對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促進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之間的交流,分享教學成功經(jīng)驗與體會,國家漢辦志愿者中心創(chuàng)辦了《志愿者之家》雜志。該雜志鼓勵第一線教師投稿,并支付一定的稿酬。
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鼓勵教師寫出優(yōu)秀教案,將評選的優(yōu)秀教案和影像結集出版,推薦給國家漢辦;同時,挑選優(yōu)秀教案和優(yōu)秀教學視屏作者,參加年度志愿者教學技能演示評比。優(yōu)秀的演講人才組織宣講團,為在泰國的志愿者作示范教學的培訓。例如《在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優(yōu)秀教案集》包括“幼兒園篇”、“小學篇”、“初中篇”、“高中篇”和“大學篇”,特別有助于新任志愿者教師的學習和參考。另外,還鼓勵發(fā)表漢語國際教育相關的論文,促進教師的成長。
除此之外,還專門有一批研究漢語國際教育的科研隊伍,他們有的是志愿者教師,有的是有漢語國際教育經(jīng)驗的專家,有的是漢語國際教育的研究生、博士生等等,他們聯(lián)同漢語國際教育一線的教師,進行實證研究,例如對教材的研究,對教學法的研究等等,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這些平臺,促進了反思性教學法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漢語國際教育相關工作者正致力于拓寬更多的反思渠道,以改進教學方法,有效地進行漢語國際教育教學。
郭 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的實施策略》,《職教論壇》,2010年第5期。
課程教材研究所,對外漢語課程教材研發(fā)中心組編:《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優(yōu)秀教師論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nèi)涵研究述評》,《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熊川武:《反思性教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