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武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安徽 合肥230036)
文學理論教學存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多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同時也是《大學語文》等人文素質類公共課程的基礎內容。文學理論教學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文學理論課程是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主干課程,是否具備一定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和能力對文學類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一門前沿性、開拓性的學科,文學理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辨析當下眾多的文化現(xiàn)象特征,引導他們健康、審美地鑒賞各類文化作品,建構自己良好的價值觀。
隨著時代的變化,尤其在當今電子媒介的文化語境下,文學理論教學面臨全新知識結構的學生群體、日益邊緣化的文學地位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在學術界,專家學者們以空前的熱情建構文學理論學科的屬性、特征,但文學理論教學方面的問題似乎被人冷落,文學理論教學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筆者長期在一線從事文學理論教學工作,在日常接觸和專題調研中真切了解學生的普遍反映:一是文學理論內容抽象、枯燥、難學;二是“文學理論有什么用”。具體來看,第一,文學理論教學脫離文學現(xiàn)象,不具備實踐性品格,這一點有多位專家學者都已意識到并加以論述。如劉方《從知識理論走向文學實踐——文學理論教學的反思》[1],秦桂敏《淺析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理論實踐化》[2],彭國棟《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理論實踐和論文寫作訓練》[3]等等,分別論述了在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性教學方案。他們認為我國高校文學理論教學停留在理論研究和知識介紹較多,而很少進入可操作性的實際實施階段。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文學理論教學存在著極大的理論誤區(qū),錯誤地將文學理論教學簡單理解為對文學理論的理論研究和知識傳授。事實上,文學理論教學最關鍵的不是知識理論的傳授,不是知“道”,而是通過具體的文學理論教學實踐過程,明“道”、體“道”,走向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實踐。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眾多原理規(guī)律、概念范疇并非是抽象的純粹認知的科學對象,而是與文學實踐血肉相連的。第二,文學理論教學缺乏對話性和開放性。很長時間以來,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單向傳導和理論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文學類課程特征,簡單的歸納、分析是無法走進接受者的內心;接受者也無法從心里去體驗這些生硬的理論的?;诖?,有些研究者針對目前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以“灌輸”為主的教學癥狀,提出應提倡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如歐陽文風《“合作學習法”在文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研究》[4]等作此論述。這些研究提出具體的教學改革方式,如“合作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審美體驗法”等等,將其應用于教學過程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至于開放性問題,主要指當前的文學理論教學片面強調文學自律性,不能和當下生動、鮮活的各類文化現(xiàn)象對接,尤其缺乏參與社會的審美批評功能。教學者往往將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范圍固守在狹小純文學領域,這就影響了電子媒介時代接受者的接受視域。因為21世紀的大學生是伴隨電子信息傳媒長大的一代,他們更多接觸的是圖像制品。吳春平《文學理論教學與文藝學學科建設》[5]一文從文藝學學科建設角度論述了其對文學理論教學的影響,指出了其教學應用背后的理論背景和爭議焦點。
針對如何解決當前文學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諸多專業(yè)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前的文學理論教學。然而,他們大多從一個共時性的角度考察對象,即更多從文學理論學科本身的內部特征去把握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性,而忽視了文學理論教學的歷史性發(fā)展和時代性需求。畢竟,文學理論教學應放置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中去考察,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對象都有各個時期的歷史特征。本文擬從當今時代的文化特征——電子媒介去考察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命題,進而探究其改革方式。電子媒介就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紙質為主的一種新型的媒介類型。電子媒介(主要指電子計算機、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等)的產(chǎn)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作為當今社會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最富有活力和潛力因素,使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和內容、生活方式和內容、思維方式和內容、感情方式和內容、感受方式和內容等等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因此,有專家稱當今時代為“電子媒介時代”。文學的發(fā)展深受其傳播媒介方式的影響,從最早的口傳到傳統(tǒng)的紙質媒介再到當今的電子媒介,文學的形式、屬性特征及社會角色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以文學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學理論內容以及文學理論教學也都面臨著很多的轉變。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探索必然要聯(lián)系當下的電子媒介時代語境。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只是概念的歸納,基本原理的分析,因此文學理論教學往往呈現(xiàn)為理論的抽象概括和空洞的概念解讀。這就導致了文學理論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從概念到概念,從定義到定義的認知模式。其效果枯燥乏味,老師教學、學生學習興趣都降低。
事實上文學理論植根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文學理論教學也始終要以文學文本的閱讀、分析為基礎。“向微觀的具體的文本方面拓展,使文學理論課程從過去的那種重理論輕批評、理論與批評相互割裂的格局中解放出來,走向具體、實際而活躍的文本批評,并在文本批評中延伸文學理論。”[6]一定程度上,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分析文本,是否將理論應用于具體文本分析,對老師而言這是一個基本功。任何文學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性分析只有與文學文本閱讀相結合,才能增強教與學的趣味性,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文學理論課程之后,既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結構,又具有實際的文學作品或大眾文化文本的解析能力。文學理論教學必須與文學的閱讀相結合,在文學閱讀中感受理論,在理論的視角下去體驗作品。作為文學教師,扎實的解讀文本的能力對輻射理論知識,抓住學生興奮點,培養(yǎng)學生對理論的敏感都是必須的。
在當今電子媒介時代,文本分析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在文學概論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對那些他們耳熟能詳?shù)拇蟊娢幕a(chǎn)品津津樂道,尤其對改編的影視文學作品“情有獨鐘”,甚至多數(shù)學生對純文學作品的了解也來自于熱播影視劇。筆者在課堂上做過調查,主題是圍繞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學名著的閱讀展開,結果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是通過電影、電視了解名著故事情節(jié)和基本內容的。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我們不必過分強調電子媒介與紙質媒介誰先誰后的問題,而應當適應時代特征,因勢利導。只要能引導學生理論興趣,電子媒介下的圖像作品無可厚非。因此。電子傳媒時代的文學理論教學,不僅要從純文學作品中引經(jīng)據(jù)典,而且要大膽的引入媒介大眾文化實例。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適應當代文化語境,吸引作為學習者的當代大學生,而且是為了通過對當代文化產(chǎn)品的批評分析,使文學理論知識在運用中變得鮮活起來,從而促進學習者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并最終轉化為他們理解和認識這個時代的思想方法。因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尤其是90后,他們生活在這個大眾文化的消費時代,影視作品等電子文本作為他們獲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必然趨勢,同時追求娛樂性也是他們審美文化心理使然。因此,課堂教學及課后討論中,我們可以及時運用所學理論對熱點圖像文本進行分析。如在講述文學理論中較難理解的“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關系時,我們可對應同學們較為熟悉的電影文本《荊軻刺秦王》做出解讀。這部電影的悲劇之美不僅在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命運,還在于其間所表達出的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交匯所產(chǎn)生的藝術張力。秦統(tǒng)一中原,客觀上是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發(fā)展,是社會前進的必然步伐。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對人的尊嚴、生命、價值的蹂躪和踐踏,更有對善良和美的摧毀。所以荊軻刺秦王這一行為,一方面因其與歷史理性相悖最終必然走向悲劇,同時,它又彰顯出對人性的尊重,對真善美的價值尋求。電影文本中荊軻的悲劇形象始終是正面的、壯美的,很顯然被賦予了一股濃濃的人文關懷。正是在這種歷史理性和人文關懷的價值交匯中,受眾感受到的一種難以名狀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不是簡單地善或惡的價值判斷,而是一種歷史的二律背反所透視出的藝術張力。
電子傳媒時代雖然從對象到觀念都對文學理論教學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性問題,但同時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也為文學理論教學革新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創(chuàng)設更為鮮活的學習情境。文學理論教學應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通過圖像文本教學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甚至以影像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受眾以形象直觀的體驗去感受、認知相應的理論命題,從而使抽象的文學理論課堂變得生動,實現(xiàn)文學理論教學的滿意效果。與此相應,作為多媒體技術的主要應用,文學理論課件應豐富多彩,圖文并茂,聲像融入,達到教育性與形象性、可視性的有機融合。
但是,當圖像產(chǎn)品成為這個時代人們主要的審美接受渠道時,我們應正確處理電子媒介與紙質媒介文本之間的關系,既要肯定電子媒介讀物的形象直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效果,更要看到紙質文本語言的生發(fā)性和想象性及其所拓展的無限的審美空間。尤其是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電子媒介文本只是一種手段,我們應避免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力求現(xiàn)代傳媒與傳統(tǒng)教學形式相結合,工具化教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師生的情感互動。作為審美情感特質的一門學科,“文學是人學”,文學理論教學主體不僅以知識傳授主體的方式出現(xiàn),而且以情感交流的主體方式出現(xiàn),才能促進學習者知、情、意的均衡發(fā)展。我們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從電子媒介讀物回到紙媒原著,重塑以紙質媒介為核心的漢語媒介的權威。當學生帶著個人生存體驗和需求去手捧漢語文本,尋求人生啟迪,文學理論的教學價值才得以充分顯現(xiàn)。
電子媒介影響下,人們的情感心理和審美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正如趙勇所說,“不再是印刷文化背景下的文學閱讀,而是視覺文化語境下的上網(wǎng)、聊天、發(fā)帖、讀碟、玩游戲、看電視等等,構成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又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快速瀏覽方式”[7]。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情境,文學理論教學必須進行內容改革,拓寬視域。
首先,當下文學理論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文學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缺乏相應的理論闡釋當下紛繁復雜的文化審美現(xiàn)象。當今電子媒介發(fā)展帶來了文化轉型,與此相適應,文學理論觀念也正在經(jīng)歷深刻裂變?!爸袊奈乃噷W今天缺乏的正是一種對公共事務的批評性參與和反思的能力,而這正是它的巨大危機的征兆?!保?]因此文學理論就不能固守原先的單一視角,原先文學理論教學依存于 “本質主義”文學觀念的教學已逐步顯示其弊病?!氨举|主義”文學觀念強調文學的一元化定義和狹隘的理論應用,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進行改革,從教學方式上進行適當?shù)恼{整。具體來看,我們可以依據(jù)教材,但突破教材,不以靜態(tài)、呆板的視角來看待文學理論的每一個命題,也不必將其理論永恒化,而應注入時代視角,將其放置在一個鮮活的時代環(huán)境中,注重問題意識。如以重要的理論知識為核心,將“理論知識”、“理論對文學現(xiàn)象的闡釋”和“理論怎樣解決問題”等三個方面作為解析理論的主要教學過程,以“問題意識”的結構和思路,組織文學理論教學的基本內容。這樣的文學理論教學就突破僵化的、抽象的說理,改變傳統(tǒng)以講授理論為主、僅強調理論知識的狀況,從而實現(xiàn)文學理論教學內容的研究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實際的文學理論教學中,還可以適當把舉例分析延伸為更具實踐性的“案例教學”。
其次,新時期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發(fā)展,促使文學理論要不斷思考新出現(xiàn)的各類文學現(xiàn)象乃至審美文化現(xiàn)象并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和應對。電子媒介的發(fā)展,大眾文化的流行,帶來了審美文化的變遷。文學理論面對的不僅僅是在當下日益邊緣的純文學紙質文本,更多對應五光十色的通俗文化。當代時代,文學理論教學所依存的審美文化語境已發(fā)生重大變遷。傳統(tǒng)文學藝術存在的審美空間已被擠壓至邊緣,古典化的藝術生存狀態(tài)已被商業(yè)化的物質生存狀態(tài)替代。文學理論的對象隨歷史的變遷也發(fā)生了文化空間的位移。傳統(tǒng)文學理論所面對的大多是高雅文化,詩意化是它的主要審美特征;當代的文化主流是以城市中產(chǎn)階級為主體的大眾文化。今天,物質生產(chǎn)無比豐富,文學藝術不再居于人們生活的中心,已被擠壓至邊緣地帶。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商品化的消費產(chǎn)品隨處可見,成為人們生活的追求,物質空間的消費生活圖景成為人們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文學理論教學必須正視這種變化,適度的從文學藝術空間轉移到大眾文化消費空間也就順理成章。由此可見,文學理論教學如只關注純粹的文學審美將使其理論面對的對象空間大大縮小,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教學工作者也逐漸將理論一味學術化而脫離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因此,文學理論教學必須重建理論與現(xiàn)實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走向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當下如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關系問題,大眾審美文化問題,紙介質文學出版物和網(wǎng)上文學作品關系問題,都需要文學理論教學加以面對。當然這些問題也正處于變動之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它進行理論概括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文論教學還是應當引導學生和啟發(fā)學生面對新的文學實踐,做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見解,使文論教學永遠同文學實踐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再次,電子媒介時代的世界文學理論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文論教學和教材需要面向世界,面向學科前沿。缺乏對這個時代新成果的充分吸納,教學便失去時代感。因此,新時期文論教學必須注重視域開拓。一是增強反映文論新成果的課程,如影視美學、文化詩學等等。二是在傳統(tǒng)課程中大量吸納學科前沿的內容,如吸納廣告學學理論來闡釋文學消費,吸納文化研究來解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等命題。同時向宏觀的跨學科拓展,使文學理論教學跨越文學學科的限制,大膽地向其他學科開放,如借鑒社會學的、經(jīng)濟學的、人類學的、心理學的、民俗學的、宗教學的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擴大文學理論教學的理論視域。
最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跟進。文學理論教學不僅僅傳導理論,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實踐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體可以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為載體,精心設計實踐內容,精心組織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設置:其一,評論文章的寫作是更為完整和純粹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針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具體文學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學會運用一定的觀點和方法解決一些理論和實際問題,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結合電子媒介時代特征,組織學生看某一部文學作品,或電影、電視作品,有針對性讓學生就作品中的幾個問題發(fā)表意見。其二,文學名著的改編和自演,將文學的審美閱讀和寫作實踐相結合。本課程擬通過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閱讀與現(xiàn)代影視寫作相結合,實現(xiàn)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一方面,要求學生閱讀中外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文本,培養(yǎng)評析作品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將文字閱讀轉化為劇本寫作,同時結合學生的表演,提高學生寫作理論和表演實踐水平。本課程能讓教師將文學經(jīng)典學習與學生的劇本寫作實踐聯(lián)系起來,以更好地應對電子媒介時代中文專業(yè)的教學需求,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其三,關于文學影響社會調查。設置較具時代性的話題,如“網(wǎng)絡幻想文學的魅力與當代青年學生心理”、“文學消費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與文學的人文價值”等,讓學生自愿組織若干小組進行調查,鼓勵學生做田野調查。
[1]劉方.從知識理論走向文學實踐——文學理論教學的反思[J].中國文化教育,2007,(12).
[2]秦桂敏.淺析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理論實踐化[J].邢臺學院學報,2008,(3).
[3]彭國棟.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理論實踐和論文寫作訓練[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
[4]歐陽文風.“合作學習法”在文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吳春平.文學理論教學與文藝學學科建設[J].文學評論,2007,(6).
[6]童慶炳,王一川.文學理論教學的雙向拓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1,(6).
[7]趙勇.媒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閱讀[J].中國社會科學,2008,(5).
[8]陶東風.重審文學理論的政治維度[J].文藝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