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吉,郭永成,程 宏
(1.滁州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2.明光市映山中學,安徽 明光239400;3.滁州市南譙區(qū)教育局,安徽 滁州239100)
名播中外的鳳陽花鼓,與鳳陽花鼓燈、鳳陽花鼓戲,是歷史上流行于鳳陽一帶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風格,被譽為“鳳陽三花”,并保持著一大、一小兩個“姐妹”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國之最.現在人們看到的表演的鳳陽花鼓,實際上是從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演變而來的.
鳳陽花鼓是根植于鳳陽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和“東方芭蕾”之美稱.“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主要分布于鳳陽鄉(xiāng)鎮(zhèn).清中葉以后,其中舞蹈淡出,僅剩下歌唱部分.20世紀50年代初,“鳳陽花鼓”剔除了小鑼,增加了新手法,改稱“雙條鼓”.
鳳陽花鼓是鳳陽農村農民破產的衍生物.舊社會鳳陽花鼓是窮困百姓乞討謀生的工具.他們?yōu)榱松娲蛑ü乃奶幜骼?,受盡苦難和欺辱.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鳳陽花鼓才獲得新生.1955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鳳陽花鼓著名曲目《王三姐趕集》,成為鳳陽花鼓的歷史輝煌,同時也奠定了這一民間藝術在藝術領域的地位.2006年,鳳陽花鼓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鳳陽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作為獨具特色的安徽民間曲藝,充分發(fā)掘鳳陽花鼓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其中的體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更好地繼承和傳揚鳳陽花鼓這一獨特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清乾隆至嘉慶年間,趙翼(1727~1814年)在《陔余叢考·鳳陽丐者》中說:“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并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行乞如故.《蚓庵瑣語》云:‘明太祖,徙蘇、松、杭、嘉、湖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逃歸者有禁.是以托丐潛回省墓探親,習以為俗,至今不改.’理或然也.”近幾十年來,多數研究者以此作為鳳陽花鼓的緣起,甚至有的認為,明朝初年即有鳳陽的江南移民身背花鼓“托丐潛回省墓探親”.其中疑點甚多,許多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過西廊那畫欄桿內,唱個鉆心咬肺的曲兒,哄得里面人歡喜,我重重賞你金錢.【雜應介】知道了.咚咚花鼓鬧長街,要哄佳人笑口開,若使得他心喜悅,金錢一擲等塵埃.”明朝著名的戲曲家湯顯祖于此下總評曰:“小戲不惡”.據《曲??偰刻嵋肪砥咧?,《紅梅記》為周朝俊所撰,“系明?。☉c)、萬(歷)前舊本”.乾隆六十年(1795年)顏自德所輯的《霓裳續(xù)譜》卷九中《萬壽慶典(乾隆五十四年備)》,共二十一段,其中四段第一的《花鼓獻瑞》和六段第一《鼓樂呈祥》中的“萬壽歌”中,均出現了“緊打鼓,慢篩鑼”,與《紅梅記》中鳳陽男女的口吻完全吻合,只是將“動情歌”改成“萬壽歌”和“太平歌而已[1]”.《紅梅記》中打花鼓的小戲,以及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所藏明人所繪的花鼓圖,均說明明代中葉以來鳳陽農村破產導致打花鼓已成為鳳陽人乞討的手段,論證了鳳陽花鼓起源于明代中葉的結論.
鳳陽在明清兩代為鳳陽縣和鳳陽府屬地,轄境包括現今安徽省的鳳臺、懷遠縣、蚌埠市、五河縣等地,而東部燃燈寺一帶是花鼓小鑼的發(fā)源地,所轄區(qū)域遠遠超過今天的鳳陽縣.
1.2.1 明代中葉鳳陽地震、蝗蟲、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
元末鳳陽一帶“十室九虛”,反應了當地老百姓生活處境之艱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對家鄉(xiāng)政策傾斜,多次從江浙、山西等地移民充實鳳陽,并重視興修水利,每次黃河決口幾乎都能得到堵塞和治理,終洪武一世未受多大損失.永樂時也興筑淮河水利工程和設施.因此農業(yè)生產迅速恢復與繁榮發(fā)展,至洪熙、宣德時期,被史譽為“洪宣之治”盛世.然而到了明代中期,龍興之地鳳陽永免賦役被廢止,皇陵及會試所在差役等負擔日益加重,尤其是連年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以鳳陽縣為例,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地震,夏蝗;二年夏旱,風霾,秋大雨三月,冬陰三月;三年,民大饑,米五錢,人相食.臨淮縣在嘉靖二十二年大水灌城,二十三年旱,二十四年又大水灌城.明人張瀚《松窗夢語》說嘉靖年間鳳陽一帶多荒地,“間有耕者,又苦天澤不時,非旱即澇,蓋雨多則橫潦彌漫,無處歸束,無雨任其焦萎,救濟無資,饑饉頻仍,窘迫流徙,地廣人稀,坐此故也.”于是能歌善舞的人夾雜在巡荒的人群里到處唱秧歌糊口.“前年壽州無雨澤,今年泗州決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卻官租還種田”;“受盡風霜奔波苦,只為饑寒沒奈何”;“唱得好時賞錢多”.他們自己唱出了鳳陽花鼓產生的原因[2].
1.2.2 打鑼鼓和秧歌的傳統習俗由來已久
花鼓早在宋人《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書中就有記載,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南宋人繪的雜劇演出《打花鼓》圖.明代錢塘田藝衡《留青日札》(隆慶六年、1572年序)十九卷載:“吳越間婦女用三棒上下擊鼓,謂之三棒鼓,江北鳳陽男子尤善.”同書三十九卷,戴九靈《插秧婦詩》:“江北鳳陽女皆務農,其夫謳歌擊鼓.”又據《帝鄉(xiāng)記略》明萬歷二十七年(1594年)刊本卷五“風俗”記載:“泗州(明代屬鳳陽府)農家之婦,則又執(zhí)役田作,勞苦反倍于男.前志曰:……插秧之時,遠鄉(xiāng)(州治西南與臨淮縣東北接壤)男女擊鼓互歌,頗為混俗.”鳳陽風俗男子尤善三棒鼓,插秧時謳歌擊鼓,男女擊鼓互歌,指的就是花鼓燈鑼鼓和秧歌,鳳陽花鼓初期的花鼓小鑼及唱詞秧歌即源于此.說明自宋朝以來鳳陽就有打鑼鼓和秧歌的傳統習俗,為鳳陽花鼓的出現和流行奠定了較好的群眾基礎.
此外,本地和外來戲曲對鳳陽花鼓的發(fā)展和豐富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鳳陽戲曲自身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諸如:元代“知音擅歌者”36人中的楊景輝,朱元璋的《思親歌》,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朱憲櫛的《賣花聲》諸調百闋,張周“聲態(tài)俱一佳旦”,高朝玉是琵琶高手等等均對鳳陽花鼓的產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直接促進作用.鳳陽花鼓,聞名久遠,影響廣泛,從閩劇到京劇,許多劇種中都有所反映,并從中吸收養(yǎng)份,對鳳陽花鼓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
鳳陽花鼓是根植于鳳陽民間集歌、舞、演奏、表演為一體的戲曲藝術瑰寶,其中,舞蹈、音樂等是體育的重要元素,而這些元素在伴隨鳳陽花鼓的藝術表現力演進的過程中,也對應地發(fā)生著變化.
鳳陽花鼓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其表現形式一種叫“唱門頭”,一種叫“坐唱”.之后,由原來的兩人對唱,發(fā)展成對唱對舞、領唱領舞、群唱群舞等,并向著歌、舞、劇三結合的方向發(fā)展.據曲藝界考察,鳳陽花鼓起源于歡樂秧歌.如《帝鄉(xiāng)紀略》云:鳳陽府泅州“插秧之時,無論男女,擊壤互歌”.《霓裳續(xù)譜》所收《鳳陽歌》中有唱詞:“鳳陽姐兒唱秧歌,想著山后的情哥哥”.《桃花扇》傳奇作者孔尚任,在山西平陽看了鳳陽花鼓表演,即席賦詩贊道:“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xiāng),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斷路人腸.”繪聲繪色的描寫了鳳陽花鼓在北方演唱的景象.據清乾隆時趙翼《陔余叢考》記載:“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沿途行乞賣唱.
明朝末年,鳳陽花鼓流傳范圍繼續(xù)擴大,表演盛況空前.清朝乾隆年間,有人將二人演唱的鳳陽花鼓改編為鳳陽花鼓歌舞,在宮廷中為皇帝演出,如乾隆年間編撰的《霓裳續(xù)譜》一書中就收錄了《花鼓獻瑞》、《鼓樂呈祥》等歌舞節(jié)目.清末,鳳陽花鼓已飄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活動.到了本世紀30年代,鳳陽花鼓通過唱片廣為流傳.上海的“百代”、“得勝”、“大中華”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鳳陽花鼓唱片.在解放后攝制的《大路》、《拉郎配》、《巨瀾》、《鼓鄉(xiāng)春曉》等影片中,均多次出現過鳳陽花鼓的表演場面.
清中葉以后,舞蹈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歌唱部分,分為“坐唱”、“唱門頭”兩種形式.鳳陽花鼓演唱的曲目,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曲目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每一首曲目,都被廣泛傳唱.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鳳陽花鼓的鼓、鼓條乃至擊鼓方法不斷變革.解放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積極地挖掘整理這一淵源流長的民間藝術,剔除糟粕,保留精華,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采用了一些新的創(chuàng)作、表演手法,剔除了小鑼,并根據鼓條的特征,將“鳳陽花鼓”改稱為“雙條鼓”[3],賦于它新的生命.鳳陽花鼓不再作為乞討的工具,而以江淮文化的一朵奇葩登上中華民族的藝術殿堂.
鳳陽花鼓,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易學易懂,鳳陽人民利用這種藝術形式歌頌祖國歌頌黨,傾吐心聲,贊美生活.50年代鳳陽花鼓曾唱到中南海懷仁堂,歐家林、劉明英、鄧澤菊等鳳陽青年花鼓演員以《王三姐趕集》,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贊賞,周恩來總理稱鳳陽花鼓為“東方芭蕾”.這是鳳陽花鼓乃至鳳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其后,又曾多次在全國各地的文藝會(調)演中參賽、獲獎.1964年,鳳陽花鼓出席了“上海之春”音樂會.1982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了以鳳陽花鼓為題材的電影《鼓鄉(xiāng)春曉》[4].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如今,鳳陽花鼓已成為著名的地方曲藝.新春佳節(jié)或慶?;顒樱硌荽笮突ü?,數十人演出,造型多樣,音樂流暢,氣勢恢宏.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鳳陽花鼓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進入新世紀以來,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體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活動,參加多部影視片的拍攝,并在全國獲獎.鳳陽花鼓近年還走出國門,到日本表演,獲得贊譽,如今已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蜚聲海內外.
為了保護民間藝術瑰寶,鳳陽縣實施鳳陽花鼓藝術保護工程,專門組織鳳陽花鼓和鳳畫民間藝人及專業(yè)創(chuàng)作藝術家,對鳳陽花鼓、鳳畫民間藝術進行深度搜集挖掘和整理,以期傳于后人.自上個世紀80、90年代以來,陸中和等一批花鼓藝術家將花鼓燈的舞蹈藝術加以大膽的借鑒和“移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舉獲得成功.尤其是1994年,陸中和和她的同仁們在創(chuàng)作鳳陽花鼓作品《柳岸春曉》(又名《淮柳依依》)時作了更大膽的嘗試,最大限度的借鑒、“移植嫁接”了花鼓燈中的舞蹈動作.在舞蹈一開始的剪影動作中,運用了馮國佩的“風擺柳”等扇花動作,有力地表現出春天到來淮河岸邊的垂柳在春風中搖曳多姿、婆娑起舞的意境;將一條線的“鐵翻扇”動作糅合到鳳陽花鼓的悠鼓條動作中,將馮國佩的“三回頭”、“旋渦轉”揉進旋轉動作中.為了充分展現鳳陽花鼓的各種打法,她設計了一段無音樂伴奏的舞蹈,在其中吸收了一條線的“游春”、“遮陽扇”、“上山步”等動作.這一全面的借鑒,使舞蹈語匯更加豐富,是《柳岸春曉》這一舞蹈的主題以及舞蹈中的淮柳迎春、頂風戰(zhàn)浪顯得富有新意.媒體評價說:“過去提起鳳陽花鼓,給人們的感受總是妻離子散、凄苦悲涼,而現在的鳳陽花鼓節(jié)目特別是《柳岸春曉》則給人以清新淡雅、柔和飄逸、幸福安詳的感覺,鳳陽花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散發(fā)泥土氣息的同時,正走向更為寬廣和豐富的藝術領域.”
鳳陽花鼓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經濟價值,就其本身的藝術特征來看,其表現形式中的音樂、舞蹈,雙條鼓的技法,傳播與推廣均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價值.
鳳陽花鼓極具表演價值,建國初期進京演出曾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贊賞,被周恩來總理授予“東方芭蕾”的美譽.之后多次參加全國調演并獲獎,1982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了以鳳陽花鼓為題材的電影《鼓鄉(xiāng)春曉》.現如今的鳳陽老百姓每逢喜事、盛世均會以不同形式的演出以示慶賀.近幾年,鳳陽花鼓更是當仁不讓地連續(xù)三屆參加中國農民歌會的演出,深受來賓和觀眾的好評,并在成功舉辦的三屆“中國鳳陽花鼓國際旅游節(jié)”上大展風采,以歌舞的形式盡情謳歌黨的正確領導和如今的美好生活.同時,擔當“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重要角色,彰顯鳳陽花鼓的藝術魅力,為本縣域經濟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休閑價值日益體現,無論節(jié)假日、清晨和傍晚,鳳陽縣城的廣場、空地上總有許多老百姓自發(fā)地來到一起,以鳳陽花鼓的方式休閑、娛樂.目前鳳陽花鼓在安徽省尤其是皖東地區(qū)開展的如火如荼,除了正式的表演團體外,還有許多以自發(fā)集結的非正式組織和個人的形式,以休閑、娛樂為目的活躍在皖東大地上,無不彰顯著鳳陽花鼓的休閑、娛樂價值.
鳳陽花鼓從明代中葉產生以來,歷經幾百年的歷史變遷,最終以其獨特的舞蹈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舞蹈動作優(yōu)雅,舞曲旋律悅耳動聽,傳達了勞動人民謳歌生命,熱愛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的鳳陽花鼓經改良融入了許多新的現代元素,使其更具生命力,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首先,具有教育價值.從鳳陽花鼓的起源來說,反映了鳳陽人民的一段辛酸歷史,就舞蹈本身來說,是造就全面、協調、完善發(fā)展的人的一種重要手段,對大腦兩半球的均衡發(fā)展和智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是對人體運動能力的一種檢驗,對提高參加者的自信心有重要意義,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其次,具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舞蹈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語言,為不同階級、階層,不同職業(yè)、信仰的人所接受,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維護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鳳陽花鼓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的“東方芭蕾”,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和謀生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鳳陽人民將這一文化形式進行進一步升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體育文化的傳承作用,彰顯了鳳陽花鼓極高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
鳳陽花鼓是皖東地區(qū)獨有的有典型意義的鄉(xiāng)土體育資源,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對它進行科學的改編與創(chuàng)新,可以提煉出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群進行鍛煉和表演,尤其女性人群更適合從事該項目及創(chuàng)編項目的練習,且極具趣味性和健身價值.安徽省的各級各類大、中、小學的藝體教師如能結合教育對象合理地對其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造,一定能開發(fā)出適合不同教育對象的鄉(xiāng)土體育課程資源.目前已在鳳陽花鼓發(fā)源地燃燈地區(qū)的部分村莊,和臨淮鎮(zhèn)胡府村、板橋鎮(zhèn)晏公村、大廟鎮(zhèn)東林村等地建立了“鳳陽花鼓藝術保護點”;同時針對青少年相對集中的特點,把鳳陽花鼓的傳承發(fā)展向縣域內的大、中、小學、幼兒園延伸.目前已在安徽科技學院、鳳陽師范??茖W院、鳳陽二中、燃燈中學、燃燈小學、實驗小學、府城小學及城內幼兒園等十多所學校建立了鳳陽花鼓培訓基地,有計劃的開展鳳陽花鼓的基本功訓練和表演技巧的傳授培訓,并經常組織演出活動,讓青少年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鳳陽花鼓的藝術水平.鳳陽師范??茖W院歷來就有演出鳳陽花鼓的傳統,學校的鳳陽花鼓演出團體常年在學校和社會舞臺上活動,藝術水平很高.現已成立鳳陽花鼓藝術班,將鳳陽花鼓藝術納入教學內容,這在鳳陽花鼓歷史上還是首次.近十年來,該校已培養(yǎng)出鳳陽花鼓表演人才近兩百名.這些知識型的鳳陽花鼓表演人才,勢必對鳳陽花鼓的傳承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5].
全民健身計劃推廣已經有些年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更是如火如荼,在縣宣傳文化部門的參與指導下,很多機關、學校、企事業(yè)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都建立了鳳陽花鼓藝術表演隊伍,經常開展活動.如縣文化館成立的鳳陽花鼓藝術團、縣老年大學的鳳陽花鼓演出隊、縣實驗小學的鳳舞少兒藝術團等,全縣計有這類花鼓表演團體30多個,在這些抬頭兵的帶領下,整個皖東地區(qū)以鳳陽花鼓為主項目的全民健身活動風風火火.改革開放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宣傳文化部門的積極工作,古老的鳳陽花鼓藝術煥發(fā)了青春,在熱火朝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全縣境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花鼓熱.它不但在縣內城鄉(xiāng)舞臺活躍,而且還在國家、省級等文化活動中展現獨特的風采,成為影響很大的一張民間藝術名片.
鳳陽花鼓溯源于明朝中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產生的重要原因是明代中葉鳳陽地震、蝗蟲、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所致.其舞蹈等體育元素伴隨藝術表現形式的歷史嬗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其間舞蹈一度被剔除,鑒于藝術表現力的需要又重新納入,新中國成了之后,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借鑒,并被周恩來總理授予“東方芭蕾”的美譽,改革開放以后,鳳陽花鼓重獲新生,“鳳陽三花”并蒂開放,在舞蹈等方面創(chuàng)新地融入現代元素,如今“東方芭蕾”這朵奇葩火紅綻放在安徽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在國內外屢獲殊榮.2006年,鳳陽花鼓被國家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有的民間戲曲藝術特點蘊涵著表演、休閑、娛樂、民間舞蹈、鄉(xiāng)土體育資源,以及全民健身等體育文化價值.
[1]王振忠.鳳陽花鼓新證[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63~65.
[2]孫祥寬.漫話鳳陽花鼓[J].紫禁城,2008(12):174~179.
[3]陳仁華.民族文化優(yōu)秀遺產中的一塊瑰寶——《鳳陽花鼓》[J].大眾文藝(理論),2008(Z1):41~42.
[4]嚴夕奎.鳳陽花鼓[J].民間傳奇故事(A 卷),2005(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