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童心與空觀:李贄審美哲學(xué)論

      2013-04-18 08:57:26
      江海學(xué)刊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李贄本心圣人

      肖 鷹

      “夫童心者,真心也”

      李贄的美學(xué)思想,是以其“童心說”為核心理念的。

      在先秦典籍中,“童心”的基本含義,本來意味著幼稚不成熟的心智狀態(tài),如《左傳》載:“昭公十九年矣,猶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終也?!雹俚献拥恼f法不同。“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老子·第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老子不是從心智上看待兒童(赤子),而是從精神品質(zhì)上看待他們,認為他們純樸自然的心態(tài)更符合萬物之本“道”的規(guī)定。儒家大師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章句下》)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人天生即具有良知本性,即所謂“人性四端”(“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不失其赤子之心”,是指圣德之人沒有喪失他們本來具有的良知本性。孟子的“赤子”觀念顯然是受了老子的影響,但是,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又與老子以純樸自然為童心本性不同。

      李贄提出童心說,首先要否定的就是以“幼稚不成熟”看待“童心”的心智立場。焦竑(龍洞山農(nóng))為《西廂》作敘,結(jié)尾說:“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焦氏的說法,顯然是以“童心”為幼稚的心智狀態(tài)。李贄批評他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fù)有初矣?!雹诶钯椪J為,“童心”的本質(zhì)有二:第一是“真”,“絕假純真”;第二,是人心最本原初始的狀態(tài)——“初”,“最初一念之本心”。他把“童心”和“真心”等同——“童心即真心”,進而認為失去童心,就失去了“真人”——就是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性。這就是說,在李贄的思想中,絕假純真的“童心”,就是人的本性所在。

      在李贄之前,王畿已經(jīng)提出:“赤子之心,純一無偽,無智巧無技能,神氣自足,智慧自生,才能自長,非有所加也。大人通達萬變,惟不失此而已?!雹劾钯椝^“夫童心者,絕假純真”與王畿所謂“赤子之心,純一無偽”含義幾乎一致,而且,前者師承后者,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李贄所謂“純真”、“最初一念”與王畿所謂“無偽”、“非有所加也”,顯示出了各自對“童心”和“赤子之心”的不同著眼處。應(yīng)當(dāng)說,正如與孟子使用“赤子之心”相同,王畿所著眼的是孟子所主張的本性中的純善,因此是“非有所加也”的;李贄用“童心”,則著眼于其無思無慮的“最初一念”,即人未受知識、規(guī)范束縛的純?nèi)蛔晕业母凶R。

      孟子講人性本善,其良知之心與生俱來。他認為,“良知”作為人的本心,是在后來的功利環(huán)境中被引誘而喪失了。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要用學(xué)問之道收回人的“良知”,即王陽明所謂的“發(fā)明本心”,就是肯定了教化對于人性培養(yǎng)和完善的必要性。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實際上是指“大人”完成了“收放心”的自我教化歷程。

      然而,李贄卻認為,童心的喪失,不僅源于人們?nèi)粘5慕?jīng)驗聞見的影響,而且來自于知識教化的蒙蔽和控制。他說:“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wù)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wù)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雹軐⑼膯适?失去人的真心)歸咎于知識教化,這不僅違背李贄并不愿公開背叛的“圣人之學(xué)”,而且也有悖于他愛書讀書著書的人生實踐。他撰詩歌四言長篇《讀書樂》,其引言稱:“天生我性,平生不喜見俗人,故自壯至老,無有親賓往來之?dāng)_,得以一意讀書。天幸生我情,平生不愛近家人,故終老龍湖,幸免俯仰逼迫之苦,而又得以一意讀書。”⑤既然天生性情是避世絕家、讀書為樂,又何談知識教化致使童心喪失呢?李贄說:

      古之圣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勿失焉耳,非若學(xué)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qū)W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xué)人為耶?童心既障,于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底;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nèi)含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⑥

      李贄堅持“童心固自在”,與讀書不讀書沒有必然關(guān)系。讀書的作用,只在于兩點:或者如圣人所為“以護此童心而使勿失”;或者如學(xué)者所為,“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李贄論“童心”,著眼點不在于“圣人”,而在于“學(xué)者”,準(zhǔn)確講,在于揭示學(xué)者讀書識理之害——書本知識遮蔽了真心,而喪失自我(“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無自我,言不由衷,形成的就是一個“滿場是假、以假湮真”的社會。李贄說:“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又豈少哉!”⑦

      李贄并不完全否定求學(xué),但正如他認為圣人之學(xué)是“護此童心不失”,求學(xué)的宗旨不是向外學(xué)習(xí)知識義理,而是走向相反的道路,從知識義理返回自我本心。他在與友人耿定向辯論中,明確提出了“不以孔子為學(xué)”的主張。他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故為愿學(xué)孔子之說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事其非夫,而公謂我愿之歟?”⑧李贄認為,在性情見識上,人心是各不相同的,應(yīng)當(dāng)承認其差異和不可統(tǒng)一的性質(zhì)(“人各有心,不能皆合”),為學(xué)的妙處,就是任其真心自性的發(fā)展?!霸缸魇フ邘熓?,愿為佛者宗佛。不問在家出家,人知與否,隨其資性,一任進道,故得相共為學(xué)耳。”⑨在這種“非圣任己”的原則下,李贄所推崇的“天下之至文”,就非圣賢教化的“經(jīng)”,而是真心自發(fā)的“文”。李贄說: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chuàng)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代,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yè),皆古今之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甚么《六經(jīng)》,更說甚么《語》、《孟》乎?⑩

      “童心即真心”,“真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這就是說,出于真心(童心)之言,不是思索安排之言,而是自我心中直接本來的意念情緒。李贄這樣定義“童心”,不僅瓦解了孟子以“性善論”為內(nèi)涵的“赤子之心”——因為李贄的“童心”,要義不在于“善”,而在于“自我本真”;而且也挑戰(zhàn)、甚至否定了圣學(xué)經(jīng)典的“普遍真理”——圣學(xué)經(jīng)典,既難符合“最初一念”,又不能普遍適用于“人各有心,不能皆合”的社會現(xiàn)實。

      李贄說:“縱出自圣人之口,要亦有為而發(fā),不過因病發(fā)藥,隨時處方,以救此等懵懂弟子,迂閣門徒云耳。藥醫(yī)假病,方難定執(zhí),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jīng)》、《語》、《孟》,乃道學(xué)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保?1)這則話作為《童心說》的結(jié)語,在推崇言情傳奇的俗文學(xué)代表《西廂曲》、《水滸傳》為“古今之至文”的背景下,直指《六經(jīng)》、《語》、《孟》“乃道學(xué)之口實,假人之淵藪”,表明了李贄推崇唯心唯我的反教化美育立場。換言之,“童心說”作為一種美學(xué)主張,開辟的是晚明唯情論和自我表現(xiàn)的“革命性”變革。

      “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

      李贄倡導(dǎo)“童心說”,是一種“立”的主張,作為對這個主張的思想支持,他援用并發(fā)揮了佛學(xué)的“空”的理論。在佛學(xué)經(jīng)典中,李贄最為心愛言傳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心經(jīng)》),他對“空”的領(lǐng)會、闡釋,也以之為根本依據(jù)?!缎慕?jīng)》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12)

      《心經(jīng)》的要義,是要破除人類對有—無、生—滅、人—我等相的區(qū)別和執(zhí)著,因為這些區(qū)別和執(zhí)著是造成人生“不自在”(牽掛、恐怖、顛倒夢想)的根源,使自我心靈達到“觀自在”的境界而超越一切苦厄的牽掛和束縛。(13)佛教的宗旨是要人們確立“物無自性”(緣起性空)的觀念,在認識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實相無相”本質(zhì)的覺悟下,獲得對現(xiàn)實的超脫解放意識?!缎慕?jīng)》將這種覺悟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智慧,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智慧。

      李贄解讀《心經(jīng)》,直接從“心”立意。他說:“《心經(jīng)》者,佛說心之徑要也。心本無有,而世人妄以為有;亦無無,而學(xué)者執(zhí)以為無。有無分而能、所立,是自掛礙也,自恐怖也,自顛倒也,安得自在?獨不觀于自在菩薩乎?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時也,自然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本無生死可得,故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度脫一切苦厄焉?!保?4)李贄的說法,雖然也是闡發(f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要義,但是與《心經(jīng)》著眼于“照見五蘊皆空”不同,他著眼于“心本無有”,即破除“心”的迷執(zhí)?!靶摹?,無有,亦無無,這就將“心”體認為“真空”;“真空的心”,就無有無人己之分,就無牽掛,是“無所得”的“觀自在”。

      李贄將這種破除“心執(zhí)”而得精神解脫的觀念稱為“真空妙智”。他認為能否達此智慧,就是人生覺悟與否,即菩薩與凡人的區(qū)別。他說:

      然則空之難言也久矣。執(zhí)色者泥色,說空者滯空,及至兩無所依,則又一切撥無因果。不信經(jīng)中分明贊嘆空即是色,更有何空?色即是空,更有何色?無空無色,尚何有有有無,于我何罣礙而不得自在耶?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常觀照,則彼岸當(dāng)自得之矣。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焉耳。人人皆菩薩而不自見也,故言菩薩則人人一矣,無圣愚也。言三世諸佛則古今一矣,無先后也。奈之何可使由而不可使知者眾也?可使知則為菩薩;不可使知則為凡民,為禽獸,為木石,卒歸于泯泯爾矣!(15)

      “菩薩豈異人哉?但能一觀照之焉耳。”菩薩即覺悟人生真相者,所區(qū)別于凡人的,只在于“能一觀照”,即能“照見五蘊皆空”。凡人的“自家智慧”與菩薩的“真空妙智”的根本差異,就在于凡人不能覺悟到“色即是空”(“五蘊皆空”),因此被困厄于“色相的此岸”,而不能達到“真空的彼岸”?!翱占词巧?,空不在色相之外,不離色相,它就是色相的本性。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自在就在苦厄中,兩者只是迷與覺的一念之差。差于這一念,“人人皆菩薩而不自見也”。

      但是,李贄的“空觀”,并不是對佛家出世精神的推崇。佛家尚“空”,主旨是要超越現(xiàn)實執(zhí)著,達到“無罣礙”的虛寂境界。因此,盡管佛家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覺識的雙翼,但側(cè)重仍然在于“空”——色即是空。李贄雖然主張“色外無空,空外無色”,即主張色空不離,但他所著重的卻是“色”——空即是色。換言之,佛家講空,目標(biāo)在于從現(xiàn)實獲得解脫;李贄講空,意圖在于為現(xiàn)實作解脫。李贄的“空”是“為現(xiàn)實的”,因此,他對“空”做了三個特別認定。

      其一,心不離相?!柏M知吾之色身泊外而山河,遍而大地,并所見之太虛空等,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點物相耳。是皆心相自然,誰能空之耶?心相既總是真心中所現(xiàn)物,真心豈果在色身之內(nèi)耶?夫諸相總是吾真心中一點物,即浮漚總是大海中一點泡也。使大海可以空卻一點泡,則真心亦可空卻一點相矣,何自迷乎?”(16)李贄認為,人們?nèi)粘8兄饽畹氖挛铮皇恰靶南唷?,而非“真心”。心相之于真心,猶如海水之于大海。心不離相,也正如大海不離海水。他這樣看待心相關(guān)系,要證明的是“真心不可空卻一點相”,即要證明物相對于心的“實在”意義,因此他說:“我所說與佛不同:佛所說以證斷滅空耳?!?/p>

      其二,空不能空?!八^‘空不用空’者,謂是太虛空之性,本非人之所能空也。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xué)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所謂‘終不能空’者,謂若容得一毫人力,便是塞了一份真空,塞了一分真空,便是染了一點塵垢。此一點塵垢便是千劫系驢之橛,永不能出離矣,可不畏乎?”(17)李贄強調(diào)空是“太虛空之本性”,即是從另一說法指出“空”是“色”的本性——“空即是色”。因為“空即是色”,所以不須清除色而在色之外去求空——太虛空之性,不是人為求得的。如果有意去求空,就是人為造空,對于“真空”,反而是堵塞?!翱詹挥每铡保粗缚帐侨松X悟的無掛礙、大自在境界;“終不能空”,則強調(diào)這種自在境界是根本與人為對立的。李贄用“不用空”和“不能空”界定“空”,實質(zhì)是在“空”的名義下肯定以“真心”所照見的現(xiàn)實界的自在性和價值。

      其三,本原清凈?!叭魺o山河大地,不成清凈本原矣。故謂山河大地即清凈本原,可也。若無山河大地,則清凈本原為頑空無用之物,為斷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然則無時無處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豈可以山河大地為障礙,而欲去之也?清凈本原,即所謂本地風(fēng)光也?!保?8)在這段話中,李贄明確地肯定了自然世界的本真意義和存在價值,他消除“清凈本原”和“山河大地”之間的意義分隔和價值對峙,論證二者的直接同一性。認為“清凈本原”即為“萬物之母”,就“非頑空無用之物”,而是以山河大地為存在之體的,這里顯然闡發(fā)了莊子所謂“道無所不在”的道家本體哲學(xué)。佛理認為,山河大地諸相,來自于未覺的人心妄念,“無有妄想塵勞,永合清凈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19)。李贄提出“清凈本原,即本地風(fēng)光”,則是對佛教“斷滅空”的否定。

      “感為真心,安能不動”

      李贄論空,主旨是為他的“童心說”作形而上論證,他對自然萬物說“空不用空”,對圣學(xué)教化則說“無人無己”。他說:“本來無我,故本來無圣,本來無圣,又安得見己之為圣人,而天下之人之非圣人耶?本來無人,則本來無邇,本來無邇,又邇言之不可察,而更有圣人之言可以察也耶?故曰:‘自耕稼陶漁,無非取諸人者。’居深山之中,木石居而鹿豕游,而所聞皆善言,所見皆善行也。此豈強為,法如是故?!保?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保?1)李贄所論,是借佛經(jīng)“實相非相”的教義否定圣人圣學(xué)的超人價值,以“不著相”的名義將人我圣愚打成一片,并且回歸到素樸親切的自然生活世界,即所謂“居深山之中,木石居而鹿豕游”的境界。

      在李贄所理想的“自然見善”的生活世界中,生活是不見有己、不見有人,亦無己可舍、無人可從的自在自得狀態(tài)。他的旨歸就在于因此而實現(xiàn)的“本心自得”。他說:“能好察則得本心,然非實得本心者決必不能好察。故愚每每大言曰:‘如今海內(nèi)無人?!^此也。所以無人者,以世之學(xué)者但知欲做無我無人工夫,而不知原來無我無人,自不容做也。若有做作,即有安排,便不能久,不免流入欺己欺人不能誠意之病。欲其自得,終無日矣?!保?2)李贄講“無人無我”,與佛教寂滅人我相的意旨不同,其立意在于解除人我所承受的規(guī)范限制,從而使人我(準(zhǔn)確講是“自我”)達到“本心自得”的自由境界?!霸瓉頍o我無人,自不容做”,對于李贄,“無我無人”是對圣人教化的屏蔽,是手段;“自不容做”是對自我自在價值的肯定,是目的。由此李贄達成借佛非儒、非儒證我的思想路線?!坝渥缘谩保抢钯椝枷氲闹孕乃?。

      以“本心自得”為旨歸,李贄的空觀,就歸于純粹自然感覺的“第一念”。在一封書信中,李贄指出:“是乃真第一念也,是乃真無二念也;是乃真空也,是乃真纖念不起,方寸皆空之實境也。非謂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陽境界也。若要如何,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便非實際,便不空也?!保?3)在《童心說》中,李贄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庇纱丝梢姡瑢τ诶钯?,真空、真心和童心,是同一的,而且都歸于非限制性的自然感覺的“第一念”。

      由空而證成“自然感發(fā)”,李贄就將以自我為核心的情感論確立為“問學(xué)之第一義”,從而確立了晚明的情感主義(唯情論)美學(xué)思想。李贄說:

      夫感應(yīng)乃天下之常理……感而不應(yīng),非人情耳……嗚呼!感為真理,何待于言;感為真心,安能不動!天地如此,萬物如此。不然,天下之動,幾乎息矣……夫感而動,不動非也,無是理也。感而動,則其動也無思;隨而動,則其動也仆妾之役耳。故曰所執(zhí)下,言若下人之聽使令而隨動者,非丈夫之概也。鳴呼!隨而非感,則天下之感廢也;動不由己,豈感動之正性!是以圣人貴感不貴隨,以感從己出,而隨由人興。人己之辨,學(xué)者可不察乎!感而不應(yīng),則天下之感虛矣;神感神應(yīng),蓋神速自然之至理。是以圣人言感不言應(yīng),以感于此,即應(yīng)于彼,彼此一機,學(xué)者又可不察乎!夫感應(yīng)一機,則隨感隨應(yīng),而何用憧憧爾思以欺人也!……又孰知萬物之所以化生,天下之所以和平,皆此感應(yīng)者為之乎!天地圣人且不能外,而人乃欲飾情以欺人,吾固深于《咸》有感也。吁!是問學(xué)之第一義也。(24)

      李贄這段話,是對《周易》“咸”卦的解說?!跋獭必浴跺琛吩?“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享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保?5)《周易》對“咸”的解釋,借男女感應(yīng),而進入天地萬物的感發(fā)作用,終于圣人對人心的體察和感召。“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在《周易》的解釋中,關(guān)注的是社會-世界的整體認知,個人情感是沒有位置的。李贄錄陸伯載的解說“情者,天地萬物之真機也,非感,其何以見之哉”(26),其中所謂“情”,只可作“內(nèi)在真實”解,而非個人情感。

      在李贄之前,王畿曾如此解釋“咸”卦:“咸者,無心之感,所謂何思何慮。何思何慮,非無思無慮也,直心以動,出于自然,終日思慮,而未嘗有所思慮。故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乐畬W(xué)者,執(zhí)于途而不知其歸,溺于慮而不知其致,則為憧憧之感,而非自然之道矣?!保?7)王氏將“咸”定義為“無心之感”,而“無心”的含義是“直心以動,出于自然”,這個“無心之感”就很接近于李贄主張的“最初一念之本心”。但是,王氏之說,引而不發(fā),李贄卻將之鋪展開來。

      李贄將對“咸”的解釋,指出了“感”的如下規(guī)定性:第一,“感”是天下事物存在的本性,是真理;第二,“感”是心理活動的真實活動(真心),有感就必有應(yīng)-動,即不可見的感必須表現(xiàn)為可見的動;第三,感動,是直接自主的活動,它發(fā)動于心之感,與“隨而非感”的“隨動”是不同的。第四,“感應(yīng)一機”,有感必有應(yīng),隨感隨應(yīng),既是天下常理,又是為人應(yīng)有的誠意。這樣規(guī)定“感”,實質(zhì)上是從形而上(宇宙論和生存論)層面肯定了個人情感的自主性及其合理性。其中,“圣人貴感不貴隨,以感從己出,而隨由人興”,是主張情感活動的主動性、自主性;“感應(yīng)一機,則隨感隨應(yīng),而何用憧憧爾思以欺人”,則主張感-應(yīng)的統(tǒng)一,即主張感于內(nèi)而應(yīng)于外——直率無偽的情感表現(xiàn),而非“飾情以欺人”。由此,作為“問學(xué)第一義”的“感”,就被李贄詮釋為“本心自得”的情感解放的關(guān)鍵詞。

      ①《春秋左傳正義》卷四○,清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878頁。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11)(14)(15)(16)(17)(18)(20)(22)(23)[明]李贄:《李贄文集》,第一卷《焚書》,中國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91 ~92、92、213、92、92、15、10、9、93、93、94、127、4、160 ~161、36、37、9 頁。

      ③轉(zhuǎn)引自陳來《宋明理學(xué)》,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頁。

      (12)(21)林世田、李德范編:《佛教經(jīng)典精華》(上冊),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頁。

      (13)湯一介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只有二百六十字(或多一兩個字),但包括佛教教義的各個方面,涉及很多名相,它以觀自在為修持的目標(biāo),以度一切苦厄為全經(jīng)綱領(lǐng)。”(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頁)

      (19)[五代]釋延壽:《宗鏡錄》卷七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789頁。

      (24)(26)(27)[明]李贄:《李贄文集》第七卷,《九正易因》,張建業(yè)主編、劉幼生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171、171 ~172 頁。

      (25)[三國]王弼注:《周易注疏》,清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116~117頁。

      〔責(zé)任編輯:趙 濤〕

      猜你喜歡
      李贄本心圣人
      豐厚宏闊的思想照耀
      荷城文藝(2024年1期)2024-06-07 03:45:57
      “歲月更迭·設(shè)計本心”——WAD廣州設(shè)計分享會圓滿舉辦!
      李贄之死新探
      ——以黃麻士紳糾葛為中心的討論
      發(fā)潛德于快悅,出謹肅以春和
      ——《李贄學(xué)譜(附焦竑學(xué)譜)》評介
      做動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眾樂堅持打造貼近一線需求的產(chǎn)品
      李贄辭官的心路歷程
      荷城文藝(2018年3期)2018-11-24 06:30:16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VIKI_LEE:保持本心,隨心創(chuàng)作
      金色年華(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娄烦县| 秀山| 颍上县| 万山特区| 自贡市| 晋中市| 江西省| 陈巴尔虎旗| 潮州市| 密山市| 惠东县| 平安县| 黔东| 丹江口市| 绥芬河市| 荣成市| 牡丹江市| 邢台县| 高安市| 长岛县| 徐州市| 宿松县| 济南市| 石泉县| 昌图县| 疏附县| 南汇区| 永嘉县| 武威市| 高邑县| 徐闻县| 和顺县| 景东| 射阳县| 阿城市| 九江县| 合江县| 泽州县| 平泉县| 肃宁县| 攀枝花市|